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鞋是一種傳統手工藝品,專為嬰幼兒縫製,因鞋頭呈虎頭模樣而得名。虎頭鞋自古也被賦予了美好的願景:百獸之王的老虎能驅災闢邪,穿過虎頭鞋的孩子都遠離災難、平安健康。宿遷市湖濱新區曉店鎮新站村村民孔新菊,幾十年來,一直在堅持用一針一線做虎頭鞋,傳承老技藝。
今年49歲的孔新菊自十來歲起就跟隨奶奶和姑姑學做虎頭鞋。因為父母親都是裁縫,家裡的碎布比較多,她就拿這些碎布練手,做得不好就拆了重做,拆了一次又一次,就這樣,孔新菊練成了這門手藝。
孔新菊說,一雙虎頭鞋,要經過打袼褙、納鞋底、拼布、挑花、繡花、補花、粘鬍鬚、滾邊、鑲邊等十多道工序,製作一雙鞋要納千針以上。「這是技術活,想要做得好,每一道工序都馬虎不得。」
動手做鞋,首先要打袼褙,即用麵粉糨糊把兩層棉布糊在一起,在陽光下晾乾,成為硬襯,然後從硬襯上按鞋樣剪下鞋底襯和鞋面襯備用。
鞋底製作根據老虎鞋類型不同分為納底和糊底兩種,根據寶寶的不同年齡,做到軟硬適合。儘管鞋底只有在抬腳的一瞬間才可看到,但也需納出斜排列、十字花、菱形等細緻圖案。
做鞋面時,將兩塊鞋面襯相互縫合,外面以綢緞覆蓋,色彩豔麗;裡面以棉布墊襯,以求柔軟舒適。此外,鞋面縫合的曲度也需考慮嬰幼兒肉肉的腳型。
繡虎臉是做虎頭鞋的關鍵環節,這活兒最考驗做鞋人的針功。不說各種彩線的搭配,單單虎頭上的針法就很多,這些都需要做鞋人一針一線實實在在繡上去,只有嚴謹有耐心的人才能做出栩栩如生的虎頭鞋。孔新菊說,虎頭紋樣需胸有成竹,高超的繡功必不可少。通常由虎鼻起繡,隨後是眉、眼、嘴、齒等,最後在虎額頭處繡上「王」字,並用絨線扎須於虎嘴兩側,威風凜凜之感立現。
儘管如今已是輕車熟路,但孔新菊仍清晰地記得當年學藝時的艱辛。「只要有縫錯的地方,就得拆了重做。正是當年一針一針地勤學苦練,才有了今天的手藝。」孔新菊說。
做虎頭枕也是孔新菊的拿手活。虎頭枕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舊時有習俗,孩子降生後,親朋會送老虎造型的小枕頭,除了有驅邪鎮定的作用外,還有祝福孩子虎頭虎腦、長命百歲之意。
虎頭枕是仿照老虎的形狀縫製的,紋飾、造型別致,睡覺時孩子可以把它當枕頭,醒來時可以當玩具。孔新菊說,虎頭枕做起來比較費功夫,從裁出圖形到最後縫製結束有十幾個步驟,需要縫數千針,她大約要兩三天才能做成一個。虎頭枕的虎頭部分最能體現「針」功夫。「虎眼、虎眉、虎嘴、虎鼻、虎耳,不僅要靠針線和布縫製而成,還要輔以刺繡、撥花等多種針法。虎嘴、虎眉、虎鼻、虎眼、虎耳等處常採用粗線條勾勒。」
孔新菊做的虎頭鞋、虎頭枕在親朋好友中很受歡迎,家裡有新生兒的熟人都會主動找她討要,她都會笑眯眯地答應下來。「可是如今能做虎頭鞋、虎頭枕的人越來越少了。」孔新菊說。那些會做虎頭鞋、虎頭枕的手藝人年紀大了,做不動了。年輕人都不願意去學,在他們村,同齡人中只有她會做,年齡再小些的就沒有會做的了。
市湖濱新區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沈佑莉說,民間藝人是非遺藝術生命的延續者,對非遺項目的傳承和保護是該協會工作的重點。目前,孔新菊正申報區級非遺項目「虎頭鞋」代表性傳承人。
「這怎麼說也是一輩一輩傳下來的老手藝,真心希望有人能學學。」沈佑莉說,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學虎頭鞋、虎頭枕這門手藝,不要讓這個傳統手工藝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記者 史豔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