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亮相上海 融入崑曲聲腔、舞蹈元素

2020-12-05 金臺資訊

原標題:北京京劇院《李大釗》亮相上海,攜手北京交響樂團,融入崑曲聲腔、舞蹈元素

「李大釗曾經七次來到上海,為革命事業奔波。今天我們帶著《李大釗》回到他戰鬥過的地方,向上海觀眾交上答卷。」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說。9月26日、27日,北京京劇院原創大戲《李大釗》登陸保利上海城市劇院,參加「藝起前行——國內優秀原創戲劇舞臺作品上海展演」。

作為向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劇目,《李大釗》在疫情期間克服重重困難,歷時兩個多月排練,線上線下同步首演,得到觀眾熱情支持。該劇擷取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在1918年至1927年4月間的一系列革命活動,進行藝術創作。全劇描寫了李大釗在北京大學工作期間,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共產主義思想,護送陳獨秀離京赴滬並相約建黨,繼而策劃了長辛店鐵路工人大罷工,領導並組織了北京各界人士的反帝鬥爭,直至被反動派殺害、英勇就義的重要歷史事件。全劇展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短暫而又壯闊的一生,生動刻畫了革命家捨生取義、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

「我們要注重歷史厚重感,注重詩情、意境、象徵的藝術品質,注重英雄主義的戲劇氣質,要強調崇高理想的政治理論、政治思想的明確表達。從李大釗的舞臺行動中尋找到京劇《李大釗》的形象種子——播火者!」總導演曹其敬賦予《李大釗》史詩京劇定位,採用廣闊宏大的史詩性敘事方式,注重詩情化、意境化、象徵化的表現手法,以時代背景和空間場景的交互串聯營造出厚重的歷史質感,用宏大的史詩敘事來凸顯英雄主義的戲劇氣質。《李大釗》不僅在敘事方式上有所創新,在唱腔、音樂、舞美設計上也打破常規套路,融入崑曲聲腔和舞蹈元素,用群舞這一外化的藝術呈現方式,渲染出一種動人心弦的意境之美。

在李大釗被捕之後,與趙紉蘭有大段隔空對唱,由傳統的京劇二黃對唱銜接到崑腔,從京劇的板腔體變為崑曲的曲牌體,通過曲牌體逢唱必動的歌舞性來打破原有的舞臺沉悶感,把原有的情景「盤活」,以此抓住觀眾的目光,是本劇中的首創。在罷工一場戲中,為了增強地域特色,融入京韻大鼓,北京曲藝等元素,並借鑑西方歌劇中「卡農」的形式,加入工人群眾的重唱、輪唱,更加貼合劇情需要,使得這場戲具有轟轟烈烈的氛圍。為將《李大釗》打造為史詩級精品力作,北京京劇院、北京交響樂團聯合配樂。導演徐春蘭介紹,「交響樂恢宏,傳播革命的詩情,舞臺大膽將視頻與實景結合,渲染氣勢。國際歌與京劇音樂結合,適合當代觀眾審美。」

飾演李大釗的奚派老生張建峰,幾乎每年來上海演出,他還記得上大學時初次在上海演《四郎探母》贏得滿堂彩,「氛圍給我很好的印象。」在他看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致敬革命先烈、學習紅色經典、領會革命精神的創排過程對於自身提升藝術水平、深化思想認識起到了重要作用,三年前參演《大釗先生》的經歷也為他再度塑造李大釗先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北京京劇院一團團長王蓉蓉為青年演員跨刀助陣、甘當綠葉,飾演李大釗妻子趙紉蘭。無論是否有自己的排練任務,她都會始終堅守在排練場,王蓉蓉表示,《李大釗》一劇的創排過程對於自己和全組演職員而言,是一堂生動的思想教育課,「青年演員們在劇目創排期間進步、成長了不少,對此我感到高興和欣慰。」她坦言,「每一個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人,都應當學習李大釗、趙紉蘭等前輩共產黨人不畏艱辛的革命精神,始終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珍惜、熱愛現在的美好生活」。

相關焦點

  • 原創歌劇《晨鐘》音樂會版亮相上海大劇院 聚焦李大釗一生
    原標題:一曲「我心中嘹亮的號角」贏得觀眾心 聚焦李大釗探尋真理一生,原創歌劇《晨鐘》音樂會版亮相上海大劇院原創歌劇《晨鐘》音樂會版現場。  昨晚,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晨鐘》音樂會版亮相上海大劇院,作品聚焦李大釗在短暫的人生中,如何堅持探尋真理,為喚醒民眾撞響「晨鐘」。
  • 李大釗與上海
    他於翌年撰寫的《哭沈漢卿君》一文提及:「吾去歲首,即往上海一次,兼周而歸東京。」   1916年5月中旬,李大釗為了投入國內的反袁鬥爭毅然輟學,從東瀛返回上海。抵滬,李大釗給在東京的朋友霍例白寫過信,介紹了國內的政治形勢,並談到:「長江流域戰雲漫鬱……傳聞袁氏備戰甚急,此則雌雄之決仍非出於一戰不可也。」期間,李大釗頻繁與好友白堅武會面。
  • 藝起前行|京劇《李大釗》上海開演:一場跨越百年的對話
    自1916年起,中國共產黨的奠基人李大釗先生曾先後七次來到上海,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奔走呼號、親身實踐;100多年後,2020年9月26日晚,北京京劇院新編現代京劇《李大釗》在上海保利城市劇院上演,獻禮建黨100周年,同時參加「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
  • 「陳獨秀」「李大釗」「光臨」上海歌劇院,只為敲響這一下《晨鐘》
    本周末走進上海大劇院觀看原創歌劇《晨鐘》的觀眾,將會身臨其境與「陳獨秀」「李大釗」驚喜相遇。 昨天來自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南陳北李」雕像首次離開「家門」,在劇場大堂裡,等待與觀眾在歌劇中一起重溫黨的歷史、重拾黨員初心、重振民族精神。
  • 原創京劇《李大釗》回上海交答卷 專家肯定藝術創新
    對於這次《李大釗》赴滬演出,劉侗院長表示:「李大釗曾經七次來到上海,為革命事業奔波。這次我們帶著《李大釗》回到他戰鬥過的地方,向上海觀眾交了份答卷。」在劇中主演李大釗的奚派老生張建峰,上大學時初次在上海演《四郎探母》就曾贏得滿堂彩,這些年也幾乎每年都會來上海演出。
  • 這首歌讓崑曲在B站火了,它還不是「人」唱的
    又有一個視頻在年輕人聚集的B站火了,這次不是《人生一串》那種讓人垂涎欲滴的紀錄片,而是在很多人看來有點冷門的帶有崑曲元素的歌曲。而且,唱這首歌的還不是「人」,是一把由電腦調試出來的虛擬人聲。今年,將古典崑曲元素與極具未來感的虛擬人聲進行碰撞的歌曲《繁華唱遍》橫空出世,短短幾天播放量就已突破百萬。
  • 樊曼儂:不遺餘力推動崑曲藝術在臺灣傳承發展
    新華社臺北3月22日電(記者喻菲、祁星)上海崑劇團2018年開春在臺北上演明代戲劇大師湯顯祖代表作《臨川四夢》,以其典雅優美、細膩婉轉再次折服臺灣觀眾。《臨川四夢》是湯顯祖凝聚畢生心血創作的《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牡丹亭》的合稱。「四部作品一氣呵成在臺演出是首次,更是盛會,反響非常好。
  • 戲曲廣播體操走紅 招式融入中國戲曲程式化動作
    長江日報記者看到的視頻中,這套「戲曲廣播體操」分為九節,雖然每節的名字和以往的廣播體操沒有太大區別,但一招一式都融入了中國戲曲的程式化動作基本功,看起來別有風味。比如熱身運動是「腕花小雲手」+「亮相」;肩部運動是「單拉山膀」,腰部運動是「涮腰」;腿部運動是「飛天十三響」;放鬆運動是「打拱」+「四方步」;擴胸運動是「扎帶」+「亮相」。最後還多了一節「自由運動」,讓大家自由發揮,想怎麼跳就怎麼跳。
  • 李大釗與上海的不解之緣:曾七度來滬,結識孫中山促成國共合作
    反對獨裁復闢 探索救國救民之路 若要追溯李大釗與上海的不解之緣,還須從他在東瀛留學期間參與反袁活動說起。因為他最初兩次到訪上海即是為聲討袁世凱的倒行逆施而來。 1913年冬,年輕的李大釗從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後,由湯化龍資助東渡日本留學。經過半年的努力,他考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深造。
  • 萬眾矚目《音樂之聲》深圳站巡演第三百場 sunny亮眼引關注
    11月10日晚上7點半,百老匯經典音樂劇《音樂之聲》中文版在中國巡演的第300場在深圳站拉開了帷幕,整個劇組走過大半個中國,演出近百場,此次在深圳保利劇院11月11日震撼開演。據了解《音樂之聲》運用歌聲和舞蹈,不僅將整個故事完整地呈現給觀眾,節奏緊湊、扣人心弦,更多地融入了現代歌舞元素,表演不僅專業精彩,而且溫暖歡樂,融音樂、舞蹈、戲劇為一體,將百老匯最經典的劇情在歌舞元素與現代流行音樂的結合下,表現出技巧和手法相結合,每一次的演出都相當精彩更是場場爆滿。
  • 評《聲臨其境》:「聲」元素的綜藝之路並不好走
    《聲臨其境》 「聲」元素的綜藝之路並不好走  在影視劇節目中,演員的臺詞功力固然重要,但如果在一檔綜藝節目裡把「臺詞」單獨拎出來而不輔之以表演,再好的臺詞聽多了都可能乏味。而如果加上表情動作甚至用舞臺劇形式呈現,勢必又削弱「聲音」的元素,甚至背離節目的初衷。這是《聲臨其境》最主要的困境。
  • 京劇《李大釗》應邀赴上海演出引熱議,為現代戲創作開闢新思路
    李大釗先生在北京和上海都曾留下革命足跡,由北京京劇院創作的新編京劇《李大釗》首演於北京,9月26日、27日又受上海國際藝術節相邀,在保利上海城市劇院演出,可以說是對革命先輩最好的懷念。這兩場演出也受到上海觀眾和業內專家的好評,大家都表示既緬懷了革命先烈,又過足了戲癮。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上海之春開幕,作曲家用交響編寫創世神話
    八部作品均由作曲家自選主題,有不少人選擇從中國傳統文化吸收營養,陳牧聲《愚公移山》合唱部分的唱詞取自《詩經》之《小雅·南山有臺》篇,「南山有臺,北山有萊……」;秦文琛的《伶倫制樂》為展現鳳凰與萬鳥和鳴的景象,用上了民間捕鳥神器竹笛;周湘林的《鼎定天下》壓陣全場,也在曲中援引了最古老古琴曲《華胥引》裡的音樂元素,同時用詩經格式融入新寫的詩詞……
  • 土耳其"國舞"明年1月登陸上海 百變《火舞》來賀歲-中國 土耳其...
    東方網12月11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美妙的阿拉伯音樂、獨有的男子勁舞……作為土耳其文化的精髓,世界超大型史詩舞劇《火舞》在央視蛇年春晚盛裝亮相後,重返中國,「火勢」蔓延17個城市、13580公裡。從北京起跑,2014年1月19日將登陸上海大舞臺。
  • 上海亞信峰會間隙 彭麗媛邀各國「第一夫人」遊豫園聽京劇崑曲
    正在上海舉行的亞信峰會於今日上午舉行第一階段會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並作主題為《積極樹立亞洲安全觀 共創安全合作新局面》的主旨講話。會議間隙,習近平夫人彭麗媛邀請出席亞信峰會的部分國家領導人夫人遊覽「海上名園」——豫園,並共同觀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欣賞少兒歌舞《茉莉花》、崑曲《牡丹亭》選段、滬劇與二胡《燕燕做媒》、太極·古琴《高山流水》、京劇選段《梨花頌》等演出,同時還品嘗了葫蘆酥等海派點心。
  • 迎接崑曲的大美時代 ——讀楊守松《大美崑曲》
    讀《大美崑曲》,能感受到一種強烈飽滿的情感在流動,就是作家對崑曲的愛,對崑曲藝術家的愛。楊守松是帶著一種深厚的情感來完成創作的。如果說《崑山之路》是一種理性意志引領作品思想的話,那麼《大美崑曲》則是以一種對美好藝術的敬畏之心來引領作品思考的。作家不僅是一個崑曲迷,還是一個崑曲專家。在這樣基礎上進行創作,材料可靠,情感真摯,思想到位,可信可讀。
  • 用一場直播共迎崑曲非遺的春天,吸引更多新「昆蟲」
    2020年,崑曲人迎來了一個特殊的5·18,經過了幾個月的暫停,崑曲人再次重逢於劇場,用一場直播,重新迎來春天。上海崑劇團、浙江崑劇團、蘇州崑劇院等長三角院團專業崑曲人齊聚,以一場特別策劃的演唱會共賀節日,並向醫護人員等抗疫英雄慰問致敬。這場主題為「我們在一起」的演唱會,也悄然按下了上昆復演的啟動鍵。
  • ZMAX和潮漫雙品牌亮相上海HFE
    中新網上海新聞
  • 當崑曲遇見5G和AI!機器人登臺唱《遊園驚夢》,這很時髦
    當古老的600歲的崑曲遇見時尚的時髦的AI技術,會發生什麼奇妙的化學反應?江蘇省演藝集團為構建「國家大數據平臺戲曲數位化生產線」研發的「艾鰨三代」戲曲機器人,在戲曲服裝、化妝、道具、伴奏與機器人的協同匹配研究獲得重大突破,首次亮相即燃爆長三角文博會江蘇展區,將數字科技與傳統文化創新融合人機同臺的崑曲《遊園驚夢》華美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