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在中國已存有2000餘年的歷史,而從事刺繡的大部分都以女性為主,但刺繡也並非完全是女性的專利,一位年過半百的建築工人張興發也做起了刺繡,他用自己的針線告訴大家,刺繡中蘊含「平靜心」。
安靜少言,眉目溫和,微微垂首,一方繡布在手間不停翻飛,穿針走線間一幅娟麗的十字繡漸漸成形。不知道的會以為這是在形容某位心靈手巧的繡娘,確實,很難將這種「標籤」安到一個男人身上。他叫張興發,今年54歲,湖北利川人,現在是中建二局華東公司上海奉賢中電建項目的一名電焊工人。
人生寒冬中,焊花點亮了生活
入冬,申城進入了美麗的落葉季,雨後,氣溫也驟降下來。每當此時張興發的腿還隱隱作痛。多年前,因一場突然的車禍,張興發的腿落下了毛病,雖然對生活影響不大,但行動卻不如以前方便。
留在家中「得過且過」,還是出去「闖一闖」,看著家中兩個還在讀書的孩子和殘疾的妻子,張興發決定,必須扛起家庭的重擔!在同鄉人的引薦下,張興發進入中建二局華東公司上海奉賢中電建項目工地,接觸焊接工作。
最開始在工地上做外架焊接時,面對同樣的任務,由於腿腳不便,他的完成速度總是要比其他工友要遲緩。「剛開始很擔心,因為動作太慢,工地會把我開除,我心裡也很著急。但是項目部給了我很多包容,從來沒因此說過我。」
這份不動聲色的「理解」,讓張興發更加珍惜這份工作,骨子裡「不服輸」的勁被激發出來。為了不耽誤大家的進度,每天早上他會早起一個小時,當「大部隊」抵達工地時,焊花就已經閃爍在樓間。項目工程部經理羅源發現了張興發的悄悄「用功」,每次照面,都會心照不宣地說一聲,「加油!」
隨著工作技巧的逐漸掌握,焊接速度也提了上來,而張興發的生活,也隨著這四射的焊花一點點亮堂起來。
他繡出22長《清明上河圖》
除了做好電焊工作,為了多賺點錢補貼家裡,他決定在工餘時間,再「開拓」一門技藝。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開始接觸刺繡,慢慢的,也喜歡上了這門指尖上的藝術。
最開始,總有人用異樣的眼光看他,用嘲諷的語氣笑話他,說,「這刺繡是女人的『手上功夫』,一個大男人做這不丟臉面嗎?」但他卻不以為然。是是非非,流言蜚語,人這一生不能活在別人的口舌中。
他將第一個目標鎖定在了中華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上。對於這幅畫,不論是行外人,還是行內人,都能感受到其精緻綿密的細節和承載著古老東方民族的恢弘氣勢,能達到震懾人心的效果。
「就是它了!」張興發下定決心要把《清明上河圖》繡出來。當然,他知道這個決定會受到了家人和鄰裡的不理解和懷疑。張興發雖早有預想,但讓他令他驚訝的居然是自己的女兒最極力的反對他,父女二人甚至還為此大吵了一架,最終女兒還是拗不過張興發。
「悄悄努力,然後驚豔所有人」,張興發的行動正是這句話最好的詮釋。隨著時間的推移,家人、鄰居的質疑與流言蜚語都在張興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孜孜不倦的穿針走線下慢慢消散。
繡布上也逐漸顯示出歷史上曠世奇作的風採來,從草木到人物,從河流到街道,1643個人物,全長22米,張興發歷時7年完成的這幅壯觀的《清明上河圖》刺繡版,驚豔了很多人。
忙時焊槍抓,閒時繡線拿
時間的齒輪慢慢的旋轉,焊槍與針線早已成了張興發生命的一部分。早上天蒙蒙亮,張興發抓著焊槍就一頭扎在施工現場進行外架焊接,下班後就又拾起一方繡布開始專注刺繡,常常忘記時間,早上醒來時才發現自己昨晚是靠在床上睡著了。
利用工作之外的時間,他繡織出30多幅主題作品。其中《金陵十二釵》等作品被人相中,刺繡已成為補貼家用的另一經濟來源。回憶起第一次接到有購買意向的顧客電話時,張興發說,「當時都快要激動地跳起來,掛掉電話,就高興地喊了出來。」
每當工友們問到他是怎麼做到焊接、刺繡「兩不誤,都在行」,張興發都笑著說,「焊接和刺繡是有共同之處,那就是需要有一顆平靜心。刺繡講究一針一線,焊接講究一點一提,沒有平靜心,繡線會斷,焊條會粘,這兩種活雙管齊下,沉住氣、不放棄,一點點去做,就一定能有一個滿意的結果,人生不就是這樣嘛。」
簡單樸實的話語背後,卻是平凡人的堅韌與倔強。如今,在張興發女兒心中,爸爸就是撐起整個家庭的「英雄」,不管有怎樣的不盡如人意,也絕不認慫、永不服輸,永遠保持對生活的熱愛與期待,認真過好每一天。(吳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