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越來越多的植物染服飾出現在國際時裝周上,也讓植物染這項中國優秀的非遺技藝驚豔了世界。
山東姑娘蔣蔣,3年前開始研究植物染。從最開始的好奇,到現在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專門研究各類染色工藝,並製作成創意產品投入市場,她漸漸找到了新的使命。
她說,「我想用植物染這個非遺文化手藝,加上自己的創意,做出更多新的衍生品,這樣做非遺的人可以更好地生存下去,我們的傳統文化也不會被人遺忘。」
初次見蔣蔣,是在她的工作室裡。見面時,她穿著自己全手工柿染的襯衫,材質是日本薴麻,整體既時尚又個性。
蔣蔣的衣服大部分都是自行染色,從選擇布料,畫設計圖,再調配不同顏色的植物染料進行染色,最後打版製衣,每一個步驟她都儘量親力親為。
在她的工作室中,蠟染的畫、藍染的T恤、柿染的襯衫、紅土染的連衣裙、板慄殼染的連衣裙、核桃殼染的外套······每一個作品都以純天然的植物為染色基礎,施以古法扎染、蠟染、型染工藝,再加上自己獨特的創意和設計使之適應當下的審美,重塑了傳統植物染工藝的審美和表達。
蔣蔣是山東人,卻已經在大理生活了近8年。2012年從山東藝術大學油畫專業畢業後,她曾經在北京做了兩個月特效化妝助理的工作。「那是第一份工作也是最後一份工作,因為我喜歡自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常規上班的狀態。」
於是,蔣蔣開始了全國的徒步旅行。「2013年7月份,我第一次到大理,從214國道走到人民路,全部都是擺攤的人,非常自由,印象很深刻。」後來,蔣蔣就留在了大理,再也沒有往前走。她說願意留下來,是因為在這裡感覺到人與人之間是沒有距離的,很真誠,很舒適,第一次感覺自己可以停下來。
後來,蔣蔣擺過攤、賣過古玩、做過客棧、做過手工,由著自己的性子嘗試各種感興趣的事物。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植物染工藝,成為了她最終想要研究和創新的事情。
看似突如其來的興趣,其實或許是冥冥中註定的緣分。蔣蔣的家裡是做紡織的,從小就對手工類的東西有天然的感知。「2017年,我看大理好多人都在做植物染,我就想嘗試一下,純粹是自己玩兒。」
植物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它是利用大自然中自然生長的各種含有色素的花草樹木進行色素提取並染色的工藝,也需要手藝人用情感和雙手的溫度與它親密接觸。一片葉子,從浸泡、發酵,到得到色素,這一過程看似簡單,卻都離不開手藝人的悉心與呵護。於是,蔣蔣開始一遍遍找資料,做實驗,研究日本、歐洲、中國各個國家不同的工藝,研究不同植物的屬性。
植物染色並不能像工業製劑那麼標準化,採集時間、提取方法、水質、溫度、媒染劑純度、用量、使用方法不同等,都會造成染色效果差異,影響最後的成色,因此蔣蔣只能根據實際條件和自己的感覺,進行多次的實驗,在這件事情上她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染了超過600件衣服,才染出自己滿意的顏色。
前年,蔣蔣和朋友一起用蠟染工藝做了24張關於大理元素的畫,並在雙廊舉辦了一場「傳統手工藝復興」的主題展出。這一次的經歷讓她意識到通過對非遺的創新,是能讓傳統文化重回年輕人市場並煥發生命力的。於是她開始鑽研各類染色工藝,希望能讓自己的手工藝更平價,更被大眾所接受。
現在,蔣蔣開始研究多色染的技術,她希望能用一種植物染出更豐富的色彩,比如紅色、藍色、綠色。她也在琢磨如何從日常生活中,獲取各色染材,雙廊的紅土就被她用土染的工藝製作成衣服,並成功申請了專利。
關於未來,蔣蔣並沒有過於著急,她說植物染工藝是自己一輩子都會做的事情。接下來,她打算帶上自己的作品出去走走,學習全國各地的技術,也了解市場的需求。「工作室承載著我很多夢想和創意,但我也希望我的產品能面向市場,讓更多人穿上價格更低,設計感更強的植物染服裝,也讓更多人了解欣賞植物染的獨特魅力。」
在蔣蔣做出來的衣服上,我們總能看到花草、星空和自然的模樣。她從自然中收割色彩,也激發了植物染手藝的生命力,更是表達了自己對生活和環境的態度。
來源:創想|大理
編輯:向紅玉
值周:胡亞玲
主編:李勝
總編:羅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