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師傅」學做「燈籠仔」,非遺傳承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

2021-01-08 東莞時間網

黏糊、繞圈、貼紙……在鳳崗鎮中心幼兒園社會人文中心室,小朋友們跟著泗洲燈籠仔製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劉淑如,認真地學習紙燈籠的做法,頗顯「小師傅」模樣。

12月15日,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激發孩童對非遺文化傳承的興趣,鼓勵他們學會自覺擔負起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

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教師曾智君說:「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能讓孩子近距離地接觸和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氛圍,真正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活動還組織了鳳崗竹塘麒麟舞、客家山歌、木偶戲、莞草編織、木屐製作、茶山公仔等多項省市級非遺項目進入校園,眾多非遺傳承人現場手把手教學,鼓勵小朋友在欣賞藝術美的同時,也不忘這些文化遺產中所蘊含的精神價值。

文化不是無根之木,而是流動的「歷史」。活動主辦方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目的是讓孩子們近距離地接觸和體驗家鄉傳統文化,從小就能感受家鄉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激發孩子們愛自然、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相關負責人說:「讓小朋友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小就知道比如家鄉的麒麟舞是我們當地的非遺,是傳統文化,他們就會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加深認識,並肩負起傳承和保護的責任和義務。」

文字:張喜林

攝影:鳳崗供圖

編輯:鍾彥亮

相關焦點

  • 幼兒園元旦新年必備,用卡紙做的小燈籠手工
    手工剪紙,做燈籠 創作獨一獨二的漂亮燈籠 新年家裡一掛 繽紛美好、團團圓圓又一年咯!這是一個一次性紙杯手工製作燈籠的案例,下面就是紙杯做成的燈籠效果圖啦!
  • 江南魚燈匠人的「浪漫情懷」:守藝30餘年竟是為了非遺傳承
    今年71歲的虞敏兒,做菱湖彩燈已有30餘年。說起彩燈,虞敏兒眼中總是閃著光的。虞敏兒在十幾歲時,就跟著師傅學做燈籠,從兔子燈、小方燈,到80年代流行的木製方宮燈,他都做過。一有閒暇,虞敏兒就琢磨彩燈製作。魚形彩燈,是水鄉人的浪漫。根據父親對兒時記憶的描述,虞敏兒復原製作了許多魚燈。
  • 當非遺文化走進社區,廣州越秀展示「19世紀的人肉照相機」
    當非遺文化走進社區,廣州越秀展示「19世紀的人肉照相機」金羊網  作者:譚錚  2020-06-11 助力越秀區「非遺進校園」的體系化
  • 時代背景下,非遺該如何傳承與發展?
    部分濟南市非遺傳承人以及相關文化和旅遊部門、文博機構的負責人等參加。活動由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天橋區文化和旅遊局承辦。活動邀請博物館、企業、學校等共同參與,力求讓非遺走進市民中間、走上產業發展之路。
  • 非遺進校園|鄉土教育融合美育,澆灌出雲鄉深處的非遺之花
    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杜漪介紹:「我們每年會在全州12個縣市組織開展不少於60場非遺進校園活動,涵蓋大、中、小、幼兒園及各類專業培訓學校,授課內容包括傳統技藝類、戲劇曲藝類等。」穿越千年的大理州非遺技藝在蒼山洱海畔與每一位少年邂逅,並在他們手中重新煥發生機。
  • 探訪安陽內黃木版燈籠畫傳承人張四清
    內黃縣馬上鄉東四牌村裡幾個小朋友手持燈籠在玩耍 探尋|燈籠畫原來是這樣製作出來的2月12日下午2時,記者驅車來到張四清的家,走進他家小院,窗臺上、廚房、各個角落都能看到製作燈籠的工具和材料,透露著他對燈籠畫的痴迷。
  • 向社會普及非遺知識 使非遺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該書收錄了東城區包括傳統音樂、曲藝、醫藥、民俗在內的八大類70個非遺項目,126位進入區級、市級、國家級非遺名錄傳承人的傳承項目、從藝歷程、個人成就和代表作品等信息一一載入,被傳承人評價「留住了東城非遺的根」。  三百萬字初稿  「老崇文區是非遺的窩子,捏泥人的、做景泰藍的、象牙雕刻的都在這兒。」原住在北京東三條的費保齡回憶道。
  • 省級「非遺」――高州木刻畫傳承分教處和創作基地在高師附一小...
    為了傳承和發揚高州木刻畫文化,提高高師附一小木刻畫知識和木刻畫創作水平。12月4日早上八時,「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高州師範附屬第一小學傳承分教處」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高州師範附屬第一小學創作基地」的揭牌成立儀式在高師附一小舉行。
  • 非遺傳承從培養「娃娃徒弟」開始登上學習強國平臺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永昌鎮以「非遺傳承人+專業老師」的方式,依託學生向「娃娃徒弟」傳授技藝,有效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該稿件在天馬在線、武威日報播出後,又喜登學習強國平臺。年輕的「後浪」肩負著祖國文化自信的未來。
  • 非遺文化在社區活起來!大嶗路社區「溫·故」非遺工作室成立
    12月24日,在青島市李滄區大嶗路社區城市基層黨建實踐中心,居民們享受到了一場非遺文化的「饕餮盛宴」,當天,皮影戲、糖畫、活字印刷、木版年畫、扎染、繡荷包……讓人目不暇接。當天,大嶗路社區以傳承「非遺文化」為核心,以「非遺活動」為載體,打造了家門口的「非遺空間」——「溫·故」非遺工作室,讓非遺文化在社區活起來,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體驗非遺文化。大紅喜慶的燈籠、獨具匠心的剪紙、質樸典雅的紙傘無不吸引居民駐足觀看。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姑縣在州委州政府領導下,在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涼山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涼山州非遺中心等有關部門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按照「非遺保護工作要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創意性發展」的要求,牢固樹立文化自信理念,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強對「非遺」保護的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和創意性發展;用強烈的家園意識、
  • 越秀再添五項區級非遺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州市越秀區作為廣東省廣府文化(越秀)生態保護實驗區,以「傳承文化瑰寶,講述中國故事」為主題,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包括「非遺通草畫——講述古今中國故事」展覽及專題學術研討會、書畫裝裱修復主題體驗、「惜芳鮮·珍健康」廣府飲食與健康生活網絡交流會
  •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2021-01-15 16:12: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蘇亦瑜 責任編輯:蘇亦瑜
  • 縣芙蓉學校:「傳承非遺文化·體驗米塑藝術、剪紙」活動
    12月2日下午,安仁縣芙蓉學校邀請了安仁米塑非遺文化傳承人何陸生先生到校開展「傳承非遺文化·體驗米塑藝術」活動。活動中,何陸生首先向我校六年級的學生介紹了安仁米塑的歷史來源,讓同學們詳細了解了安仁米塑的歷史和淵源,激發了孩子們的鄉土情懷和自豪感。
  • 非遺周末聚 走進畢節織金洞
    本報訊 9月26日,非遺周末聚走進貴州首家世界地質公園織金洞,在此開啟為期兩天的展演活動。本次活動由非遺周末聚組委會聯合畢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畢節市旅遊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貴州織金洞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共同開展。
  • 恩施土家刀王飛刀演繹"三棒鼓" 傳承非遺年入20萬
    因為自幼家境貧寒,向前和打小就懂得為家裡分憂。8歲那年,向前和看見鄉鄰藝人在紅白喜事或逢年過節時表演拋刀能掙些紅包,便萌生了學拋刀表演掙錢補貼家用的念頭。由於自身興趣濃厚,加之有悟性,向前和很快就能擊鼓合唱,時不時還能背上大段唱詞,這讓師傅王家業(來鳳「三棒鼓」老藝人,現年81歲)很是欣慰。在師傅的精心調教下,向前和10歲就開始登堂演唱,14歲時已能熟練地表演拋耍刀技。
  • 線上直播+線下體驗,白雲推出非遺「套餐」
    」讓白雲非遺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多維科普非遺直播、教材與法律齊亮相白雲非遺玩直播為了讓市民足不出戶徜徉非遺的多彩世界,區非遺保護中心攜手洪拳、白眉拳、蔡李佛拳、紅木宮燈等白雲重點非遺項目,於非遺日當天分時段開展線上直播活動,通過講解、演示等互動感極強的方式,展現白雲非遺的歷史沿革與傳承技藝,並在「文化白雲」官方微信公眾號分享直播入口
  • 暑期,在橘子洲遇見非遺
    少兒非遺節目公益演出活動在長沙市非遺展示館戲園舉行。非遺傳承人給小演員們講述臉譜文化。 上臺「說」非遺,少兒節目演出注重原創 群口相聲《說非遺》、小品《芙蓉樹下說非遺》、非遺秀《書寫中國》……舞臺上可愛的小朋友們輪番登場,一個個精彩節目緊扣「非遺」主題。在長沙市非遺展示館戲園,長沙市各中小學校、幼兒園、少兒藝術培訓機構及少兒演出團隊,帶來少兒非遺節目公益演出,頗具特色。
  • ...畫糖畫、寫福字…這周末非遺集市走進社區,邊吃邊玩感受上海年味
    今天上午,在湖南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舉辦的「非遺年味集市」上,今年6歲的小呂同學就拿著「蛇」圖案的糖畫不肯撒手。母親呂女士告訴記者,現在都說年味淡了,所以希望儘量帶孩子來切身感受中國年俗,保留春節傳統文化,「過幾天,我們還打算去豫園看燈會呢。」小呂同學告訴記者,這個糖畫是師傅用融化的麥芽糖,特意為屬蛇的她製作的。在現場記者看到,由於臨近鼠年新春,小老鼠圖案的糖畫更受歡迎。
  • 全國首個非遺傳承及藝術體驗空間登陸南通 中南造物天地開業
    江海明珠網訊(記者 潘冬冬)12月3日,由中南商業匠心打造的全國首個以非遺及手作藝術為基調的情景體驗式社交空間「造物天地」盛大開業,開創了南通乃至全國商業地產的又一全新模式。其以匠心文化為精神內核,以非遺傳承和創新為品牌目標,以手作體驗為運營載體,在業態定位、運營模式、市場推廣上力求多重突破,是全國首個以非遺及手作藝術為主題的情景體驗式社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