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文化符號的百花園中開著一朵驚豔全球的花中瑰寶—中國刺繡。
刺繡 ,古代稱之為針繡,是用繡針引彩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古代稱「黹」、「針黹」。《周禮 考工記》認為「五彩備,謂之繡」而首肯刺繡的藝術地位。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屬於女紅的一個重要部分,一度成為一項衡量女子心靈手巧的重要標準。

中國刺繡是中國歷史的一道縮影。中國刺繡起源於4000多年前,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至周代,有「繡繢共職」的記載。春秋時期中國社會就有了「衣必文繡」的風尚。
傳說古代蘇州有一位聰穎漂亮的姑娘,在結婚前正在趕製一件新嫁妝,在製作過程中不小心在衣襟上戳了一個洞。她急中生智用彩絨繡了一朵小花,不僅將破洞掩蓋住,而且還顯得格外漂亮,起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受此啟發,聰明的蘇州人從此就開始喜歡穿繡花衣服了。

根據西漢劉向所撰的《說苑》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吳人就開始把刺繡工藝應用於美化生活。到了三國時期,蘇繡已發展到較高水平,據說三國時期的趙夫人利用自己既能畫又能繡的特長,為孫權作的一幅"畫繡",被時人堪稱"針絕",從而趙夫人便成為"畫繡"的鼻祖。相傳曾為楊貴妃一人刺繡衣裙的工人就多達700餘名,足以見得其重要性。
隨絲綢之路的大力推動,刺繡工藝的逐步成熟,鄭和下西洋也向國外傳播了中國的刺繡。刺繡也是歷史上"絲綢之路"運輸的重要商品之一。其中屬中國四大名繡最為出名。

四大名繡,指的是蘇州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廣東的粵繡還有四川的蜀繡。
蘇繡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那邊氣候溫和,盛產絲綢。那邊的錦緞色彩十分的豐富,為蘇繡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蘇繡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它的發展歷程中,蘇繡在藝術上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繡工精細的地方風格,被譽為「東方明珠」。

粵繡,廣東地區刺繡品的總稱。粵繡的主要特點是構圖繁密熱鬧,色彩富麗奪目,施針比較簡單,線比較粗而且疏鬆。經常以鳳凰、牡丹、松鶴、猿、鹿等為題材。粵繡還經常用於戲服的製作、舞臺陳設品和寺廟的陳設品。
蜀繡也叫「川繡」,指以成都為代表的四川刺繡。蜀繡一般以日用品居多,一般都魚鳥花蟲來作為刺繡的題材。刺繡主要運用在我們平常的日用品當中,如床單被罩等。後來,蜀繡還汲取了顧繡和蘇繡的長處,變得更加優越。
湘繡,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多以國畫為題材,比較生動逼真。顏色就像水墨畫的黑白灰一樣,非常的素雅,猶如一副潑墨畫。但是湘繡的日用品經常會用彩色的來進行裝飾,給人強烈的視覺感受。

另外刺繡還分絲線刺繡和羽毛刺繡兩種。刺繡工藝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按照事先繪製好的圖案在布上繡出來。除了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這"四大名繡"外,還有京繡、魯繡、汴繡、甌繡、杭繡、漢繡、閩繡等地方名繡等,逐漸形成了各自的成熟風格。
「翡翠黃金縷,繡成歌舞衣」。中國刺繡籍千針萬線幻作一副美輪美奐的錦繡畫卷,一件繡品,打磨的不是時間,不是功夫,它展現的是一種文化,是心性,傳達的是人們一種精緻婉約的生活嚮往。

一件用了心的繡品,一針一線,出處都能看的出溫度,這種溫度,可以融化人心。
改革開放以來,刺繡這朵絢爛的奇葩在中華大地上得到更好的傳承發展。各門各派百花齊放,各有所長,豐富了刺繡藝術的寬度。聰慧的繡娘將這門針尖上的國粹玩出了新花樣。
別人用相機記錄風景,而她們以布為紙,以線當墨,以針做筆。她們飛針走線,精雕細琢,將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飛鳥蟲魚,絢爛的秋景、星辰、大海、濃豔的日出、巍峨的山峰、用靈巧的雙手繡織在畫布上,就像一朵朵花在自然界盛開綻放,給人們以美的享受。

「針尖畫意,十指春風」。願歲歲織錦絢爛,一如這年年的春暖花開!
文/周元吉(紐西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