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這麼一個類群的動物,他們有好多腳,在分類學上被稱為多足亞門。如果這個類群的動物需要穿鞋,那它們什麼都幹不了了,每天就是穿鞋和脫鞋兩件事兒。這個類群主要有三種動物:蜈蚣、蚰蜒和馬陸。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些好多腳的傢伙。
多足動物是最早由水登陸的一個類群,目前的化石證據表明,在距今4.2億多年前的志留紀多足動物的祖先就已經作為第一批登陸的動物,在陸地上開闢新天地,而到了石炭紀,有一種巨型多足動物可以長到3米長,是當時陸地上最大的動物之一,而它們的子孫後代,依舊在世界各地繁衍生息。
最常見的多足動物主要有三個類群,其中之一便是蜈蚣,在北京最常見的蜈蚣是平耳孔蜈蚣(OtostigmusPolitusKarsch)。在民間蜈蚣俗稱「百腳」,但一般常見的蜈蚣,如少棘蜈蚣、平耳孔蜈蚣等,均只有四十餘條腿,百腿之稱並不屬實。蜈蚣大多是兇猛的捕食者,主要依靠身體前端的一對特化的顎肢捕捉其他小型動物,這對顎肢尖端非常鋒利,後端則與毒腺相連,一旦捉住小動物,就會用長長的身體將其捲住,使用顎肢向獵物體內注射毒液,待其中毒死亡後吃掉。蜈蚣雖然兇猛,但卻是節肢動物中少有的慈母,蜈蚣產卵後會將卵抱成一團,仔細清潔並保護卵防止其他動物侵襲,待卵孵化成小蜈蚣後,雌蟲會照料幼蟲直至其能自食其力。
在家裡,我們能偶爾見到一些長得像蜈蚣,但是腿更長,跑得也更快的小蟲子,一般被稱為錢串子或草鞋底,這種小動物就是蚰蜒(Scutigeracoleoptrata)。蚰蜒的身體比蜈蚣短而且更扁,顏色一般是灰白或者棕黃色,頭部的觸角和身體最後一節的足都特別長。因為有這麼多條大長腿,蚰蜒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奔跑,有科學家為其測速,能達到每秒420毫米。蚰蜒的大長腿不光能跑,關鍵時候還能保命,在受到敵害襲擊的時候,蚰蜒會捨棄幾條腿逃命,好在腿多,少那麼兩三條也不礙事。蚰蜒大多也以小型動物為食,在北京常見的是花蚰蜒和大蚰蜒,花蚰蜒偶爾會到室內,一般也是人畜無害,偶爾還能捕食室內的蟑螂,故而在家看到並不用刻意打死;而大蚰蜒則多見於郊區山地,大個兒的大蚰蜒能長到70mm左右,捕捉的獵物也更大,甚至能捕食蟬這種體型的昆蟲。
要說腿最多的,還得說是馬陸,蜈蚣和蚰蜒跟它比起來,簡直那就沒幾條腿兒,這倆傢伙每個體節上只有一對足,而馬陸每個體節上有兩對足,故而分類學上被劃為「倍足綱」。在北京市區的綠地中,常見的是北京小直形馬陸(Orthomorphellapekuensis),而在郊區山地則能見到更大、腿也更多的燕山蛩(Spirobolusbungii)。馬陸也被稱為千足蟲,但目前發現腿最多的馬陸是一種生活在北美的馬陸,它有180個左右的體節,700多條腿,可見千足蟲也是虛稱。和生性兇猛的蜈蚣、蚰蜒不同,大多數馬陸都是吃素的,取食枯枝落葉等腐殖質或植物的嫩枝葉等,它們腿雖然多,但都是小短腿,行動比較遲緩,遇到危險的時候會把自己團成一個團兒,藉以保護柔軟的腹部,很多馬陸還能分泌出很臭的液體,讓敵害知難而退。
好多人覺得腿兒多的蟲子特別噁心,實際上你只要仔細觀察並了解它們的生活就會發現它們不僅大多數人畜無害,而且有些還是蠻可愛的,一些大型的蜈蚣雖然會咬人,但它們的毒液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會致命,它們咬人也只是為了保護自己,只要我們和它們保持距離,就不會受到傷害。畢竟地球並不只屬於我們,她是所有生物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