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福平(左)在檢查隧道初支質量。徐章位攝(人民視覺)
友誼隧道一端進口。張 帥攝(人民視覺)
看到注視的目光,潘福平忙把手揣進衣兜,怪不好意思的。長期在隧道裡爬上爬下,長滿老繭的雙手,指甲縫總有洗不掉的油垢。
初春的口岸磨憨,山花爛漫。中老鐵路友誼隧道,縱穿兩國國境。隧道建設者,紮根多年,卻一直未曾得空賞此春色。
晨5點。口罩、安全帽、反光背心、手電、水鞋,玉磨鐵路項目部副經理潘福平鑽進隧道,這是他每天的必備行頭。
「打隧道怕軟不怕硬,怕軟更怕湧水。可怕什麼來什麼,這條隧道恰恰是泥潭打洞!」潘福平是安全生產負責人,每天進洞四五次,有時一待三四個小時。
遇到關鍵工序和突泥湧水,他就衝到開挖最前的掌子面指揮作業。1.6米,個頭不高,但站在那兒,大夥心裡踏實。
中午,走出隧道,他掏出手機,撥通寮國段負責施工的徒弟白小可:「千萬別圖省事,一定要加強超前預報鑽探、襯砌和支護。」
師傅從進口往寮國方向挖,徒弟從出口往中國方向掘進。早日打通隧道,是師徒兩人的夢想,也是中老鐵路每個建設者的夢想。這條隧道,我國境內7.17公裡已掘進4公裡,寮國境內2.42公裡也剩下不到一半。
老潘和小白,相會的日子數得著了。(本報記者 楊文明)
[ 責編:袁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