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戲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專訪西藏自治區文化廳...

2021-01-15 中國日報網

根據藏戲劇目《文成公主》和大唐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松贊幹布的歷史改編的大型實景劇《文成公主》已經成為進藏旅遊必看的文化盛宴。圖為大型史詩實景劇《文成公主》演出場景3。(中國日報記者達窮 攝)

中國日報12月1日電(記者 達窮)西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藏戲藝術是藏民族文化中一朵璀璨的明珠,也是中華民族戲曲藝術寶庫中的瑰寶。藏戲在藏語中稱為「阿吉拉姆」(Aje Lhamo,意為仙女姐妹),是藏民族傳統戲劇的泛稱。據記載,600多年以前,藏傳佛教噶舉派高僧唐東傑布(Thangdong Gyalpo,1385-1464)吸收佛經中的故事和民間傳說中帶有戲劇因素的內容編排節目、設計唱腔動作和鼓鈸伴奏,以藏戲演出的形式募集資金修建鐵索橋,藏戲從寺院宗教舞蹈「羌姆」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的形成比國粹京劇還早400多年,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種類繁多,有白面具、藍面具之分,但主流的是藍面具藏戲。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形成覺木隆(Gyormolung)、迥巴(Jungpa)、香巴(Shangpa)、江嘎爾(Gyangkar)四大流派。2006年5月20日,藏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時至今日,每年8月傳統的拉薩雪頓(Shoton)節期間,西藏各地的藏戲演出團隊在拉薩集中巡演,西藏各地的藏戲戲迷和境內外遊客雲集拉薩,觀看藏戲演出成為拉薩夏季一道亮麗的風景。

10月底,改編後的《朗薩雯波》首次在西藏自治區藏劇團劇場公演,受到廣大藏戲戲迷熱烈歡迎和業內專家的好評。新編《朗薩雯波》是2016年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資助項目,該劇的成功首演標誌著「八大藏戲」之一的《朗薩雯波》完成舞臺化、數位化改編。至此,傳統藏戲八大劇目已有半數完成改編,成為藏戲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創新的又一重要成果。為了具體了解西藏自治區對藏戲藝術的保護、傳承、發展的情況,筆者最近專訪西藏自治區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吉吉。

藏戲藍面具,面具上燃燒火焰的寶貝、日月、巴扎圖形、象徵天雲火土水的藍白紅黃綠色絲帶等裝飾均為西藏傳統的吉祥圖案和顏色搭配。(中國日報記者達窮 攝)

抓普查、建名錄、全面保護各流派藏戲

2006年,我區借非遺普查工作全面開展之機,對全區藏戲歷史、現狀、傳承人、保護單位、劇目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調查,同步建立了集圖片、音視頻、文字、研究論文等於一體的普查檔案,為進一步推進藏戲保護工作奠定了紮實基礎。同時,按照文化部建立健全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體系的要求,西藏自治區各級非遺保護部門積極開展藏戲及藏戲代表性傳承人的相關申報工作。截至目前,全區有藏戲國家級代表性項目8項、自治區級代表性項目12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2名、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11名,以藏戲演出為主要文化內核的拉薩雪頓節也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2009年,藏戲成功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民間藏戲隊已成為西藏傳承和發展藏戲藝術的主力軍

藏戲發源發展於民間,是深受基層群眾喜愛、樂於參與的身邊藝術。為此,西藏自治區將發展壯大基層民間藏戲隊伍作為藏戲繁榮的根基,一方面積極爭取中央財政3000餘萬元,對山南(Lhokha)、瓊結(Chonggyai)、卡卓(Gardro)、扎西賓頓(Tashi Pundun)、山南雅隆(Yarlung)、扎西雪巴(Tashi Sholpa)、山南門巴(Monpa)戲、日喀則(Shikaze)、迥巴(Jungpa)、日喀則仁布(Rinpung)、江嘎爾(Gyangkar)、日喀則南木林N(amling)、湘巴(Shangpa)和拉薩覺木隆、尼木(Nyemo)、塔榮(Dardrong)等8個國家級藏戲流派的藏戲隊及部分歷史悠久、特色濃鬱民間戲班子劃撥專項經費,建設傳習基地(中心),強化排練演出。另一方面,自2009年始,堅持每年對每支民間藏戲隊給予2萬元的經費補助,有效改善了民間藏戲隊的服裝、道具和傳承活動需求,極大地調動了各民間藏戲隊排練、演出的積極性,從而促使全區民間藏戲隊從當年不足50支,迅速發展壯大至現在的140餘支,演職人員近3000人。目前,民間藏戲隊已成為西藏傳承和發展藏戲藝術的主力軍,成為構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社會力量。

覺穆隆藏戲班子出演的經典劇目《朗薩雯布〉雲集拉薩雪頓節的各地戲迷一飽眼福。

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藏戲藝術

為了進一步擴大藏戲的社會影響力,西藏自治區各級文化部門遵循拉薩雪頓節、藏曆新年和望果Vongkor節等傳統節慶表演藏戲的傳統,積極依託中國西藏旅遊文化國際博覽會等重要平臺,以政府主導、群眾參與、民間藏戲隊獻演為主要手段,已先後舉辦四屆全區藏戲大賽、五屆全區藏戲展演和兩屆全區藏戲唱腔比賽。這些展演展示平臺的搭建,集中展現了近年來各地湧現出的優秀民間藏戲隊及演員的風採,極大地豐富活躍了各族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達到了增進交流、鍛鍊隊伍、提升素質、增加收入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2015年,西藏藏戲公益性網站——中國拉薩藏戲網正式上線,並增加手機客戶端,免費為觀眾提供藏戲歷史、流派、演出、道具服飾及政策法規等資訊,現代信息化宣傳措施為營造藏戲良好的保護環境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依託藏戲資源豐富、保護傳承狀況十分良好的優勢,實施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戰略,積極組織優秀藏戲演出隊赴國內外進行演出和交流活動,進一步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強了西藏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據不完全統計,僅2017年,西藏全區民間藏戲隊演出場次達1600餘場,觀眾近80萬人次。

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打造藏戲名篇名劇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堅持保護、傳承與創新並重的理念,在抓實民間藏戲隊伍的同時,也十分注重對全區唯一專業藏戲劇團——自治區藏劇團的扶持發展工作。投資2000多萬元為該團新建藏戲藝術中心,設立藏戲藝術展示廳,有效改善了演出及展示場所條件。落實40餘名年輕藏戲演員的定向培養和引進工作,完善了青年表演人才提升機制,培養了一大批藏戲表演、創作和研究人才。自治區藏劇團先後打造、推出京劇藏戲《文成公主》、新編藏戲《金色家園》《扎西崗(Tashigang)》《朵雄(Doshong)的春天》等一批深受觀眾好評的藏戲新劇目,其中,《文成公主》榮獲國家舞臺精品藝術工程十大精品劇目、《金色家園》獲得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劇目金獎。2016年,新編藏戲《六弦情緣》列入國家藝術基金傳播推廣交流項目,《朗薩雯蚌(Nangsa Voibum)》列入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資助項目。同年,《六弦情緣》榮獲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劇目金獎。2013年起,西藏自治區藏劇團啟動西藏傳統八大經典藏戲舞臺化工程,運用舞美、燈光、字幕等現代科技手段,先後精編推出《白瑪雯巴(Pema Voibar)》《諾桑(Norsang)法王》《卓瓦桑姆(Drowa Sangmo)》三個劇目。《朗薩雯蚌》也於10月與廣大觀眾見面,受到廣大老戲迷的廣泛歡迎和年輕觀眾的青睞,也贏得了不懂藏語的其他民族觀眾的讚譽,有力拓展了藏戲受眾面。2016年11月,《白瑪雯巴》《卓瓦桑姆》兩部劇目在CCTV戲曲頻道「空中劇院」播出,反響強烈。

拉薩市堆龍德慶區臨近拉薩市,經濟發展較快,藏戲群眾基礎好,該區每年為覺木龍民間藏戲隊提供專項扶持,使該區活躍的業餘藏戲隊不但數量眾多,而且演員表演水平也得到明顯提升。圖為覺木龍藏戲演出隊利用農閒時間排練。(中國日報記者達窮 攝)

理論研究成果豐碩,後繼人才茁壯成長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非遺保護部門以普查成果為基礎,多渠道籌措資金400餘萬元,編撰出版了《中國藏戲史》《藏戲藝術巡禮》《藏戲名人名段》《藏戲經典唱腔》《傳統八大藏戲(劇本)》等圖書和音像製品,完成了《傳統八大藏戲劇目》的多媒體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庫建設。2013年,西藏自治區成功舉辦了以「傳承與發展 保護與利用」為主題的第二屆全國藏戲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中山大學、青海民族大學、西藏民族藝術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齊聚拉薩,共同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語境下藏戲傳承與發展的新途徑、新辦法,編撰出版了《2013年全國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有力推動了全國各地藏戲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西藏還積極鼓勵文化事業部門發揮其職能與資源優勢,大力舉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藏戲傳承人群普及培訓工作,2015年,自治區群藝館(區非遺保護中心)免費舉辦首屆藏戲唱腔培訓班,共招收年齡從6歲到60多歲不等的70餘名業餘學員,為我區藏戲愛好者搭建了感知、參與、學習和弘揚藏戲這一優秀民族文化的平臺;2015年和2017年,自治區藏劇團分別舉辦兩期民間藏戲隊業務骨幹培訓班,受到了各地民間藏戲藝人的歡迎,成效顯著。同時,西藏自治區高度重視學校在引領民族文化、傳承和守望民族精神方面的特殊陣地作用,通過開展藏戲興趣班、舉辦特色藏戲展演、將藏戲基本動作編入課間操、免費發放圖書等方式,積極開展藏戲進校園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廣大青少年傳承、弘揚藏戲藝術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

西藏日喀則市南木林縣庫瑪村的藏戲演出隊今年8月首度參加拉薩雪頓節藏戲展演受到廣大戲迷關注。(中國日報記者達窮 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啟動以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施行以來,西藏自治區堅持把藏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盤謀劃、培基固本,多措並舉,使得古老的藏戲藝術在新時期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已成為西藏地方特色濃鬱、群眾基礎紮實、發展前景廣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老的藏戲藝術不僅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得到發展和創新,豐富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並向世界展示藏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和藝術魅力。

相關焦點

  • 出新造句和解釋_出新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出新(chū xīn)。出現新的形式、內容等。[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小說的內容不斷出新。]出新參考例句:1、只有別具一格才能創造出新的事物來。2、海戰之勝負在鐵艦翻陳出新,大炮去遲易速。3、防範再出新措施,措施落實才算完。
  • 「地球第三極·西藏新名片」驚豔亮相 西藏正式邁入大品牌時代
    這是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後,西藏自治區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的重要舉措和開拓「品牌興藏之路」的重要實踐。  此次品牌發布,國內各領域智庫專家、藝術家、媒體記者等齊聚拉薩,圍繞地球第三極品牌際遇、品牌建設及品牌願景交流思想、碰撞觀點,為地球第三極品牌戰略布局建言獻策。
  • 科學家:《星際穿越》讓相對論煥發新活力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授權轉載 | 基普·索恩獨家專訪多年前的一個秋天,基普·索恩(Kip Thorne)和琳達·奧布斯特(Lynda Obst)一邊在晚宴上享受美食,一邊談論讓人好奇的物理學前沿問題。
  • 文山麻慄坡:綠色發展煥發勃勃生機
    麻慄坡綠色發展煥發勃勃生機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就是不斷提高村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面,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保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慄坡縣品樂村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堅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綠色發展路子,村容村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換發勃勃生機。蔥鬱的樹木、清清的河水、爛漫的山花、獨特的海菜、潔淨的村道、特色的民居。美如詩畫的風景,若不是親身感受,很難把這樣一個環境優美、生態宜居,正煥發勃勃生機的村莊與以前的貧困村莊聯繫起來。
  • 煥發青春吧,傳統藝術!網易LOFTER組織青年創作者進行非遺探索之旅
    近日,由網易LOFTER和人民日報數字傳媒聯合發起的「煥發青春吧,傳統藝術!」公益活動進入徵集尾聲階段,活動以線上作品徵集的方式,在LOFTER站內、官方微博和官方公眾號發布招募公告,自招募發布以來,收穫了數千餘幅作品。
  • 課本裡的西藏
    1300多年前,吐蕃王朝領袖松贊幹布統一雪域高原後,急需吸收先進文化和技術。松贊幹布多次派專使向唐朝求婚,最後獲得成功。  「文成公主和她的隨從們,跨過一條條大河,翻過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終於來到了西藏。年輕的松贊幹布在拉薩隆重地迎接這位美麗的公主,和她結成了夫妻。」(《文成公主進藏》,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所作的報告,高屋建瓴、統攬全局,主題鮮明、思想深邃,氣勢恢弘、催人奮進,通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芒,是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一重大政治論斷,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的一大亮點,宣告了我們黨正在邁向新時代、開啟新徵程、續寫新篇章。
  • 西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孟曉林赴中科院成都分院調研
    12月28日,西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孟曉林一行訪問成都分院,雙方就深化院區合作、謀劃新一輪戰略合作進行實地調研並座談。長期以來,中科院成都分院、成都生物所、成都山地所與西藏自治區圍繞生態環境保護、高原農牧業和藏醫藥研發等領域開展了深入科技合作,在青藏高原二次科考、川藏鐵路生態保護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為川藏鐵路建設、防災減災和優化選線等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撐。
  • 課本裡的西藏-光明日報-光明網
    1300多年前,吐蕃王朝領袖松贊幹布統一雪域高原後,急需吸收先進文化和技術。松贊幹布多次派專使向唐朝求婚,最後獲得成功。    「文成公主和她的隨從們,跨過一條條大河,翻過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終於來到了西藏。年輕的松贊幹布在拉薩隆重地迎接這位美麗的公主,和她結成了夫妻。」(《文成公主進藏》,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
  • 以「三色」絲線,繡出新時代鄉村「善治圖」
    這就要求我們要立足於鄉村實際,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用好黨建、生態、產業「三色」絲線,繡出新時代鄉村「善治圖」。  貫穿「黨建紅線」,繡出鄉村「和諧」善治圖。俗話說:「頭雁強,群雁就能『春風一夜到衡陽』;頭雁弱,結果只會『萬裡寒雲雁陣遲』。」鄉村的治理中,離不開黨組織的「頭雁」作用。
  • 傳統文化復興的三重意義——訪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認為,中國的文化要想贏得時代的振興,以飽滿的品質回饋世界,必須讓傳統文化活在今天,達到時代的創造。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作協主席範小青表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完全復古,而是當代精神與古典趣味的融會貫通。」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理事李延聲表示,「非遺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保護非遺文化,是我們提高文化自信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諸如此類,發人深思。
  • 「文化+創意」 擦出新火花催生新經濟
    惠州厚實的經濟基礎支撐了文化的快速發展,惠州的文化力量又轉化為物質力量,文化軟實力和經濟硬實力「比翼雙飛」。 在時代洪流中,留住城市記憶、留下鄉愁,是賡續歷史文脈的基礎。隨著惠州獨特、豐富且久遠的歷史文化被注入時代新鮮血液,一個個新型文創生態正不斷擦亮城市文化品牌,為城市發展增添新動力。
  • 「太陽和月亮,是一個媽媽的女兒」
    一直以來,自治區人大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從地方立法層面上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夯實民族團結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相繼制定、修改、批准地方性法規61件,深入開展執法監督檢查工作,充分尊重和切實保障各民族合法權益,同時還制定了一些變通規定或補充執行辦法。例如,在執行全國性法定節假日的基礎上,將藏曆新年、雪頓節等藏民族傳統節日列入自治區法定節假日。
  • 什麼時候去西藏最合適?
    西藏,地球的第三極。不少對西藏嚮往的朋友,總想著有朝一日一定要去一趟西藏。那麼問題就來了,什麼時候進藏最合適呢?其實各個時間段,西藏都有它獨特的美,等待著你去解開它的面紗。3-6月的春:西藏的春,像一個姍姍來遲的少女。當內地已經萬物復甦春意盎然之時,西藏還在穩穩的睡著。
  • 西藏培養基層文藝演職人員近10萬
    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文化廳獲悉:截至2020年底,西藏自治區已建成行政村文藝演出隊5492支,實現了全區所有行政村文藝演出隊全覆蓋,加上先後批准成立的76個縣(區)藝術團,培養基層文藝演職人員近10萬人。此舉有效解決了西藏專業文藝隊伍數量有限、下鄉演出輻射面不廣、群眾看戲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的問題。據了解,縣(區)藝術團創作人員以脫貧攻堅、勤勞致富等為主題,創作、改編文藝節目,並通過輪訓將表演技巧傳授給各村級文藝演出隊。2020年起,西藏自治區對每個行政村文藝演出隊每年補助5萬元資金,主要用於演職人員補貼,購置演出服裝、演出道具以及節目創作等。
  • 開言英語APP助他煥發勃勃生機
    其實,只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積極向上的勁頭,中年男人也會煥發出勃勃生機,開言英語學員莫偉傑就是其中的代表者。和大多數結婚生子後的男人一樣,莫偉傑現在的生活趨於穩定,每天工作之餘會陪陪妻子,帶帶孩子。最近一段時間,由於公司的事情不是很多,莫偉傑會接上一年級的兒子放學。說起兒子,莫偉傑會覺得他簡直就是自己的翻版,也都不喜歡學英語,每次做和英語有關的作業,要麼一直磨蹭,要麼就是找各種理由,總之就是遇到英語能躲避就躲避。
  • 煥發新活力 凝聚「政」能量——酒泉消防支隊2020年政治工作成果豐碩
    在剛剛走過的2020年,支隊思想政治工作緊跟時代發展脈搏,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踐行訓詞精神、擔當神聖使命、堅持五個不動搖」主題教育,開展系列特色活動。在改革轉隸的提質強能年,引領全體指戰員、專職隊員和消防文員,在鑄魂育人中錘鍊品格,在爭先創優中激發鬥志,在潛移默化中鍛造作風,政治工作煥發出新活力,匯聚起強大「政」能量。
  • 西藏的唐卡藝術
    唐卡《金剛薩埵》西藏唐卡是用彩緞裝稜成的一種捲軸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鬱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西藏唐卡起源於何時,有待進一步考察研究。就西藏繪畫藝術而言,其歷史大體可以追溯到吐蕃早期。據藏史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修建的西藏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的牆壁上就繪有壁畫。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崛起,贊普松贊幹布統一全藏,揭開了西藏歷史新的一頁。松贊幹布先後與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聯姻,加強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
  • 新時代西藏故事:紅太陽照耀格桑花開
    她開放在美麗的雪域高原,開放在西藏各族人民的心間。  萬物生長靠太陽,雨露滋潤禾苗壯。  太陽就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太陽就是偉大的新時代思想。讓穩定與融合之花開得更加鮮豔  烏蘭牧騎,蒙語「紅色的嫩芽」,數代中國人的紅色記憶。如今,烏蘭牧騎精神在遙遠的日喀則再度生根、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