煥發青春吧,傳統藝術!網易LOFTER組織青年創作者進行非遺探索之旅

2020-12-06 中國網科學頻道

近日,由網易LOFTER和人民日報數字傳媒聯合發起的「煥發青春吧,傳統藝術!」公益活動進入徵集尾聲階段,活動以線上作品徵集的方式,在LOFTER站內、官方微博和官方公眾號發布招募公告,自招募發布以來,收穫了數千餘幅作品。經過層層篩選,最終選定了10位優秀的青年創作者,與LOFTER一起,走進「六朝古都」西安和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杭州,進行了一場為期四天的藝術探索和體驗之旅!

西安,地處「八百裡秦川」,是人類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先後有周、秦、漢、唐等12個王朝在此建都。如此歷史悠久的輝煌古都孕育了陝西皮影戲和木板年畫這樣獨有的傳統民間藝術。探訪期間,青年創作者們拜訪了陝西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陝西華州區皮影戲傳承人汪海燕老師和西安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非物質文化遺產汪氏木板年畫代表性傳承人汪瑞老師。

皮影戲,又稱「影戲」或「影子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雖然皮影是一門傳統藝術,但是與時尚品牌的合作仍然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可見皮影有很大的可塑性和生命力。」汪海燕老師介紹,近年來汪氏皮影與巴寶莉、愛馬仕等諸多國際品牌達成跨界合作,在品牌設計、櫥窗設計均有體現。這次活動中,創作者們把皮影元素融入飾品設計,讓傳統古典之美和現代時尚潮流相互碰撞,煥發出新的生機。

木板年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所承載的中華千百年間的文化傳統和道德信仰,使其成為了反映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非遺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代從事這些技藝傳承表演的傳承人,在承繼中又會將自己的體會、經驗融入其中,所創作的作品必會留下世代的印記和元素。」在汪瑞老師的全新解讀下,創作者們深刻感受到了紮實的專業基礎和深厚的文化累積對非遺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創作者們用漫畫的形式傳遞木版畫背後的故事,賦予這個古老的技藝95後鮮活的印記。

「煙雨入江南,山水如墨染」,在探索之旅杭州站,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宋志明老師帶著素有「杭州名片」的西湖綢傘和大家一起交流學習。西湖綢傘取材於杭州名產絲綢,傘面綢薄如蟬翼,織造細密,製作流程繁瑣考究。宋志明帶領團隊不斷在工藝上突破創新,與年輕人所喜愛的遊戲IP合作,把動漫元素融入傘面製作,進一步推動綢傘的傳承與發展。

據悉,「煥發青春吧,傳統藝術!」是由網易LOFTER和人民日報數字傳播共同發起的一項面向年輕一代的傳統文化可持續發展和推廣公益項目。在項目合作夥伴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會、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以及「兮之在創」等單位的協助和推薦下,LOFTER邀請到莆田木雕、延川布堆畫、西湖綢傘、汪氏皮影和瑞豐堂木板年畫這五大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參與活動,與年輕人分享千年工藝背後的故事。主辦方希望通過此次年輕創作者與非遺大師們面對面的深度交流和體驗,能夠進一步了解傳統工藝的精髓,再結合自己的想像力和腦洞,圍繞傳統藝術進行衍生創作,給這些古老的IP賦予鮮活的生命力,讓傳統「活」起來,以此使得傳統文化得以更好的延續。

目前,「煥發青春吧,傳統藝術!」活動已進入再創作衍生品設計製作階段,10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年輕創作者們正在夜以繼日的籌備中,預計12月下旬所有成品會陸續面世,並於1月開設線下體驗展。

相關焦點

  • 66萬字的三國演義寫在一張宣紙上杞縣這些令人叫絕的非遺手藝煥發...
    近年來,杞縣深入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包括國家級非遺項目「杞人憂天傳說」在內的百餘種傳統文化正煥發新時代活力;嗩吶、醬菜、伊尹傳說、剪紙等非遺項目更是聲名遠播。杞縣現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01個。一項項傳統藝術在當代社會得以延續與創新,杞縣文化正在向世界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 Redesign:Lofter的信息架構改版設計
    信息架構是對信息進行結構,組織方式以及歸類的設計,好讓使用者與用戶容易使用與理解的一項藝術與科學。簡單來說,就是讓用戶更容易理解你的產品,容易上手,被用戶接受。那作為互動設計師,這方面是互動設計師成長的一個關鍵點,也是互動設計大局觀的錘鍊基石。為何產品需要合理的信息架構?第一,讓用戶明白產品做什麼,怎麼用。
  • 青春星光閃爍 激揚四海青春
    海澱萬人合唱季「走進世界合唱」國際大師公開課青春激揚,四海一家,正在進行中的第九屆中關村國際青年藝術季這些活動在讓海澱群眾充分感受世界多元藝術魅力的同時,也通過中外青年的深入對話交流,助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
  • 用一場直播共迎崑曲非遺的春天,吸引更多新「昆蟲」
    19年前的這一天,崑曲入選首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了「世界第一非遺」。每年的5·18,世界各地崑曲人都會如節日一樣舉辦各種活動隆重紀念。2020年,崑曲人迎來了一個特殊的5·18,經過了幾個月的暫停,崑曲人再次重逢於劇場,用一場直播,重新迎來春天。
  • 非遺進校園|鄉土教育融合美育,澆灌出雲鄉深處的非遺之花
    穿越千年的大理州非遺技藝在蒼山洱海畔與每一位少年邂逅,並在他們手中重新煥發生機。教育部關於「非遺進校園」工作常態化建議的答覆中指出,各地教育部門與文化和旅遊部門積極合作,共同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和基地。教育部支持引導「學非遺、用非遺、秀非遺」在校園生根發芽,也贊同組織學生到當地非遺館、傳承體驗中心(所、點)等場所開展非遺體驗遊、研學遊等。傳承人走進課堂授課,學生到傳承基地開展校外非遺課程實踐,「一出一進」讓非遺進校園的腳步走得更加紮實。
  • 藏戲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專訪西藏自治區文化廳...
    2006年5月20日,藏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時至今日,每年8月傳統的拉薩雪頓(Shoton)節期間,西藏各地的藏戲演出團隊在拉薩集中巡演,西藏各地的藏戲戲迷和境內外遊客雲集拉薩,觀看藏戲演出成為拉薩夏季一道亮麗的風景。
  • 3D列印技術助力非遺傳承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如何用科技賦能,更好地傳承非遺文化,是近年來工藝美術業界探討的課題。作為雲南斑銅技藝的傳承者和斑銅文化的弘揚者,昆明市斑銅廠有限公司(下稱「昆明市斑銅廠」)也一直探索如何在保留非遺技藝精髓的同時,通過科技創新讓雲南斑銅更加「錦上添花」。而這次疫情,正好是昆明市斑銅廠匠人們潛心鑽研、工藝創新的沉澱期。
  • 在線「碰撞」創意火花 滬臺青年分享藝術青春
    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三年級學生林辰妤前不久在一場兩岸青年交流活動中通過視頻發表感言。 由中華文化聯誼會、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共同主辦的「情系青春·樂聚上海」兩岸青年交流活動29日落下帷幕。
  • 川渝民間扎染藝術交流:傳承非遺文化 照亮多彩生活
    ……近日,來自重慶、自貢、內江等地的扎染藝人和扎染藝術愛好者相聚在古剎聖地聖水寺,交流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藝術,體驗扎染製作工藝。當天,來自自貢的知名扎染藝人丁永超向大家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藝術的發展過程、藝術特點和製作工藝等。隨後,大家在丁永超的指導下,進行扎染製作,選料、浸泡、擰乾、包紮、染色……大家按照工藝流程,隨心所欲地創作起來。「太神奇了!」
  • 傳統文化復興的三重意義——訪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
    今年,傳統文化仍然是與會代表、委員們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認為,中國的文化要想贏得時代的振興,以飽滿的品質回饋世界,必須讓傳統文化活在今天,達到時代的創造。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作協主席範小青表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完全復古,而是當代精神與古典趣味的融會貫通。」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理事李延聲表示,「非遺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
  • 向世界展示多面海南 非遺追上新潮流
    這一方面,海南已經跨出探索的步履。   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我省各族人民創造和傳承了數量龐大、獨具特色、形態各異、多彩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成為海南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文脈所在。
  • 端午假期最後一天,到餘店,帶孩子一起體驗非遺文化吧!
    2019年3月大宏農旅與餘店村籤約以旅遊的形式振興鄉村,利用周邊拆遷的105個養殖場及現有自然村落、閒置院落、現狀土地等資源打造鄉村主題休閒旅遊項目,形成開封市首個鄉村主題樂園,集民俗老街、傳統美食、特色小吃、非遺展示、酒吧慢生活、主題演藝、親子遊樂園、百果樂園、康養民宿、共享農莊、田園風光等業態,同時通過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打造周邊4500畝康旅小鎮等,
  • 非遺相伴迎國慶,燈火月影賞中秋——廣東推出節慶「嘆」非遺中秋...
    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希望通過節慶「嘆」非遺系列活動,最大程度地釋放傳統非遺項目的文化藝術力量,喚醒公眾對於傳統節日的記憶,讓傳統文化走進生活。10月1日上午,「月滿中秋 燈賞華誕」主題燈彩藝術作品展在廣東省文化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一樓展廳開展。展覽結合「非遺+現代生活」的理念,圍繞「燈」元素展出各類文藝作品,將傳統非遺項目與市民生活融為一體,讓傳統燈彩重新煥發光彩。
  • 樂劃鎖屏《探索青年飛鳥記》上線獲好評,與四位優質偶像一起踏上...
    (原標題:樂劃鎖屏《探索青年飛鳥記》上線獲好評,與四位優質偶像一起踏上溼地尋鳥之旅)
  • 「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廣州開幕
    「非遺新造物」年度展覽策展人之一、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錢纓說,參展作品從當代生活出發,重新連接傳統工藝,塑造多元產品形態,「非遺正在以一個更青春、更時尚的面孔,從未來向我們走來」。  南北交融▶▷探索嶺南非遺傳承新路徑  文化和旅遊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制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提出:到2020年,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再創造能力、行業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從業者收入以及對城鄉就業的促進作用得到明顯提升。如今,傳統工藝振興的遠大藍圖,正在逐漸轉化成為生動的現實。
  • 全國首個非遺傳承及藝術體驗空間登陸南通 中南造物天地開業
    江海明珠網訊(記者 潘冬冬)12月3日,由中南商業匠心打造的全國首個以非遺及手作藝術為基調的情景體驗式社交空間「造物天地」盛大開業,開創了南通乃至全國商業地產的又一全新模式。其以匠心文化為精神內核,以非遺傳承和創新為品牌目標,以手作體驗為運營載體,在業態定位、運營模式、市場推廣上力求多重突破,是全國首個以非遺及手作藝術為主題的情景體驗式社交空間。
  • 「非遺技藝,匠心傳承」《新桃花源記》即將開啟國風文化守護之旅
    「非遺技藝,匠心傳承」《新桃花源記》即將開啟國風文化守護之旅 來源:www.18183.com作者:蘭斯級一號艦時間:2020-01-16 分享到: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民間藝術發展史的見證和民間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
  • 節慶「嘆」非遺! 百餘件燈彩作品陪市民過節
    節慶「嘆」非遺!百餘件燈彩作品陪市民過節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李曼霞  2020-10-02 既能漫步展廳,感受燈彩藝術,又能動手體驗傳統非遺項目,領略傳統嶺南民俗文化的獨特韻味。
  • 「非遺+科技」掌中木偶機器人在泉州晉江進行全國首秀
    一場別具特色的「人機互動」掌中木偶戲在晉江五店市傳統古街區上演,一個個別具一格的掌中木偶機器人與晉江掌中木偶劇團的演員們同臺演出,精彩表演吸引了許多民眾駐足觀看。這場嶄新的「非遺+科技」表演是利用機器人與聲光電等科技進行演出。據悉,這是全國首個掌中木偶機器人,這也是傳統文化在現代中的一種嘗試。
  • 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穗開幕
    主辦方組織專家組成評審團,從傳承價值、創新價值、傳播價值、市場價值、應用價值5個維度對作品進行綜合評選。終評綜合得分最高的10個案例獲選「2020年度廣東十佳『非遺新造物』」。主辦方同時根據「市場價值/應用價值」與「創新價值」得分排名,產生「優秀實踐案例」與「優秀創意案例」各5名。潘柏林在創作「『新造物』並非對傳統工藝的簡單復刻,更是人文內涵的創造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