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6年起,中國共產黨的奠基人李大釗先生曾先後七次來到上海,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奔走呼號、親身實踐;100多年後,2020年9月26日晚,北京京劇院新編現代京劇《李大釗》在上海保利城市劇院上演,獻禮建黨100周年,同時參加「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而這場展演也被譽為「李大釗先生同上海的第八次相遇」。
《李大釗》主視覺海報該劇通過擷取李大釗在1918年至1927年4月間的主要革命活動進行展現,包括其在北京大學工作期間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共產主義思想、護送陳獨秀離京赴滬並相約建黨、策劃長辛店鐵路工人大罷工、領導北京各界人士反帝鬥爭以及英勇就義等重要歷史事件。全劇刻畫了革命家捨生取義、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旨在歌頌李大釗堅貞不屈、大義凜然的革命氣節和鬥爭精神。「大釗先生」與上海人民:向先輩致敬
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在介紹《李大釗》時提到,李大釗先生同上海淵源頗深,曾經七次來滬,在上海期間曾與黨的早期領袖陳獨秀先生開展建黨大業,也同中國革命之父孫中山先生多次洽談共商國共合作。劉侗院長指出,本次演出既是對上海人民的一次匯報演出,也是給京劇界專家和觀眾的一份答卷,旨在「獻禮建黨100周年」「向李大釗先生及其戰友致敬」。
李大釗(張建峰飾)與陳獨秀(張凱飾)《李大釗》導演徐春蘭也提到,李大釗先生為中國帶來了馬克思主義的火種,是一個點亮大家犧牲自己的「播火者」形象。在建黨100周年之際,這場演出「是對中國革命的先驅和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李大釗先生的紀念,更是對其思想信念的繼承和發揚光大,喚醒今人建設新中國的參與感和使命感。」
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導演徐春蘭而劇目中李大釗先生的扮演者、國家一級演員張建峰也坦言,三年前參演《大釗先生》的經歷為他再度塑造李大釗先生打下基礎,使得他對於李大釗先生救人民於水火的革命故事爛熟於心。而自己本人早在大學期間來滬演出時就已經感受到了上海人民對京劇的熱情,工作這些年來也多次赴上海演出,自己同李大釗先生一樣,都「同上海人民有著深厚的情誼」。
李大釗(張建峰飾)演出劇照大膽創新、中西合璧的「洋氣」京劇作為受邀參加「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的劇目之一,《李大釗》在敘事策略、舞美設計、音樂創作等諸方面都有創新。
首先在敘事方式上,《李大釗》劇目的總導演曹其敬賦予了該劇「史詩京劇」的定位,用史詩敘事來凸顯英雄主義的戲劇氣質,注重詩情化、意境化、象徵化的表現手法,以時代背景和空間場景的交互串聯營造出厚重的歷史質感。
總導演曹其敬排練說戲在「史詩」般的敘事手段之外,《李大釗》在表現手法和唱腔設計上都有創新。例如在李大釗先生犧牲一幕的舞臺設計中,李大釗和趙紉蘭夫妻在舞臺上同框出現,通過隔空對唱、時空交錯的形式增強了悲劇色彩,使觀眾更加感受到革命先烈為拯救國家命運和民族危亡而無畏犧牲的英雄精神。
李大釗(張建峰飾)與趙紉蘭(王蓉蓉飾)夫妻隔空對唱《李大釗》作曲朱紹玉在唱腔設計方面秉持「既充滿原汁原味,又帶有鮮明時代特色」,增加新鮮感。例如,在京劇老生唱腔中借鑑歌劇的創作手法,加入女聲伴唱和重唱的形式,形成二聲部;同時又在保持京劇劇種特徵之下,借鑑了崑曲、評彈等其他劇種的特色,並且還同北京交響樂團合作,實現了京劇同西方音樂的結合,使得音樂有詩情、舞檯燈光有氣勢,突出戲曲的史詩性。因此,徐春蘭導演用「洋氣」總結了本戲的創新之處,「比如我們創造性地將國際歌和京劇相結合,考慮到當代人的聽覺藝術感受,以及旋律的節奏和唱法是否動聽。」
演出劇照演出尾聲,創作團隊留有一個特殊設計,即讓李大釗先生在2021年7月1日建黨100周年紀念日當天回到北京,在天安門閱兵的恢宏背景下,感嘆今日中國之繁榮昌盛。這一充滿歷史交錯感的設定讓「獻禮建黨100周年」的主旨更加突出,也幫助觀眾在新時代緬懷先烈,更加感念革命先驅捨生忘死、為實現民族解放而默默奉獻的偉大鬥爭精神。(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