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劇院原創現代京劇《李大釗》9月26日、27日應邀赴保利上海城市劇院演出。首演結束後,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還帶領作曲家朱紹玉以及王蓉蓉、張建峰等主創主演,與上海的專家學者進行座談,傾聽他們的意見,力求將這部作品繼續打磨成精品劇目。
對於這次《李大釗》赴滬演出,劉侗院長表示:「李大釗曾經七次來到上海,為革命事業奔波。這次我們帶著《李大釗》回到他戰鬥過的地方,向上海觀眾交了份答卷。」在劇中主演李大釗的奚派老生張建峰,上大學時初次在上海演《四郎探母》就曾贏得滿堂彩,這些年也幾乎每年都會來上海演出。此次赴滬演出《李大釗》,張建峰更是滿懷感恩:「我很感恩劇院,感恩這麼棒的一個戲,感謝劇院的各位老師和專家團隊為這個戲保駕護航。」
飾演李大釗妻子趙紉蘭的北京京劇院一團團長王蓉蓉,對上海更是充滿感情:「1982年我畢業的時候,就到上海勞動劇場演出,一炮而紅。前些年,我每年都要來上海演出四趟,上海觀眾對我特別厚愛。雖然這個戲我是二號人物,但我是用全心去創造。我雖然即將面臨退休,但有責任為青年演員貢獻自己的力量。隨著年齡增長,我越來越明白什麼叫藝無止境。」
上海專家肯定北京藝術創新
《李大釗》令人耳目一新的舞臺呈現,讓上海觀眾感到新鮮,也讓上海的專家學者頗受啟發,大家認為,該劇為現代戲創作開闢了新道路。座談會上,京劇學者、劇作家翁思再表示,《李大釗》讓上海觀眾和專家們都「過足了戲癮」。他還對《李大釗》在紅色主旋律題材上的突破表示肯定:「這個戲可以成為黨史教育的一個生動教材。這樣的題材在文藝舞臺上很少見。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北京京劇院用這樣的紅色題材,不僅完成了它的宣教功能,而且進一步來解決京劇藝術發展過程中現代戲遇到的問題。」
評論家方家駿也表示,北京京劇院在創作紅色現實題材作品時,有著堅定的目標,並且非常尊重和堅守京劇的本體,把最好的京劇唱腔送給觀眾,達到讓觀眾聽得過癮的藝術境界,「這個戲選擇了一個好的題材,匯集了一批好演員,而且選擇了一種適合呈現主題的有力的風格樣式,把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用波瀾壯闊的藝術形式體現出來。」
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吳孝明坦言:「李大釗這樣的人物很難寫,但《李大釗》這部戲體現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自盡其力,文化創新』,是當下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一次很好的嘗試。上海文藝工作者也是懷著學習的態度來看兄弟院團好的創作理念,以此來撬動和打開上海文藝界對現實題材作品創作的思路。」
原上海戲劇學院院長、著名文藝評論家榮廣潤透露,上海歌劇院正在排演歌劇《李大釗》,他把京劇《李大釗》作為自己首選要看的劇目,想要看看北京京劇院在紅色題材中的不同藝術處理,「看過之後,確實感覺很有氣勢,視覺、聽覺、演員表演都給人強烈的思想情感衝擊力,讓我對北京京劇院的綜合實力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榮廣潤還充分肯定了兩位主演的表演和導演的處理,認為張建峰很好的表現出了李大釗的人物氣質,王蓉蓉一頭一尾的兩場戲也凸顯了這對革命情侶相濡以沫的共同理想,對刻畫李大釗的形象有很大的幫助。
原上海文化局藝術處處長李守成也認為:「這部作品讓大家對李大釗這個重要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體現了北京京劇院在建黨100周年之際不忘初心的使命擔當。」上海京劇院院長張帆則對《李大釗》中的演唱和音樂印象深刻,他說在現場感受交響樂隊配樂的感覺「特別棒」,「體現出了國家級交響樂隊音樂的水準」,他表示,希望北京和上海京劇界加強交流與合作,把京劇藝術發展得越來越好。
上海的專家學者們也對劇中的一些細節給予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北京京劇院表示,回京之後,《李大釗》劇組會認真梳理各界意見,繼續精心打磨作品,力求在明年建黨100周年之際,打造出一部優秀的獻禮劇目。(王潤)
(原標題:原創京劇《李大釗》 回上海交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