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善德和馬勒隔空「相會」,指揮餘隆希望跨越東西方

2021-01-15 澎湃新聞
我和愛人來相會,

盼他送我一枝紅玫瑰。

哦!

沒有玫瑰,沒有玫瑰,一團圓圓的向日葵。

……

啊!

他送我這一團向日葵,

這蜂窩一樣的向日葵。

啊!

愛情的甜蜜在這裡面,

他教我種在窗邊。

……

和記者們講到丁善德作曲、鄒荻帆作詞的藝術歌曲《愛人送我向日葵 》時,指揮家餘隆忍不住打開嗓子,哼了起來,「小曲子講大故事,物慾橫流的今天你很難體會這種樸素單純的歌詞,充滿著愛的甜蜜,充滿著熾熱的情感,你懂得了生活裡的美,會帶著感恩的心去感受美。」

1月15日晚,在餘隆帶領下,上海交響樂團將獻演馬勒、丁善德的作品。二人曾在1911年隔空「相會」——馬勒去世於1911年,丁善德出生於1911年,在兩位作曲家的紀念年,餘隆希望二人跨越東西方,來一場生與死的對話,他還罕見地強調,「這是一場特別文青、相當文藝的音樂會!」

餘隆和上海交響樂團在排練

當晚的演出作品包括馬勒的《第五交響曲》、聲樂套曲《呂克特之歌》,以及丁善德的藝術歌曲《愛人送我向日葵》、聲樂套曲《滇西詩鈔》、中國民歌改編作品《槐花幾時開》《太陽出來喜洋洋》《可愛的一朵玫瑰花》《瑪依拉》《想親娘》,男中音沈洋、女高音黃英加盟獻唱。

餘隆和沈洋

馬勒是作曲家,也是指揮家。他出生在波西米亞一個底層的猶太家庭,旅居他國的自卑、多重身份的交織,讓他自覺為無家可歸、不受歡迎的「陌生人」,悲愴失落的情緒充斥著他的一生,而悲劇與死亡是他的音樂創作繞不開的主題。

馬勒的聲樂套曲《呂克特之歌》包括五首歌曲,以德國詩人呂克特的詩為歌詞創作。1901年,馬勒大病一場,幾乎喪命。經過了死亡的煎熬,他對生命有了更加真切的認識——《呂克特之歌》中的《我已消失於世界》《在午夜》均創作於這一時期,色彩幽暗感傷,表現了他對命運瞬息無常的無奈心情。

「人在夜半醒來思考人生的前景,很感傷,《呂克特之歌》常給人這種感覺。」早年,餘隆在德國留學多年,對德奧作品感情尤深,對馬勒的作品更是情有獨鍾,「他是一個很矛盾的人,始終在糾結中,矛盾的心理狀態在作品裡很明顯,甚至神經質。他畢生都在音樂裡尋找精神慰藉。」

「馬勒的作品是對人性的痛苦思考,丁善德的作品是對人性的詩意讚美,一個出世,一個入世,一個是對未來的嘆息,一個是對生活的憧憬。這種對話特別有意思。」餘隆這樣形容兩位作曲家的不同。

丁善德是鋼琴家,也是作曲家。出生於魚米之鄉江蘇崑山,他從小自學琵琶、二胡、三弦等樂器,為他一生鍾情於民族風格音樂創作埋下了種子。

餘隆和丁善德

1950年代初,懷揣對中國傳統民歌的濃厚興趣,丁善德開始集中研究和改編民歌。這些歌曲分別取材於四川、新疆、雲南民歌,保留了民歌意境和地方風格,結合了富含地域風格的歌詞,在伴奏上則融入了西方創作技法——《槐花幾時開》《太陽出來喜洋洋》《可愛的一朵玫瑰花》《瑪依拉》《想親娘》,均創作於這一時期。

藝術歌曲《愛人送我向日葵》完成於1962年,詞作者鄒荻帆,表現了一位姑娘收到下鄉勞動的青年贈送的向日葵後,內心的喜悅和思念之情。

聲樂套曲《滇西詩鈔》寫於1984年,歌詞選自戴洪麟的五首詩歌。五首詩歌描寫了滇西的五個風景點,丁善德用跳動的音符,移步換景,繪聲繪色了滇西邊陲的俊美山川和風土人情。

「外公的曲子都是在上海寫的,沒有一首誕生在外地。」丁善德寫《滇西詩鈔》時,餘隆就在外公身邊,「他採用了雲南的一些民歌元素,但作曲手法非常現代,包括三拍子變六拍子。他還跟我解釋,我當時太年輕了,還不太懂。」

餘隆記得,那時候的中國正值改革開放,國門大開,丁善德那一輩作曲家有一種重新找回青春的感覺,每天呼吸的空氣都是新鮮的,大家都很興奮,固有的創作思維被打破,可以用各式各樣的現代手法來作曲,對藝術有一種極致的追求。

餘隆是被外公帶大的,從小跟著外公學鋼琴,22歲之前都紮根在上海。

「外公最早是鋼琴家,後來才成為作曲家,最好的作品是鋼琴作品和藝術歌曲。他是情懷很深的人,家裡至今還留著他在巴黎音樂院求學時和老師們的通信。」

1956年,丁善德開始出任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在少年餘隆的記憶裡,家裡總是門庭若市,「李德倫、賀綠汀和外公談話,我都在旁邊聽著。以前的人都喜歡在家裡談事情,也不需要電話預約,大家敲門就進來了,聊工作、聊生活、聊家庭。」

丁善德希望餘隆變成偉大的鋼琴家,雖然老人家的願望沒實現,餘隆還是得了外公的「真傳」:與人為善,業務要專業、要嚴謹,多提攜年輕人。

餘隆很少在一場音樂會裡,上演如此多「小結構」的作品,比如藝術歌曲《愛人送我向日葵 》,中國民歌改編作品《槐花幾時開》《太陽出來喜洋洋》《可愛的一朵玫瑰花》《瑪依拉》《想親娘》。

餘隆和黃英

「每首都是小曲子,但講的都是大故事。」和上海交響樂團、女高音黃英排練時,餘隆總是忍不住感嘆曲子裡撲面而來的「生活氣」,都是生活的美好寫照。「Appreciate!」他特別用了一個英文單詞形容它們帶給自己的觸動,「你懂得了生活裡的美,會帶著感恩的心去感受美。」

雖然是中國腳程最忙碌的指揮家,餘隆還是能撥開時間的縫隙,偷吸一口生活的氧氣,享受生活裡的點滴美好。比如,沒有任何目的,和朋友吃飯、喝酒、聊天,是他最開心的;再比如,伸手幫人一把,也很開懷,他甚至感謝別人需要他,讓他感覺自己是個有用的人。

看別人享受生活,他也樂在其中。前幾天北京零下二十度,有一次半夜回家,餘隆看到門口警衛眯著眼,正在搖頭晃腦地聽京劇,也沒叫他,等他聽完了再敲窗請開門,「幹嘛要去打擾他呢?他得意的不得了,我打擾他享受就是一種罪過,寧可站著等他聽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交織民歌 丁善德創作長徵題材交響樂
    因此,當丁善德接到創作長徵主題交響曲的號召時,甭提多激動了!    採風    把紅軍衝鋒號寫進交響樂    挑起了創作長徵主題交響曲的重擔,丁善德就開始了採風的徵程——重走長徵路。1958年10月,丁善德和施詠康、黎英海兩位音樂家出發,先後去了江西瑞金、井岡山、貴州遵義與四川、陝西等地,為交響曲創作積累素材。
  • 全球唯一2021「馬勒年」新錄DG唱片 上交錄製完成
    新唱片曲目包含馬勒的《大地之歌》和中國作曲家葉小綱的《大地之歌》,兩部同名作品靈感都來自唐代詩歌。這兩位作曲家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創作,用音樂訴說他們對生命的頓悟和感言,也藉由這張唱片完成了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 隔空唱響《夜空中最亮的星》33名蘭大人以「雲合唱」方式致敬抗疫...
    【本報訊】「每當我找不到存在的意義,每當我迷失的黑夜裡,夜空中最亮的星,請指引我靠近你……」4月7日,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花瓣合唱團隔空唱響《夜空中最亮的星》,向奮戰在抗疫一線的人致敬。「疫情期間,有很多合唱團通過雲合唱謳歌一線醫護和工作人員的辛苦和偉大,因此我們的合唱團也想通過這樣的方式表達我們對疫情期間默默奉獻的蘭大人的敬意,所以就決定號召大家一起唱一首歌,來向他們致敬!」作為花瓣合唱團的指揮,隔空合唱的念頭在化學化工學院輔導員張崇峰的心裡慢慢紮根。
  • 隔空取水
    隔空取水 2020-07-21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馬勒:一位積極的「入世」者
    他手下幾個主要的學生的名字日後都被寫進了教科書及科學史,這其中也包括馬勒。 馬勒後來在「蒼蠅實驗室」與摩根就論文的署名問題產生了分歧,倉促完成了博士論文,轉赴位於德克薩斯的萊斯大學工作,1920年至1932年間於德克薩斯大學任教。馬勒的主要學術貢獻始於1926年。此時已經36歲的他發現了X射線能夠導致果蠅的基因突變。
  • 隔空移物——超聲波的懸浮術
    而日前,一支來自英國兩所大學的科研團隊研發了一種利用超聲波對物體進行非接觸移動的技術,這是真正可以實現隔空移物的懸浮術。目前,該技術只能移動豌豆大小的物體。這是基於一套由64個小揚聲器組成的陣列所構建出的聲音全息環境才實現的。通過調整這些揚聲器所產生的超聲波的參數來對環境中的物體產生相應的力學影響從而完成物體的隔空移動。此技術所採用的系統是世界上首個可運行於實驗室之外的聲波牽引系統。
  • 《聲臨其境》首次隔空配音,王耀慶再失利,隔空求周濤擁抱
    《聲臨其境》這個節目自從開播以來,就受到各個年齡段的觀眾喜歡,從2018年開始,到現在已經有不少明星來參加這個節目了,最成功的應該就是韓雪了,不僅靠著實力在這個舞臺上一鳴驚人,在第三季更是做了導師嘉賓,可見觀眾對韓雪的認可和喜愛。
  • 隔空取物算什麼,戴上這手套竟可以「隔空P圖」!
    聽說過隔空取物、隔山打牛。但「隔空P圖」又是什麼鬼?
  • 隔空點燈!一個來自特斯拉的電學「魔術」
    隔空點燈,了解一下!視頻中用到的重要道具,是一個迷你版特斯拉線圈。手持一個節能燈靠近,燈就會被隔空點亮。那麼視頻中的隔空點燈也是相同的原理嗎?其實,這個實驗如果只用燈管靠近特斯拉線圈,前者也能被隔空點亮。燈被點亮的原理,不是「電磁感應」,而是「高壓電離氣體發光」。
  • 牛郎星和織女星到底能不能相會?
    你一定聽說過「牛郎織女」的故事吧:牛郎和織女是一對恩愛夫妻,被天河阻隔,只有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那天晚上,飛來許多喜鵲在天河上搭起一座鵲橋他倆才能相會。其實,牛郎星和織女星並不是一對「般配」的「夫妻」,更不可能相會。牛郎星是天鷹星座中的一顆亮星。天鷹星座位於銀河的東側,牛郎星居中,是最亮的一顆星。
  • 蘋果新專利:基於結構光投影的隔空手勢方案
    4月1日消息,美國專利商標局發布了蘋果一項新專利,專利中指出了一種基於結構光和投影系統的隔空手勢方案,如果與ToF等3D攝像頭結合或可用於手機、平板等設備。
  • 隔空傳物與瞬移大法
    其實所有的魔術表演都是各種套路和障眼法,但是這類隔空傳物有沒有可能是真的呢?隔空傳物是說把一個物體瞬間移動到另一個地方,這事聽起來是天方夜譚,其實這裡邊涉及到物理學知識,量子力學有一個現象叫量子糾纏,假如我們能發明一個機器,把我們所要傳送的東西的組成粒子全部糾纏,那我們就可以操控這個東西了,但是問題來了?我們怎麼對這個東西實現糾纏態?
  • 馬勒為燃料電池提供模塊化過濾器 可減少電池研發成本和時間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馬勒(MAHLE)為燃料電池研發了兩種模塊化空氣過濾解決方案,可顯著減少開發時間和成本,因為研發人員可直接使用已經開發好的「現成」組件,而不必為每輛車單獨設計解決方案。
  • 記掛了十年 一位造血幹細胞受捐者和捐獻者的隔空對話
    3月5日,一位造血幹細胞受捐者和她的捐獻者通過本端,進行了一場隔空對話,雖然他們都不知道對方是誰,但通過最簡單的言語,表達了彼此間最深的牽掛,也反映了所有捐獻者和受捐者之間血濃於水的情意。「恩人,您現在身體好嗎,10年來,我一直惦記著您……」3月4日下午,中華骨髓庫辦公室接到了一位受捐者電話,她想對11年前為她提供造血幹細胞的捐獻者說一聲謝謝。
  • "瞬間移動"並非妄想,量子隔空傳遞技術靠譜嗎?
    但即便如此,對於那些單個粒子來說,量子隔空傳輸(quantum teleportation)卻是一個非常真實的物理現象。日前,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實現將一個粒子從地球「隔空傳送」到了太空中的一顆衛星中。這樣說來,人類的「瞬移移動」有可能實現嗎?下面,我們來看看科學是如何來解答這一問題的。
  • 相會的日子數得著(記錄中國·我們都是追夢人)
    隧道建設者,紮根多年,卻一直未曾得空賞此春色。  晨5點。口罩、安全帽、反光背心、手電、水鞋,玉磨鐵路項目部副經理潘福平鑽進隧道,這是他每天的必備行頭。  「打隧道怕軟不怕硬,怕軟更怕湧水。可怕什麼來什麼,這條隧道恰恰是泥潭打洞!」潘福平是安全生產負責人,每天進洞四五次,有時一待三四個小時。  遇到關鍵工序和突泥湧水,他就衝到開挖最前的掌子面指揮作業。
  • 《小謝爾頓》隔空致敬《生活大爆炸》
    主創們把可以挖掘的元素,幾乎嚼到骨頭都不剩,不少場景,粉絲們等了12年:謝耳朵和艾米拿到了夢寐以求的諾貝爾物理學家;萊納德扇了以為在做夢的謝耳朵一巴掌;說好不生孩子的佩妮懷孕了;壞了12年的電梯也修好了。更讓不少觀眾淚目的是,在《生活大爆炸》完結後,播出了衍生劇《小謝爾頓》第二季最後一集。這部劇以一種特別的方式紀念了《生活大爆炸》。
  • 肖央王耀慶《聲臨其境》悲情路線 隔空合配《集結號》
    其中,肖央和王耀慶組成的「雲上兄弟」組合,為觀眾隔空上演了經典影視劇《集結號》的片段,精彩的表現直戳淚點。王耀慶肖央組「雲上兄弟」組合 隔空合配《集結號》王耀慶肖央這對搭檔雖然相隔兩地,但是聲音卻可以通過雲錄製的方式匯聚在一起,兩人結對之後也給組合起了一個相當響亮的名字——雲上兄弟,還在線喊口號:「雲上兄弟,大吉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