噓!一群「夜貓子」在世紀公園出沒-陶然,昆蟲,生物防治,上海,蚰蜒...

2020-11-25 東方網

原標題:噓!一群「夜貓子」在世紀公園出沒

圖說:7月4日晚間,世紀公園迎來的一群「夜貓子」,探尋林間小精靈。新民晚報周馨攝(下同)

  金蟬脫殼、飛蛾撲火、聽取蛙聲一片……這些是書本裡常見的場景,還能在我們身邊尋找到嗎?7月4日晚間,世紀公園迎來的一群「夜貓子」,探尋林間小精靈。今年暑假,世紀公園開設12場「夜貓子行動」科普夜遊活動,吸引了眾多親子遊家庭關注。

  蜘蛛蜈蚣蚰蜒,哪個腿多?

  夜幕降臨,十多名中小學生身著夜光背心、頭戴探燈、手持放大鏡出發了。剛走近樹林,孩子們看到的是一隻忙著織網的蜘蛛。「今晚有陣陣微風,非常適合蜘蛛織網。」城市荒野工作室負責人郭陶然一邊引導孩子觀察一邊講解:蜘蛛很聰明,會選擇站在上風口,放出一根或幾條比較黏的線,借著風力,讓線飄到另一邊枝條上;固定好第一根線後,蜘蛛會爬上這根絲線,放出新的絲線加固這第一根……

  觀察完蜘蛛織網,一名小隊員發現草地上有一隻正在爬行的蜈蚣。「蜘蛛、蜈蚣、蚰蜒,誰的腿多?」郭陶然的第一個問題就難倒了一群隊員。原來,蜘蛛有六條腿,頭部還有2支觸角,像腿但不是腿;蚰蜒有15對細長的腳,生活在陰溼地方,捕食小蟲,有益農事;蜈蚣為多足生物,是一種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陸生節肢動物。「對於不認識的昆蟲,我們儘量不要用手觸摸。」郭陶然提醒一名害怕昆蟲的小女孩,對身邊的昆蟲不必有恐慌感,只有對昆蟲有更多的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與它們和諧相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科普夜遊活動首次推出「昆蟲大電影」。在燈光的照耀下,很多昆蟲爬到等下的幕布上集合。原來,昆蟲大電影就是利用昆蟲的趨光性,使用特定的燈光,讓昆蟲圍繞著光在幕布前飛舞,讓更多參觀者可以觀察各種昆蟲的外形、習性。

  圖說:一名女孩試著觸摸一隻獨角仙

  夜觀昆蟲了解生物防治技術

  在一棵大榆樹前,郭陶然停下了腳步:「你們看,樹幹上一隻枯葉色、多孔蛹,這就是周氏齧小蜂的生物防治技術。」美國白蛾是一種危害極大的外來入侵生物,能危害200多種林木、農作物,尤其厲害的是,其繁殖速度驚人,一隻越冬雌蛾一年最多可繁殖2億隻後代。而周氏齧小蜂是發現於美國白蛾蛹內的寄生性天敵昆蟲。我國研究人員對它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已實現了室內人工大規模的繁殖生產,在生物防治美國白蛾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通過釋放七星瓢蟲來治理繁殖力非常強的害蟲——蚜蟲,將實蠅信息素倒入瓶中的綿塊上便可誘捕害蟲——斜紋夜蛾……郭陶然帶著隊員一邊觀察一邊介紹身邊運用的生物防治技術。如今,生物防治技術運用比較廣泛,大致有以蟲治蟲、以鳥治蟲、以菌治蟲三大類。這一技術最大優點是不汙染環境,在城市生態保護中起著重要作用,是農藥等非生物防治病蟲害方法所不能比的。

  鄉土物種再現令人欣喜

  一隻只螢火蟲,飛起來好像火焰,下落時又好像流星……曾經,上海大部分區域都有螢火蟲,有至少三種以上螢火蟲。目前,僅在青浦區發現存在少量條背螢,在上海植物園、奉賢區部分林地存在一些很小的黃脈翅螢。「棲息地減少、光汙染增多,對螢火蟲產生了影響。」郭陶然介紹道,上海現存條背螢數量非常少,主要對水體需求比較特殊,幼蟲一般生活在水流比較緩慢的河道裡;條背螢幼蟲需要上岸化蛹、變成成蟲,而上海很多河道的堤岸多為水泥堤岸,不利於幼蟲存活。

  體型小、後肢較短、背面呈翠綠色,一開始在上海發現,並採集標本,命名為無斑雨蛙,是中國特有物種。30年前,在上海的稻田裡,人們用臉盆就能抓起很多無斑雨蛙。近30年來,無斑魚蛙在上海的數量急劇下降,與農田被播撒農藥和化肥等因素有關。近幾年,野保人員在上海各個區域尋找無斑雨蛙,無果。令人感到驚喜的是,上周,有野保人員在南匯農田尋找時,聽當地農民描述曾經遇到一種青蛙的外形、特性和無斑雨蛙非常相似。此外,上海野保人員正在考慮從外地引入無斑雨蛙,希望讓更多市民看到鄉土物種。

  最讓郭陶然開心的是,一些原本瀕臨消失的鄉土物種在慢慢恢復,比如,以前很少看見的獨角仙,現在可以在世紀公園等綠地觀察到;飾紋姬蛙在上海市區非常難尋找,在小水塘比較多的郊區能發現了很多隻。

  圖說:孩子們觀察通過燈誘而來的各種小生物

  夜間探尋注意三大要點

  夜間探尋林間小精靈,一定要去公園嗎?對此,郭陶然表示,夜間探尋活動隨處都可以進行,包括居民小區樹林間。不過,夜探活動首先需要注意安全,即便在小區內進行,也要做好必要的防護措施,比如說,建議穿運動鞋、長褲、長袖等服裝,防蚊蟲或遇到可能出現的蛇。

  行前需要做好知識儲備。很多家長缺少專業知識,尤其對昆蟲的識別存在一定的困難。目前,上海常見的昆蟲近200種,家長可以提前學習《上海夜間生物手冊》等專業書籍,做好相關知識的儲備。

  夜探活動時,觀察者儘量不要出現抓昆蟲、捉蝌蚪、捕螢火蟲等不文明行為,少動手、多觀察,減少對生物的影響。

  環境保護、生態文明需要更多人關注。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可能不知道燈光對螢火蟲的生存也有很大的影響,或許也不知道農藥對其他生物產生什麼影響?郭陶然呼籲道,希望在更大範圍內推廣科普夜遊活動。科普專家帶領青少年認識並了解生活在身邊各種生物,並向青少年傳播生態文明理念:人類不僅要考慮自己的生存空間,也要考慮各種生物的生存需求,讓人類和生物和諧共生。

相關焦點

  • 7月連開12場科普夜遊,上海世紀公園召喚「夜貓子」出動啦!
    圖說:夜遊叢林探秘自然,孩子們開心極了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楊玉紅 攝(下同)身著螢光背心、頭戴探燈、手持放大鏡,一群小朋友跟著科普老師走進草叢裡、池塘邊,尋找夜間出沒的「小精靈」。7月2日晚,「世紀夜貓子行動」2020科普夜遊活動正式啟動。防疫進入常態化,世紀夜貓子行動取消了室內講座,安排了叢林探秘、落葉營地探險、盆栽種植等一系列戶外體驗活動。7月,世紀公園將開設12場科普夜遊活動。「小精靈」在哪裡?
  • 世紀公園「夜貓子行動...
    昨晚18:30,被夜色籠罩的世紀公園清風吹拂、蟬鳴聲聲,一群來自上海各區的家長和孩子聚集到了公園,參加這裡的「夜貓子行動」探營活動。匆匆從寶山趕來的小學生王梓,這次是和5歲的妹妹一起來參加夜遊活動的。「孩子對夜遊非常感興趣,一直非常期待這次活動!」 王梓媽媽說。
  • 天敵昆蟲的規模化繁育是生物防治的關鍵
    原標題:天敵昆蟲的規模化繁育是生物防治的關鍵   在農作物害蟲管理上,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是兩種既對立又統一的防治方式化學防治,即用噴灑農藥的方式殺死害蟲,仍是目前我國農作物害蟲防治的主要方式;生物防治,即利用大自然的生物鏈系統,以一種或一類生物操縱另一種或另一類生物的方法,主要指的是用各種寄生性蜂或捕食性蜂操縱害蟲。   化防治標生防治本   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的統一在於:都是為了操縱害蟲。
  • 蚰蜒有毒嗎?是益蟲還是害蟲?
    蚰蜒是蚰蜒科節肢動物,長得像蜈蚣而略小,多在夏秋季節活動,常棲居房屋內外陰暗潮溼處,爬行於牆壁、蚊帳、家具、床下。那麼,蚰蜒有毒嗎?
  • 火山蚰蜒簡介
    這種蟲子叫做火山蚰蜒(you yan,都讀第二聲),它是一種食肉性的節肢動物,看起來和蜈蚣有些相像,不過它的最後一對足特別長,這一點與蜈蚣倒是不同。  火山蚰蜒的氣門在背中央,足易脫落,觸角長,毒顎很大,行動敏捷。多生活在房屋內外的陰暗潮溼處,捕食蚊蛾等小動物,所以說雖然它會造成人的皮膚起皰疹,但實際上它是一種有益的昆蟲。火山蚰蜒體短而微扁,棕黃紅色,類似火山的顏色。
  • 科普 | 蜈蚣、蚰蜒和馬陸
    在家裡,我們能偶爾見到一些長得像蜈蚣,但是腿更長,跑得也更快的小蟲子,一般被稱為錢串子或草鞋底,這種小動物就是蚰蜒(Scutigeracoleoptrata)。蚰蜒的身體比蜈蚣短而且更扁,顏色一般是灰白或者棕黃色,頭部的觸角和身體最後一節的足都特別長。因為有這麼多條大長腿,蚰蜒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奔跑,有科學家為其測速,能達到每秒420毫米。
  • 蜈蚣開始活躍了,如何區分蜈蚣和蚰蜒
    蜈蚣一般情況下生活在陰暗潮溼的地方,野生的蜈蚣在山坡、腐敗的樹枝、路旁、匝道對等地方出沒,喜歡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帶,在平原地區分布較少,如果在農村鄉下,在廚房角落、柴堆、瓦片的縫隙等地方也經常見到蜈蚣的足跡。
  • 世紀公園湖區驚現一隻黑天鵝
    本報訊(記者 馮月靜)昨天早晨7點左右,一隻美麗的黑天鵝落在石家莊世紀公園湖區,被公園治安巡邏人員發現救助。為了保護這隻黑天鵝,石市動物園接走了這隻黑天鵝。  昨天上午10時許,在世紀公園辦公樓的一間會議室裡,記者見到了這隻黑天鵝。它靜靜地站著,羽毛黑亮,嘴巴鮮紅。可能累了,它優雅美麗的脖頸不是很挺拔,彎彎的。眼睛一會兒就不自覺地閉上了,可是稍微有點兒動靜,就又警覺地睜開。「今天早上7點左右,我巡邏到公園湖區南半部漢白玉橋時,在湖東岸看見有很多晨練的人圍在一起,走近一看是一隻黑天鵝落在水面。後來天鵝順著護坡爬到了湖邊圍欄下,不動了。
  • 作家陶然:文學行旅與人生流轉
    文學情結  原名塗乃賢的陶然,少年時代在印尼的萬隆度過,上世紀60年代被父母送到北京讀中學。1964年,陶然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而他的「文學夢」始於當代著名詩人蔡其矯。  因為同是印尼歸僑的緣故,年輕時代的陶然深受蔡其矯的影響。
  • 馬陸、蚰蜒、蜈蚣你更喜歡哪一款
    馬陸、蜈蚣、蚰蜒都不是昆蟲。
  • 多足昆蟲蚰蜒驚現窗臺:男子嚇壞
    你在家中、學校或者單位有沒有見過完全叫不上名字的詭異生物?來看看下面這則臺灣網友的遭遇。媒體報導稱,24日在南臺,男子自曝在家中發現一隻怪蟲,第一眼看到瞬間嚇一跳,因為造型實在是不同尋常般地詭異。這隻蟲子趴在百葉窗上,軀幹周圍全是長長的腳,移動速度非常之快。在曬到網上之後,果然群策群力,收到了3萬多條回復。
  • 單簧管演奏家陶然舉辦賞析音樂會
    ▲陶然。 【深圳商報訊】(記者 祁琦)10月16日晚,「南山藝術大舞臺」第5期——「單簧管與薩克斯管的對話」陶然與他的朋友們音樂賞析會在南山文體中心大劇院舉行。
  • 【科普】上海發現昆蟲新物種:西郊公園毛角蟻甲是何來歷?
    在上海師大藏有30萬號標本的昆蟲研究室裡,這一新物種已被殷子為副教授等製作為模式標本,下有紅色標籤——這意味著,它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正模」樣品,被收藏於此地。 「西郊公園毛角蟻甲」在分類上屬於昆蟲綱,鞘翅目,隱翅蟲科,蟻甲亞科。首先,「西郊公園毛角蟻甲」屬於昆蟲,是一類軀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擁有2對翅膀和3對足的節肢動物。
  • 蚰蜒到底是什麼?怎麼消滅才好?
    有一種節肢動物叫蚰蜒,蜈蚣的近親,長著15對長腳,加上細長的觸鬚,長相非常慎人。
  • 天敵昆蟲生物防治是公益性產業,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
    事實上,這一篇文章最觸動筆者的是專家的一句話:天敵昆蟲生物防治是公益性產業,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拓展閱讀:外來入侵物種「草地貪夜蛾」(秋黏蟲)敲警鐘:農業部門應重視生物多樣性和系統生物防治)舉個例子:2019年,草地貪夜蛾入侵我國。
  • 福山郊野公園,有好多林間「小精靈」
    5月31日,一群小記者在福山郊野公園首次開啟奇妙的夜探之旅。「看!這隻長的像樹枝的蟲子叫竹節蟲,它具有擬態和保護色。」前晚,15名小記者化身動物觀察員,一手拿著強光手電筒,一手拿著放大鏡,在福山郊野公園步道兩側細細觀察,尋找著雨夜中出沒的「精靈」,聽老師講解它們的生活習性。
  • 在《盜墓筆記》中無比嚇人的蚰蜒到底是不是害蟲?廣東人:煲湯喝
    世界上動物有千千萬萬種之多,不過仔細看來,就數昆蟲一族的東西是最多的了。這些小蟲子時常陪伴在人類的身邊,有的時候抬頭低頭都能看見它們的身影,對大部分的男孩子來說,沒有什麼好害怕的,但是對於嬌小可愛的女孩子來說,那就明顯的不一樣了。有沒有女同學在小的時候被自己班的男孩子拿蟲子欺負過呢?
  • 讀歌訣、認昆蟲1:什麼是昆蟲?
    歌訣昆蟲麼東東,一說你就懂。它屬昆蟲綱,蟲中一大種,種類超百萬,數量難形容,分布很廣泛,隨處見行蹤,常見如蝴蝶,甲蟲和蜜蜂,蚊蠅與蜻蜓,蟻蟬及蚱蜢,形態雖各異,萬變不離宗:昆蟲沒骨骼,全靠外殼撐。成蟲分三段,頭部和腹胸。
  • 生物防治的種類
    利用寄生性天敵防治  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蠅,最常見有赤眼蜂、寄生蠅防治松毛蟲等多種害蟲,腫腿蜂防治天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圓蚧。  利用微生物防治  常見的有應用真菌、細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質的抗生菌,如應用白僵菌防治馬尾松毛蟲(真菌),蘇雲金桿菌各種變種製劑防治多種林業害蟲(細菌),病毒粗提液防治蜀柏毒蛾、松毛蟲、泡桐大袋蛾等(病毒),5406防治苗木立枯病(放線菌)微孢子蟲防治舞毒蛾等的幼蟲(原生動物),泰山1號防治天牛(線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