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構式:來自漢語語法演化史的證據

2020-12-01 中國社會科學網

  摘 要:本文運用漢語語法演化史的證據,以被動結構的形成和功能的變遷為線索,確立了一種新的語法單位——超級構式。這級語法單位的確立有助於揭示語法演化的規律性,幫助人們理解語法化的動因、語法標記的功能變遷和語法手段的興替,為探討語言現象提供新的研究視角,也有助於推動認知語言學理論的發展。

  關鍵詞:超級構式;被動結構;比較結構;處置結構;演化規律

  作者簡介:石毓智,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學暨社會科學院中文系。

  1.引言

  人類語言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其始終處於變化的過程之中。國際歷史語言學界一個長期爭議的問題是,語言的演化是遵循一定的規則還是完全隨機的?根據迄今為止的各種理論假設,普遍認為語言的演化是隨機的、無法預測的,一種語言現象說的人多了就會被固定下來成為一種新的語法格式,兒童習得語言的偏差積累到一定程度也會導致語言的變異(Langacker 1987:59-60;Hopper&Traugott 2003:71-98;Aitchison 2003;Lightfoot 2003;Bybee 2006等)。然而漢語語法三千多年的演化史告訴我們,語法的變化遵循嚴格的規則,而且具有必然性、規律性和可預測性,語法形式的興替、結構和功能嬗變的背後存在一種叫做「超級構式」(super construction)的結構規則在支配著。

  句子以上的構造是複句或者篇章組織,這是邏輯學和篇章語言學關心的問題。句子層面最高層次的結構單位是基本語序,諸如SVO、SOV等語序;句子之下又可以分出各種具有特定意義的功能結構,諸如被動、比較、地點、工具、處置等結構。基本語序是語言類型學的研究重點,而各種功能結構則是當今主要語言學流派探討的對象。當代最主要的兩個語言學流派——轉換生成語言學和認知功能語言學,他們所探討的最大語法單位就是這些功能結構。下面是兩個學派的代表性學者對英語被動結構的結構描寫:

  (1) a.NP2–Aux+be+en–V–by+NP1 (Chomsky 1957/2002:43)

  b.Subj aux VPpp (PPby)(Goldberg 2006:5)

  c.SBJ be-TNS VERB-en by OBL.(Croft 2001:5)

  不論是生成語言學還是認知語言學,都把被動結構看作最大的語法結構體,沒有探討被動結構之上的更大語法結構體,也無人把被動結構與比較結構、工具結構、地點結構等這些主動句看作同一種結構來研究。

  根據Goldberg(1995:4)的經典定義,任何構式都必須具有結構形式和意義功能這雙重屬性。我們所確立的超級構式也是如此,以本文所分析的現象為例,它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1)所存在的語言層次:它是位於基本語序與功能構式之間的一種語法單位,以被動結構、比較結構、工具結構等為其構成元素;

  2)結構形式特徵:以謂語動詞中心為參照點,根據介詞短語的分布位置來確定其結構類型;

  3)功能語義特徵:根據介詞短語是否為動作行為相關的結果語義特徵來確立其表達功能。

  漢語語法演化史表明,超級構式的變化會引起所有下一層級的各種功能構式的發展,從而使得語法發展具有高度的規律性和方向性。下面我們以漢語被動結構的發展為主要線索,來分析說明一個歷史時期的超級構式如何決定該時期各個具體功能結構的特點。

  2.上古漢語的被動結構及其超級構式

  跟現代漢語相比,先秦漢語的被動結構具有兩個突出特徵:一是被動助詞「見」、「被」等只能出現於謂語動詞之前,但是不能引入施事名詞;二是如果需要表達施事,則必須用介詞「於」在謂語中心之後引入。例如:

  (2)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3)萬乘之國被圍於趙。(《戰國策·齊策》)

  先秦漢語被動結構的這些特徵不是偶然的,而是SVO語言的共同結構特徵。根據Greenberg (1966)所總結出的人類語言共性,所有SVO語言都蘊含這樣兩個結構規律:一是助動詞(auxiliary verb)出現在謂語動詞之前,二是介詞短語(PP)出現在動賓之後,即這類基本語序的語言擁有以下結構特徵,即其超級構式:

  (4)SVO>S Aux VO+PP

  英語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其被動、比較、地點、工具等結構都是在謂語中心之後,用介詞短語引入有關名詞,其助動詞be、have等只能出現於謂語動詞之前。例如:

  (5) a.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a child.(被動結構)

  b.Tom had broken the window with a stone.(工具結構)

  c.Tom is taller than John.(比較結構)

  d.Tom has done his homework in the dining room.(地點結構)

  跟英語一樣,除了被動結構以外,先秦漢語的比較結構、地點結構、工具結構等也是在句末用一個介詞短語引入有關的成分。例如:

  (6)季氏富於周公。(《論語·先進》)

  (7)(蕭何)種瓜於長安城東。(《史記·蕭相國世家》)

  (8)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墨子·法儀》)

  上古漢語的上述語言類型學的共性被下述的一個變化所打破,由此而引起一系列漢語偏離典型SVO語言的特徵。

  3.句子組織信息原則的變化對超級構式的影響

  動補結構的產生是漢語史上的一件大事,給漢語語法帶來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石毓智、李訥2001:80-125)。動補結構的語義關係是「動作+結果」,受這一語義結構的影響,漢魏以後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句子組織信息原則:表達動作結果屬性的介詞短語仍然留在謂語中心之後,而那些不表達結果屬性的介詞短語則只能出現在謂語之前。由此產生了下列漢語的新超級構式:

   

  下面用現代漢語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比如,「在沙發上跳」與「跳在沙發上」的意思截然不同,「在沙發」用在「跳」之前表示動作發生的地點(伴隨特徵),用在「跳」之後則表示動作主體達到的終點(伴隨特徵)。此外,因為被動、比較等結構中的介詞短語都是非結果特徵,在(9)這種超級構式的作用下,這類結構中的介詞短語後來都被限制在謂語動詞之前出現。這不是簡單的介詞短語從謂語之後移到謂語之前,而是在謂語動詞之前被新語法化而來的語法標記所取代。上述所舉的上古漢語例句對應的現代漢語句子如下:

  (10) a.萬乘之國被趙國圍困。(被動結構)

  b.季氏比周公富。(比較結構)

  c.蕭何在長安城東種瓜。(地點結構)

  d.工匠用圓規畫圓。(工具結構)

  在漢魏時期,漢語的被動結構發生了一系列重要變化,諸如只能在謂語之後引出施事的「於」字被動結構式微,先秦最典型的「見」字被動結構因沒有發展出在謂語之前引入施事的功能而遭淘汰。在謂語之前引入施事的「為……所」構式在漢代成為優勢被動結構,爾後「被」字在其語法化為被動標記後大約600年的魏晉時期發展出一個新功能,可以在謂語動詞之前引入施事。這些變化就是在新的句子組織信息原則作用下而產生的超級構式作用的結果,因為被動結構裡引入施事的介詞短語並不表示動作的結果,所以逐漸被限制在謂語動詞之前出現(唐鈺明1987)。也就是說,新超級構式決定了「見」字被動結構消亡的命運,導致「被」字被動標記功能的演化,促使「為……所」被動結構的繁榮(王統尚、石毓智2019a)。下例是魏晉時期最常見的兩種被動結構。

  (11)高祖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史記·高祖本紀》)

  (12)亮子被蘇峻害。(《世說新語·方正》)

  王力(1989:272)認為「被」字發展出在謂語之前引入施事的功能是其發展成熟的標誌。其實,這不是被動結構發展的成熟度問題,先秦的「見」字同樣是個成熟的典型被動標記,因為受當時超級構式的制約,所以只能在謂語之後用「於」引入施事名詞。也就是說,這種變化並不是被動結構內部發展問題,而是整個語言的超級構式變化所帶來的子變化。

  4.處置結構的產生對被動結構的影響

  唐宋以後產生的處置結構,在結構上與被動結構相同,在功能上與被動結構互補:處置結構是在謂語之前用介詞引入一個受事名詞,而被動結構則是在謂語之前引入一個施事名詞,兩者的抽象格式可以描寫如下:

   

  處置結構有一個重要的結構特點,即受事名詞必須出現,否則就不合語法。根據我們的考察,處置結構自產生之初到現在都遵循這一結構規則。下面用現代漢語的例子來說明處置結構這一用法。

  (14) a.他把電腦修好了。/*他把修好了。

  b.他把大門上了鎖。/*他把上了鎖。

  由於處置結構與被動結構之間在結構和功能上的緊密聯繫,唐宋以後處置結構的廣泛使用給被動結構帶來了類推效應,要求謂語之前的被動標記也必須引入施事名詞。這可以說是對漢魏後新產生的被動結構的進一步限制,由此而給近代漢語被動結構的發展帶來三個突出的變化。

  (一)「叫」和「讓」被動結構必須引入施事名詞

  根據語言類型學的研究成果,有些語言的被動結構是排斥施事名詞的(如Latvian、Kutenai等語言;參見Keenan&Dryer 2007),也有些語言的被動結構中施事名詞是可有可無的(如英語),迄今還沒有發現一種語言的被動結構要求施事名詞必須出現。然而漢語過去兩三百年間發展出來的兩個被動標記「叫」和「讓」具有語言類型上的獨特特徵,語法上要求施事名詞必須出現,否則句子就不合語法(呂叔湘1999)。例如:

  (15) a.他讓事情耽誤住了。/*他讓耽誤住了。

  b.他叫人看見了。/*他叫看見了。

  上述用例中的「事情」和「人」不傳遞任何信息,它們的出現純粹是語法的要求。這有點類似英語的假主語(dummy subject)there和it,因為英語語法要求每個包含限定動詞的陳述句都必須有主語,結果就出現了下面的語法現象。

  (16) a.It is raining./*Is raining.

  b.There comes a car./*Comes a car.

  我們認為,現代漢語這兩個最典型的被動標記「叫」和「讓」的使用特點,是在處置結構影響下所產生的超級構式作用的結果。

  (二)「吃」字被動結構在近代漢語的興衰

  動詞「吃」由攝取食物的意義引申出「遭遇」義(如「吃箭」、「吃杖」等),在宋代發展成被動標記,成為宋元時期僅次於「被」字式的重要被動標記。根據我們對《水滸傳》的統計,「被」字式約佔80%,「吃」字式約佔20%(王統尚、石毓智2019b)。例如:

  (17)似此往來,通有數十遭,後來便吃殺了。(《水滸傳》四十六回)

  (18)我吃那王婆打了,也沒出氣處。(《水滸傳》二十五回)

  例(17)的被動標記「吃」後沒有施事名詞,例(18)中則帶有施事名詞。

  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明代初期,「吃」字被動結構突然消失,即使在方言裡也找不到它的蹤跡(江藍生1989)。我們推斷,「吃」字被動句的消亡是由處置結構帶來的超級構式作用的結果,該超級構式要求被動標記後必須出現施事名詞,而「吃」字被動標記不滿足這一要求,加上它相對於歷史悠久的「被」字標記又處於弱勢地位,所以首先被淘汰。

  (三)「被」字被動結構式微

  如上所述,新產生的超級構式要求被動標記之後必須出現施事名詞。然而「被」字原來不能引入施事,到魏晉時期才發展出引入施事的功能,可能是由於這個歷史原因,它始終沒有發展到必須引入施事的階段。結果,因為不能滿足該時期超級構式的要求,其使用範圍從元明至今大大萎縮。王力(1989:272)指出,「被」字被動結構在當今的北京話口語中基本消失,只用在正式的報告和書面語裡。我們對曹志耘(2008)所提供的資料進行了統計,表1是最常見的前4個被動標記在各個方言裡的分布。

  表1.被動標記在方言中的分布

  表1顯示,只有12%的方言仍然使用「被」字被動結構,它在其他方言中則完全消失。被動標記在不同方言的具體用法,更能揭示從近代漢語到現在的發展趨勢。黃伯榮(1996)彙編了不少方言被動標記的使用特點,我們就本文所討論的問題,選取三個特徵製成表2。

  表2.漢語方言被動標記的用法特點

  顯而易見,當今方言的被動結構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絕大部分方言不再用「被」字,取而代之的是其他來源的被動標記;二是必須使用施事名詞,否則被動結構不合語法。現代方言的被動標記表面上看起來很複雜,但是有著共同的使用規律,即受制約於一個共同的超級構式,並明顯有別於上古和中古漢語的被動結構,它們是受那個時期的超級構式所制約。總的來看,絕大多數方言的被動標記都要求施事名詞必須出現,也有部分方言的被動結構沒有這樣的要求,即施事名詞可有可無,然而沒有一種方言的被動標記是像先秦的「見」字那樣不能引入施事的。

  5.結語

  漢語語法演化史提供了充分的證據說明超級構式的存在。超級構式是一個集合,它以被動、比較、工具、地點等具體功能結構為其元素。它的形式特點是由謂語動詞和介詞短語的相對位置而定,語義特點則是根據行為和結果的表達來確立。超級構式的特徵和變化始終影響著這些具體功能構式的結構特性和語法功能。本文的分析表明,漢語史上被動結構的三次重大變化背後都是相關時代超級構式作用的結果,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可概括如下:

  第一,先秦時期:助動詞性質的被動標記「見」等在謂語之前不能引入施事,只能用介詞「於」在謂語之後引入施事名詞。這是SVO語言的典型特徵,即助動詞出現於謂語之前,介詞短語在謂語之後引入施事、地點、工具、比較項等。

  第二,漢魏至唐宋時期:被動標記只能在謂語之前引入施事,「被」發展出了在謂語之前引入施事名詞的功能。這是因為漢語新的句子組織信息原則的產生,要求那些非結果性質的介詞短語只能出現在謂語之前,所以被動結構與比較、地點、工具等結構發生了平行的變化。

  第三,明清以來:被動標記「叫」和「讓」等必須引入施事,出現了語言類型學上獨有的特徵。這是因為處置結構的產生帶來的超級構式的特點,處置結構的標記「將」或者「把」必須引入受事名詞,因為它與被動結構在功能上互補,這樣在其影響下使得近代漢語產生的被動標記也必須引入施事名詞。也就是說,被動結構和處置結構共同屬於一個超級構式。

  超級構式這一語法單位的確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從這個角度來觀察語言現象,我們可以看到語法發展的必然性和規律性,同時也可以發現一個共時語法系統的和諧性。被動結構是當今各大語言學流派研究的核心議題,然而實際上一種語言的被動結構與主動結構(諸如地點結構、工具結構等)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屬於同一超級構式(Kiparsky 2013)。當代語言學理論的研究對象一直是以被動結構等作為最大的結構體,如果把最大的結構體提升到超級構式,一定會帶來重大的理論突破。

  參考文獻

  Aitchison,J.2003.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change[A].In B.Joseph&R.Janda(eds.).2003.736-744.

  Bybee,J.2006.Frequency of Us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Language[M].Oxford:OUP.

  Chomsky,N.1957/2002.Syntactic Structures(2nd edition)[M].Berlin:Mouton de Gruyter.

  Croft,W.2001.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Syntactic Theory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M].New York:OUP.

  Goldberg,A.1995.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oldberg,A.2006.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M].New York:OUP.

  Greenberg,J.1966.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A].In J.Greenberg(ed.).Universals of Language[C].Cambridge,MA.:The MIT Press.73-113.

  Hopper,P.&E.Traugott.2003.Grammaticalization[M].Cambridge:CUP.

  Joseph,B.&R.Janda(eds.).2003.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C].Oxford:Blackwell.

  Keenan,E.&M.Dryer.2007.Passive in the world’s languages[A].In T.Shopen(ed.).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C].Cambridge:CUP.325-361.

  Kiparsky,P.2013.Towards a null theory of the passive[J].Lingua 125:7-33.

  Langacker,R.1987.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ightfoot,D.2003.Grammatical approaches to syntactic change[A].In B.Joseph&R.Janda(eds.).2003.495-508.

  曹志耘(編),2008,《漢語方言地圖集(語法卷)》[C]。北京:商務印書館。

  黃伯榮(編),1996,《漢語方言語法類編》[C]。青島:青島出版社。

  江藍生,1989,被動關係詞「吃」的來源初探[J],《中國語文》(5):370-377。

  呂叔湘,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

  石毓智,李訥,2001,《漢語語法化的歷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唐鈺明,1987,漢魏六朝被動式略論[J],《中國語文》(3):216-222。

  王力,1989,《漢語語法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統尚、石毓智,2019a,漢魏被動構式演變的動因[J],《語言研究》(3):11-19。

  王統尚、石毓智,2019b,近代漢語「吃」字被動式興衰的原因[J],《古漢語研究》(2):40-50。

相關焦點

  • 社科院張伯江教授做客文學院 分享「構式語法應用於漢語研究的若干...
    5月27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所長張伯江教授應邀來到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進行了一場題為「構式語法應用於漢語研究的若干思考」的講座。講座由文學院賀陽教授主持,吸引了眾多師生參加。張伯江教授首先對構式語法進行了簡要的回顧,介紹了國內外學者的經典研究論著,並提出了「王、呂早期句式研究是不是漢語構式研究的源頭」問題。
  •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筆記 丨認知學派的分析思路
    ——使語言內的語法結構被賦予人對客觀世界所認知的內容。換句話說,各種語法結構的類型,都可以看作是不同象徵的結構類型;語法規則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看作是抽象的結構圖式。(簡而言之就是,語言是人類對世界的認知結果的一種表現形式)10.2 人類認知的共性和個性【實例一】漢語和英語用「東、西、南、北」定方位時說法上的差異共性:都只有六種 個性:漢語說「東南」,英語說「southeast」等;漢語說「東西」,英語說「west and east」等。
  • 漢語語法結構的兼容性和趨簡性
    事實表明,漢語語法重於意而簡於形。在結構形式的選擇上,常用減法;在結構語義的容量上,則常用加法。能不能認為,漢語語法在形式上顯現為減法語法,而在涵量上顯現為加法語法呢?有藝術家說過,中國的國畫,是一種減法繪畫。山水畫上,往往留有大塊空白,許多意思就隱匿在空白處裡。漢人的繪畫語言和漢人的有聲語言、文字語言似乎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這裡面,是不是還有我們還沒有認識清楚的學問?
  • 漢語語法研究所面臨的挑戰 --中小學教師頻道--中國教育在線
    0.2 漢語語法研究所面臨的挑戰,有的是來自應用方面的,有的是來自理論方面的。從應用方面說,挑戰來自兩方面:一是對外漢語教學;二是中文信息處理。從理論方 面說,挑戰也來自兩方面:一是迫切需要對種種語法現象作出理論上的解釋;二是資訊時代的到來,迫切要求我們從認知的角度來探索人類的語言機制。下面分別說 明。
  • 無意識地遵循漢語語法,英語語法可能是孩子學英語最大的阻礙了!
    英語語法怎麼學?也許從我們開始學習說話的時候,我們就無意識地遵循漢語語法規則。雖然我們可能無法去描述漢語語法,但我們不自覺地知道了漢語語法,因為我們處在漢語環境中。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語法學習成為英語無法避開的難題,然而,英語語法是一套完整的語言知識體系。
  • 現代漢語語法的五種分析方法
    現代漢語語法的五種分析方法 現代漢語語法的五種分析方法是語法學基礎裡很重要的一個內容. 作用: 因其清晰明了得顯示了句子的主幹,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個句子的脈絡,適合於中小學語文教學,對於推動漢語教學語法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還可以分化一些歧義句式。比如:我們五個人一組。 (1) 我們║五個人一組。
  • 實詞虛化和詞綴脫落:哪個才是導致英語語法向漢語靠攏的導火索?
    而漢語則屬於孤立語,主要依靠詞序,虛詞和文本邏輯關係來判斷語法意義,例子同樣參考上篇文章。這兩種語言句子構建方法上差異如此之大,以至於我們對於英語裡的許多複合時態完全沒有概念,對於動詞的各種曲折變化更是膽戰心驚,不由得想起了被不規則變化動詞表支配的恐懼。
  • 「行走的XXX」構式中的隱喻與轉喻
    摘  要:在網絡新聞標題中,熱門的「行走的XXX」構式其話題對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車等物體。「行走的」往往是「直立行走」的縮寫形式,而能否直立行走是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特徵之一。因此,通過範疇及特徵的轉喻機制,該構式容易激活人的概念。
  • 可能是最全的現代漢語書單
    語法答問,朱德熙著,商務印書館 漢語口語語法,趙元任著、呂叔湘譯,商務印書館 現代漢語虛詞散論,陸儉明、馬真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陸儉明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語法研究入門,呂叔湘等著、馬慶株編,商務印書館
  • 漢語語法化研究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語法化;漢語歷史語法;漢語歷史語義;歷史語言學  作者簡介:吳福祥,男,安徽安慶人,博士,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科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漢語歷史語法與歷史語義。典型的情形是,一個詞彙項或結構式在特定的語言環境裡獲得了某種語法功能,或者一個語法化了的成分繼續產生出新的語法功能(參看Hopper & Traugott 2003:xv)。例如漢語的「了」原本是「終了」義的完成動詞,後來在述補結構裡獲得表達完整體的語法功能,從而演變為完整體標記(perfective marker)。
  • 漢語運動事件詞化類型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本文認為,漢語路徑動詞應根據Lin(2011)重新判定;綜合性動詞同時編碼方式信息和路徑信息,因此應區別於方式動詞和路徑動詞;連動式內部V1V2皆為可獨立使用的動詞,而動補式內部V2則語法化為不可獨立使用的補語;在運動事件編碼中,連動式體現了連動特徵,而動補式體現了附加語特徵;虛擬運動和具體運動在詞化類型有所不同,因而值得將其二者予以區分。
  • 讀音如此相似,日語真的來自麗水古越語?
    首先呢,今天的浙江人,包括麗水人,並不講古越語,其方言也不是古越語發展過來的,麗水各縣方言是漢語的一種方言(吳方言麗水小片,縉雲話屬於金瞿小片)。先秦遺留的文獻《越人歌》,有古越語音譯和漢語意譯兩個版本,經過語言學家鄭張尚芳先生的破譯,古越語屬於侗臺語系,與泰語是同一語系,語法相同,語音相似。
  • 讀《漢語史稿》|漢語的近親有哪些?
    漢語在幾千年的歷史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分支,這就是漢語的方言。一般將漢語的方言分為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然而這七大方言,除了語音有區別,在詞彙和語法方面差別不大。當然也有學者認為,中國不同方言間已經無法正常交流了,因此應該算作不同語言。
  • 漢語中的外來詞如何翻譯?
    隨著中外交流合作速度的不斷加快和深度的不斷擴展,漢語所吸收的英語外來詞也越來越多。漢語與英語的接觸已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融狀態。土司 (toast)、扎啤 (a jar of beer)、比基尼 (bikini)、桑拿浴 (sauna)、高爾夫球 (golf)、滑鼠 (mouse)等大量外來詞彙便是絕佳例證。
  • 讀懂《芬尼根守靈夜》中的漢語
    這些自造詞被稱為「混成詞」(portmanteau words),指多個單詞或全部或部分重新排列組合、增刪字母,不存在於字典,不合語法規範。喬伊斯的母語是英文,熟練掌握的外語還有義大利語、法語、德語、拉丁語,不懂中文的他卻用了令人驚嘆的中文詞彙。姑且不計必須引用中文的中國典故,僅在語言學和文體學意義上,《守靈夜》所使用的漢語至少有130處。
  • 黃廖版本《現代漢語》名詞解釋匯總(詳細版)
    現代漢語:漢語是漢民族的語言,現代漢語是現代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現代漢語包括多種方言和民族共同語。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標準、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2.民族共同語:是一個民族全體成員通用的語言。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就是現代漢民族全體成員通用的語言。3.
  • 春雨老師講漢語語法:句子結構分析(劃分句子成分)
    春雨老師講漢語語法:句子結構分析(劃分句子成分)句子按照結構方式可以分成單句和複句。單句,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完整的單句結構分析圖示:春雨老師講漢語語法:句子結構分析(劃分句子成分)完整的單句的結構分析說明:1.定語用( )表示,「的」可划進括號,也可不划進去,「地」「得」虛詞同理,狀語用[ ]表示,補語用< >表示。
  • 漢語學習遇「內冷外熱」尷尬 國人學漢語熱情去哪了
    ■信息日報記者黃小路、實習生吳海林 文  國外熱  40多個國家將漢語納入國民教育  來自馬達加斯加的安佳就讀於江西師範大學,她告訴記者,「我是塔那那利佛孔子學院第一屆漢語專業的學生,我非常喜歡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