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十字繡,很多人並不陌生,不過長21米的巨幅十字繡,親眼目睹的人恐怕不多。近日,記者了解到,有一位山東省日照市民用了6年半的時間,繡出一幅二十一米的《清明上河圖》十字繡長卷。
七八年前,張華看著身邊有人繡十字繡,於是開始嘗試繡著玩,沒想到繡著繡著就上癮了。2011年4月份,她決定挑戰《清明上河圖》長卷。張華購買了材料才知道工程量有多大,單單原材料就有一大箱子,線的顏色有49種,說明書有厚厚的2本,而擺在面前的只有一張空白的布。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張華將閒暇時間全用在繡《清明上河圖》上。夜深人靜時,是她看來最佳的繡十字繡的時間。每當此時,張華心靜如水,在燈下一針一針反覆翻轉,除了絲線與繡布的摩擦聲,四周一片安靜。有時間就過去繡,這一天沒有其他事,有可能繡十多個小時,有時有事也就繡一兩個小時。
因為是老式繡法,張華需要在白布上畫格子,數格子,稍不注意數錯一個格子,就會有一百個小格子出錯。有一次,因為有一塊地方是不連貫的,她數錯了一個格,結果繡了二百多針以後,卻發現格數錯了,於是張華只能拆了重新繡。
形態各異的人物、牛馬牲畜、船隻、樹木以及房屋、橋梁、城樓等建築,這是張華遇到最困難最繁瑣的地方。記者數了數,一棵巴掌大的樹就需要四五種顏色,其中一座橋,橋上橋下的人物加起來有近百人。這麼多格子,可見張華用心之細,由於長時間低頭專注於十字繡,張華眼花的越來越厲害。而隨著十字繡越繡越長,張華越來越多的親朋好友得知這事,都來看個究竟,無不為她的恆心毅力和心靈手巧所折服。
房屋錯落有致,岸邊的花開得燦爛,河上的船兒正在行駛著……繁華市井、小橋流水、亭臺樓閣、車水馬龍等場景形神兼備。張華的這幅十字繡長21米,寬1米,如果把長卷豎起來有七層樓的高度。這幅十字繡長卷從遠處看如同用筆繪成,畫面精美,色彩搭配得當,人物形象逼真。湊近看,一針一線細緻入微,亭臺樓閣、人物山水繡得精細而生動。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一級國寶。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共繪了814個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73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九艘,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張華的堅持不懈下,這幅夢想中的「鴻篇巨製」終於大功告成,在長舒一口氣之後,張華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六年半的時間裡,張華也不知道自己繡了多少萬針,對此,張華覺得,人生能繡出這麼大一幅十字繡很值得。這幅巨作承載了太多張華的希望與信念,6年多的時間裡,要耐得住寂寞完成這項「大工程」絕對不是一件易事,張華希望能為這幅十字繡尋找到一個「有緣人」。(記者 徐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