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昆明8月19日電 (徐前 實習生楊格、劉丹妮)立秋的昆明陰雨濛濛,在古雅的傅氏宅院裡,記者見到了祖氏滇繡的創始人祖玉蘭。或許是多年和手工刺繡這項細緻精美手藝打交道的緣故,祖玉蘭身上散發著濃濃的端莊典雅的氣息。一顰一笑之間,緩緩地向記者講述了她與「祖氏滇繡」之間的故事。
滇繡:三歲結緣,一生投入
祖玉蘭打三歲起就接觸到了與刺繡密不可分的物件——針、線。祖玉蘭的母親是鄉村老師,母親為了兼顧工作和女兒,上課時便把女兒帶在身邊。又為了避免孩提時的她擾亂課堂秩序,便拿了針線給她做玩具。再加上祖玉蘭的母親的很多學生都是少數民族,使得她從小熟知了很多少數民族的刺繡藝術和民族元素。
長大後,祖玉蘭開過服裝店。為了讓自家服飾脫穎而出,祖玉蘭想出在衣服上手工刺繡的方法,這一無法模仿的方法果然奏效,她的生意日漸火爆。繡多了,祖玉蘭的心裡逐漸有了疑問:人們常說四大名繡如何如何好,難道我們自己的滇繡不好嗎?四大名繡和滇繡之間的不同在哪?
「實際上,很多時候都是一種巧合。」祖玉蘭笑著說。出於巧合,她遇到了她的粵繡老師。祖玉蘭坦言,一開始覺得自己已經有了刺繡的經驗和基礎,並沒有把它當回事。「但是當你親眼見到她的作品,你會被折服。」一開始,老師讓祖玉蘭學習撿珠子,一撿就是三個月。「我當時還覺得這個老太太是不是只會讓我撿珠子,後來在實踐中我懂了,這些都是基本功。現在無論什麼樣的珠子從我眼前過,無論大小色彩絕對不會分錯。」
祖玉蘭的蘇繡老師是蘇繡的十大繡娘之一的錢菊鳳,為了拜師,祖玉蘭輾轉託了很多人。師從錢菊鳳之後,祖玉蘭每天的任務就是劈線。一根線劈為48絲,每絲都比頭髮還細。為了保證絲線的光滑和光澤度,每一針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因為有了之前學習粵繡的經歷,祖玉蘭不再抱怨。
匠心:取百家長,無法模仿
在綜合了四大名繡和滇繡優勢特點的基礎上,祖玉蘭融入自己的想法,獨具匠心地創造出「祖氏滇繡」這一具有濃鬱個性風格的刺繡藝術。
「總有人問我,四大名繡和滇繡有什麼不同。我覺得它們沒什麼不同,只是四大名繡更早地被人們所認知,政府支持和宣傳力度大,歷史上也有知名度。雲南民間刺繡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但自身知名度不夠,所以很少有人知道。」祖玉蘭說道。因為熱愛,祖玉蘭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刺繡上。「我是地地道道的昆明人,但外地來的朋友問我昆明哪裡好吃哪裡好玩,我卻不知道。」每天早晨6點起床,凌晨兩三點才睡覺,除了吃飯時間,祖玉蘭都在刺繡。「我們的刺繡藝術中心就在西山腳下,但我從沒爬過西山。因為爬山的功夫我可以繡很多東西。」
祖氏滇繡取「百家之長」,結合了蘇繡,粵繡等多種繡法,並融合了雲南民族特色,被親切地比喻為「混血兒」。其最大的特點在於「仿真繡」和「3D滇繡」。仿真繡是指素材大多來源於雲南本土攝影作品、名師畫作的繡品。祖玉蘭認為,蘇繡最大的特點是細膩,追求完美,「太完美的東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不完美。缺少了靈魂。」她喜歡真實,喜歡運用針線創造出一個靈動的世界。3D滇繡是以3D列印為靈感衍生出來的一種刺繡技術,多種針法的結合運用使得作品呈現出一種3D的視覺效果,仿佛身臨其境。
滇繡是一門無法模仿和複製的藝術,哪怕是同樣的圖案、材料和技巧,繡出來的作品也會根據繡者手法、力道、行針走向等等一些微小的細節而千差萬別。「手工刺繡是世界上無法複製的一項藝術,所以不存在別人模仿。就像我之前開服裝店,就算我在每件衣服上繡一片葉子,十件衣服也是十片葉子。」祖玉蘭直言。
傳承:重在喜愛,薪火相傳
2009年,祖玉蘭刺繡藝術中心的成立讓滇繡手工刺繡的手藝有了一個得以傳承和學習培訓的平臺。在刺繡中心裡,有上百位繡娘和祖玉蘭招收的徒弟們在她的帶領下每天辛勤地創作出一幅又一幅的作品,遠銷海內外,廣受歡迎。
除了刺繡中心,祖玉蘭還和政府合作進行扶貧項目。在昭通、維西等地成立了合作社,培訓農村婦女成為繡娘,真正實現了發展的長久之計。祖玉蘭介紹說:「學會刺繡後,她們不用再外出打工,可以在家裡工作,也獲得了陪伴家人的機會。」令祖玉蘭印象深刻的是,去扶貧時,貧困地區的狀況讓她驚訝,孩子們幾乎不剪指甲,每年只洗3次澡。「要不是親眼所見,你都不會相信這是真的。」她帶去了修剪指甲的工具,為孩子們耐心地修理指甲,繼而再教授他們刺繡的課程。
祖玉蘭的女兒大學時的專業是聲樂,現從事教育行業。每逢假期,女兒都會被母親拉到藝術中心學習刺繡,而祖玉蘭也說道,女兒現在也已經學會了她的全部技藝。她笑稱現在自己身邊的人都幾乎被她拉到藝術中心刺繡了,組成了一個「奇葩的組合」,女兒、女婿、助理……都是她的親人或者好友。
祖玉蘭說,「學習刺繡最重要的就是喜歡,愛好是刺繡傳承人的唯一要求。」目前她最大的心願就是把雲南更多的東西呈現給世界,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雲南、喜愛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