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月打磨,斑芒依舊——從古滇青銅文化中走來的雲南斑銅
雲南礦藏豐富,尤以銅、錫著名。有資料表明:中國青銅鼎盛的商代,數量驚人的青銅器原料都來自雲南;雲南地區早在商代晚期、西周初期已經出現了紅銅器和青銅器,到了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青銅文化已有了相當高度的發展。
-
「二爨」之鄉攜國家級非遺斑銅亮相2020旅交會
此次展會曲靖除了準備豐富的曲靖旅遊宣傳資料向遊客發放外,同時向廣大遊客展示了國家級非遺產品斑銅以及多依多彩文創系列產品、漏臥古樹茶等特色旅遊商品。此外,11月17日曲靖還舉辦了「珠江之源·好在曲靖」專場推介,全方位向參會嘉賓、遊客、上海市民展示曲靖文化旅遊的發展成果和不斷湧現的新產品、新業態。
-
萬人計劃首席技師工作室暨德康斑銅傳習館開館
10月11日,萬人計劃首席技師工作室暨德康斑銅傳習館正式開館。2008年6月會澤斑銅製作技藝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傳承人、德康斑銅傳習館館長康貴友作為斑銅製作技藝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帶頭踐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振興傳統工藝,有效傳承歷史文化,建立了德康斑銅傳習館。傳習館將集傳承教學、參觀遊覽、技藝互動、收藏為一體,讓廣大斑銅愛好者了解會澤斑銅發展,傳習所將成為會澤宣傳斑銅製作技藝、展示會澤歷史文化的一個窗口,通過開展傳承展示活動、培養後繼人才,讓世界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獅頭扎作這個項目我們是全國唯一一所學校在做的,我們唱的是『獨角戲』,我們作為獅頭這項國家級非遺所在地的學校,有責任把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下去。」張麗琴說。結合獅扎文化的各種日常教學,比如:綜合實踐課探討「我眼中的獅頭文化」等獅扎文化;信息技術課程把獅頭文化做成電子報刊;舞蹈課程編排舞蹈《扎獅娃》;社會實踐課程連續三年參加佛山市的小手拉大手秋色巡遊活動,巡遊用的獅頭都是學生親手做的。此外還包括深入培養學生的獅頭藝術工作坊,每周三下午4點到5點半開課;430特色課堂,結合獅扎技藝,由學校的老師給孩子上國畫、剪紙等特色課程。
-
時代背景下,非遺該如何傳承與發展?
「非遺說」——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發展論壇旨在打造廣大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夥伴、致力於非遺項目傳承與發展的人群交流、互動的平臺。將更多的話語權還給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群體,以智慧的碰撞與點燃,讓非遺活態傳承、多路徑融合發展成為可行之行、隨心之行。 時代背景之下,非遺如何生存發展,這一問題的提出對地區乃至全國非遺人具有普遍性。
-
文淵獅城傳承千年古城文化 掀起非遺文化新浪潮
一座千年古城,編織中國非遺文化新篇章1400年前,遂安縣遷至今遂安地界,稱為獅城;1959年,新安江水電站建壩蓄水,獅城被淹沒,匯集成今天秀美的千島湖;2002年央視「新聞30分」連續報導,在美麗的千島湖湖底,竟沉睡著一座擁有1400
-
觸摸失落的文明 書院中國深耕非遺傳承與保護
近日,北京市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與京東電腦數碼、京東公益、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時尚旅遊、鳳凰領客共同發起的「觸摸失落的文明」公益活動正式上線,助力北京市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非遺傳承人資助項目」。
-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文化脈動)
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周年。 古琴藝術可考歷史有3000年之久,是淵源久遠並傳承不絕的藝術形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武漢音樂學院教授丁承運介紹,「據我所知,20世紀80年代,全國傳承古琴的只有200多人。到了2003年左右,申報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時,申報書上全國能夠熟練掌握古琴演奏的只有52人。」 申遺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解了傳承之困。
-
當非遺文化走進社區,廣州越秀展示「19世紀的人肉照相機」
當非遺文化走進社區,廣州越秀展示「19世紀的人肉照相機」金羊網 作者:譚錚 2020-06-11 助力越秀區「非遺進校園」的體系化
-
體驗扎染樂趣 傳承非遺文化
體驗扎染樂趣,開發勞動創意課程,既傳承非遺文化,又讓學生從中感悟勞動之美。昨日,記者從莆田市仙遊縣書峰學校了解到,該校的特色勞動教育項目豐富多彩,獲得省級榮譽稱號的肯定。據悉,近年來,書峰學校抓住契機,秉承「因地制宜、宜農則農」的原則,精心謀劃勞動特色教育新思路,科學定位發展特色,確立了以「傳承青黛扎染技藝」為目標的學校勞動特色創建項目,並以此為切入點進行系列勞動教育;同時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貫通融合,為奠定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基礎。書峰鄉是全省聞名的「青黛之鄉」,青黛種植歷史悠久。
-
「非遺技藝,匠心傳承」《新桃花源記》即將開啟國風文化守護之旅
隨著社會關注度的提高,遊戲在文化傳承、價值普世上的責任已然越來越重。把遊戲作為文化的載體,遊戲與文化產業結合的雙向互動成為了一種最好的結合方式,雙方之間的內容聯動可以雙贏。 《新桃花源記》即將開啟「國風文化守護之旅」,旨在讓更多的遊戲玩家了解非遺文化, 遊戲IP與非遺文化相結合,通過遊戲讓玩家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
堅守文化初心,傳承文化根脈 ——張掖市舉行「戲曲進校園」暨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活動
為促進戲曲繁榮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戲曲藝術在年輕一代傳承普及,11月29日,由張掖市委宣傳部、張掖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張掖市教育局聯合舉辦的 「弘揚傳統文化·培育家國情懷」戲曲進校園暨張掖市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在張掖中學隆重舉行。
-
非遺如何助力精準扶貧?今天這場工作推進會已安排
現場觀摩考察據了解,此次推進會,旨在認真貫徹落實脫貧攻堅、非遺保護、「六穩」「六保」等重要精神,全國「兩會」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有關脫貧攻堅工作安排,研究甘肅省「非遺+扶貧」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同時,緊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時間節點,對更好地發揮非遺助力精準扶貧、穩就業促增收作用再調度、再推進。
-
甘肅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示及購物節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作為甘肅省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會場活動的「甘肅非遺影像展」,緊扣文旅部確定的「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活動主題,廣泛徵集並遴選各市(州)文旅部門組織拍攝的優秀非遺影像視頻作品,分傳統體育、傳統醫藥、餐飲、非遺助力抗擊疫情、其他等五個專題,於6月1日至20日期間,在隴上非遺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百家號上同步播出68期,受眾閱讀量達到30多萬人次,顯著提升了優秀非遺項目可見度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以畢摩文化為代表的彝族文化,具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方面屬性,包含彝族的哲學思想、社會歷史、教育倫理、天文曆法、文學藝術、風俗禮制、醫藥衛生等內容,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深厚文化底蘊。本文就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問題進行粗淺研究和探討。
-
3D列印技術:3D列印珠寶首飾
3D列印為設計增添了視覺複雜性,已成為創新藝術家和設計師創新性地挑戰傳統珠寶和配飾的推動者。時裝領域多年來一直在應用3D列印技術,以減少產品上市時間和降低成本,但主要是為了開發很難以其他方式製造的產品。對稱性,細節和可用設計的無限結合,為新公司打開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市場。
-
甘肅瑪曲傳承保護草原文化 建立非遺名錄13類43項
鍾欣 攝中新網蘭州8月19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連日來,在甘肅甘南瑪曲草原上,為活態傳承和保護藏族非遺文化而展示的「流動文化體驗館」吸引海內外遊客駐足體驗、拍照。現場搭建起以一戶遊牧家庭為單位的「遊牧帳篷」,展現瑪曲縣藏民族從事遊牧生產、逐水草而居,形成獨具特色的遊牧文化畫卷。
-
縣芙蓉學校:「傳承非遺文化·體驗米塑藝術、剪紙」活動
安仁米塑,俗稱「琢雞婆糕」,被列為湖南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安仁人們自發形成的一種獨特的鄉土文化習俗。它孕育了安仁一代代藝術家,像著名動物雕塑藝術家周輕鼎與國際陶藝大師周國楨、著名畫家東方人。12月2日下午,安仁縣芙蓉學校邀請了安仁米塑非遺文化傳承人何陸生先生到校開展「傳承非遺文化·體驗米塑藝術」活動。
-
非遺傳承從培養「娃娃徒弟」開始登上學習強國平臺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永昌鎮以「非遺傳承人+專業老師」的方式,依託學生向「娃娃徒弟」傳授技藝,有效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該稿件在天馬在線、武威日報播出後,又喜登學習強國平臺。滾燈也叫「頂燈」,是一種祭祀性舞蹈,2007年滾燈舞被列入武威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使滾燈舞得到更好的傳承發展,永昌鎮石碑村與和寨九年制學校採用「非遺傳承人+專業老師」的方式,讓「非遺」走進學校向「娃娃徒弟」教學。
-
國家級、世界級「非遺」聚集瓊洲文化風情街黎族文化長廊
海口瓊洲文化風情街,坐落於風光秀麗的南渡江畔老鐵橋旁。景區精心打造的黎族文化長廊,是海南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展示基地。黎族文化長廊長200餘米,分為黎族陶器、黎族織錦、黎族釀酒、黎族樂器、黎族銀器、黎族椰雕、黎族藤竹編等七個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