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紙燈籠帶給你幾多歡樂?探訪安陽內黃木版燈籠畫傳承人張四清

2021-01-19 大河客戶端

木版燈籠畫傳承人張四清在做燈籠畫時,孫女在一旁觀看。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高志強 牛靜芳 文 記者 吳國強 通訊員 劉肖坤 攝影

核心提示|

「燈籠會燈籠會打著燈籠不瞌睡……」在這首兒時的歌謠裡,燈籠在春節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小時候過年,挑著紙燈籠出門找小夥伴玩耍成為一代人的記憶,上面的燈籠畫更是孩子們的寵兒。現在,各種電子燈籠粉墨登場,傳統紙燈籠已經很少見,但是在安陽市內黃縣馬上鄉東四牌村有一位木版燈籠畫的傳承人,仍然堅持做燈籠畫的「守」藝人,昨日,記者來到這位傳承人張四清家中,拜訪了這位燈籠畫傳承人。

內黃縣馬上鄉東四牌村裡幾個小朋友手持燈籠在玩耍

探尋|燈籠畫原來是這樣製作出來的

2月12日下午2時,記者驅車來到張四清的家,走進他家小院,窗臺上、廚房、各個角落都能看到製作燈籠的工具和材料,透露著他對燈籠畫的痴迷。

據了解,張四清今年51歲,是安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木版燈籠畫」的傳承人,其父親和爺爺都是從事燈籠畫工作,他從小耳濡目染對燈籠畫產生濃厚的興趣,從十幾歲開始他就開始自己製作燈籠畫。

材料高粱稈:是製作燈籠的「框架」。

走進院子西側的兩間房子裡,裡面放著一張桌子,雕版、刷子、宣紙等在桌上鋪開,靠牆的位置擺放著一摞一摞做好的燈籠。燈籠基本上以方形為主,每一面的紙上都有一幅畫,這些畫以戲劇人物為主,造型生動活潑,栩栩如生。

據張四清介紹,做燈籠要先將高粱稈根據模具刻個印兒,再用水泡上一天,增加其韌性,這樣不容易折。

說著,他就坐下來向記者演示如何做:他將泡好的高粱稈折成一個個正方形,用竹籤組合成框架,然後在印燈籠畫的木版上刷上墨,用裁好的宣紙印出,接下來上色,然後用糨糊糊在框架上,最後加上放蠟燭的底座,一個生動形象的木版燈籠就做好了。

「做成一個燈籠大概需要兩天時間,我一般都是一批一批地做。」張四清介紹。

製作燈籠畫的模版:這塊模版是清代製作的。

革新|雕刻更多卡通人物吸引年輕人

張四清平時都是給別人打工,每年一到冬閒時節,他就開始印製版畫。

據張四清介紹,內黃燈籠畫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到他這兒已經第七代了,他家裡現在還存有清代的老版五六十塊,民國版有20多塊,內容有:《西遊記》《隋唐演義》《八仙過海》等戲曲經典人物圖案。還有花、鳥、蟲、魚等充滿生活氣息的圖案。

做畫:給燈籠畫上色

「這種燈籠是紙糊的,裡面放蠟燭,所以這種燈籠容易壞,蠟燭倒了燈籠就被點著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燈籠一度被淘汰。」張四清告訴記者,20世紀80年代開始,塑料燈籠和各種電子燈籠逐漸替代了紙燈籠,於是紙燈籠慢慢就沒人買了,他也就被迫停止做燈籠,燈籠畫製作也停滯下來。

2011年,內黃的燈籠畫被評為安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四清又重新拾起這門手藝,為了傳承這門手藝,讓大家重新愛上紙燈籠,他在燈籠畫上下足了功夫,將動漫畫弄到傳統木版上,吸引年輕人的有12生肖、喜羊羊、灰太狼等。

「去年我刻的燈籠畫雕版以楊子榮為主,今年增加了白雪公主、光頭強等卡通人物。」張四清告訴記者。

上色後的燈籠畫美輪美奐

傳承|女承父業繼續製作燈籠畫

做好了燈籠,張四清就帶著到各鄉鎮村莊去賣,甚至還跑到安陽市區、鄭州等地售賣,這種傳統製作工藝新式設計圖案的燈籠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每年春節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

據了解,這種木版燈籠每個賣10元錢,雖然收入不是很高,但張四清表示,這種燈籠畫手藝和文化需要傳承,自己願意做「非遺」傳承的「守」藝人。

同時,讓張四清欣慰的是,女兒張添添對燈籠畫也有很濃厚的興趣,今年新創作的卡通人物都是女兒張添添的作品,女兒畫好後,他再雕刻在木板上。

張添添1995年出生,2017年畢業於南陽理工大學,學的是美術專業,現在是一名美術老師。

裱糊:裁好上過色的宣紙,用糨糊糊在框架上。

「我學美術也是受我爸爸的影響,小時候就經常看他做燈籠畫,從去年開始我就跟他一起做,感覺還是挺有意思的,以後我會接替爸爸做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傳統技藝。」張添添笑著告訴記者。

據張四清介紹,往年的燈籠每年能賣幾百個已經不錯了,但今年製作的燈籠畫有所創新,再加上大家對這種傳統手工藝品越來越青睞,預計能賣1000個。

成品:製作好的燈籠點起蠟燭

連結

燈籠畫的前世今生

燈籠畫,民間美術品種之一,是彩繪於傳統燈籠之上、用於美化裝飾燈籠的一種特殊畫種,也是我國優秀的民間美術品種之一,在我國已有千餘年歷史。

燈籠是漢族傳統工藝品,起源於西漢時期,起初素白無圖,自秦代宮廷開始有了彩色燈籠。

製作好的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東漢時期宮廷燈彩發展到民間。

南朝梁武帝時,出現了用紋飾華麗的錦加繪佛教、天人和神鬼故事等製成的燈籠,形成了燈籠畫。每年的農曆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的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

唐宋時期,隨著官定燈節假日制定,彩燈的製作進入盛世,燈籠畫的題材增多,繪製工藝逐漸增強。每逢元宵之夜,家家戶戶張燈結彩,遠遠望去,萬家燈火,形成「月華連晝色,燈景雜星光」的瑰麗景色。

同時,隨著年畫的發展和燈彩的盛行,特別是木版年畫的出現,為燈籠更加經濟有效地滿足廣大人民的需要提供了發展契機——利用木版年畫的木版水印工藝印製燈籠畫,然後裱糊在燈籠上,製作出更精美的燈籠畫燈籠。

明清時期,燈籠畫除手繪外,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的木版年畫作坊出現了專門的燈籠畫品種。

來源:大河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建甌:紙燈籠「照亮」婦女脫貧致富路
    由於紙燈籠製作工藝簡單、上手快,對工作環境要求低,除了集中生產外,工人還可以將材料領走,在家加工。強度低、形式靈活的紙燈籠加工成了當地婦女們就業的首選。為此,建甌市把製作紙燈籠這項傳統手藝發展成為婦女幹事創業的富民產業。 該市現有規模紙燈籠生產企業約300家。這些企業通過「企業+農戶」形式幫助村民增收,在精準扶貧上發揮了極大作用,惠及多個村數千農戶。
  • 福建南平:精準扶貧 紙燈籠「照亮」婦女脫貧致富路
    福建省南平建甌市是全國著名的紙燈籠生產基地,被譽為「中國紙燈籠之鄉」,經過30幾年的發展,已形成一條匯集裁紙、染紙、印刷、模具製作、繞線、設計等操作工序的較完整的產業鏈,絕大多數產品出口歐美等國。2019年,全國出口紙燈籠產值約10億元,建甌便獨佔80%以上。在發展迅猛的產業帶動下,建甌全市18個鄉鎮(街道)有上萬名婦女從事紙燈籠加工,實現在「家門口」脫貧致富。
  • 做個小燈籠 添一道暖暖的光
    花草紙燈籠。寒冷的冬夜裡,有一團淡淡的亮光,感覺多溫暖美好。很多人都想給家裡營造一點溫馨浪漫的氣氛,用好看的紙張,發揮創意,做一個小燈籠,不一定能把房間照得燈火通明,但簡單美好的手作工藝,給生活添一點趣味,也讓夜晚的時刻變得氛圍感十足。
  • 「小師傅」學做「燈籠仔」,非遺傳承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
    黏糊、繞圈、貼紙……在鳳崗鎮中心幼兒園社會人文中心室,小朋友們跟著泗洲燈籠仔製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劉淑如,認真地學習紙燈籠的做法,頗顯「小師傅」模樣。活動還組織了鳳崗竹塘麒麟舞、客家山歌、木偶戲、莞草編織、木屐製作、茶山公仔等多項省市級非遺項目進入校園,眾多非遺傳承人現場手把手教學,鼓勵小朋友在欣賞藝術美的同時,也不忘這些文化遺產中所蘊含的精神價值。文化不是無根之木,而是流動的「歷史」。
  • 這恐怕是80後都做過的元宵節扎紙燈籠
    我小時候過正月十五,哪看過什麼花燈啊,都是自己扎一個紙燈籠,點上媽媽做的專屬面燈, 提著走街串巷,各家各戶的照照雞窩,照照牛欄,照照囤,等到燈油燃盡,大人們會根據燈芯結成的燈花來預測今年的收成。雖說苦了點,但回憶起來,卻有滿滿的幸福感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做一個記憶中的扎紙燈籠吧。多年不做,手藝退步不少,效果還算可以吧。
  • 禮盒裡的老莞城元素紙燈籠
    禮盒裡的老莞城元素紙燈籠用石龍火柴點燃燈籠,一手提著燈籠,一手拿著月餅,行走於騎樓之下、運河之畔,仰望頭頂的明月,老莞人就是這樣度過中秋之夜的。從小在莞城長大的陳熾星希望東莞人不要忘記這樣的節俗,他今年推出了一款文創月餅, 在月餅上鑲嵌了一些標誌性的東莞地域元素,讓人在吃到月餅的同時,更能撿起關於傳統習俗的情懷。
  • 喚醒你的兒時回憶,《天體的秩序》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感動
    #哪段動漫劇情讓你瞬間流淚#這部動漫會給你帶來親切感,舒適感和溫暖,跟隨故事主人公,一起在他的世界中歡樂度過時間,流連忘返。故事的主線是,迷之少女諾艾爾的出現,她的出現帶給來主人公乃乃香很大的觸動以及改變。故事的設定是諾艾爾是一個許願機,是為了彌補眾多朋友之間的友情和童年回憶,但她又不僅僅是一個許願機,我後面詳細說明。故事的後來,圓盤消失了,奇蹟的條件達成,世界被重構,但因此被改變的不僅僅是圓盤的存在,還有五個童年夥伴之間的關係。
  • 中秋創意手工燈籠——不看絕對後悔的創意!!
    臨近中秋,給大家找到了幾款中秋燈籠手工教程。和小編一起學起來吧!  古風燈籠    準備:簡單 膠水 卡紙 拷貝紙  先在棕色卡紙上畫出窗戶的輪廓形狀 然後剪下來 用粉色卡紙剪出幾多櫻花,把拷貝紙按照窗戶形狀剪下來
  • 製作簡單內外雙層紙燈籠教程,利用卡紙,做出五彩鮮豔的手工作品
    製作簡單內外雙層紙燈籠教程,利用卡紙,做出五彩鮮豔的手工作品。元宵節已經過去,春節也告以段落,不知道寶寶們有沒有從假期中調整好狀態呢?家裡工作的出門工作,做生意的做生意,讀書的小朋友們也要重回學校。生活恢復平靜,那就需要生活小手工製作來豐富生活。
  • 朱德庸:世間幾多荒謬,且行且看且畫
    「父親青年時期也曾經畫過漫畫,不過祖父並不支持,所以父親後來選擇了財經行業,放棄了繪畫。」朱德庸說,大概父親對喜歡畫畫的孩子感同身受,還給他買來紙筆鼓勵他繼續畫下去。而每當結束不喜歡卻又真實的學校生活回到家中鋪開畫筆後,朱德庸就成了一個無所不能的孩子,把自己感知到的歡樂和憂傷鋪陳到漫畫世界中。很長時期內,畫畫對他而言猶如「心理療愈」一樣,慰藉著一個孩子偶爾孤獨不安的心靈。
  • 《動物餐廳》紙燈籠作用介紹 紙燈籠獲取攻略
    導 讀   在動物餐廳這款遊戲裡會有各種不同的道具,紙燈籠會散發出柔和的光,今天小編就與玩家們分享下關於動物餐廳紙燈籠怎麼解鎖攻略,玩家們一起來看看吧。
  • 溫馨小故事:做燈籠與做人
    父親是個手藝高超的木匠,所以我的燈籠比小夥伴們的燈籠都要漂亮,在小夥伴們的燈籠還是以鐵絲、罐頭瓶、高粱杆為製作原料時,父親為我做燈籠的材料,已經以實木為主了。記憶中,每到元宵節前兩天,父親就會將手中的夥計暫放一邊,一門心思的給我做燈籠,為此母親偶爾會抱怨,說父親放著給別人打家具的錢不賺,偏去弄那些小孩的玩意兒,能換錢還是能當飯呢?
  • 在斯裡蘭卡各地都可見這種紙燈籠,大小不一
    當地的孩子在水裡嬉戲,看見我拿相機,不停地擺出各種姿勢讓你拍照。坐在沙灘上看印度洋的落日,等華燈初上,也有人和我一樣坐在礁石上,不知道在等誰~入夜後,去Rodeo來一瓶加冰的Gingerbeer,白天的炙熱,一瞬間平息。
  • 畫兔兒爺、剪紅紙、點豆腐……老字號直播非遺絕活兒話中秋
    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正把他親手製作的兔兒爺排放整齊,國家級非遺剪紙項目傳承人劉曉迪拿著剪刀對一疊紅紙比劃著,京味畫家、天然繪畫顏料配置技藝第五代非遺傳承人楊信拿著畫筆現場開始作畫……9月21日晚上,非遺傳承人扎堆兒在位於王致和食品廠的北京市腐乳科普館裡忙活起來,準備著為網友們帶來一場老字號民俗盛宴
  • 湖南長沙新年推國潮廟會 佛山獅頭傳承人開堂「收徒」
    楊華峰 攝中新網長沙1月1日電 (記者 楊華峰 通訊員 李丹)精彩的舞獅表演、浪漫的花燈、絢爛的煙花……2020年元旦假期,長沙方特東方神畫的「國潮廟會」開啟「潮」迎新年模式。國潮廟會上的古裝舞蹈表演。 楊華峰 攝佛山獅頭是廣東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 足球能帶給我們什麼?激動,歡樂,還是信念?
    足球球隊能夠帶給我們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我們為什麼要喜歡足球?我們大家都知道,足球畢竟是一場競技體育,但是在這場競技體育中,足球帶給我們的歡樂卻從來都沒有減少過,不論是在看球時還是在t,就是我們都能夠獲得很多的歡樂,由於這種與隊友配合之間的開心,在很長時間拼搏中終於得到目標的喜悅,這種喜悅是其他的運動所無法比擬的,而且在我們喜歡足球的同時,我們還會看一些足球聯賽,現如今的世界足壇中有很多的足球聯賽。
  • 鳳翔木板年畫傳承人:專注和堅持永遠不過時
    原標題:鳳翔木板年畫傳承人:專注和堅持永遠不過時 鳳翔木板年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邰利平接受西部網、陝西頭條記者採訪 尚洪濤 攝 邰利平介紹自己的作品尚洪濤 攝 11月11日,在陝西傳統手工技藝大展鳳翔年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邰利平的展位前,除了擺放著年畫和製作年畫的木板外,還擺著一本有關鳳翔木板年畫的書。
  • 《有翡》謝允借畫喻情,周翡心領神會,在他臉上塗畫,送燈籠表白
    謝允昏迷後,周翡一直在外奔波,雖然有兩個月沒有見面,但剛見面時的感覺,兩人仿佛只是隔了一晚。兩人雖然有千言萬語想說,但謝允的身體支撐不住,困意襲來連周翡都無法阻攔。服用了火蓮之後,謝允經過休養,慢慢有了清醒的時間,看不到周翡之前,他在房間裡寫寫畫畫,把對周翡的心思全都畫在了牆上。周翡歸來後,看著謝允揮灑在牆上的筆墨,仿佛看到了謝允作畫時的樣子。
  • 外形為巨大銀色球體 靈感來自中秋傳統紙燈籠
    到了晚上,整個球體都會微微發光,這一設計模仿了傳統的紙燈籠,在新加坡,華人們的中秋節習俗與國內不太一樣,新加坡慶祝中秋節的方式是與家人團聚、提燈籠賞月以及品嘗月餅。建築頂部的窄縫允許自然陽光進入,並形成玻璃彩虹的景觀。(推特截圖)蘋果公司在其網站上說,這家商店「將成為創意的中心,是我們為你打造的一個捕捉你的想法和激情的地方」。
  • 春節要掛紅燈籠,這習俗在漢朝就有了,還有五個禁忌
    如果追根溯源的話,燈籠2000多年前就已經產生。根據史料分析能夠確定的是,燈籠最晚是在東漢時期出現,因為西漢時蔡倫發明了紙張,這才有了用紙糊的燈籠。至於西漢之前到底有沒有燈籠,至今尚未有定論,畢竟當時沒有紙,用其它的絲織物效果肯定不理想。其實,真正把燈籠文化推向高潮的是宋代,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將藝術融於燈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