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起前行|京劇《李大釗》上海開演:一場跨越百年的對話

2020-12-05 澎湃新聞

自1916年起,中國共產黨的奠基人李大釗先生曾先後七次來到上海,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奔走呼號、親身實踐;100多年後,2020年9月26日晚,北京京劇院新編現代京劇《李大釗》在上海保利城市劇院上演,獻禮建黨100周年,同時參加「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而這場展演也被譽為「李大釗先生同上海的第八次相遇」。

《李大釗》主視覺海報該劇通過擷取李大釗在1918年至1927年4月間的主要革命活動進行展現,包括其在北京大學工作期間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共產主義思想、護送陳獨秀離京赴滬並相約建黨、策劃長辛店鐵路工人大罷工、領導北京各界人士反帝鬥爭以及英勇就義等重要歷史事件。全劇刻畫了革命家捨生取義、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旨在歌頌李大釗堅貞不屈、大義凜然的革命氣節和鬥爭精神。「大釗先生」與上海人民:向先輩致敬

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在介紹《李大釗》時提到,李大釗先生同上海淵源頗深,曾經七次來滬,在上海期間曾與黨的早期領袖陳獨秀先生開展建黨大業,也同中國革命之父孫中山先生多次洽談共商國共合作。劉侗院長指出,本次演出既是對上海人民的一次匯報演出,也是給京劇界專家和觀眾的一份答卷,旨在「獻禮建黨100周年」「向李大釗先生及其戰友致敬」。

李大釗(張建峰飾)與陳獨秀(張凱飾)《李大釗》導演徐春蘭也提到,李大釗先生為中國帶來了馬克思主義的火種,是一個點亮大家犧牲自己的「播火者」形象。在建黨100周年之際,這場演出「是對中國革命的先驅和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李大釗先生的紀念,更是對其思想信念的繼承和發揚光大,喚醒今人建設新中國的參與感和使命感。」

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導演徐春蘭而劇目中李大釗先生的扮演者、國家一級演員張建峰也坦言,三年前參演《大釗先生》的經歷為他再度塑造李大釗先生打下基礎,使得他對於李大釗先生救人民於水火的革命故事爛熟於心。而自己本人早在大學期間來滬演出時就已經感受到了上海人民對京劇的熱情,工作這些年來也多次赴上海演出,自己同李大釗先生一樣,都「同上海人民有著深厚的情誼」。

李大釗(張建峰飾)演出劇照大膽創新、中西合璧的「洋氣」京劇作為受邀參加「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的劇目之一,《李大釗》在敘事策略、舞美設計、音樂創作等諸方面都有創新。

首先在敘事方式上,《李大釗》劇目的總導演曹其敬賦予了該劇「史詩京劇」的定位,用史詩敘事來凸顯英雄主義的戲劇氣質,注重詩情化、意境化、象徵化的表現手法,以時代背景和空間場景的交互串聯營造出厚重的歷史質感。

總導演曹其敬排練說戲在「史詩」般的敘事手段之外,《李大釗》在表現手法和唱腔設計上都有創新。例如在李大釗先生犧牲一幕的舞臺設計中,李大釗和趙紉蘭夫妻在舞臺上同框出現,通過隔空對唱、時空交錯的形式增強了悲劇色彩,使觀眾更加感受到革命先烈為拯救國家命運和民族危亡而無畏犧牲的英雄精神。

李大釗(張建峰飾)與趙紉蘭(王蓉蓉飾)夫妻隔空對唱《李大釗》作曲朱紹玉在唱腔設計方面秉持「既充滿原汁原味,又帶有鮮明時代特色」,增加新鮮感。例如,在京劇老生唱腔中借鑑歌劇的創作手法,加入女聲伴唱和重唱的形式,形成二聲部;同時又在保持京劇劇種特徵之下,借鑑了崑曲、評彈等其他劇種的特色,並且還同北京交響樂團合作,實現了京劇同西方音樂的結合,使得音樂有詩情、舞檯燈光有氣勢,突出戲曲的史詩性。因此,徐春蘭導演用「洋氣」總結了本戲的創新之處,「比如我們創造性地將國際歌和京劇相結合,考慮到當代人的聽覺藝術感受,以及旋律的節奏和唱法是否動聽。」

演出劇照演出尾聲,創作團隊留有一個特殊設計,即讓李大釗先生在2021年7月1日建黨100周年紀念日當天回到北京,在天安門閱兵的恢宏背景下,感嘆今日中國之繁榮昌盛。這一充滿歷史交錯感的設定讓「獻禮建黨100周年」的主旨更加突出,也幫助觀眾在新時代緬懷先烈,更加感念革命先驅捨生忘死、為實現民族解放而默默奉獻的偉大鬥爭精神。(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李大釗》亮相上海 融入崑曲聲腔、舞蹈元素
    原標題:北京京劇院《李大釗》亮相上海,攜手北京交響樂團,融入崑曲聲腔、舞蹈元素「李大釗曾經七次來到上海,為革命事業奔波。今天我們帶著《李大釗》回到他戰鬥過的地方,向上海觀眾交上答卷。」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說。
  • 原創京劇《李大釗》回上海交答卷 專家肯定藝術創新
    北京京劇院原創現代京劇《李大釗》9月26日、27日應邀赴保利上海城市劇院演出。首演結束後,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還帶領作曲家朱紹玉以及王蓉蓉、張建峰等主創主演,與上海的專家學者進行座談,傾聽他們的意見,力求將這部作品繼續打磨成精品劇目。
  • 京劇《李大釗》應邀赴上海演出引熱議,為現代戲創作開闢新思路
    李大釗先生在北京和上海都曾留下革命足跡,由北京京劇院創作的新編京劇《李大釗》首演於北京,9月26日、27日又受上海國際藝術節相邀,在保利上海城市劇院演出,可以說是對革命先輩最好的懷念。這兩場演出也受到上海觀眾和業內專家的好評,大家都表示既緬懷了革命先烈,又過足了戲癮。
  • 「陳獨秀」「李大釗」「光臨」上海歌劇院,只為敲響這一下《晨鐘》
    本周末走進上海大劇院觀看原創歌劇《晨鐘》的觀眾,將會身臨其境與「陳獨秀」「李大釗」驚喜相遇。 昨天來自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南陳北李」雕像首次離開「家門」,在劇場大堂裡,等待與觀眾在歌劇中一起重溫黨的歷史、重拾黨員初心、重振民族精神。
  • 上海六大戲曲院團青年演員同臺展夏訓成果
    首場匯報演出包含「藝起前行」、傳承經典和向老藝術家致敬三個版塊, 共有22個節目。六家院團新秀薈萃,輪番亮相。越劇《追魚·拔鱗》、崑曲《拜月亭·踏傘》和《神話中國·精衛填海》等經典名段,綜合展示戲曲藝術中的唱念做打;評彈《浦江頌》、滬劇《卜算子·詠梅》的優美旋律,讓觀眾感受到城市文化的搖曳多姿;上海京劇院的年輕人通過《白蛇傳?盜仙草》展示戲曲的絕妙武功。戲曲院團還亮出了豐厚的「家底」,滬劇《新李三娘》、京劇《紅娘》、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等選段一一登場。
  • 李大釗與上海
    他於翌年撰寫的《哭沈漢卿君》一文提及:「吾去歲首,即往上海一次,兼周而歸東京。」   1916年5月中旬,李大釗為了投入國內的反袁鬥爭毅然輟學,從東瀛返回上海。抵滬,李大釗給在東京的朋友霍例白寫過信,介紹了國內的政治形勢,並談到:「長江流域戰雲漫鬱……傳聞袁氏備戰甚急,此則雌雄之決仍非出於一戰不可也。」期間,李大釗頻繁與好友白堅武會面。
  • 央視劇評|《我在故宮六百年》:丹宸永固 超越時空的對話
    事實上,《我在故宮六百年》並沒有順著第一人稱「我」的口吻去講述故事,依然使用第三人稱的上帝視 ,既講文物與古建本身的故事,也講文物修復者的故事,更是一場超越時空的對話。 時代在前行,技藝需要傳承。故宮博物院啟動新的培養計劃,希望更年輕的人們進入這裡學習各類修復技巧。
  • 李大釗與上海的不解之緣:曾七度來滬,結識孫中山促成國共合作
    反對獨裁復闢 探索救國救民之路 若要追溯李大釗與上海的不解之緣,還須從他在東瀛留學期間參與反袁活動說起。因為他最初兩次到訪上海即是為聲討袁世凱的倒行逆施而來。 1913年冬,年輕的李大釗從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後,由湯化龍資助東渡日本留學。經過半年的努力,他考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深造。
  • 京劇電影《貞觀盛事》靠什麼捧得金雞獎
    資料圖片11月28日,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出,由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京劇院、上海廣播電視臺及首都京胡藝術研究會共同出品的3D全景聲京劇電影《貞觀盛事》摘得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獎」。該片是國家重點文化工程——「京劇電影工程」的第二批影片之一。
  • 文明對話,一場美的發現之旅
    原標題:文明對話,一場美的發現之旅 看電影、品美食、逛博物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期間,豐富多彩的文化和民間交流活動在多地舉行,帶來一場文化盛宴,也開啟一場美的發現之旅。 這場文明對話,既包括國家外交行動的宏大篇章,也深入百姓生活的細微肌理,更激蕩起思想的共振和鳴,凝聚起命運與共的強烈共識。
  • 《京劇貓》:一部以貓為主角;結合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動畫
    《京劇貓》是一部以貓為主角的一部動畫作品,並且幽默有趣,搞笑勵志,但最重要的還是,其中融入了中國傳統的許多文化,建築,京劇服裝等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良動畫作品,"大丸子"一開始便是他的登場,他很小的時候就沒有見到父母,但他過人的天分和膽量與自己的信念,讓他成為了星羅班的成員,也得到了班主婆婆的認可,走出銅鑼鎮,歷經困難險阻遊歷四方,其中,經歷了分分合合人性與貪婪,往事與過往,最終成為一位強者;其它們的主角也個個性格分明,頗為有趣,講述了一場
  • 丁善德和馬勒隔空「相會」,指揮餘隆希望跨越東西方
    1月15日晚,在餘隆帶領下,上海交響樂團將獻演馬勒、丁善德的作品。二人曾在1911年隔空「相會」——馬勒去世於1911年,丁善德出生於1911年,在兩位作曲家的紀念年,餘隆希望二人跨越東西方,來一場生與死的對話,他還罕見地強調,「這是一場特別文青、相當文藝的音樂會!」
  • 原創歌劇《晨鐘》音樂會版亮相上海大劇院 聚焦李大釗一生
    原標題:一曲「我心中嘹亮的號角」贏得觀眾心 聚焦李大釗探尋真理一生,原創歌劇《晨鐘》音樂會版亮相上海大劇院原創歌劇《晨鐘》音樂會版現場。  昨晚,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晨鐘》音樂會版亮相上海大劇院,作品聚焦李大釗在短暫的人生中,如何堅持探尋真理,為喚醒民眾撞響「晨鐘」。
  • 追憶京劇表演藝術家李世濟:斯人遠去唯餘程腔
    痴迷京劇 結緣程門  李世濟生於蘇州,長於上海。書香門第的她自幼喜愛京劇,11歲那年見到程派創始人程硯秋,因外貌酷肖程硯秋而被他收為義女,得到程硯秋親授,程硯秋還請了芙蓉草、陶玉芝、朱傳茗、王幼卿、李金鴻等名家教授李世濟身段、表演、武功和崑曲,並請梅蘭芳教授《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劇。經過10多年的勤學苦練,李世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 涵碧紫金灣文旅酒店涵碧樓發布會: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
    涵碧紫金灣把舞臺交給了涵碧樓設計師溫子先博士,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建築美學賞析。   3月24日晚,涵碧紫金灣攜省交響樂團在中國婺劇院隆重發布文旅酒店涵碧樓落戶金華。這麼一場重大的發布會,涵碧紫金灣把舞臺交給了涵碧樓設計師溫子先博士,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建築美學賞析。
  • 三八國際婦女節一場特別直播:為什麼她們只穿白襪,喝酒不能露嘴...
    舞臺上只有一個演員,直播間卻格外熱鬧,彈幕飛快滑過:「曲友們,字幕準備」「攝像別抖,近點拍」「她手上這把扇子值錢了」「字幕組,今天都變成上昆工作人員了」……3月8日第110個三八國際婦女節之際,上海崑劇團以60分鐘直播向女性同胞致以美好祝福。這場直播在抖音小時榜上攀升至第15名,收穫2.6萬音浪。
  • 「程腔張韻」回歸舞臺 京劇魅力再現京城
    張火丁京劇表演藝術座談會現場  搜狐娛樂訊(文/宋歌) 繼5月5日晚,京劇名家張火丁攜程派新編劇目《梁祝》精彩亮相北京大學百年講堂, 5月6日下午2點由中國戲曲學院和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月光廳共同舉辦了「張火丁京劇表演藝術座談會」。
  • 3D全景聲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世界首映
    原標題:3D全景聲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世界首映   6月19日,3D全景聲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在上海影城舉行世界首映。官方供圖   3D全景聲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19日在上海影城舉行世界首映。
  • 「百年巨匠——四十三位文化藝術巨匠作品展」再現經典藝術魅力
    紀錄片海報    該片分為美術篇、書法篇、京劇篇、話劇篇、音樂篇、文學篇,以110集的規模拍攝43位20世紀中國文藝領域的傑出代表。京劇篇海報圖為展覽資料圖片    《百年巨匠·京劇篇》旨在展現京劇之美,呈現京劇的舞臺特色,同時揭示「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之所以成為巨匠的奧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