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自然遺產日」,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留下了太多文化瑰寶,每一項「非遺」手藝都歷經歲月滄桑。為你盤點那些歲月沉澱下的「非遺」手藝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潮州鐵枝木偶俗稱「紙影戲」,是我國木偶藝術的稀有品種,系由南宋時期隨中原移民傳入的皮影戲演變而來。清代以後,為滿足觀眾視覺欣賞需要,藝人們逐漸把舞臺蒙上的白紙去掉,把偶像從平面改為圓身,於是「捆草為身、扎紙為手、削木為足、塑泥為頭」,在當時稱為「圓身紙影」。後經藝人不斷實踐,逐步形成偶像舞臺表演。2006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龍泉窯是中國陶瓷史上燒制年代最長、窯址分布最廣、產品質量最高、生產規模和外銷範圍最大的青瓷名窯。龍泉窯始於西晉,北宋時已初具規模,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制瓷技藝登峰造極,梅子青、粉青釉達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傳統龍泉窯中的哥窯與官、汝、定、鈞等窯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2006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宣紙製作技藝,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宣紙是傳統手工紙的傑出代表,自唐代以來,它一直是書法、繪畫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載體,至今仍不能為機製紙所替代。宣紙傳統製作技藝有108道工序,對水質、原料製備、器具製作、工藝把握都有嚴格要求。宣紙製作技藝於2006年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5月20日,宣紙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古稱蠟,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貴州、雲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長蠟染。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2006年批准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風箏製作技藝,濰坊風箏具有起飛平穩、放飛高的特徵。無論是軟翅、硬翅還是串式、立體式的風箏,除了板子風箏需要墜外,其他不需要任何輔助物都能平穩地直升藍天。其扎制方法雖簡單,少則竹條三根,多不超過七根,但講究竹條均勻、骨架周正、左右對稱、重心拴線,形象簡練,色彩鮮豔,對比強烈。2006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蜀繡又稱川繡,起源於川西民間,因地緣關係而得名。古代川西平原盛產蠶,故稱「蜀國」。《史記》載,春秋時蜀地把絲織品、麻織品運往泰國都城雍進行貿易,至兩晉時,刺繡品已成為蜀地特產。2006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竹編(瓷胎竹編),瓷胎竹編又稱「竹絲扣瓷」,是流傳在四川省邛崍市境內的一種民間手工藝。邛崍市平樂鎮盛產慈竹,慈竹的竹節較長,通常在六十五釐米左右,是瓷胎竹編最主要的原材料。四川竹編源於漢代器皿,入清以後,巴蜀工匠開始在錫壺上編制竹編。後因錫壺原材料緊缺,改用瓷作載體,編制出的成品較錫壺竹編更為美觀,受到人們的歡迎,由此形成瓷胎竹編。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內畫,北京內畫鼻煙壺是明清時期我國菸草業發展的歷史見證,作為一個特殊的工藝品種,它不僅含括了雕刻、鑲嵌、花絲等傳統民間工藝,還匯集了多種中西繪畫技法,成為當時手工技藝發展狀況的縮影。北京內畫鼻煙壺的繪畫內容多表現我國的歷史文化,極具欣賞和研究價值。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伴隨著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明代晚期以後,紫砂陶製作藝人經過長期探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陶刻,它是詩文、金石、書畫、篆刻藝術與紫砂製作技藝的完美結合,深符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標準,尤與文人階層的審美情趣相吻合。因此,紫砂技藝一直富有實用和藝術鑑賞的雙重特色。經過千百年的傳承,紫砂陶器的生存空間、技藝特徵、衍生譜系、傳統文化內涵等方面,迄今仍呈現良好的狀態。2006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雕版印刷技藝出現於隋唐時期,宋代畢在此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雕版印刷並沒有被活字印刷所替代,仍一直在古代中國印刷業中佔據主流地位。目前,雕版印刷技藝可在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見到,這裡聚集了一批雕版印刷藝人,並存有近30萬塊雕版板片,因此其技藝被稱為揚州雕版印刷技藝。2006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京雲錦是用傳統的大花樓木織機、由拽花工和織手兩人相互配合,通過手工操作織造出來的。這種操作勞動強度大、工藝水平高,老藝人有「一掄、二撳、三抄、四會、五提、六捧、七拽、八掏、九撒」的拽花字訣,織手要做到足踏開口、手甩梭管、嘴念口訣、腦中配色、眼觀六路、全身配合。雲錦主要品種有織金、庫錦、庫緞和妝花四大類,前三類已可用現代機器生產,惟妝花的「挖花盤織」、「逐花異色」至今仍只能用手工完成。2006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剪紙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一種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它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識、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冊)。
面花,聞喜花饃是流行於山西省聞喜縣一帶的傳統食用塑作藝術,它歷史悠久,與當地的傳統習俗聯繫緊密,在節慶、祭祀、婚嫁、壽誕、喪葬、上梁、喬遷等民俗活動中應用廣泛。聞喜花饃既無流傳範本供參照,也無現存底樣作依據,全憑巧婦信手捏制而成,因而被譽為「母親的藝術」。製作時先用和好的面捏出各種構思巧妙的造型,再點上水色作為裝飾。蒸熟的花饃形體飽滿,色彩明豔,透出勃勃生機。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