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驗扎染樂趣 傳承非遺文化
體驗扎染樂趣,開發勞動創意課程,既傳承非遺文化,又讓學生從中感悟勞動之美。昨日,記者從莆田市仙遊縣書峰學校了解到,該校的特色勞動教育項目豐富多彩,獲得省級榮譽稱號的肯定。據悉,近年來,書峰學校抓住契機,秉承「因地制宜、宜農則農」的原則,精心謀劃勞動特色教育新思路,科學定位發展特色,確立了以「傳承青黛扎染技藝」為目標的學校勞動特色創建項目,並以此為切入點進行系列勞動教育;同時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貫通融合,為奠定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基礎。書峰鄉是全省聞名的「青黛之鄉」,青黛種植歷史悠久。
-
非遺文化在社區活起來!大嶗路社區「溫·故」非遺工作室成立
12月24日,在青島市李滄區大嶗路社區城市基層黨建實踐中心,居民們享受到了一場非遺文化的「饕餮盛宴」,當天,皮影戲、糖畫、活字印刷、木版年畫、扎染、繡荷包……讓人目不暇接。當天,大嶗路社區以傳承「非遺文化」為核心,以「非遺活動」為載體,打造了家門口的「非遺空間」——「溫·故」非遺工作室,讓非遺文化在社區活起來,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體驗非遺文化。大紅喜慶的燈籠、獨具匠心的剪紙、質樸典雅的紙傘無不吸引居民駐足觀看。
-
文淵獅城傳承千年古城文化 掀起非遺文化新浪潮
,體驗最純粹的浙西生活,他們將通過吃、住、玩、樂、購等最真實的文化生活體驗,並結合自身的行業經驗和感受,為千年古城的產業復興建言獻策。在這兩天一夜中,他們將徹底融入當地的生活,夜宿千島湖畔,晨起站樁養生,舞獅健體,吃的是地道的遂安「媽媽菜」,看的是皮影,聽的是堂會,玩得是老底子的民間傳統技藝…
-
縣芙蓉學校:「傳承非遺文化·體驗米塑藝術、剪紙」活動
體驗「米塑藝術」活動安仁米塑是安仁人民用來慶祝節日或喜事的傳統工藝美術品。安仁米塑,俗稱「琢雞婆糕」,被列為湖南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安仁人們自發形成的一種獨特的鄉土文化習俗。12月2日下午,安仁縣芙蓉學校邀請了安仁米塑非遺文化傳承人何陸生先生到校開展「傳承非遺文化·體驗米塑藝術」活動。活動中,何陸生首先向我校六年級的學生介紹了安仁米塑的歷史來源,讓同學們詳細了解了安仁米塑的歷史和淵源,激發了孩子們的鄉土情懷和自豪感。
-
非遺進校園|鄉土教育融合美育,澆灌出雲鄉深處的非遺之花
把鄉土教育和青少年文化教育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傳承本土文化的基礎上,接受美育薰陶,夯實文化底蘊,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完善非遺教本教材,規範教學內容。現行教育體制下非遺課程尚未編入國家的常規教學體系,要實現非遺校園傳承的正規化、常態化、序列化,課程教材是開展傳承教育的基礎保障。
-
時代背景下,非遺該如何傳承與發展?
「非遺說」——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發展論壇旨在打造廣大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夥伴、致力於非遺項目傳承與發展的人群交流、互動的平臺。將更多的話語權還給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群體,以智慧的碰撞與點燃,讓非遺活態傳承、多路徑融合發展成為可行之行、隨心之行。 時代背景之下,非遺如何生存發展,這一問題的提出對地區乃至全國非遺人具有普遍性。
-
諸暨這些多彩非遺
如今,青山泥塑已被文化部門列為紹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已經到了第5代,還正在申報省級非遺項目。新一代傳人大有將這門技藝發揚光大的趨勢,楊姜明、壽利劍等傳人已經開始新型的泥塑創作,逐漸從傳統的泥像創作轉變為工藝美術創作。人物彩塑人物彩塑,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
-
全國首個非遺傳承及藝術體驗空間登陸南通 中南造物天地開業
江海明珠網訊(記者 潘冬冬)12月3日,由中南商業匠心打造的全國首個以非遺及手作藝術為基調的情景體驗式社交空間「造物天地」盛大開業,開創了南通乃至全國商業地產的又一全新模式。其以匠心文化為精神內核,以非遺傳承和創新為品牌目標,以手作體驗為運營載體,在業態定位、運營模式、市場推廣上力求多重突破,是全國首個以非遺及手作藝術為主題的情景體驗式社交空間。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以畢摩文化為代表的彝族文化,具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方面屬性,包含彝族的哲學思想、社會歷史、教育倫理、天文曆法、文學藝術、風俗禮制、醫藥衛生等內容,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深厚文化底蘊。本文就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問題進行粗淺研究和探討。
-
煥發青春吧,傳統藝術!網易LOFTER組織青年創作者進行非遺探索之旅
如此歷史悠久的輝煌古都孕育了陝西皮影戲和木板年畫這樣獨有的傳統民間藝術。探訪期間,青年創作者們拜訪了陝西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陝西華州區皮影戲傳承人汪海燕老師和西安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非物質文化遺產汪氏木板年畫代表性傳承人汪瑞老師。皮影戲,又稱「影戲」或「影子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
-
甘肅瑪曲傳承保護草原文化 建立非遺名錄13類43項
鍾欣 攝中新網蘭州8月19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連日來,在甘肅甘南瑪曲草原上,為活態傳承和保護藏族非遺文化而展示的「流動文化體驗館」吸引海內外遊客駐足體驗、拍照。現場搭建起以一戶遊牧家庭為單位的「遊牧帳篷」,展現瑪曲縣藏民族從事遊牧生產、逐水草而居,形成獨具特色的遊牧文化畫卷。
-
近距離體驗「非遺」文化!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四季歌」主題活動...
「我最感興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捏糖人!」「我喜歡篆刻」「我的家人常常在聽戲曲」......11月23日下午,一堂以「傳承非遺,守望文化」為主題的思政課在杭州市勝利小學展開。課上,鄒老師以介紹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切入,通過小組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豐富的剪紙藝術。隨後,魯立清展開「民間手工藝」剪紙現場教學,讓同學們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練習剪黨徽、五星紅旗和天安門,更深入地了解剪紙這門藝術。「我覺得在剪的過程中挺有趣的,但也有一定的難度。」
-
三平祖師文化民俗(非遺傳承)活動在三平寺盛大舉行
12月1日(農曆十一月初六),三平祖師文化民俗(非遺傳承)活動在三平寺盛大舉行—— 古剎禪意濃 祈福傳信俗 從典禮到節目創作均為原創,奉獻了一場精妙絕倫的民俗與藝術相融合的盛典
-
傳統文化復興的三重意義——訪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大力推進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在活態傳承的過程中,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逐漸與當代藝術創作、城市日常生活融為一體。記者日前就有關問題採訪了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研究員方李莉。方李莉研究員長期致力於中國傳統手工藝復興的研究工作,帶領研究小組做了大量的田野考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紮實的理論思考。在她看來,傳統文化的復興,至少有三重意義。 「首先,非遺項目的傳承、傳統文化的復興,讓當代藝術有了更多的原創基因,成為當代藝術崛起的重要基石。」
-
2020多彩貴州非遺周末聚活動年終要盤點了
2020年11月28日,由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多彩貴州文產集團聯合主辦的2020多彩貴州非遺周末聚活動將在貴陽市女子職業學校舉辦總結大會。 據主辦方介紹,本次總結大會將分為節目展演、頒獎表彰、非遺活態技藝展示/體驗、非遺課堂四個板塊。
-
央視網非遺地理《不遠萬裡》,關注中國傳承的地理脈絡
即將在央視網推出的非遺地理節目《不遠萬裡》,從「地理」的視角出發,對傳承中華文化發起了一次深刻的全民關注。《不遠萬裡》從「地理脈絡」中尋找中國傳承的基因。節目內容來源於中華文化重要的地理起源地,涉及山、河、湖乃至古民族心中的「海」。
-
贛南採茶戲非遺傳承與保護紀實:「鄉土小戲」綻新姿
圖片來源:贛南日報 中國是擁有世界非物質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贛州目前有1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選國家級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紮根民間、心口相傳,被譽為人類的生命記憶、活態文化基因。它離我們並不遙遠,人們衣食住行中的許多部分,都蘊含著非遺的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又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象徵,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發揚非遺,絕不僅僅是把他們摘出來,寫到小本本上。
-
國家級、世界級「非遺」聚集瓊洲文化風情街黎族文化長廊
文化長廊展示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族原始制陶藝術,以及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黎族釀酒文化、黎族樂器、貝雕、椰雕、銀器、藤竹編、牛皮凳子等。景區整合旅遊資源,提升遊客體驗,讓獨具特色、富有魅力的海南本土民族文化產品通過景區走向全國,通過往來遊客將黎族文化推向世界。
-
江南魚燈匠人的「浪漫情懷」:守藝30餘年竟是為了非遺傳承
從設計構圖,挑選材料,製作骨架,到裝燈、裱糊、上色、點睛……魚燈製作工序有七八道之多,考驗的是藝人在空間架構、色彩搭配、藝術創作等全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構圖,最是考驗設計者的功力。要想把魚燈做得逼真,就要熟悉各種魚類的外形,才能做出活靈活現的魚燈。青菱燈彎角大些,肩聳得高些,紅菱燈角相對要平些……」在虞敏兒家中,設計圖紙疊得老高。
-
苗鼓聲聲 說文化——葫蘆鎮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
參賽隊伍正在敲響苗鼓參賽隊伍正在敲響苗鼓苗族人民認為,苗鼓是苗族喚醒祖先靈魂的神器,敲響苗鼓是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她的媽媽說,雖然他們不是苗族人,但是定居在了葫蘆鎮,感受到了苗族文化的無限魅力,他們一家願意為苗族文化傳承和發揚出一份力。據悉葫蘆鎮是國家級民間文化藝術(苗族鼓舞)之鄉。舉辦本次活動,就是為了進一步傳承苗鼓文化藝術,發掘苗鼓藝術新劇目,發現、培養和推介苗鼓文化表演新秀,打造蘆鎮苗鼓文化高地,不斷推陳出新,永葆國家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