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1101年由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繪畫,現在屬於國寶級文物,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如果一提起《清明上河圖》的「清明」二字,大家恐怕首先就會想到的是清明節,這個時節要去祖先墳前掃墓,天氣也應該是陰雨紛紛的樣子。但是,如果我們端詳這幅畫的話,實際上就會發現這幅畫上根本沒有表現出任何清明時節的氣息,那麼,《清明上河圖》之中的「清明」二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它畫的不是清明節氣,那麼這幅畫又是在描述哪個時節的「盛世」呢?
實際上,對於《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季節,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學術界前輩,如鄭振鐸、徐邦達、張安治、楊伯達等人,皆主「清明時節說」。不過,在1981年,學者孔憲易首先發表《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對「清明節」這一傳統觀點進行挑戰,認為畫中所繪應該是秋景,很快就在整個書畫界掀起了一陣驚濤駭浪。
作為回應,周寶珠在專著《<清明上河圖>與清明上河學》中論證「清明時節說」的合理性,駁斥了「秋景說」,他們各執己見,爭論不休。而關於《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景色,海外學者瓦萊麗·韓森及劉和平還創造性的提出了「四季景色說」,指出該畫不能歸結於某一個具體季節,而是描繪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那麼,如果「清明」沒有清明時節的含義,那它指的是什麼呢?對此,浙江大學教授鄒身城認為,此畫之中的「清明」在這裡應該理解為「清明之世」的意思,是作者對太平盛世的稱頌之辭;而最早提出「秋景說」的孔憲易提出了另外一種觀點,他認為「清明」應作地名「清明坊」解,根據是當時東京城劃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東郊區共劃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實際上,不僅「清明」二字有諸多說法,研究者對「上河」的解釋也是眾說紛紜。周寶珠等人認為,「上」有「去、到」的意思,「上河」即上河市,與今天我們說的上街是同義,這種解釋與畫中所表現的繁華沿河街市相吻合。而包柏成等人則認為「上」是一種尊稱,如同古代稱京都為上京,圖中所繪既然為汴河,那麼「上河」二字即為汴河之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