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惠州文脈

水東街。 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攝
一條凝聚500多年歷史的祝屋巷,文創店、精品民宿、格調餐廳紛紛入駐,古老商街變身活力四射的文化創意特色街區。
一片曾經機器轟鳴的工業廠房,隨著文創企業的入駐,化身創意「夢工場」……
惠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5000年文明史、1400多年建城史。城市的文化魅力,蘊藏在惠州的每一處肌理中。惠州厚實的經濟基礎支撐了文化的快速發展,惠州的文化力量又轉化為物質力量,文化軟實力和經濟硬實力「比翼雙飛」。
在時代洪流中,留住城市記憶、留下鄉愁,是賡續歷史文脈的基礎。隨著惠州獨特、豐富且久遠的歷史文化被注入時代新鮮血液,一個個新型文創生態正不斷擦亮城市文化品牌,為城市發展增添新動力。
新亮點
老街邂逅「小清新」煥發新活力
漫步惠州西湖蘇堤,流連老街深巷,惠州的一物一景無處不流溢著文化。
500年前,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被惠州西湖風景吸引,在祝屋巷購產築屋,為惠州留下一段歷史佳話。如今,曾經殘舊斑駁的老街區,隨著60多家文創團隊的進駐和文創業態的湧現,正漸漸蝶變為一張新的城市名片。逛逛老街,吃幾道佳餚小吃,在文化氛圍中感受的是美好生活,匯聚的是城市活力。
祝屋巷的第一面「金字招牌」,就是集聚於此的老字號餐飲品牌,它們代表了惠州傳統文化的精華,承載了老惠州人的記憶,也在創意設計的道路上做出了許多嘗試。以惠州菜聞名的德記大排檔,乘著街區升級改造的東風,自掏腰包將老舊的檔口升級成三層帶落地玻璃窗的「文藝店」,面向年輕消費者講好惠州美食的故事。
祝屋巷的第二面「金字招牌」,則是新進駐的文旅團隊。在精品餐廳「五合院」,年輕人肆意地享受咖啡與閱讀時光。在愛樹·觀湖書院,遊客透過落地窗180度觀賞全景湖光,在日出日落間感受時光流逝。在文創店裡,以「祝枝山」為主題的文創產品琳琅滿目。未來,祝屋巷將引入品牌文化劇目,打造成大灣區文旅打卡地。
這是惠州特色文化街區融入文創推動老街轉型的縮影。
走在始建於北宋的橋東水東街,青磚灰瓦、雕梁畫棟披上了霓虹的羽衣,熠熠生輝,流光溢彩。街邊的音樂餐吧、電音劇場、潮流美食激發了千年古街的夜間新活力。橋東街道將水東街、東坡祠、東坡糧倉組合打造,成為惠州文旅夜經濟的亮點,預計今年橋東街道文旅項目營業總額將超3億元。
在惠州邁向國內一流城市徵程中,以文創為主力的新銳年輕人運用懷舊、自然的設計理念盤活老街區,一張鄰裡和諧、老街重生、文化再造的社交網絡得以構建。老城更新在文創元素的注入下不斷發酵,惠州城市肌體出現了新變化。
新風景
「文創+」讓美麗鄉村走出深閨
無處不在的創意改變著惠州人的生活,也推動著時代的進步和城市的發展。文化創意的觸角滲透到各個領域,不管是在城市中心還是鄉鎮農村,充滿文化氣息的文創之花絢爛綻放。
多年來,惠州堅持將農村的歷史文化融入當地美麗鄉村建設。
龍門南崑山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綠洲」,林海蒼茫綠接天,雲山浮湧動蒼煙。在旅遊業的推動下,南崑山深處的二坑村煥然一新。此前,由於位置偏遠,二坑村藏在深閨無人識。然而,淙淙的溪水,陣陣的山風,幾乎未被破壞的原生態村落,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二坑村的名聲漸漸在驢友圈傳播開來。
位於二坑村的木舍品21號民宿正是老屋改造的優秀範例,原先只是一座泥磚老宅,經過廣州設計團隊的精心設計,在保留老屋特色的前提下,增加了靈動之美,搖身一變成了一座鬧與靜、古和新結合的民宿。「修舊如舊」的風格,深得房客的青睞。
在惠州,這樣讓鄉村恢復生機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博羅縣橫河鎮郭前村上良村民小組,由村民小組牽頭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布局,把村民原來居住的泥磚房改造成了富有情調的「上良民宿」。2015年,上良村民小組人均收入9487元;在民宿的發展助力下,去年人均收入32800元。
惠州通過讓文創恢復鄉村生機的做法,不僅保護了鄉村獨特的歷史蘊藏,又經匠心打磨,使惠州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萬千美麗鄉村中的璀璨明珠,為惠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留下了「根」、護住了「魂」。
新發展
產業文創化、文創產業化
野島文化生活社區、文創綜合性產業園、惠州讀者文化園、惠州文創產業孵化園……這些熟悉的地方,正是惠州文創產業賴以棲息的基地。
惠州,從厚重的歷史積澱裡走來,又以強大的創新精神,在這裡生長獨具韻味的文化力量,催生出眾多文創企業。
在市區橋東黃家塘,一條老舊的小巷裡隱藏著一處新興的文化「部落」——高聳的煙囪,殘破的廠房,上世紀50年代這裡曾是糯米酒廠,80年代又改為粵東飲料廠,如今「變身」創意園,成為文藝青年集聚地。「表演、繪畫、設計、手工藝,這裡已成為年輕人實現文創夢想的舞臺。」野島文化生活社區品牌運營總監許碧盈說,佔地12000多平方米的社區內,18棟老廠房、老建築部分已完成改造,30多個藝術團體和商戶集聚在這裡。
「文創品牌需要靈魂和故事,這些年龍門農民畫文創絲巾一直在各類平臺展會上熱銷。」龍門農民畫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龍門農民畫是廣東的文化名片,不少設計師、企業將龍門農民畫元素運用於工業設計中,開發出了富有龍門農民畫元素的服裝、絲巾、工藝品、家具等產品。龍門農民畫產業形成了集創作、收藏、展示、銷售、交流、研究、培訓於一體的產業鏈條,與旅遊業及服務業「聯姻」發展,為惠州發展文創產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如何讓文創釋放出更大的能量,為產業升級、經濟轉型貢獻大智慧?惠州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產業融合,推動「產業文創化、文創產業化」。
多年來,我市深入開展走訪調研送服務活動,將文化與旅遊、文化與金融結合的講座、服務送進企業。每年拿出1000萬元文化產業扶持資金,助推中小文化企業發展。
據統計,2019年惠州有文化產業單位3600多家,其中規上企業快速增長至260多家、從業人員8萬多人;年產值超2億元的文化科技製造企業有20多家。
今年,為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和復工復產攻堅戰,我市開展「嶺東雄郡·惠州有禮」惠州手信產業提升及品牌工程,打造品牌、產品、營銷三大工程體系,培育文化產業新業態。
金秋九月,一個總投資約600億元的世界級文化旅遊綜合體——萬有(惠州)國際旅遊度假區項目落戶惠州,再度引爆惠州文創產業發展浪潮,為惠州旅遊產業和文創產業融合賦能。
可以預見,一場新時代文創大戲將在惠州上演,書寫城市發展華麗序章。
數說亮點
●2019年,惠州市、縣、鎮三級聯動,舉辦「西湖花燈博覽會」、歡樂新春等超過1200場豐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動;惠州文化藝術中心舉辦各類活動169場次,售票上座率76%,吸引14萬餘人次入場觀演。
數說亮點
●2019年惠州有文化產業單位3600多家,其中規上企業快速增長至260多家、從業人員8萬多人;年產值超2億元的文化科技製造企業有20多家。
●全市各藝術門類在省級以上獲獎、發表、出版、展演、拍賣、收藏的作品有數千件;其中省級、國家級獲獎作品1400多件,刊發作品1300多篇(幅、首),出版作品近300部。
惠州日報記者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