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到「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從「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古往今來,美麗鄉村的形象在文人墨客的筆中熠熠生輝。鄉村,不僅僅是文化生態的需求,更是人們對家的記憶和依戀。
然而,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鄉村的青山減少了,綠水變渾了,到處聳立起大同小異的水泥樓,家鄉的記憶越來越淡,故鄉的感情越來越陌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這就要求我們要立足於鄉村實際,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用好黨建、生態、產業「三色」絲線,繡出新時代鄉村「善治圖」。
貫穿「黨建紅線」,繡出鄉村「和諧」善治圖。俗話說:「頭雁強,群雁就能『春風一夜到衡陽』;頭雁弱,結果只會『萬裡寒雲雁陣遲』。」鄉村的治理中,離不開黨組織的「頭雁」作用。要充分發揮基層黨建引領,注重從優秀幹部中選派「第一書記」,發揮黨員模範帶頭作用和知識才幹,增加鄉村幹事創業活力。同時,以黨組織為戰鬥堡壘,引領鄉村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讓文明和諧的新風吹遍鄉村大地。
守住「生態綠線」,繡出鄉村「美麗」善治圖。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實現鄉村美麗圖景,必須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方面,要採取退耕還林、人工造林等綜合措施,努力營建生態優良、景觀優美的鄉村風景,大幅度擴大農村綠色生態空間。另一方面,要保持傳統村落的建築,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杜絕千村一面的改造。對於重汙染企業,給予轉型幫扶和發展的綠色通道,讓農村生態由好向更好發展,煥發農村新魅力。
挖掘「產業金線」,繡出鄉村「富裕」善治圖。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紅利不斷釋放,農村的產業發展已由單一的農業支撐發展到一二三產高度融合。不論是鄉間旅遊還是淘寶賣貨,都為鄉村產業興旺帶來了源頭活水。要進一步推進鄉村產業和生態深度融合,增加產品和服務供給,推進農業與旅遊、文化、康養、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旅遊常態化、消費服務個性化、產品供給精準化,確保農村資源科學利用、永續利用,農民生活邁入小康。
「涓流雖寡,浸成江河;爝火雖微,卒能燎原」。對於鄉村發展也是如此。登高必先修其低,行遠必先修其近,唯有堅持貫穿「黨建紅線」,守住「生態綠線」,挖掘「產業金線」,以三色絲線,繡出新時代鄉村和諧、美麗、富裕的善治圖,方能讓蘊藏在億萬人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待成為現實,讓美麗中國的遠大理想和宏偉願景成為現實。(文/徐珂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