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萬字的三國演義寫在一張宣紙上杞縣這些令人叫絕的非遺手藝煥發...

2020-12-05 大河報網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鄭松波 邵佔坤 實習生 嶽媛

「杞縣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對非遺傳承人充滿關懷和寄予厚望。」杞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關亮說:「杞縣將力爭在非遺傳承創新、宣傳展示等方面有新突破,積極打造打響杞縣非遺品牌,傳承弘揚杞縣文化。」

近年來,杞縣深入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包括國家級非遺項目「杞人憂天傳說」在內的百餘種傳統文化正煥發新時代活力;嗩吶、醬菜、伊尹傳說、剪紙等非遺項目更是聲名遠播。杞縣現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01個。一項項傳統藝術在當代社會得以延續與創新,杞縣文化正在向世界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40後「微書」傳承人:「在我有生之年再創2到3個基尼斯之最」

「在這個葫蘆上我寫了5300個字的《道德經》,一個字大概6.785平方毫米,用了整整9天才完成。獲得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頒發的『葫蘆微書之最』證書」6月23日,在杞縣金城街道閆莊村一處略顯清寒的庭園裡,80歲老人崔忠慶拿著自己的得意之作,跟記者講述著自己的「微書」裡的大世界。

「微書雖然微小,卻十分講求筆法、藏鋒、結構,書寫難度很大。」崔氏微書,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具有重要傳承價值。崔忠慶說,每天,他伏在桌案上一寫就是五六個小時。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20年的探索研究創新和不懈努力,他的微書藝術引起世人矚目。

2013年1月,《微書(杞縣崔氏)》經開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杞縣文化館館長楊鳳成介紹,崔氏微書起源於明清民間,方寸千言,字字珠璣,匠心獨具,實為一絕。更讓人稱奇的是,66萬字的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歷時兩年多,也讓這雙巧手搬到長120米、寬0.24米的宣紙上,雖然每個字只有2毫米見方,但金鉤鐵畫,筆筆精到,令觀賞者讚嘆不已。

在一個有拳頭大小的葫蘆上,《三國演義》《出師表》、《嶽陽樓記》、《千字文》、《弟子規》、《蘭亭序》、《桃花源記》、《孫子兵法》等名篇,崔忠慶用微書的形式完整地寫上去,賦予了普通葫蘆藝術的靈魂。幾十年間,崔忠慶不斷在葫蘆、長卷、摺扇、冊頁上進行微書創作,作品多達3000件。他的名字也被錄入《中國書畫家大辭典》、《中國藝術家名人錄》、《中國工藝美術家大辭典》等書。在他眼裡,葫蘆微書不單單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更重要的是它彰顯出了民族文化的魅力。

「我打算近期準備把毛澤東主席的132首詩詞都展現在一個葫蘆上,推向市場。」今年已經80歲的崔忠慶老驥伏櫪、壯心不已,他表示:「在我有生之年我想再創2到3個基尼斯之最。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來愛好微型書法,為中國的微書書法藝術注入新的活力,把微型書法發展傳承下去。」

70後中醫藥傳承人:「通過非遺+扶貧帶領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

「在這裡幹活我能學到可多醫藥保健知識,最要的就是掙的錢把家裡的債還清了,經常手裡還可以多出一些零花錢給孫子孫女們買點衣服和零食。」6月22日,位於杞縣高陽鎮常寨村「周氏珍珠散青華膏」第九代傳承人周金海的非遺扶貧工坊內,6名來自周邊村莊的貧困留守婦女有的在炮製材料、有的在製作掛件、有的在塑封裝盒,小小的扶貧作坊裡充滿了歡快的笑聲,而這裡面要數脫貧戶伍倫芳的笑聲最為爽朗開心:「每天照顧完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就會來這裡做工,每個月大概3000塊錢,我喜歡這份工作。」

周金海說:「身為中醫世家的一員,我希望祖輩的醫術和秘方能夠繼續一代代地傳承下去,讓這一寶貴的『財富』造福更多的鄉鄰。」

常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43戶480人,現有未脫貧5戶12人。周金海常常心系常寨村發展,致力於「非遺+脫貧」帶領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周金海每年都會為65歲的老年人免費體檢一次,特別是貧困戶看病,減免費用。」常寨村村支部書記鹿中輝介紹:「周金海經常經常普及中醫藥文化,宣傳強身健體知識,我們村的村民說起養生都能說上幾句。」

周金海自幼跟隨爺爺、父親學醫,代代傳承中醫藥文化。其非遺項目「周氏珍珠散青華膏」2014年被人民政府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遠銷新加坡、澳洲、馬來西亞等6個國家。2016年被邀請入駐世界非遺城、上海迪士尼、北京非遺城、洛陽非遺城等地,並已入駐中國非遺大數據中心,是國家批准的非遺傳習所。

「我們希望通過非遺傳習所和『非遺+扶貧』組織非遺文化培訓,幫助貧困人口學習傳統技藝,提高內生動力,促進就業增收,鞏固脫貧成果。」關亮說「我們還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脫貧攻堅中,助力鄉村振興。」

90後莫家醬菜傳承人:「讓直播帶貨把非遺也變成網紅」

「大家看,我們莫家醬菜色澤鮮亮、脆嫩清香、醬味濃鬱、鹹甜適度……」6月24日,在杞縣北關大街有一家光緒年間創建的老店「明德堂莫家醬菜園」,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莫家醬菜培制技藝」第五代傳承人莫聰一邊試吃各種醬菜,一邊細緻描述口感和味道,引得1296名粉絲食指大動,許多產品一上架就被迅速「搶光」。「我這一個月共賣了430多件產品。」莫聰說,許多網友通過網絡「看到、聞到、嘗到、觸到」了杞縣非遺老字號的勃勃生機,「冷門」的非遺,正以更接地氣地方式走進人們的生活。網友「甲天下」感嘆:「看完直播,覺得非遺它就在我們身邊。」

1991年出生的莫聰從小後跟隨父親莫新剛學習「莫家醬菜培制技藝」,他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創新思路和新的銷售模式,在非遺這個領域開啟了直播模式,產品更是供不應求,效益可觀。

「實際上,直播、短視頻等形式,不僅可以帶貨,也給一些非遺產品提供了展示平臺。也反映了非遺的傳播形式越來越多樣。」杞縣文廣旅局局長王宏博告訴記者:「非遺參與直播科普知識之餘,也能為傳承人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把非遺與網絡傳播和線上銷售有機融合在一起,和生活連接起來,往日冷門的非遺,會越來越受青睞。」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李春梅

相關焦點

  • 佛山非遺登上央視《匠人匠心》欄目
    其中,《匠人匠心》欄目立足中國優秀傳統手工藝文化,全景展示神州大地上眾多手藝與手藝人的現狀與發展,著力通過央視這一國家級媒體平臺對中國非遺代表性項目進行宣傳,推動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正如主持人所言,佛山作為嶺南文化的發源地,佛山木版年畫、佛山銅鑿剪紙、佛山金箔,這些古老的工藝是節慶必不可少的裝點,它們不僅將佛山人喜慶的日子點綴得熠熠生輝,還是佛山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歲月沉澱下的「非遺」手藝
    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自然遺產日」,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留下了太多文化瑰寶,每一項「非遺」手藝都歷經歲月滄桑。為你盤點那些歲月沉澱下的「非遺」手藝 。清代以後,為滿足觀眾視覺欣賞需要,藝人們逐漸把舞臺蒙上的白紙去掉,把偶像從平面改為圓身,於是「捆草為身、扎紙為手、削木為足、塑泥為頭」,在當時稱為「圓身紙影」。後經藝人不斷實踐,逐步形成偶像舞臺表演。2006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紙墨筆硯戲說:人生不是如一張白紙,而要如一張宣紙
    剛出生的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這一生如何過,就看怎樣在這張紙上作畫了。換個角度想,承載生命的我們本身,又是什麼材質的紙呢?我們中國人,想必應該把人生活成一張宣紙吧。怎麼說?中國四大發明的第一個就是造紙術。
  • 向社會普及非遺知識 使非遺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撫摸著嶄新的《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的北京扎燕風箏傳承人、86歲的費保齡老人讚不絕口。翻開書中自己關於扎燕風箏的口述,老人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這書裡的人我幾乎都認識,要沒有政府支持,任這些手藝自生自滅,早看不著這些絕活了。」  近日,北京市首部由區縣編輯的「非遺傳承人家譜」——《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出版發行。
  • 好看好玩好買,手造博覽會將「非遺扶貧」玩出新花樣
    來自中西部地區14個省市自治區的非遺扶貧工坊和非遺傳承人,帶來蠟染、刺繡、編織、竹編、泥泥狗、鐵藝燈籠等非遺項目,涉及藏族、苗族、彝族、白族、納西族、赫哲族等近十個民族的非遺傳承人云集博覽會。第六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開幕在大都市,非遺手造煥發光彩韋厚珍熱鬧的展位是「非遺扶貧」板塊的一個縮影。
  • 宣紙:紙壽千年 墨韻萬變
    宣紙產地在安徽涇縣,還包括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這些地區古代均屬宣州府管轄,所產紙因而得名宣紙。歷代文人墨客書畫名家無不喜愛。用宣紙題字作畫,墨韻清晰,層次分明,氣勢溢秀,濃而不渾,淡而不灰,其字其畫,躍然紙上,耀目生輝。
  • 諸暨這些多彩非遺
    傳統工藝製作的黃公糕,正是諸暨一些鄉村世代相傳的一門手藝,以大米為主料,有的摻入芝麻、花生仁等,配以麥芽糖製成,吃起來松鬆脆脆的。節慶日,不少人總會做上一些,用於招待饋贈親友。非遺傳承人的徐苗法,通過不斷研究和創新,將黃公糕正不斷向縱深推進,根據諸暨人喜愛的口味,持續開發黃公糕系列產品,逐步提升諸暨傳統食品的文化內涵。
  • 手藝消失了十幾年 男子創作一幅玻璃畫要買幾十萬
    自幼熱愛繪畫的王老,同時寫得一手好字。青年時期,他背著工具和畫紙,沿著長江邊找活幹,靠給單位和店鋪寫吊牌、畫廣告為生。 1968年,王老與以畫玻璃畫謀生的原開縣(今開州區)趙家場人劉曉初結識,憑紮實繪畫基本功,很快掌握了玻璃畫基本技巧,在勾填法基礎上,摸索出漸次法、水墨法、重疊法,並將國畫技巧融入。
  • 煥發青春吧,傳統藝術!網易LOFTER組織青年創作者進行非遺探索之旅
    近日,由網易LOFTER和人民日報數字傳媒聯合發起的「煥發青春吧,傳統藝術!」公益活動進入徵集尾聲階段,活動以線上作品徵集的方式,在LOFTER站內、官方微博和官方公眾號發布招募公告,自招募發布以來,收穫了數千餘幅作品。
  • ...畫糖畫、寫福字…這周末非遺集市走進社區,邊吃邊玩感受上海年味
    今天上午,在湖南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舉辦的「非遺年味集市」上,今年6歲的小呂同學就拿著「蛇」圖案的糖畫不肯撒手。母親呂女士告訴記者,現在都說年味淡了,所以希望儘量帶孩子來切身感受中國年俗,保留春節傳統文化,「過幾天,我們還打算去豫園看燈會呢。」小呂同學告訴記者,這個糖畫是師傅用融化的麥芽糖,特意為屬蛇的她製作的。在現場記者看到,由於臨近鼠年新春,小老鼠圖案的糖畫更受歡迎。
  • 一張紙,就能把蘇州「搬」上去!
    這就是剪紙,屬於非遺之一的一項古老的手工藝。剪紙的最大特點便是喜歡把很多吉祥元素構成一幅和諧的圖畫,剪下來的圖樣都是「以象寓意」的造型,常常富含祥瑞之意。一張薄薄的紅紙,一把剪子,一把刻刀,別看工具簡單,剪起來可是得費不少耐心和精力。剪紙上的線條順暢,圖案柔美,整體沒有一處多餘,沒有一處斷裂,甚至每一個鏤空的小洞都剪得清清楚楚,十分精緻,這就是剪紙藝人的本事。
  • 一張紙,壽命1000年!究竟有什麼秘訣?
    中國宣紙文化園航拍圖(受訪者提供)一方水土滋養了千年宣紙第29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以古法宣紙製作工藝影像為引子一人掌簾,一人抬簾,兩人憑著默契、力度、角度、速度將一張張薄如蟬翼、色如白雪的宣紙從水中撈出。
  • 「宣紙故裡」安徽宣城涇縣書寫綠色發展新畫卷
    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很多村民扔掉了鋤頭,端上了旅遊「金飯碗」。今年查濟古村的農家樂將由2019年的174家增加到200多家。昔日的偏遠鄉村,如今已經成為旅遊熱地,走上一條生態與經濟、保護與發展協調並進的雙贏之路。
  • 非遺鋦瓷讓瓷器涅槃
    1月5日,在西安市民樂園文化街的瑞豐堂裡,操持著非遺技藝的段煒剛梳著小辮,在工業風撲面而來的工作檯前叮叮噹噹敲打鋦釘。他正在鋦補一件民國時期的青花茶盞,裂紋的茶盞經他之手又煥發出新的美意。鋦一件民國的青花茶盞,手裡裂紋的茶盞被縫合出獨特的美意,修補了破碎的器物也修補著惜物之心。
  • 她用花草和泥土染衣服,將非遺穿在身上
    這兩年,越來越多的植物染服飾出現在國際時裝周上,也讓植物染這項中國優秀的非遺技藝驚豔了世界。 山東姑娘蔣蔣,3年前開始研究植物染。 她說,「我想用植物染這個非遺文化手藝,加上自己的創意,做出更多新的衍生品,這樣做非遺的人可以更好地生存下去,我們的傳統文化也不會被人遺忘。」
  • 如何從物理原理上保持正確的宣紙洇墨控制姿勢
    宣紙上寫毛筆字讓他不洇墨,辦法有不少,但歸根到底的原理都在於「如何控制」。如果各位師友能夠從物理的角度掌握了這個精髓,便可以始終能夠保持正確的「控制姿勢」了。宣紙洇墨的原理其實有2個關鍵特點,一是生宣紙張遇墨之後,墨跡會擴散,二是墨液遇生宣紙的擴散性隨濃度而降低。
  • 向世界展示多面海南 非遺追上新潮流
    原標題:非遺追上新潮流   6月13日,首屆海南非遺購物節線上直播活動結合海南非遺文化資源,組織全省的非遺傳承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成為海南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文脈所在。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更好地傳承與發揚?到大眾中去,到生活中去,成為凝聚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巨大力量。創新形式傳播推廣海南非遺、打造傳統與時尚相融的非遺產品、把非遺文化注入旅遊產業……這些,不僅傳承海南非遺文化根脈,更煥發出海南非遺新活力。
  • 紙壽千年,安徽宣紙
    宣紙是安徽涇縣的特產,古代文人、書畫家的最愛。宣紙有很多優點,比如色澤白中透亮,紙質紋理細密、軟硬適中。另外宣紙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壽命長,被贊為「紙壽千年」。故宮博物院中收藏著一幅唐代古畫,韓滉畫的《五牛圖》。韓滉生活在公元8世紀,距今已經有1200餘年了。
  • 一招識別手工宣紙與機器紙
    全民書法時期,大家對紙張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了,其中手工宣紙與機器紙在挑選上,也是不少人比較在意的。手工宣紙和機制宣紙的區別,相對其他宣紙之間的區別是比較簡單的。最為快捷有效的方法就是:看背面的紋理背面(粗糙的一面)有粗淺疏密不一斜向分布紋理的為手工紙,只有橫豎紋理,或者沒有明顯橫豎紋理的為機器宣紙。生產方法的不同決定這種特點是無可改變的。手工宣紙在製造環節有一道傳統工序叫做"曬紙」。
  • 杞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_土地規劃_土地資源網
    ... 64  附表2 杞縣規劃期內基本農田優化布局和保護率情況表... 65  附表3 杞縣規劃期內城鄉建設用地變化表... 66  附表4 杞縣規劃期內農村居民點用地變化表... 68  附表5 杞縣規劃期內交通水利建設項目用地情況... 69  附表6 杞縣文物保護單位基本情況表... 70  前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