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與上海

2020-12-05 上海政協

朱少偉

    1916年1月底,正在日本留學的李大釗從橫濱搭乘法輪前往上海。他這次到申城,主要是為了協助雲南護國軍籌募軍餉,因而於船艙作《太平洋舟中詠感》詩云:「八表正同昏,一夫終竊國。黯黯五彩旗,自茲少顏色」;「逆賊稽徵討,機勢今已熟。義聲起雲南,鼓鼙動河北」;「一翔直衝天,彼何畏荊棘。男兒當雄飛,機失不可得」。這充分表達了他對竊國大盜袁世凱的義憤和立志改變黑暗社會的抱負。他雖在滬時間不長,但竭力呼籲,四處聯絡,贏得了各方支持。他於翌年撰寫的《哭沈漢卿君》一文提及:「吾去歲首,即往上海一次,兼周而歸東京。」

  1916年5月中旬,李大釗為了投入國內的反袁鬥爭毅然輟學,從東瀛返回上海。抵滬,李大釗給在東京的朋友霍例白寫過信,介紹了國內的政治形勢,並談到:「長江流域戰雲漫鬱……傳聞袁氏備戰甚急,此則雌雄之決仍非出於一戰不可也。」期間,李大釗頻繁與好友白堅武會面。《白堅武日記》(第一冊)記述:5月19日,白堅武從南京抵滬,立即去 「與守常敘談」,來到李大釗暫住地點 「泰安裡」——昔日申城稱為「泰安裡」的裡弄有數處,此有可能指貝勒路泰安裡(今黃陂南路2弄);嗣後,他又多次與白堅武敘談及一起造訪章士釗等,還曾在晚間去坐落於四馬路(今福州路)旁的「丹桂第一臺」觀劇。6月上旬,李大釗在閱讀《新聞報》時獲悉,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唾罵聲中一命嗚呼,他感到極為興奮。6月11日,李大釗應湯化龍、孫洪伊之邀,前往北京創辦報紙;在與霍例白、宋仲彬同乘通州輪離滬北上途中,他給將出的報紙起名「晨鐘」,以「振此晨鐘」喚起「吾民族之自我的自覺」,擔負起「青春中華之創造」的使命。

  1917年7月1日,李大釗由北京赴上海。那時,以「調停」大總統黎元洪與國務總理段祺瑞之間爭端為由率「辮子軍」闖進北京的張勳,開始上演企圖恢復封建帝制的鬧劇。李大釗懷著憤怒到申城友人家中暫住,並公開對此進行了嚴厲譴責。張勳的復闢陰謀僅十二天就破產。李大釗在滬待了數月,他回顧辛亥以來自己的經歷,痛感過去革命的「流產胎殤」,決心尋求再造中華的新途徑。10月中旬,李大釗去南京會晤白堅武,下旬返滬;至11月9日,他離申城又去南京,旋即返回北京。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 李大釗代表中共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1922年8月上旬,李大釗再次赴上海,此行是為了參加中共中央在杭州舉行的特別會議即「西湖會議」。在轉赴杭州之前,李大釗曾去上海環龍路老漁陽裡(今南昌路100弄)2號(陳獨秀寓所),與陳獨秀討論工作;他在從申城寄給胡適的信中提到:自己正與陳獨秀「商結合『民主的聯合戰線』」,「弟明日與仲甫赴杭一遊,一二日即回滬去洛返京」。信中的「赴杭一遊」,顯然就是指出席「西湖會議」。西湖會議結束時,李大釗由杭州到申城,積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並受黨組織委託前往上海莫利愛路二十九號(今香山路7號)孫中山寓所,拜訪孫中山。李大釗對歷史、哲學的獨到見解,以及對世界思想潮流、國家政治建設等的精闢看法,都引起年長二十三歲的孫中山的重視。兩人談興甚濃,論及孫中山的「建國方略」,竟接連幾個小時不止,以至忘了吃飯。李大釗在後來撰寫的《獄中自述》中,記述了這次歷史性的會見:「釗曾親赴上海,與孫中山先生討論振興國民黨以振興中國之問題。曾憶有一次中山先生與我等暢談此問題亙數小時間……」 宋慶齡也曾回憶此情景:「孫中山特別欽佩和尊敬李大釗,我們總是歡迎他到我們家來。」9月8日,李大釗由滬抵洛陽,很快就返回北京。

    1923年「二七」慘案後,李大釗於3月自武漢赴上海。3月5日,上海《時事新報》登載《北大旅滬的同學會啟事》,其中告知旅滬的幾位北京大學同人聯繫處,李大釗的地址是「法租界環龍路四十四號張春木轉」。上海「法租界環龍路四十四號」(今南昌路180號),乃國民黨在上海的本部(後也稱國民黨上海事務所)。那時,李大釗仍關心著促進國共合作,特意為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嚮導》周報撰寫了《普遍全國的國民黨》,這是一篇論述幫助孫中山領導的國民党進行改組的重要文章;另外,他還曾去上海大學演講《演化與進步》,到復旦大學演講《史學與哲學》。4月下旬,他返回北京。

  1923年10月下旬,李大釗又赴上海。因為在10月19日,孫中山致電國民黨上海事務所,令其密電北京,邀請李大釗赴滬會商國民黨改組問題;李大釗欣然應約,故《北大日刊》登載的註冊部通告稱他「因事假兩星期,所授功課假滿時補授」。11月底,廖仲愷受孫中山委派自廣州到申城,積極為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作準備;12月9日,李大釗出席廖仲愷在國民黨上海事務所主持的商討改組的會議,為推動第一次國共合作積極開展工作。期間,李大釗先後到上海大學演講《社會主義釋疑》、《史學概論》、《勞動問題的禍源》,上海《民國日報》「覺悟」副刊曾發表演講記錄或聽講者筆記;他在《社會主義釋疑》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是使生產成為有計劃的增殖,為極公平的分配——能夠使我們人人都能安逸享福」;「社會主義制度下做工是愉快的……我們的工作是要免除工作上的痛苦」;「我們要改造這樣的社會是尋快樂的,不是向那窮苦的不自由的地方去」。12月中旬,他離開上海。

    1924年1月初,李大釗由孫中山指定出席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京報》也在1月6日登載消息:李大釗等已被選為北京地區參加該會的代表。李大釗在與別的代表乘火車南下赴廣州途中,於1月7日抵滬。在上海停留時,李大釗出席了中共中央會議,參與討論並確定共產黨人在國民黨「一大」上應取的態度。隨後,他直奔羊城。

  李大釗的一生中,曾先後七次來到上海,在黃浦江畔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作者系市政協委員、中福會出版社副編審)

相關焦點

  • 《李大釗》亮相上海 融入崑曲聲腔、舞蹈元素
    原標題:北京京劇院《李大釗》亮相上海,攜手北京交響樂團,融入崑曲聲腔、舞蹈元素「李大釗曾經七次來到上海,為革命事業奔波。今天我們帶著《李大釗》回到他戰鬥過的地方,向上海觀眾交上答卷。」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說。
  • 原創京劇《李大釗》回上海交答卷 專家肯定藝術創新
    對於這次《李大釗》赴滬演出,劉侗院長表示:「李大釗曾經七次來到上海,為革命事業奔波。這次我們帶著《李大釗》回到他戰鬥過的地方,向上海觀眾交了份答卷。」在劇中主演李大釗的奚派老生張建峰,上大學時初次在上海演《四郎探母》就曾贏得滿堂彩,這些年也幾乎每年都會來上海演出。
  • 藝起前行|京劇《李大釗》上海開演:一場跨越百年的對話
    自1916年起,中國共產黨的奠基人李大釗先生曾先後七次來到上海,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奔走呼號、親身實踐;100多年後,2020年9月26日晚,北京京劇院新編現代京劇《李大釗》在上海保利城市劇院上演,獻禮建黨100周年,同時參加「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
  • 李大釗與上海的不解之緣:曾七度來滬,結識孫中山促成國共合作
    反對獨裁復闢 探索救國救民之路 若要追溯李大釗與上海的不解之緣,還須從他在東瀛留學期間參與反袁活動說起。因為他最初兩次到訪上海即是為聲討袁世凱的倒行逆施而來。 1913年冬,年輕的李大釗從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後,由湯化龍資助東渡日本留學。經過半年的努力,他考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深造。
  • 原創歌劇《晨鐘》音樂會版亮相上海大劇院 聚焦李大釗一生
    原標題:一曲「我心中嘹亮的號角」贏得觀眾心 聚焦李大釗探尋真理一生,原創歌劇《晨鐘》音樂會版亮相上海大劇院原創歌劇《晨鐘》音樂會版現場。  昨晚,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晨鐘》音樂會版亮相上海大劇院,作品聚焦李大釗在短暫的人生中,如何堅持探尋真理,為喚醒民眾撞響「晨鐘」。
  • 「陳獨秀」「李大釗」「光臨」上海歌劇院,只為敲響這一下《晨鐘》
    本周末走進上海大劇院觀看原創歌劇《晨鐘》的觀眾,將會身臨其境與「陳獨秀」「李大釗」驚喜相遇。 昨天來自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南陳北李」雕像首次離開「家門」,在劇場大堂裡,等待與觀眾在歌劇中一起重溫黨的歷史、重拾黨員初心、重振民族精神。
  • 京劇《李大釗》應邀赴上海演出引熱議,為現代戲創作開闢新思路
    李大釗先生在北京和上海都曾留下革命足跡,由北京京劇院創作的新編京劇《李大釗》首演於北京,9月26日、27日又受上海國際藝術節相邀,在保利上海城市劇院演出,可以說是對革命先輩最好的懷念。這兩場演出也受到上海觀眾和業內專家的好評,大家都表示既緬懷了革命先烈,又過足了戲癮。
  • 革命先驅李大釗38歲犧牲後,留下5個子女,如今現狀如何?
    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其中一位具有鮮明代表性的人物——李大釗。他曾為國家做出了極大的歷史貢獻,時至今日依舊被很多人們掛在嘴上,記在心中。革命先驅李大釗李大釗先生出生於1889年10月29日,字守常,河北省樂亭人。1907年至1913年,李大釗進入了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求學。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和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是我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 圖書館、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教育基金會組織師生黨員清明祭奠李大釗...
    今年是李大釗烈士就義90周年, 2017年4月3日,清明節前夕,北大圖書館黨委、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和教育基金會黨支部共同組織師生黨員代表前往萬安公墓李大釗烈士陵園,開展清明祭奠活動,深切緬懷偉大的革命先驅李大釗同志的豐功偉績。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理事長朱善璐參加了活動。
  • 李大釗的回答,讓人耳目一新,很經典
    相信很多人在沒有讀李大釗的語錄前都會回答說,有錢,就能找到很多趣味的事兒,並且只要一直有錢,就會一直有趣味。在我們這個年代,真的是這樣的,有錢能使鬼推磨,那麼有錢也可以讓漂亮姑娘圍著自己轉,更可以經常換,這樣很多人覺得天天都可以製造趣味,只要有錢,只要自己不嫌累。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也不知道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是什麼?
  • 閃光的足跡|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
    2月和3月,上海郵政工人參加了上海工人第二次和第三次武裝起義,這個警笛和哨子是上海郵政工人在舉行武裝暴動集合隊伍時使用過的,警笛由上海製造,哨子由英國製造。這是五四時期上海南京路五芳齋罷市照片,1959年徵集。
  • 上海紐約大學新校長童世駿:哲學家眼中的大學、教育和人生
    上書房:這樣的您,與上海紐約大學是高度契合的,擔任上海紐約大學新校長,應是您繼續哲學實踐的不二之選。童世駿:跨文化交際是構建理性社會和人性社會的核心要素,而上海紐約大學正是這樣一間跨文化交際的「實驗室」。這裡聚集了200多位全球學術精英,開辦至今,先後有23位各國院士級學術大師全時為本科生上課。
  • 愛因斯坦途徑上海時的相對論熱
    在愛因斯坦兩次途徑上海前後,很多報刊發表了相對論方面的文章。 愛因斯坦途徑上海時的相對論熱 施鬱 除了新聞報導,在愛因斯坦兩次途徑上海前後,很多報刊發表了相對論方面的文章。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上海之春開幕,作曲家用交響編寫創世神話
    隨著陸在易、許舒亞、龔天鵬老中青三代作曲家共同啟動開幕裝置節拍器,4月27日晚,第35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正式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拉開序幕。為了用足上海在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方面的資源,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上海之春」專門策劃了系列主題演出。
  • 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為上海解放70周年發出「電波強音」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了。同一天,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的呼號第一次從原大西路7號發出,向全市人民廣播。此後的70年間,與新中國同齡,與新上海同日誕生的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走過了充滿榮耀的奮鬥歲月,始終以傳播向上的力量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