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京劇《李大釗》回上海交答卷 專家肯定藝術創新

2020-12-05 央廣網

北京京劇院原創現代京劇《李大釗》9月26日、27日應邀赴保利上海城市劇院演出。首演結束後,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還帶領作曲家朱紹玉以及王蓉蓉、張建峰等主創主演,與上海的專家學者進行座談,傾聽他們的意見,力求將這部作品繼續打磨成精品劇目。

對於這次《李大釗》赴滬演出,劉侗院長表示:「李大釗曾經七次來到上海,為革命事業奔波。這次我們帶著《李大釗》回到他戰鬥過的地方,向上海觀眾交了份答卷。」在劇中主演李大釗的奚派老生張建峰,上大學時初次在上海演《四郎探母》就曾贏得滿堂彩,這些年也幾乎每年都會來上海演出。此次赴滬演出《李大釗》,張建峰更是滿懷感恩:「我很感恩劇院,感恩這麼棒的一個戲,感謝劇院的各位老師和專家團隊為這個戲保駕護航。」

飾演李大釗妻子趙紉蘭的北京京劇院一團團長王蓉蓉,對上海更是充滿感情:「1982年我畢業的時候,就到上海勞動劇場演出,一炮而紅。前些年,我每年都要來上海演出四趟,上海觀眾對我特別厚愛。雖然這個戲我是二號人物,但我是用全心去創造。我雖然即將面臨退休,但有責任為青年演員貢獻自己的力量。隨著年齡增長,我越來越明白什麼叫藝無止境。」

上海專家肯定北京藝術創新

《李大釗》令人耳目一新的舞臺呈現,讓上海觀眾感到新鮮,也讓上海的專家學者頗受啟發,大家認為,該劇為現代戲創作開闢了新道路。座談會上,京劇學者、劇作家翁思再表示,《李大釗》讓上海觀眾和專家們都「過足了戲癮」。他還對《李大釗》在紅色主旋律題材上的突破表示肯定:「這個戲可以成為黨史教育的一個生動教材。這樣的題材在文藝舞臺上很少見。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北京京劇院用這樣的紅色題材,不僅完成了它的宣教功能,而且進一步來解決京劇藝術發展過程中現代戲遇到的問題。」

評論家方家駿也表示,北京京劇院在創作紅色現實題材作品時,有著堅定的目標,並且非常尊重和堅守京劇的本體,把最好的京劇唱腔送給觀眾,達到讓觀眾聽得過癮的藝術境界,「這個戲選擇了一個好的題材,匯集了一批好演員,而且選擇了一種適合呈現主題的有力的風格樣式,把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用波瀾壯闊的藝術形式體現出來。」

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吳孝明坦言:「李大釗這樣的人物很難寫,但《李大釗》這部戲體現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自盡其力,文化創新』,是當下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一次很好的嘗試。上海文藝工作者也是懷著學習的態度來看兄弟院團好的創作理念,以此來撬動和打開上海文藝界對現實題材作品創作的思路。」

原上海戲劇學院院長、著名文藝評論家榮廣潤透露,上海歌劇院正在排演歌劇《李大釗》,他把京劇《李大釗》作為自己首選要看的劇目,想要看看北京京劇院在紅色題材中的不同藝術處理,「看過之後,確實感覺很有氣勢,視覺、聽覺、演員表演都給人強烈的思想情感衝擊力,讓我對北京京劇院的綜合實力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榮廣潤還充分肯定了兩位主演的表演和導演的處理,認為張建峰很好的表現出了李大釗的人物氣質,王蓉蓉一頭一尾的兩場戲也凸顯了這對革命情侶相濡以沫的共同理想,對刻畫李大釗的形象有很大的幫助。

原上海文化局藝術處處長李守成也認為:「這部作品讓大家對李大釗這個重要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體現了北京京劇院在建黨100周年之際不忘初心的使命擔當。」上海京劇院院長張帆則對《李大釗》中的演唱和音樂印象深刻,他說在現場感受交響樂隊配樂的感覺「特別棒」,「體現出了國家級交響樂隊音樂的水準」,他表示,希望北京和上海京劇界加強交流與合作,把京劇藝術發展得越來越好。

上海的專家學者們也對劇中的一些細節給予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北京京劇院表示,回京之後,《李大釗》劇組會認真梳理各界意見,繼續精心打磨作品,力求在明年建黨100周年之際,打造出一部優秀的獻禮劇目。(王潤)

(原標題:原創京劇《李大釗》 回上海交答卷)

相關焦點

  • 藝起前行|京劇《李大釗》上海開演:一場跨越百年的對話
    自1916年起,中國共產黨的奠基人李大釗先生曾先後七次來到上海,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奔走呼號、親身實踐;100多年後,2020年9月26日晚,北京京劇院新編現代京劇《李大釗》在上海保利城市劇院上演,獻禮建黨100周年,同時參加「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
  • 《李大釗》亮相上海 融入崑曲聲腔、舞蹈元素
    原標題:北京京劇院《李大釗》亮相上海,攜手北京交響樂團,融入崑曲聲腔、舞蹈元素「李大釗曾經七次來到上海,為革命事業奔波。今天我們帶著《李大釗》回到他戰鬥過的地方,向上海觀眾交上答卷。」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說。
  • 京劇《李大釗》應邀赴上海演出引熱議,為現代戲創作開闢新思路
    李大釗先生在北京和上海都曾留下革命足跡,由北京京劇院創作的新編京劇《李大釗》首演於北京,9月26日、27日又受上海國際藝術節相邀,在保利上海城市劇院演出,可以說是對革命先輩最好的懷念。這兩場演出也受到上海觀眾和業內專家的好評,大家都表示既緬懷了革命先烈,又過足了戲癮。
  • 原創歌劇《晨鐘》音樂會版亮相上海大劇院 聚焦李大釗一生
    原標題:一曲「我心中嘹亮的號角」贏得觀眾心 聚焦李大釗探尋真理一生,原創歌劇《晨鐘》音樂會版亮相上海大劇院原創歌劇《晨鐘》音樂會版現場。  昨晚,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晨鐘》音樂會版亮相上海大劇院,作品聚焦李大釗在短暫的人生中,如何堅持探尋真理,為喚醒民眾撞響「晨鐘」。
  • 李大釗與上海
    他於翌年撰寫的《哭沈漢卿君》一文提及:「吾去歲首,即往上海一次,兼周而歸東京。」   1916年5月中旬,李大釗為了投入國內的反袁鬥爭毅然輟學,從東瀛返回上海。抵滬,李大釗給在東京的朋友霍例白寫過信,介紹了國內的政治形勢,並談到:「長江流域戰雲漫鬱……傳聞袁氏備戰甚急,此則雌雄之決仍非出於一戰不可也。」期間,李大釗頻繁與好友白堅武會面。
  • 「陳獨秀」「李大釗」「光臨」上海歌劇院,只為敲響這一下《晨鐘》
    本周末走進上海大劇院觀看原創歌劇《晨鐘》的觀眾,將會身臨其境與「陳獨秀」「李大釗」驚喜相遇。 昨天來自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南陳北李」雕像首次離開「家門」,在劇場大堂裡,等待與觀眾在歌劇中一起重溫黨的歷史、重拾黨員初心、重振民族精神。
  • 大型原創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在國家大劇院首演
    大型原創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12月2日晚間在國家大劇院首演。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 於立霄)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出品,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聯合製作的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12月2日晚間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首演。
  •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發布2020/21演出季
    除原創話劇《人間正道是滄桑》、中央芭蕾舞團舞劇《紅色娘子軍》等重磅演出外,上海京劇院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湖北省歌劇舞劇院《洪湖赤衛隊》、河北梆子現代戲《人民英雄紀念碑》等紅色經典也將一一亮相。
  • 「程腔張韻」回歸舞臺 京劇魅力再現京城
    搜狐娛樂訊(文/宋歌) 繼5月5日晚,京劇名家張火丁攜程派新編劇目《梁祝》精彩亮相北京大學百年講堂, 5月6日下午2點由中國戲曲學院和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月光廳共同舉辦了「張火丁京劇表演藝術座談會」。
  • 回憶國粹中的崢嶸歲月,上海閔行「四史」教育請來京劇大師
    5月27日下午,上海閔行區的莘莊鎮文化中心劇場內,傳來現代京劇《杜鵑山》中黨代表柯湘膾炙人口的唱段《亂雲飛》。 本文圖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圖將京劇劇目搬上主題教育講座,會給「四史」學習帶來怎樣的火花?
  • 京劇電影《貞觀盛事》靠什麼捧得金雞獎
    資料圖片11月28日,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出,由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京劇院、上海廣播電視臺及首都京胡藝術研究會共同出品的3D全景聲京劇電影《貞觀盛事》摘得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獎」。該片是國家重點文化工程——「京劇電影工程」的第二批影片之一。
  • 京劇電影《大鬧天空》在京首映 王小帥贊演員出色
    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梁建勇等領導,《大鬧天宮》導演程籙等主創,李幼斌等京劇藝術指導老師,以及饒曙光、王小帥等多位電影業界專家、導演亮相首映式。京劇電影《大鬧天宮》海報《大鬧天宮》是京劇電影工程入選影片中唯一的一部京劇武戲,由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旗下的福建電影製片廠、福建京劇院、首都京胡藝術研究會共同出品。據了解,該片邀請包括多名武戲泰鬥在內的全國京劇專家全程把脈指導,協調全國11個院團武戲精英共同完成。
  • 當科學在上海遇見藝術 這場年終特別派對別樣「演繹」海派創新活力
    交談中兩人發現,彼此對科學與藝術的認識不謀而合:科學與藝術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其追求的目的是真理的普遍性。「在上海張江正在建設世界先進的光子科學中心,未來將使我國光子科學走向世界前沿。」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沈文慶興奮地表示。
  • 李大釗與上海的不解之緣:曾七度來滬,結識孫中山促成國共合作
    反對獨裁復闢 探索救國救民之路 若要追溯李大釗與上海的不解之緣,還須從他在東瀛留學期間參與反袁活動說起。因為他最初兩次到訪上海即是為聲討袁世凱的倒行逆施而來。 1913年冬,年輕的李大釗從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後,由湯化龍資助東渡日本留學。經過半年的努力,他考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深造。
  • 藝術高校「戰疫」,上戲推出表演課臺詞課等網上公開課
    與此同時,為了響應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關於在線教學的要求,也為了服務於全國各地喜愛藝術的大學生們,在抗擊疫情期間,上海戲劇學院特別提供了免費在線學習課程,全國所有熱愛藝術、熱愛戲劇的同學都可以通過網絡,體驗到這些課程。目前,上海戲劇學院在網絡上公開推出了8門課程。
  • 通訊:「京劇是我的生命」——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孫萍獲美國大學...
    「京劇是我的生命,」孫萍告訴記者,「能讓更多人接受並熱愛京劇是我人生價值的體現。」她認為,京劇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體現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海外傳承傳播京劇可以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中國,拉近中國同西方文化之間的距離。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上海之春開幕,作曲家用交響編寫創世神話
    「中華創世神話原創作品音樂會」充分發揮上海「文化碼頭」的作用,集結了上海本土作曲家許舒亞、徐孟東、葉國輝、周湘林、陳牧聲,北京和天津作曲家秦文琛、徐昌俊,奧地利華人作曲家黃靄琳,用國際交響語言講述了八個中華創世神話故事,八部作品皆為原創新作,為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添磚加瓦。
  • 徐崢任藝術總監,李誕領銜脫口秀,上海國際喜劇節年底歸來
    今年的喜劇節因為疫情,暫別了涉外演出,基本都是本土陣容,但也因此,喜劇節成為了國內各種喜劇原創的展示平臺。徐崢擔任藝術總監、脫口秀明星李誕新晉成為藝委會成員,本土喜劇明星的參與,近兩百場喜劇演出、互動活動,讓今年的喜劇節特色鮮明,可以感受到本土喜劇力量的崛起。
  • 追憶京劇表演藝術家李世濟:斯人遠去唯餘程腔
    痴迷京劇 結緣程門  李世濟生於蘇州,長於上海。書香門第的她自幼喜愛京劇,11歲那年見到程派創始人程硯秋,因外貌酷肖程硯秋而被他收為義女,得到程硯秋親授,程硯秋還請了芙蓉草、陶玉芝、朱傳茗、王幼卿、李金鴻等名家教授李世濟身段、表演、武功和崑曲,並請梅蘭芳教授《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劇。經過10多年的勤學苦練,李世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 ...科技助力傳統文化新表達-全息,京劇,圖說,助力,超時空,手臂...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6月15日報導:機器人為你寫詩、調酒、不用佩戴眼鏡的VR體驗、全息京劇……今天起,為期三天的上海國際文化裝備博覽會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開啟,展示支撐文化旅遊資源中所用到的文化科技產品、技術以及關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