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線走千年 繡針繪乾坤

2020-12-05 人民網

魯繡是中國八大名繡之一,是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的一個繡種。春秋時期,魯繡在齊魯已興,史稱「齊紈」或是「魯縞」,至秦而盛,至漢已相當普及。漢代學者王充曾在《論衡》一書中感嘆道:「齊郡世刺繡,恆女無不能。」至明代,正式有了魯繡這一說法。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有明代魯繡《文昌出行圖》、《芙蓉雙鴨圖》、《荷花鴛鴦圖》等。

魯繡繡品廣泛,不僅有服飾用品,也有觀賞性的書畫藝術品,最有代表性的是濟南髮絲繡。髮絲繡是用生絲和髮絲結合,其餘部分用蠶絲。一般用髮絲的地方是眉毛、頭髮、鬍鬚、動物等。髮絲繡自唐朝作為藝術貢品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是山東省政府確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古老又獨特的地方繡種。

新中國成立後,魯繡創造了新的輝煌,產生了一些藝術大師及影響深遠的魯繡作品,然而,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魯繡衰落了。

真正熱愛魯繡的人不忍看魯繡的沉淪。雖然人數不多,但仍然堅持,用繡針把魯繡——這一千年文化傳承。

戎玉蕊就是這為數不多的人中的一個。

戎玉蕊,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魯繡(濟南)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山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濟南市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魯繡工藝美術師、山東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

戎玉蕊最擅長的是藝術刺繡,是以蠶絲做底料和繡線,針法細膩,顏色飽滿,保存時間長,是一種高價值的藝術品。一次,戎玉蕊參加在日本舉辦的山東省輸出商品展示會,開始,觀眾以為她們的魯繡作品是國畫,當介紹是魯繡時,外商驚訝了,細細觀察,這才發現圖案上那絲線特有的凸凹,不禁紛紛豎起大拇指。這次展會有好幾家外商與戎玉蕊達成了訂貨協議。

戎玉蕊的魯繡(髮絲繡)作品擅長表現中國書畫的筆墨效果,特別是善於表現動物的皮質感,繡品清雋淡雅、質感逼真、風格粗獷中見精微、能真實再現古今國畫大師原作的風貌,其工藝複雜、做工精細異常,一幅作品往往耗時幾十天至數月才能繡成。她在第六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榮獲「花冠杯」山東省工藝美術精品獎銀獎的《鵲華秋色圖》(99x30cm)就繡了兩年。其它如《孔子像》、《萬世師表》、等更是成為經典魯繡作品,被各級博物館收藏。

戎玉蕊對魯繡有著特殊的感情。說起來,這裡邊還有個小故事。剛參加工作時,戎玉蕊不在刺繡廠,是因為喜歡刺繡想辦法調到了濟南刺繡廠,然而,陰差陽錯,單位給戎玉蕊分配的工作是裝裱。現在看來,從事裝裱的經歷使戎玉蕊的技藝更加全面了。可是那時候不這樣想,看著魯繡師傅們穿針引線,戎玉蕊很是眼饞。為此,她沒事兒就到魯繡師傅跟前看,偷偷學。終於,戎玉蕊的執著得到了回報, 1990年,她被安排跟著著名魯繡大師趙玉蘭學習。

談起這一段,戎玉蕊仍欣喜異常。她說,喜歡是一碼事,真幹起來又是一碼事,自己上手了,才明白魯繡真是很難學。

戎玉蕊是有心人,她發現要學好魯繡就要先練眼力,也就是要加強對繡品的認識,而要提高對繡品的認識,就要先提高對色彩的認識,為此,她看了大量的畫。

「懂色彩了,繡出來的東西就有靈性了。」戎玉蕊告訴我。

戎玉蕊善於兼收並蓄前人的經驗,善於向生活學習,觀察生活百象,更生動地烘託出作品豐富的色彩和濃鬱的情調,所以,其繡品疏密有致,有通透感,一些作品完全達到超越原作的魅力。

髮絲繡有七十餘種針法,要靈活掌握各種繡法是很難的,這裡沒有捷徑,唯一的辦法是多繡多練。大幅作品需要多人合作完成,以發揮各自的特長繡出佳作。戎玉蕊技藝全面,許多作品都是她一人獨立完成,像《孔子像》、徐悲鴻的《六駿圖》、範曾的《黔婁之儔》、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等多幅大型作品都是戎玉蕊從落稿、染線至繡制、裝裱一人完成。

魯繡博採「蘇、粵、蜀、湘」四大名繡之長,而又獨具一格,集抽、勒、鎖、雕等精華工藝於一身,而又色彩淡雅、形象逼真。魯繡基本技法是用雙股粗線先勾輪廓,似繪畫的勾線,再用細線密集地緊緊纏繞粗線,密緻的針腳呈隆起狀,望切之間,極具浮雕的質感。在用線方面,蘇繡一般是將一股繡線劈成5絲,魯繡卻要將一股繡線劈成1/16絲或1/32絲,比頭髮絲還要細很多。

因此,學習魯繡非常難,既要心靈手巧,還要有耐心。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生活水平的提高,喜愛魯繡的人越來越多,然而,與此相對應的是魯繡人才的缺乏。

從事魯繡25年,在戎玉蕊的心裡,魯繡已經成為她生命裡不可缺的東西,讓魯繡更加發揚光大,是她如今最大的心願。早在2009年,在山東省博物館,戎玉蕊等兩位魯繡大師就曾坐鎮授藝,不收任何學費。

戎玉蕊認為,現在首要的不光要傳承好魯繡的技藝,更要當好一名魯繡的推廣者,讓更多的人了解魯繡,喜歡魯繡。

2014年,山東省軒然魯繡文化藝術研究中心成立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魯繡傳習所。戎玉蕊的理想之花終於有了紮根之地,她終於可以專注於魯繡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了。在這裡,魯繡的研究、開發、設計,裝裱、裝裱設計、染色(染生絲)等等,戎玉蕊一人都擔了起來。為了儘快出人才,她結合自己當年的經歷教學生,她毫無保留的把自己的經驗教給學習魯繡的學生,教他們怎麼畫,怎麼上色,暈色等。

魯繡不同於別的繡種的一大特點是用生絲,八大名繡中,只有魯繡用生絲。每次在創作前,要根據作品的需要將生絲上色,染生絲是一道複雜而又對技藝要求很高的工序。因為有初學時對色彩的長期學習觀察,因而戎玉蕊的染色鮮亮、純正。為了擴大魯繡的表現範圍,戎玉蕊翻閱書籍,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她想開發些衍生品,開發些老百姓容易接受的、喜愛的、價位低點的新產品。她還有許許多多的設想,她要將更豐富的內容展現到魯繡上。

我們不知道未來什麼樣,但是我們知道未來需要一代一代人創造,文化同樣需要一代一代人傳承。正是有許許多多戎玉蕊這樣的藝術家,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才會永不衰竭,代代傳承。相信,魯繡必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張代生)

 

戎玉蕊簡介

戎玉蕊,1965年出生,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魯繡(濟南)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山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濟南市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魯繡工藝美術師、山東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

戎玉蕊1986年參加工作,1991年調入濟南魯繡刺繡有限公司魯繡研究所。先後從事繡品的裝裱、繡線的染色及髮絲繡手工刺繡工作。2010年借調山東省博物館魯繡研究中心,2013年成立魯繡工作室並聯合省市文化藝術界十多位具有高級職稱的專家學者,成立了山東省軒然魯繡文化藝術研究中心。

2008年,大型作品《遠矚》在山東省首界工藝美術精品展中榮獲「二等獎」(繡制人員崔麗娟、戎玉蕊、徐秀玲等五人),被山東省博物館收藏。2009年,作品《濟南名勝》在第二屆山東國際大眾藝術節榮獲山東省齊魯民間博覽會銀獎,第二屆好客山東遊客最喜愛的山東標誌性旅遊商品評選活動中獲銅獎。2011年,《牧牛圖》在山東省暨濟南市首屆民間工藝大賽中榮獲銀獎;繡制的八大山人《水墨荷花》榮獲2011年省直文化系統職工才藝作品展手工藝製作類一等獎;八大山人《水墨荷花》被湖南博物館收藏。2012年,大型彩色《孔子像》應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博物館之邀參加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該作品被山東省博物館收藏。2010年,繡現藏於《故宮博物院藏畫》中的明佚名的《芙蓉白鷺圖》及大型彩色《孔子》像,被山東省博物館收藏。2014年,《鵲華秋色圖》、《孔子像萬世師表》在第六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榮獲「花冠杯」山東省工藝美術精品獎銀獎。

2010年參加山東省科技創新項目「瀕危魯繡傳統技藝保護研究」, 2012年該項目榮獲省政府頒發的「山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相關焦點

  • 以「三色」絲線,繡出新時代鄉村「善治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這就要求我們要立足於鄉村實際,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用好黨建、生態、產業「三色」絲線,繡出新時代鄉村「善治圖」。  貫穿「黨建紅線」,繡出鄉村「和諧」善治圖。俗話說:「頭雁強,群雁就能『春風一夜到衡陽』;頭雁弱,結果只會『萬裡寒雲雁陣遲』。」鄉村的治理中,離不開黨組織的「頭雁」作用。
  • 一根細針做「畫筆」絲線刺出「水墨畫」
    她,憑藉一根細針和千縷絲線,繪製出五彩斑斕的畫卷;她的作品,被稱作兗繡,清新高雅,針法豐富,雅豔相宜;她半路出家,卻成為了傳播非遺的先行者。
  • 進擊的「織女」:從繡花到「繡宇宙」
    [摘要]陳英華說:「《蟹狀星雲》是我的第一幅作品,也是我最喜歡的,同時它也是最難繡的,我花了6個月才繡完。」為了表現天體散出的光暈,陳英華利用劈絲技術,甚至將一根絲線劈成64份。沈壽自染100色絲線繡耶穌,而陳英華則將一根絲線劈成64份,表現天體的光暈。當「傳統刺繡精品展」融入當代視覺元素和審美觀,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 青繡:繡針下綻放的生命之花
    房間裡,牆圍上、枕頭上、炕上,凡是有可能蓋的單子上都會繡上圖案,整個屋子就像一個「花」的世界。他說,這表明了青海繡女對刺繡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陳玉秀:走富有地域民族特色之路說起枕頂,不得不說西寧市河湟刺繡傳承人陳玉秀。
  • 日照市民飛針繡出巨幅十字繡
    近日,記者了解到,有一位山東省日照市民用了6年半的時間,繡出一幅二十一米的《清明上河圖》十字繡長卷。七八年前,張華看著身邊有人繡十字繡,於是開始嘗試繡著玩,沒想到繡著繡著就上癮了。2011年4月份,她決定挑戰《清明上河圖》長卷。張華購買了材料才知道工程量有多大,單單原材料就有一大箱子,線的顏色有49種,說明書有厚厚的2本,而擺在面前的只有一張空白的布。
  • 以銀針為畫筆以絲線為顏料 她竟如此作「畫」
    ——唐代詩人羅隱《繡》在唐代詩人羅隱的筆下,蘇繡的唯美與浪漫跨越千年,躍然紙上。當一雙巧手將詩句中的蘇秀變成現實,又有怎樣的魅力?接下來,小編介紹的這位油田紅人就能帶大家找到答案。初秋午後,陽光靜好,一張木質繃架上,女子正坐在那裡穿針走線,在陽光的明暗變化之間,她的神情是那樣專注,彩色的細絲在那雙光滑、細嫩的巧手間不停地「穿梭」……她,就是採油二廠第五作業區聚南2-2聯合站集輸工徐丹,雖然僅僅年過而立,但卻有著一手好繡工。十年前,徐丹與蘇繡結緣,從動物到山水,從花卉到綠植,她的作品栩栩如生,靈動飄逸。
  • 蘇繡:絕技繡出美好生活(文化脈動)
    為了更精細地表達,蔡梅英最多可以把一根絲線分成352絲。看似尋常的人物頭髮,她反覆分析絲線光澤和運針的秩理,往往要用幾十種顏色去表現,以求更仿真的光線效果。有的水墨作品僅僅是黑這一種顏色就要用到30多種不同色階的黑絲線,因此作品色彩極為自然,形神兼備。刺繡也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有的巨幅作品創作時間長達數年,需要上億針才能完成。
  • 絲線造句和解釋_絲線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絲線在教材中的例句:1、用鉛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鐵絲系一綹紅絲線做一柄蛇矛,給那竹節人裝上,再挖空心思取一個更威風、更嚇人、叫得更響的名號。(出自:統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9、竹節人)絲線參考例句:1、他以五色絲線繡出美麗的圖案。2、她的心緒如同手中的這些絲線,早已亂成一團。3、五十六個民族就好像五十六色絲線一樣,密密織成祖國的錦繡河山。
  • > 絲線與棉線的區別
    絲線與棉線的區別 2017-02-05 14:42:57 來源:全球紡織網 絲線與棉線的區別:絲線滑順、不起毛,光澤亮麗
  • 世界著名的100個海洋神話傳說之巧妹繡龍的故事
    世界著名的100個海洋神話傳說之巧妹繡龍的故事巧妹繡龍巧妹繡龍是一則關於龍的神話傳說。講述白老龍因為施雨觸犯了天條,巧妹為救白老龍而繡龍,但最終白老龍還是未能倖免大罪的故事。從前,東海漁島上有個姑娘名叫巧妹。
  • 絲帶繡是繼十字繡之後一種更具有創意的新興手工DIY刺繡項目
    DIY絲帶繡套件裡,每件均配以多種針法,擺脫一般繡品針法單調的特點。繡友們除自已可以按部就班以外,亦可靈活搭配,隨心演譯,絲帶繡上手極快。用句簡單的話說,只要會用針,就能繡出精美繡品的DIY工藝。絲帶繡的繡品呈立體狀態,鮮花層次,躍然於布面之上。用手可直接觸摸,繡品充份的利用了絲帶原有的華貴色澤,來表現出的鮮花等天然浪漫原素。空閒下來耐心品味,格外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 繡線連經緯、鉤針繪天地——繡像世界英國篇
    她更嘗試把酪梨、甜菜根作為染料,把天然植物染的繡線使用於作品中。透光的烏幹紗上,Helen Wilde 熟練運用結粒繡、卷針繡、平針縫等多種刺繡技巧,表達多變的海岸線風景,圓球體則是以繡線重複環繞瓷球球體而成,全部工序皆為手工,故而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 刺繡:基礎教程,9種鎖鏈繡針法的詳細解說!
    鏈針繡的刺繡方向是從右到左,第一針出針後,線甩到左邊,在緊鄰出針位入針,向左穿越一定的針距後出針後收線,形成第一個鏈環;繼而在出針處旁邊入針,開始又一輪的循環。繩式鎖鏈繡繩式鎖鏈繡是在鏈針繡的針法上做了延伸,繡法和鏈針繡差不多,先在繡布上用鏈針繡的方法繡一個環,然後在繡針上纏一圈線,入針的地方和出針的地方拉開一點距離。鏈針繡是在出針旁邊入針,這個是往前一點入針,還有就是入針前纏一圈線,其他的都一樣。
  • 接上篇,絲帶繡紫丁香,花朵的手工製作方法
    上一篇講解了手工絲帶繡,紫丁香的繡制方法和過程,其中用到的紫丁香的花朵是提前製作好的,也就是說在開始繡制以前,需要將紫丁香的花朵提前準備好,數量的多少取決於你要這一枝紫丁香的茂盛程度,想要密一點的就多準備一些花朵,想要簡單的就少備一些花朵,這都要看你的個人喜好。
  • 「祖氏滇繡」創始人祖玉蘭:用手指演繹著絲線與針尖的舞蹈
    滇繡:三歲結緣,一生投入 祖玉蘭打三歲起就接觸到了與刺繡密不可分的物件——針、線。祖玉蘭的母親是鄉村老師,母親為了兼顧工作和女兒,上課時便把女兒帶在身邊。又為了避免孩提時的她擾亂課堂秩序,便拿了針線給她做玩具。再加上祖玉蘭的母親的很多學生都是少數民族,使得她從小熟知了很多少數民族的刺繡藝術和民族元素。
  • 納米結構DNA鏈「繡」出「中國地圖」
    納米結構DNA鏈「繡」出「中國地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20日 12:40 來源:   人民網上海12月19日電 記者王有佳報導:把一根長2.4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1/40)的天然DNA單鏈當成「絲線」,最後「繡」出一幅「中國地圖」——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不過,中國的研究人員日前將它變成了現實。
  • 莫氏家族傳承「絨線繡」 繡出小康新生活
    在一塊莫家專用的麻布上,姐妹們手中的繡針,上下穿行,一幅精美的絨繡藝術作品就繡出來了。姐妹們嫻熟的絨繡技藝,都是跟著臨沭縣玉山鎮李莊村婦女莫宗榮學來的。莫宗榮今年46歲,看起來精明幹練,幹起活來乾淨麻利。她是莫氏絨繡第五代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