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打磨,斑芒依舊——從古滇青銅文化中走來的雲南斑銅

2020-12-08 滇風雲影

銅為物之至精,不為燥溼寒暑變其節,不為風霜暴露改其形。」——《漢書·律曆志》

銅,古樸厚重,是人類最早發現和使用的金屬之一,早在幾千年前就進入我們的生活。雲南礦藏豐富,尤以銅、錫著名。有資料表明:中國青銅鼎盛的商代,數量驚人的青銅器原料都來自雲南;雲南地區早在商代晚期、西周初期已經出現了紅銅器和青銅器,到了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青銅文化已有了相當高度的發展。江川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銅案、晉寧石寨山的滇王之印、楚雄萬家壩和銅鼓之鄉文山的銅鼓、劍川海門口青銅時代墓地等遍布雲南各地的青銅文化,以特殊的方式記錄下了古代雲南的社會生產生活信息,也折射出雲南青銅文化在中國古代青銅文化史上獨特而璀璨的光芒。

數千年來,銅的工藝在雲南被代代傳承,也被不斷創新。斑銅,便是這樣一個特殊的印證。

斑銅工藝品

斑銅,是雲南獨有的傳統工藝美術品,源於雲南青銅器,最早在明代見行於世。其時,民間藝人將天然銅鍛打成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但在使用過程中,人們發現常年擦拭表面的器物上有金紅交錯的不規則斑塊,進而研究後發現原來是自然銅中含有金、銀等其它稀有金屬,工匠們便以此類自然銅直接鍛打成片狀,再加工成花瓶、香爐一類工藝品進貢皇宮,這便是斑銅工藝品中的「生斑」。

從一塊銅到浴火成器,每一件斑彩熠熠的斑銅作品,都要歷盡千錘百鍊,才能涅槃重生。

一件精美的斑銅作品需敲打上萬錘

傳統的斑銅製作以東川和會澤一帶稀有的、含銅量達90%以上的自然銅塊為原料,經燒斑、錘打等十餘道工序,燒數十次,純手工鍛打上萬次方能成型。在造型上充分吸收了雲南青銅和中原青銅文化的藝術營養,風格古樸、渾厚、典雅,在桔紅色的基面上,均勻地布滿了黃白交燦的晶斑,宛若在銅體內均勻地鑲進了若干細小的水晶石,看似凹凸不平實則光滑如鏡。

生斑的原料是東川、會澤一帶的自然銅

但由於自然銅頗不易得,大約在20世紀初,昆明的斑銅匠又創製了「熟斑」工藝,使天然原料匱乏、險些衰亡的斑銅工藝又絕處逢生。所謂「熟斑」,是在熔化的銅水中加入微量比例的其他金屬,在「混而不合」的狀態下,經過一系列澆鑄成型、磨光、表面處理等特殊複雜的工藝處理而成,「斑花」有跡可循又渾然天成,形狀、大小分布有致,生動自然,器形更為典雅豐富。

斑銅鏨刻

無論「生斑」還是「熟斑」,均「妙在有斑,貴在渾厚」,以金紅交錯、斑紋瑰麗的表面呈現而獨樹一幟,造型渾厚古樸、典雅尊貴,成為我國民族傳統工藝中的一絕,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景泰藍並稱「北景南斑」。

斑銅工藝品

時間在流逝,時代在變遷,許多承載千百年歷史與情感的藝術也正走向沒落。幸好,還有一批匠人,擇一事終一生,用漫長歲月書寫自己對傳統手工技藝的堅守與傳承,讓我們有機會去欣賞、品味各種良工美物獨有的韻味與價值,感受到歲月沉澱後的深邃和神秘。

相關焦點

  • 雲南斑銅文化「錦上添花」!3D列印技術助力非遺傳承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如何用科技賦能,更好地傳承非遺文化,是近年來工藝美術業界探討的課題。作為雲南斑銅技藝的傳承者和斑銅文化的弘揚者,昆明市斑銅廠有限公司(下稱「昆明市斑銅廠」)也一直探索如何在保留非遺技藝精髓的同時,通過科技創新讓雲南斑銅更加「錦上添花」。而這次疫情,正好是昆明市斑銅廠匠人們潛心鑽研、工藝創新的沉澱期。
  • 探秘:古滇國冶煉青銅方法
    通過對衝子皮坡冶煉遺址的發掘,及對周邊的調查有以下幾個特點值得說明:1.種種跡象表明該遺址為一個冶煉青銅的遺址。遺物中有鉛錠,重4130克。經雲南錫業公司研究所測定「主要為金屬鉛及鉛的氧化物」。因雲南銅礦普遍為氧化銅礦共生鉛、錫等成分的特點,說明該冶煉遺址是青銅冶煉遺址。
  • 來雲南省博物館,發現古滇生物多樣性之大美
    有網友認為這些場景可能反映了2000多年前的古滇生物多樣性的一個方面。希望能有文博專家做些解答,解疑釋惑。為此,1月6日,記者專門採訪了雲南省博物館的相關專家,請他們就網友關注的話題作些解答。採訪中,有專家稱,雲南省博物館以動物為題材的青銅器藏品在整個中國的青銅藏品中都十分獨特罕見。從一個側面精彩生動地展現了古滇生物多樣性之大美。
  • 七彩雲南古滇名城領跑旅遊產業步入旅居新時代
    七彩雲南古滇名城坐落於雲南昆明滇池南岸,佔地1.6萬畝,是一個集文化體驗、旅遊觀光、休閒養生、商務會展、娛樂、辦公等功能為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城市綜合體。七彩雲南古滇名城作為2016—2018年新建續建的文化旅遊城市綜合體項目,是「雲南省旅遊產業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的項目,也是雲南省實現經濟轉型升級,推動全域化旅遊發展,著力於供給側改革的重大行動。作為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雲南十大文化旅遊名片之一,一經面世,便深受廣大市民、遊客的喜愛。古滇名城項目,水陸空三維立體交通十分完善。
  • 滇文化瘤牛形象研究
    到東漢時期,瘤牛在雲南地區已較普遍,並作為貢品進獻給朝庭。 滇文化中的瘤牛,鬐甲有高而隆起的肉瘤、發達的垂皮、結實的體態和粗長的尾巴,除了兩隻向上內彎的大角,整個形態與印度瘤牛相差無幾。從體態特徵看,它與印度瘤牛可能有直接的親緣關係。儘管考古界對滇文化瘤牛偶有提及,但多語焉不詳。滇文化瘤牛與印度瘤牛關係如何,印度瘤牛是怎樣進入雲南以及中印交通的路線如何等,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
  • 4年前,復旦大學曾進行"秘密化驗",最終破解"古滇國"之謎
    2016年,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人類學教授李輝主導一項較為秘密的試驗,這項秘密試驗是為了揭開2000多年前雲南古滇國的謎團。最終。復旦大學通過DNA分析檢測,成功找到古滇國的後裔,那麼這其中到底有何不為人知的背景隱情嗎?
  • 開發運營8年,古滇名城還能帶來什麼驚喜?
    作為雲南省重點打造的文旅標杆項目,同時也是2020-2021年度《文旅地產綜合評價標準》研究樣本示範項目,七彩雲南·古滇名城長達8年的開發周期,建立起了包括主題樂園、旅居度假、生態旅遊、健康休閒、民族風情、古滇文化等等在內的一系列優勢配套。
  • 昆明必去之地,位於古航海家鄭和的故鄉,園內猶如一幅古滇國畫卷
    在昆明滇池湖畔的晉寧區是古代航海家鄭和的故鄉,也是兩千多年前古滇國的所在地,「滇王金印」出土的古滇王墓葬群就在這裡,如今在這裡的滇池邊上新建了一處「古滇溼地公園」,從某種程度上呈現出古滇國的人文歷史,其中一處仿古滇國的渡口更是氣勢磅礴,這裡匯聚雲南原始文化「古滇文化」的所在地,以一處「主題溼地公園」的方式呈現給世人,是來昆明「最值得去的地方「!
  • 2020古滇生活季丨回歸萬物家園,擁抱生活原色繽紛
    《綠野仙蹤巡遊》的演員們踩著高蹺,巨型的稻草人、鐵皮人、獅子在人群中穿梭,調皮而治癒,與來來往往的人們在童話裡相遇,天真燦爛的笑容在七彩雲南· 古滇名城®中肆意綻放。 沉浸古滇·創想未來 2020全國文旅分享會 接納內心、擁抱心靈的2020古滇生活季3rd, 除了讓我們得到物理方面的滿足,也用雲南固有的文化藝術氣息,帶給我們精神的洗禮。
  • 一系列的考古發現表明:南方的青銅文明並不比北方的三代文明差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器種類繁多,而且風格和中原迥異,大型的青銅器有青銅神鳥樹、青銅大立人、青銅面具等,說明其青銅鑄造技術完全不輸殷墟遺址。不過,這些青銅器的時間大約都出現於3000多年前,相當於商朝的晚期。根據《華陽國志》的記載,三星堆遺址可能就是古蜀文明。後來人們又在四川盆地發現了金沙遺址、布瓦遺址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找到了其淵源。三星堆文明發現後,人們將之稱為「長江文明之源」。
  • 昆明古滇度假跟天上的雲和汪曾祺一樣,只是Wandering就有全世界
    它不知道,這次我就為了去七彩雲南·古滇名城「養老」,我要的度假,關門有清閒,開門不孤單,好看、好吃,又要好玩。到了古滇,才明白什麼是沈從文說的,「見過雲南的雲,便覺天下無雲。」不過,這次行程的路途比我預想花的時間要長一些,因為,我一看路,就在看花...
  • 「二爨」之鄉攜國家級非遺斑銅亮相2020旅交會
    除在線下為廣大公眾帶來海內外最新文旅優質產品外,本屆展會創新採用線上「雲展」形式,參展商將向廣大的海內外觀眾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文化和旅遊新資源、新產品。據曲靖市文化和旅遊局四級調研員林敏介紹,本屆旅交會,曲靖市文化和旅遊局組織了各縣(市、區)文旅部門和5家特色旅遊商品企業參會。
  • 雲南遊客景區撿到陶片,引出神秘遠古墓葬群,價值不輸元謀人遺址
    雲南在古代就是一個極具魅力的地方,在雲南這塊土地上,誕生了諸如古滇國,大理國等透著神秘色彩的古老文明,這些文明與中原文化有著很大的不同,印證了中華文化多元性的特點,而雲南更是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起源地之一,那麼今天筆者就來說一說這個意外發現的巖洞遺址。
  • 古蜀文化遺址——三星堆中青銅器背後的秘密
    三星堆遺址有四大之「最」,分別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以及現有保存最完整的東、西、南城牆和月亮灣內城牆。從三星堆裡出土的青銅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屬青銅面具和青銅頭像了,共出土青銅面具20多件,。其中青銅面具又有大、中、小三種規格之分。青銅面具一般都比正常的人臉大上數倍,面部的五官皆是以十分誇張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
  • 「雲南省非遺主題旅遊線路」流梭於山河歲月 共赴滇西北·茶馬古道...
    本期「雲南省非遺主題旅遊線路」推薦,小編將帶你走進「滇西北·茶馬古道之旅」。這條路線縱橫大理、迪慶兩大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區,途經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貫連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記憶遺產等系列人文景觀,是當下滇西北傳統文化景觀的旅遊熱線。
  • 萬人計劃首席技師工作室暨德康斑銅傳習館開館
    10月11日,萬人計劃首席技師工作室暨德康斑銅傳習館正式開館。2008年6月會澤斑銅製作技藝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傳承人、德康斑銅傳習館館長康貴友作為斑銅製作技藝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帶頭踐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振興傳統工藝,有效傳承歷史文化,建立了德康斑銅傳習館。傳習館將集傳承教學、參觀遊覽、技藝互動、收藏為一體,讓廣大斑銅愛好者了解會澤斑銅發展,傳習所將成為會澤宣傳斑銅製作技藝、展示會澤歷史文化的一個窗口,通過開展傳承展示活動、培養後繼人才,讓世界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 「文化晉寧」絲竹聲聲葫蘆情
    晉寧是古滇文化發祥地,雲南青銅文化中心,千年古滇國創造了燦爛多姿的古滇文化,留下的5000餘件青銅器從多方面和不同角度反映了古滇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面貌,折射出古滇國發達的青銅文明和深刻文化內涵。在眾多出土的青銅器中曾出土了吹奏類樂器,主要以葫蘆笙為主,笙是中國古樂器之一。
  • 玩轉雲南七彩雲南歡樂世界|那些~讓你尖叫的遊樂項目
    雲南昆明,被譽為春城,這裡氣候一年四季如春,鮮花不斷,最是避暑的絕佳地。八月全國高溫的夏天去看滇池之畔的魅力古滇文化,感受七彩雲南的迷人風情,在愜意涼爽中找尋夏日裡的小確幸。在2000多年前,居住在滇池湖畔的人民創造出了古老神秘、璀璨輝煌的古滇文化。
  • 在雲南有一個神秘的高原湖,湖底有古城,傳說可能是古滇國的國都
    瀘沽湖、洱海和滇池是雲南最著名的湖泊,而最神秘的高原湖泊則是撫仙湖,據說這裡的湖底是一個古城遺址,漂浮著數不清的屍體,據專家推測,可能是古滇國都城,也可能是漢唐時期突然消失的古俞元縣城。而且是雲南最清澈乾淨的湖泊,水質達到I級,即可直接飲用。現在的撫仙湖是雲南的一個風景區,為了保證水質,已經禁止遊人下水遊泳,但在以前,這裡是許多潛水愛好者的聖地。耿衛,從小在撫仙湖長大,是一位專業的潛水員,在水下發現了一些古老的建築遺址,讓他想起了當地一個神秘的傳說,撫仙湖底沉著一座古城。
  • 古滇國遺留——新平花腰傣
    花腰傣人自稱「傣雅洛」,意思是「遷徙中的落伍者」。這個美麗的民族來自何方,又要去何處,如今已無法確切知曉。有人言他們是古滇國的遺貴,也有人言他們源於古代的百越,還有人言他們是編織愛情的民族……花腰傣是人們對居住在紅河中上遊新平、元江兩縣的傣族(傣雅、傣灑、傣卡、傣仲)的一種稱謂。因其服飾古樸典雅、雍容華貴,特別是服飾的腰部彩帶層層束腰,挑刺絢麗斑斕的精美圖案,掛滿豔麗閃亮的櫻穗、銀泡、銀鈴而名之為「花腰傣」。因而花腰傣只是其他民族因其鮮明的服飾對他們的一種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