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熙攘攘的鬧市
商賈小販的買賣
孩童一起玩鬧……
800多年前的《清明上河圖》
將宋都汴梁的繁華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一番盛世景象
出現在一幅22米的繡布上
開200多把針,用掉50多斤繡線,前後耗時6年,最終繡出22米長卷。近日,南海九江下北社區的「繡娘」黃綺華用十字繡還原歷史名畫《清明上河圖》,精湛的手藝、鍥而不捨的精神讓人嘖嘖稱讚。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描繪了北宋汴京繁榮的生活場景,畫中人物、牲畜、房屋等數量龐大,顏色各異,繁雜的刺繡過程讓很多十字繡愛好者望而卻步。
黃綺華為什麼選擇迎難而上?
創作過程有什麼難忘的時刻?
今天,記者帶著好奇走進黃綺華家中探尋了一番。
繡線用掉50多斤
每天繡八九個小時
「我是第一次看到成品,真的很震撼!」今天上午,在九江下北社區鐵滘經濟社,黃綺華家中很是熱鬧,朋友聽說她耗時6年的「大作」完成了,都爭先恐後一睹為快。
22米長的《清明上河圖》刺繡作品幾乎將小小的庭院繞了一圈,留著齊劉海、穿著花色裙子的黃綺華被「圈在」人群中,笑盈盈地跟大家分享她的新作。
黃綺華今年52歲,是九江下北人。2008年家裡新居裝修,她想在家裡掛點畫裝飾一下,「一開始想著自己畫,但畫出來效果不太好,花錢買的畫又沒意思,我就想不如自己繡一幅。」於是,她向朋友學習十字繡。前後花費了四個月時間,她完成了處女作「花開富貴」牡丹圖,從此迷上了十字繡。
由於對花十分鐘愛,一開始,黃綺華繡的圖案都以「花」為主題,熟練後慢慢「進階」,開始向高難度挑戰。「朋友推薦我繡《清明上河圖》,那時剛好看電視說有個人用了10年時間繡了一幅,我自己也想挑戰一下。」2012年9月11日,一切工具、絲線準備妥當,黃綺華興致勃勃地開工了。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原畫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畫中各色的人物、牲畜、房屋等數量龐大,顏色各異,繁雜的刺繡過程讓很多十字繡愛好者望而卻步,黃綺華卻繡得不亦樂乎。她介紹,整幅刺繡作品顏色多達80多種,前後一共開了200多針,最複雜的地方同時開50多針,共計用掉繡線50多斤。
「最難的是第10段,植物多、顏色多,單人物就有300多個,要很小心分清顏色才不會搞錯。」黃綺華說,《清明上河圖》共分為12段,由於難度大,一般人只繡其中某一段,很少人會繡一整幅圖。
「越難的地方,我繡得越認真。」其實,最難的第10段,她前後已經繡了4次,「第一次繡用了近9個月時間,這次熟練了,大概半年就完成了。」黃綺華笑著說。
眾所眾知,刺繡是個「慢活兒」,儘管黃綺華每天堅持繡八九個小時,一天完成的量也只有5英寸手機般大小。但她並不洩氣,反而找到了「苦中作樂」的法子。原畫作中的人物衣著顏色都偏灰暗,性格樂觀爽朗的黃綺華想怎麼讓畫面的色調更明朗一點,於是大膽為個別人物「穿」上了鮮豔的粉色、紅色,「這樣點綴一下,顏色更加豐富,看起來更舒服。」
2018年11月28日半夜,歷時6年,刺繡作品《清明上河圖》終於收針完工。「非常開心,也很自豪,家人都跟著激動!」說起收針一刻的心情,至今黃綺華都還很興奮。她說,這幅《清明上河圖》寓意吉祥,展現了北宋汴京的繁華景象,想以此祝願祖國繁榮昌盛。
痴迷十字繡10餘年
「我的作品只送不賣」
一捆捆五顏六色的繡線,一支支長度不一、粗細不同的繡針,幾幅未完成的刺繡原稿上還標註著各種顏色、符號,在外行人看來簡直是「眼花繚亂」,一幅刺繡作品背後要付出的精神力讓人難以想像。
在黃綺華家三樓臥室旁邊,有個向陽的小房間,窗邊擺著她日常刺繡用的小桌子、小凳子。就是在這個小小的「工作室」裡,10餘年間,憑著一腔熱情,她已完成了45幅刺繡作品。
新到手的繡布都是漿好的,很硬,刺繡過程中要反覆抓著,「每次修完一幅,布都變得柔軟了。」由於長期拿針線,她的左手中指和右手食指、中指經常被針扎到,現在已留下繭子。但這在黃綺華看來都不算什麼,刺繡是她退休後最大的愛好,每天「宅」在家裡繡上八九個小時也不覺得累,「我反而覺得越繡越精神,現在我都不用戴老花眼鏡。」
被問及怎麼能堅持用幾年時間完成一幅作品,黃綺華說,父母從小教導她做事情要有始有終,腳踏實地,「我也想讓兒子和女兒看到媽媽的堅持和認真。」「有志者事竟成」,她希望能夠通過刺繡,向兒女印證這句名言。
「我的作品只送不賣。」黃綺華說,只有感覺到對方真正喜歡、尊重、珍惜她的作品,她才會送出去,「每一針每一線都有我的心意,都傾注了我的心血,對我來說這些作品是無價的。」
繡名畫挑戰自我
堅持做義工奉獻愛心
在繡完了《清明上河圖》之後,黃綺華並沒有停下手上的針線,下一幅作品《海納百川》已經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太容易的我不喜歡繡,我想繡一些難度高的畫。」黃綺華信心十足地說道,《清明上河圖》是她繡的第一幅名畫,現在她正忙讓朋友向她推薦名畫。她還計劃繡一幅九江龍舟圖,宣揚家鄉的龍舟文化。
除了《海納百川》圖,當前,黃綺華手上正在「趕工」的作品還有一幅《愛情海》,「鄰居準備娶媳婦了,我想幫忙繡一幅畫。」事實上,她的心靈手巧不僅體現在刺繡作品中,生活中她也堅持用妙手與熱心幫助街坊鄰裡。
受母親影響,10年前她接棒母親成為一名社區義工。擔任下北社區鐵滘經濟社婦委多年以來,她一直積極協助社區開展落實婦女工作,向居民轉達黨委政府以及社區的相關信息,並主動關注經濟社內弱勢婦女兒童群體,用心充當社區和居民的溝通橋梁。發現鄰裡有困難,她都會主動伸出援手。
「華姐是個很有愛心的人,之前我生活遇到困難,她總是默默的幫助我、支持我,讓我非常感動。」莫婉華是三年前做義工認識黃綺華的,她說,每個月華姐都堅持參加春暉愛老義工隊活動,探訪孤寡老人,「老人家裡條件不好,她還默默買了一套爐具、碗碟,帶過去幫老人做飯。」
今年3月6日,黃綺華家庭獲評九江鎮第二屆「最美家庭」(和睦鄰裡)。對於義工活動,家人十分理解,並為她出謀獻策,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與她一起解決鄰裡的困難,參與社區志願服務,一起傳遞正能量。
文:珠江時報記者 柯凌娜 實習生 王元鐸 通訊員 梁平
圖:通訊員 梁平
視頻:珠江時報記者 柯凌娜
編輯:丁美君
微信下方「好看」已變成「在看」,順手點一個「在看」看看誰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