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為物之至精,不為燥溼寒暑變其節,不為風霜暴露改其形。」——《漢書·律曆志》
銅,古樸厚重,是人類最早發現和使用的金屬之一,早在幾千年前就進入我們的生活。雲南礦藏豐富,尤以銅、錫著名。有資料表明:中國青銅鼎盛的商代,數量驚人的青銅器原料都來自雲南;雲南地區早在商代晚期、西周初期已經出現了紅銅器和青銅器,到了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青銅文化已有了相當高度的發展。江川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銅案、晉寧石寨山的滇王之印、楚雄萬家壩和銅鼓之鄉文山的銅鼓、劍川海門口青銅時代墓地等遍布雲南各地的青銅文化,以特殊的方式記錄下了古代雲南的社會生產生活信息,也折射出雲南青銅文化在中國古代青銅文化史上獨特而璀璨的光芒。
數千年來,銅的工藝在雲南被代代傳承,也被不斷創新。斑銅,便是這樣一個特殊的印證。

斑銅,是雲南獨有的傳統工藝美術品,源於雲南青銅器,最早在明代見行於世。其時,民間藝人將天然銅鍛打成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但在使用過程中,人們發現常年擦拭表面的器物上有金紅交錯的不規則斑塊,進而研究後發現原來是自然銅中含有金、銀等其它稀有金屬,工匠們便以此類自然銅直接鍛打成片狀,再加工成花瓶、香爐一類工藝品進貢皇宮,這便是斑銅工藝品中的「生斑」。
從一塊銅到浴火成器,每一件斑彩熠熠的斑銅作品,都要歷盡千錘百鍊,才能涅槃重生。

傳統的斑銅製作以東川和會澤一帶稀有的、含銅量達90%以上的自然銅塊為原料,經燒斑、錘打等十餘道工序,燒數十次,純手工鍛打上萬次方能成型。在造型上充分吸收了雲南青銅和中原青銅文化的藝術營養,風格古樸、渾厚、典雅,在桔紅色的基面上,均勻地布滿了黃白交燦的晶斑,宛若在銅體內均勻地鑲進了若干細小的水晶石,看似凹凸不平實則光滑如鏡。

但由於自然銅頗不易得,大約在20世紀初,昆明的斑銅匠又創製了「熟斑」工藝,使天然原料匱乏、險些衰亡的斑銅工藝又絕處逢生。所謂「熟斑」,是在熔化的銅水中加入微量比例的其他金屬,在「混而不合」的狀態下,經過一系列澆鑄成型、磨光、表面處理等特殊複雜的工藝處理而成,「斑花」有跡可循又渾然天成,形狀、大小分布有致,生動自然,器形更為典雅豐富。

無論「生斑」還是「熟斑」,均「妙在有斑,貴在渾厚」,以金紅交錯、斑紋瑰麗的表面呈現而獨樹一幟,造型渾厚古樸、典雅尊貴,成為我國民族傳統工藝中的一絕,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景泰藍並稱「北景南斑」。

時間在流逝,時代在變遷,許多承載千百年歷史與情感的藝術也正走向沒落。幸好,還有一批匠人,擇一事終一生,用漫長歲月書寫自己對傳統手工技藝的堅守與傳承,讓我們有機會去欣賞、品味各種良工美物獨有的韻味與價值,感受到歲月沉澱後的深邃和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