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響樂團將與世界知名古典廠牌德意志留聲機公司(DG)全球發行第二張唱片,這張剛剛完成錄音尚未命名的唱片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張為2021「馬勒年」新錄的DG唱片。上交2018年成為中國首支籤約DG全球發行唱片的交響樂團,並於去年發行第一張黃標唱片《門道》。
新唱片曲目包含馬勒的《大地之歌》和中國作曲家葉小綱的《大地之歌》,兩部同名作品靈感都來自唐代詩歌。這兩位作曲家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創作,用音樂訴說他們對生命的頓悟和感言,也藉由這張唱片完成了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音樂總監餘隆執棒,男高音布萊恩·傑德、曾獲葛萊美獎的女中音米歇爾·德揚加盟馬勒《大地之歌》,而葉小綱《大地之歌》由低男中音沈洋和女高音張立萍參與錄製。
「在美國我們已經停止演出很久了,而馬勒是我熟悉的作曲家,所以當我收到上海交響樂團邀請時,非常興奮!哪怕來上海要隔離兩周、國際出行十分困難,我還是來了。」正如米歇爾·德揚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所說,在全球古典音樂行業受到衝擊的2020年,來自世界的藝術家們用音樂在上海實現交流、溫暖彼此,充滿了意義。
錄製「上海聲音」,中外音樂人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受到疫情影響,這張唱片的錄製從前期籌備到上海交響樂團在上交音樂廳奏響可謂一波三折。為了保證唱片質量,上海交響樂團想方設法說服了著名指揮家阿巴多在DG的 「御用」錄音師克里斯多福·阿爾德親臨上海參與錄音,而這也意味著他們往返國內外要隔離共計28天。
經歷了演出人員因隔離時長最終更換、機票幾次取消等困難,兩位歌唱家和兩位錄音師最終順利抵達上海,並且與餘隆執棒下的「上海聲音」圓滿完成唱片錄製。唱片錄製殺青當晚,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激動地連發了三條朋友圈。其中一條寫著:「歷時數月,在各方幫助下,完成了人員的集結。最後一個音結束,大家從心底裡爆發掌聲……感謝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從國內到國外,感謝所有樂隊成員、歌唱家,感謝所有樂團團隊,感謝為了這一周工作隔離兩周的錄音師、藝術家……我們再一次完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大家等待這張珍貴的唱片明年全球發行,裡面有太多人的功勞和力量。」
從李白、馬勒到葉小綱,兩部同名作品跨越時空中西對話
作曲家馬勒用德國詩人貝特格《中國笛》中翻譯的唐詩為題材創作了《大地之歌》,其中唱詞直接用了李白、錢起、孟浩然的六首唐詩,於1911年在德國慕尼黑首演。2005年,作曲家葉小綱在餘隆提議下,同樣以這六首唐詩為題材創作了相對應的中國版《大地之歌》。
「當時餘隆總監在國外巡演,想帶一部中國作品走出去,就想到引用了唐詩的馬勒《大地之歌》。不過馬勒採用的唐詩是幾經翻譯的版本,跟原詩已相去甚遠,因此他建議我創作一部屬於中國作曲家的《大地之歌》,讓西方聽眾更加了解中國文化。」葉小綱告訴記者,「我的作品中有些聽起來很『中國』的聲音,其實都是西方樂器發出來的,希望它能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當代音樂發展水平的一面鏡子。」
「把出自一中一西兩位作曲家之手的《大地之歌》放在同一張唱片中比較非常有意思。如果馬勒的音樂是油畫,那麼中國作曲家的作品往往就是水墨畫,他們的音樂色彩非常不同。通過這兩首曲子,聽眾可以感受中國人和歐洲人對同一件事物的不同思索和表達。比如在第一樂章和最後一個樂章,處理同樣的詩歌文本,馬勒的情緒表達就很直接,而中國曲目則相對含蓄。」餘隆相信,新唱片將引發全球樂迷關於文化交流與理解的討論和對話。
男高音布萊恩·傑德難掩第一次在上海演唱馬勒《大地之歌》的激動心情。「由於疫情關係,全世界很多音樂會都取消了。而我從去年年底開始就為這首曲子做了精心準備,還專門買了中古曲譜、進行了專門的聲樂訓練、做了很多筆記……」女中音米歇爾·德揚也表示,馬勒對不同地區的文化融合很著迷,而她對另一首中國作曲家創作的《大地之歌》也滿懷期待。「中國的詩歌表達了個體在生活中的不同經歷、所遇到的喜悅和痛苦,還有情緒和自然的結合,是屬於全人類的文化財富。」
本文來源:東方網 作者:吳春偉 責任編輯:顧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