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燈籠畫傳承人張四清在做燈籠畫時,孫女在一旁觀看。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高志強 牛靜芳 文 記者 吳國強 通訊員 劉肖坤 攝影
核心提示|
「燈籠會燈籠會打著燈籠不瞌睡……」在這首兒時的歌謠裡,燈籠在春節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小時候過年,挑著紙燈籠出門找小夥伴玩耍成為一代人的記憶,上面的燈籠畫更是孩子們的寵兒。現在,各種電子燈籠粉墨登場,傳統紙燈籠已經很少見,但是在安陽市內黃縣馬上鄉東四牌村有一位木版燈籠畫的傳承人,仍然堅持做燈籠畫的「守」藝人,昨日,記者來到這位傳承人張四清家中,拜訪了這位燈籠畫傳承人。
內黃縣馬上鄉東四牌村裡幾個小朋友手持燈籠在玩耍
探尋|燈籠畫原來是這樣製作出來的
2月12日下午2時,記者驅車來到張四清的家,走進他家小院,窗臺上、廚房、各個角落都能看到製作燈籠的工具和材料,透露著他對燈籠畫的痴迷。
據了解,張四清今年51歲,是安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木版燈籠畫」的傳承人,其父親和爺爺都是從事燈籠畫工作,他從小耳濡目染對燈籠畫產生濃厚的興趣,從十幾歲開始他就開始自己製作燈籠畫。
材料高粱稈:是製作燈籠的「框架」。
走進院子西側的兩間房子裡,裡面放著一張桌子,雕版、刷子、宣紙等在桌上鋪開,靠牆的位置擺放著一摞一摞做好的燈籠。燈籠基本上以方形為主,每一面的紙上都有一幅畫,這些畫以戲劇人物為主,造型生動活潑,栩栩如生。
據張四清介紹,做燈籠要先將高粱稈根據模具刻個印兒,再用水泡上一天,增加其韌性,這樣不容易折。
說著,他就坐下來向記者演示如何做:他將泡好的高粱稈折成一個個正方形,用竹籤組合成框架,然後在印燈籠畫的木版上刷上墨,用裁好的宣紙印出,接下來上色,然後用糨糊糊在框架上,最後加上放蠟燭的底座,一個生動形象的木版燈籠就做好了。
「做成一個燈籠大概需要兩天時間,我一般都是一批一批地做。」張四清介紹。
製作燈籠畫的模版:這塊模版是清代製作的。
革新|雕刻更多卡通人物吸引年輕人
張四清平時都是給別人打工,每年一到冬閒時節,他就開始印製版畫。
據張四清介紹,內黃燈籠畫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到他這兒已經第七代了,他家裡現在還存有清代的老版五六十塊,民國版有20多塊,內容有:《西遊記》《隋唐演義》《八仙過海》等戲曲經典人物圖案。還有花、鳥、蟲、魚等充滿生活氣息的圖案。
做畫:給燈籠畫上色
「這種燈籠是紙糊的,裡面放蠟燭,所以這種燈籠容易壞,蠟燭倒了燈籠就被點著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燈籠一度被淘汰。」張四清告訴記者,20世紀80年代開始,塑料燈籠和各種電子燈籠逐漸替代了紙燈籠,於是紙燈籠慢慢就沒人買了,他也就被迫停止做燈籠,燈籠畫製作也停滯下來。
2011年,內黃的燈籠畫被評為安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四清又重新拾起這門手藝,為了傳承這門手藝,讓大家重新愛上紙燈籠,他在燈籠畫上下足了功夫,將動漫畫弄到傳統木版上,吸引年輕人的有12生肖、喜羊羊、灰太狼等。
「去年我刻的燈籠畫雕版以楊子榮為主,今年增加了白雪公主、光頭強等卡通人物。」張四清告訴記者。
上色後的燈籠畫美輪美奐
傳承|女承父業繼續製作燈籠畫
做好了燈籠,張四清就帶著到各鄉鎮村莊去賣,甚至還跑到安陽市區、鄭州等地售賣,這種傳統製作工藝新式設計圖案的燈籠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每年春節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
據了解,這種木版燈籠每個賣10元錢,雖然收入不是很高,但張四清表示,這種燈籠畫手藝和文化需要傳承,自己願意做「非遺」傳承的「守」藝人。
同時,讓張四清欣慰的是,女兒張添添對燈籠畫也有很濃厚的興趣,今年新創作的卡通人物都是女兒張添添的作品,女兒畫好後,他再雕刻在木板上。
張添添1995年出生,2017年畢業於南陽理工大學,學的是美術專業,現在是一名美術老師。
裱糊:裁好上過色的宣紙,用糨糊糊在框架上。
「我學美術也是受我爸爸的影響,小時候就經常看他做燈籠畫,從去年開始我就跟他一起做,感覺還是挺有意思的,以後我會接替爸爸做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傳統技藝。」張添添笑著告訴記者。
據張四清介紹,往年的燈籠每年能賣幾百個已經不錯了,但今年製作的燈籠畫有所創新,再加上大家對這種傳統手工藝品越來越青睞,預計能賣1000個。
成品:製作好的燈籠點起蠟燭
連結
燈籠畫的前世今生
燈籠畫,民間美術品種之一,是彩繪於傳統燈籠之上、用於美化裝飾燈籠的一種特殊畫種,也是我國優秀的民間美術品種之一,在我國已有千餘年歷史。
燈籠是漢族傳統工藝品,起源於西漢時期,起初素白無圖,自秦代宮廷開始有了彩色燈籠。
製作好的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東漢時期宮廷燈彩發展到民間。
南朝梁武帝時,出現了用紋飾華麗的錦加繪佛教、天人和神鬼故事等製成的燈籠,形成了燈籠畫。每年的農曆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的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
唐宋時期,隨著官定燈節假日制定,彩燈的製作進入盛世,燈籠畫的題材增多,繪製工藝逐漸增強。每逢元宵之夜,家家戶戶張燈結彩,遠遠望去,萬家燈火,形成「月華連晝色,燈景雜星光」的瑰麗景色。
同時,隨著年畫的發展和燈彩的盛行,特別是木版年畫的出現,為燈籠更加經濟有效地滿足廣大人民的需要提供了發展契機——利用木版年畫的木版水印工藝印製燈籠畫,然後裱糊在燈籠上,製作出更精美的燈籠畫燈籠。
明清時期,燈籠畫除手繪外,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的木版年畫作坊出現了專門的燈籠畫品種。
來源:大河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