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扎染樂趣 傳承非遺文化

2021-01-09 莆田晚報

體驗扎染樂趣,開發勞動創意課程,既傳承非遺文化,又讓學生從中感悟勞動之美。昨日,記者從莆田市仙遊縣書峰學校了解到,該校的特色勞動教育項目豐富多彩,獲得省級榮譽稱號的肯定。

據悉,近年來,書峰學校抓住契機,秉承「因地制宜、宜農則農」的原則,精心謀劃勞動特色教育新思路,科學定位發展特色,確立了以「傳承青黛扎染技藝」為目標的學校勞動特色創建項目,並以此為切入點進行系列勞動教育;同時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貫通融合,為奠定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基礎。

書峰鄉是全省聞名的「青黛之鄉」,青黛種植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就將青黛種植用於染料,民國時發現其藥用價值後更是大規模種植,其傳承千年的泡製技法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該校通過「傳承遺產」「開心田園」「快樂染屋」「難忘鄉愁」「多姿舞臺」系列勞動創意課程開發,確立不同年段不同勞動主題,切實做到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把走向自然、回歸生活、感悟人生融為一體。如「快樂染屋」主題,立足於具體製作流程的熟悉、掌握,引導、組織學生深入染房,反覆實踐、不斷體驗扎染樂趣,並在具體製作中激發創新思維,感受勞動之美。「難忘鄉愁」主題,內容包括了解本鄉本土的鄉思鄉愁,並將思鄉情懷、難忘桑梓等濃鬱情感融入作品製作,在作品中展示家鄉人民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忠孝禮義。

該校開展勞動特色教育,始終懷著一個樸素的目的——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通過作品展示交流平臺,結合志願服務、精準扶貧等,讓學生從中感悟勞動創造一切、財富源於勞動的價值觀、金錢觀,養成「勞動從我開始」的社會自覺性。

特色勞動項目開展以來,該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19年,該校成功舉辦學生扎染技藝及作品展示交流會,受到了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同年五月,該校黃雪晶、林芳芳老師攜扎染作品分別參加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及「第十四屆海峽紅木博覽會」,再次展現了扎染技藝的神奇魅力與無限風姿。2020年8月,該校獲得「福建省第二批百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特色學校」稱號。

來源:莆田晚報 陳明尾 顏志群

責編:許伯英

編審:楊美欽

監製:林雙華

相關焦點

  • 川渝民間扎染藝術交流:傳承非遺文化 照亮多彩生活
    ……近日,來自重慶、自貢、內江等地的扎染藝人和扎染藝術愛好者相聚在古剎聖地聖水寺,交流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藝術,體驗扎染製作工藝。當天,來自自貢的知名扎染藝人丁永超向大家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藝術的發展過程、藝術特點和製作工藝等。隨後,大家在丁永超的指導下,進行扎染製作,選料、浸泡、擰乾、包紮、染色……大家按照工藝流程,隨心所欲地創作起來。「太神奇了!」
  • 文淵獅城傳承千年古城文化 掀起非遺文化新浪潮
    2017年4月8日,來自國家文化部非遺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浙江省非遺保護協會、杭州市文廣新局、淳安縣政府、杭州新天地集團相關領導和絲綿麻文化傳承人齊聚千島湖文淵獅城旅遊度假區,經過為期2天的現場考察,會議研討,文化體驗等系列活動,中國絲綿麻紡織研究中心正式掛牌落地。
  • 非遺文化在社區活起來!大嶗路社區「溫·故」非遺工作室成立
    當天,大嶗路社區以傳承「非遺文化」為核心,以「非遺活動」為載體,打造了家門口的「非遺空間」——「溫·故」非遺工作室,讓非遺文化在社區活起來,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體驗非遺文化。大紅喜慶的燈籠、獨具匠心的剪紙、質樸典雅的紙傘無不吸引居民駐足觀看。
  • 縣芙蓉學校:「傳承非遺文化·體驗米塑藝術、剪紙」活動
    體驗「米塑藝術」活動安仁米塑是安仁人民用來慶祝節日或喜事的傳統工藝美術品。安仁米塑,俗稱「琢雞婆糕」,被列為湖南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安仁人們自發形成的一種獨特的鄉土文化習俗。12月2日下午,安仁縣芙蓉學校邀請了安仁米塑非遺文化傳承人何陸生先生到校開展「傳承非遺文化·體驗米塑藝術」活動。活動中,何陸生首先向我校六年級的學生介紹了安仁米塑的歷史來源,讓同學們詳細了解了安仁米塑的歷史和淵源,激發了孩子們的鄉土情懷和自豪感。
  • 非遺進校園|鄉土教育融合美育,澆灌出雲鄉深處的非遺之花
    同時,以相同模式將白族調融入音樂課程、白族剪紙融入手工課程、霸王鞭舞蹈融入體育課程,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在實踐體驗中感受鄉土非遺之美。大理市東門完小校長楊萬興介紹說:「我們圍繞白族文化進校園思路,將白族調、剪紙、霸王鞭課間操、非遺文化牆等內容和形式融入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
  • 賞香雲紗、體驗陶藝... 他們對佛山非遺讚不絕口! | Amazing Foshan
    11月27至28日,「佛山非遺文化體驗交流活動」邀請來自5個國家領事館的官員及其家屬走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順德莨綢保護基地「天意莨園」和大豐唐,了解香雲紗工藝、體驗陶藝製作,感受佛山的傳統與現代。「It’s very beautiful. We like it and enjoy to see.
  • 「非遺技藝,匠心傳承」《新桃花源記》即將開啟國風文化守護之旅
    隨著社會關注度的提高,遊戲在文化傳承、價值普世上的責任已然越來越重。把遊戲作為文化的載體,遊戲與文化產業結合的雙向互動成為了一種最好的結合方式,雙方之間的內容聯動可以雙贏。     《新桃花源記》即將開啟「國風文化守護之旅」,旨在讓更多的遊戲玩家了解非遺文化, 遊戲IP與非遺文化相結合,通過遊戲讓玩家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 全國首個非遺傳承及藝術體驗空間登陸南通 中南造物天地開業
    江海明珠網訊(記者 潘冬冬)12月3日,由中南商業匠心打造的全國首個以非遺及手作藝術為基調的情景體驗式社交空間「造物天地」盛大開業,開創了南通乃至全國商業地產的又一全新模式。其以匠心文化為精神內核,以非遺傳承和創新為品牌目標,以手作體驗為運營載體,在業態定位、運營模式、市場推廣上力求多重突破,是全國首個以非遺及手作藝術為主題的情景體驗式社交空間。
  • 甘肅瑪曲傳承保護草原文化 建立非遺名錄13類43項
    鍾欣 攝中新網蘭州8月19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連日來,在甘肅甘南瑪曲草原上,為活態傳承和保護藏族非遺文化而展示的「流動文化體驗館」吸引海內外遊客駐足體驗、拍照。現場搭建起以一戶遊牧家庭為單位的「遊牧帳篷」,展現瑪曲縣藏民族從事遊牧生產、逐水草而居,形成獨具特色的遊牧文化畫卷。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獅頭扎作這個項目我們是全國唯一一所學校在做的,我們唱的是『獨角戲』,我們作為獅頭這項國家級非遺所在地的學校,有責任把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下去。」張麗琴說。後來,在STEAM理念的指引下,鐵軍小學將獅扎由文化領域強調的對技藝的傳承,轉型為教育部門對文化的弘揚。「這樣一個轉型非常有意義,在這樣的理念下了解獅頭文化,孩子覺得不枯燥,畫畫可以畫獅頭,在這個基礎上有興趣的再去學習獅扎,就很有趣,就鋪展開來了。」張麗琴說。
  • 時代背景下,非遺該如何傳承與發展?
    「非遺說」——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發展論壇旨在打造廣大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夥伴、致力於非遺項目傳承與發展的人群交流、互動的平臺。將更多的話語權還給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群體,以智慧的碰撞與點燃,讓非遺活態傳承、多路徑融合發展成為可行之行、隨心之行。  時代背景之下,非遺如何生存發展,這一問題的提出對地區乃至全國非遺人具有普遍性。
  • 近距離體驗「非遺」文化!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四季歌」主題活動...
    「我最感興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捏糖人!」「我喜歡篆刻」「我的家人常常在聽戲曲」......11月23日下午,一堂以「傳承非遺,守望文化」為主題的思政課在杭州市勝利小學展開。「非遺」文化走進校園六年級(2)班的學生對非遺文化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興趣,他們睜著一雙雙充滿好奇的眼睛,全神貫注地聽講,並踴躍回答老師提問。「同學們,你們對哪些非遺文化比較感興趣呢?」
  • 國家級、世界級「非遺」聚集瓊洲文化風情街黎族文化長廊
    文化長廊展示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族原始制陶藝術,以及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黎族釀酒文化、黎族樂器、貝雕、椰雕、銀器、藤竹編、牛皮凳子等。景區整合旅遊資源,提升遊客體驗,讓獨具特色、富有魅力的海南本土民族文化產品通過景區走向全國,通過往來遊客將黎族文化推向世界。
  • 堅守文化初心,傳承文化根脈 ——張掖市舉行「戲曲進校園」暨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活動
    為促進戲曲繁榮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戲曲藝術在年輕一代傳承普及,11月29日,由張掖市委宣傳部、張掖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張掖市教育局聯合舉辦的 「弘揚傳統文化·培育家國情懷」戲曲進校園暨張掖市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在張掖中學隆重舉行。
  • 漳州:非遺進校園 文化潤童心
    據悉,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由漳州市文化和旅遊局、漳州市教育局發起,漳州市藝術館主辦,目的在於通過現場互動、交流、動手體驗的方式,讓學生零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了解民間傳統文化,進而增強文化自信。34所學校,包括漳浦剪紙、棉花畫、漳州木板年畫、漳繡技藝、漳州木偶頭雕刻等非遺項目。
  • 上慄孽龍洞景區迎來"探索地質歷史 傳承非遺文化"研學旅行團
    互動遊戲  中國江西網/萍鄉頭條客戶端訊 伍麗萍報導:4月12日,上慄孽龍洞景區迎來蘆溪外國語學校500餘名學生團,為孩子們開啟了「探索地質歷史 傳承非遺文化」研學之旅。  景區豐富獨特的溶洞資源、皮影戲表演和地質博物館情景體驗等項目讓學生們了解了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生物發展史,既開闊了眼界,又增長知識。途中,學生們深深地被這個天然溶洞所驚嘆,被許真君擒孽龍的神話故事所吸引。他們求知若渴,在溶洞中仔細聆聽導遊對洞內萬年水平線,洞天飛瀑,千丘梯田等景觀資源的講解,認真探討洞內石筍、石幔的形成原因和天然溶洞的發展歷史。
  • 三平祖師文化民俗(非遺傳承)活動在三平寺盛大舉行
    12月1日(農曆十一月初六),三平祖師文化民俗(非遺傳承)活動在三平寺盛大舉行——  古剎禪意濃 祈福傳信俗  從典禮到節目創作均為原創,奉獻了一場精妙絕倫的民俗與藝術相融合的盛典
  • 當非遺文化走進社區,廣州越秀展示「19世紀的人肉照相機」
    6月11日,在廣州市越秀區文化館中,一場名為「非遺通草畫——講述古今中國故事」的展覽拉開了即將到來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序幕。通過5G網絡,搭建空中課堂。越秀區文化館開展線上實時導賞和通草畫文化傳承教學活動,邀請越秀區少年宮美術教師、通草水彩畫繪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蘇昕及其團隊成員與越秀區的中小學、幼兒園等學生進行互動,並結合嶺南物種戶外導賞活動,架起「網際網路+非遺傳承」的橋梁。
  • 「小師傅」學做「燈籠仔」,非遺傳承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
    12月15日,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激發孩童對非遺文化傳承的興趣,鼓勵他們學會自覺擔負起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教師曾智君說:「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能讓孩子近距離地接觸和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氛圍,真正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 線上直播+線下體驗,白雲推出非遺「套餐」
    走進武館學洪拳打開抖音繪宮燈登上官微漲知……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白雲區多個非遺項目以「線上直播+線下體驗」的形式開展多場主題活動為群眾送上內涵豐富的非遺日「套餐」讓白雲非遺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多維科普非遺直播、教材與法律齊亮相白雲非遺玩直播為了讓市民足不出戶徜徉非遺的多彩世界,區非遺保護中心攜手洪拳、白眉拳、蔡李佛拳、紅木宮燈等白雲重點非遺項目,於非遺日當天分時段開展線上直播活動,通過講解、演示等互動感極強的方式,展現白雲非遺的歷史沿革與傳承技藝,並在「文化白雲」官方微信公眾號分享直播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