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6日訊 提到木偶,你會想到一說謊鼻子會變長的匹諾曹,還是人為控制的提線木偶?
那你有沒有想過「機器人+木偶」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濟南木偶戲的傳承人李秀平不僅想了,還付諸了實踐。
傳統or現代?
機器人木偶可以有
木偶戲在中國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傳統藝術之一,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對李秀平來說,小時候過年最有趣的莫過於村裡戲臺上的木偶戲,「我從小就特別喜歡,後來也是拜了老師去正兒八經學。」作為濟南木偶戲的傳承人,她清楚地意識到現在的兒童接觸到木偶戲的機會非常少。李秀平說:「這麼好的文化遺產,不應該淡出人們的視野」。她冥思苦想,決定親自做木偶戲,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非遺的魅力。
當準備大幹一場時,困難來了。「我們演木偶戲的工作人員,光培訓就要兩三個月。演出一場五六個角色的戲,最少也要四個成年人。」傳承難,普及就難。怎麼才能降低木偶行業的準入門檻?李秀平學機械的老公蘇衛星的一句話給她了靈感:現在機械代替人是趨勢,機器人木偶也可以有。
從0到1,從1.0到3.0
上一代機器人木偶動著動著就哆嗦
如今,走進李秀平的工作室時,首先看到的是擺在陳列臺上的幾個傳統杖頭木偶,用一根木棒控制頭部、兩根操縱杆控制雙手,木偶就能做出各種動作。但再向裡面走,就讓人大開眼界。工作著的3D印表機、正在建模的工程師還有用信號線連接著的機器人骨架,無不讓人感覺進入了一個工業設計工作室。
「最早的時候我也考慮過跟現有的公司合作,跑了廣州、深圳等地去接洽之後,發現沒有一些成型的技術是我們可以用的。」從0到1,他們只能摸索前進。
4年時間,他們已經研發出了3代木偶機器人。
作為技術團隊的帶頭人,李秀平的丈夫蘇衛星用「笨」來形容1.0版本,木偶套在機械手上,只能動頭和雙手。2.0版本加入了麵塑和編程,但「可靠性不夠,動著動著就會哆嗦,眼睛也只睜一半。」目前團隊已研發出了第三代木偶,其內部骨骼由3D印表機製作,可以屈肘、眨眼,還能坐著。木偶的動作全部由編程控制,一臺五六個角色的木偶戲只需要一個人在後臺控制位置變化即可。
老劇目or原創?
兒童劇更需要字斟句酌
新木偶要演出老劇目嗎?這個問題,李秀平一早就想好了答案。
「木偶機器人只是一個載體,裡面的內容和劇本才是我們的核心和內涵。」在木偶戲劇本創作過程中,李秀平也下了不少功夫,在書房一坐就一下午,一個小小的情節構造也要研磨老半天。因為傳播的對象都是3-12歲的孩子,價值觀尚在養成中,劇本更需要仔細考慮。
現在常演的劇本之一《濟南傳說》講述了兩個勇敢的年輕人拯救濟南被汙染的泉水的過程。「我們在劇本中加入了濟南的名吃、小特色,比如泉水為什麼清澈、大明湖的青蛙為什麼不叫等小故事。」通過這臺戲,小朋友們能體會到勇敢和堅持的重要性。除此以外,他們最新在開發的劇本以未來世界為藍本,融入環境保護、垃圾分類等理念,引導孩子們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並為此設計了充滿未來感的木偶形象。「不同的劇,我們會製作符合劇本的木偶,並根據人物的形象和故事情節進行編程。」
家門口&走出去
讓兒童的童年有木偶戲陪伴
一次在幼兒園演出時,老師悄悄和李秀平說:「你看那個孩子坐得多直」。在李秀平看來,這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後來才知道這個孩子有多動症,平時連5分鐘都堅持不到。種種類似事情的發生讓她加深了普及木偶劇的想法。「我們現在主要在推的就是『家門口的木偶劇』,孩子們在社區、學校就能看到。」為了方便演出,她和團隊還研發出了可以10分鐘快速組裝的可攜式舞臺。到去年年末,他們已經演出過上千場。
今年的疫情幾乎斷掉了所有演出的機會,這也讓她有時間靜下來好好思考公司的未來。「現場版演出是我們的優勢,但疫情也讓我們看到了線上的優勢。」目前,李秀平團隊已經與孔子學堂達成合作,為海外兒童提供錄播的木偶劇,以聲畫結合的方式配合場景演繹,收到了不錯的反響。
前幾天,李秀平還買了直播設備,「還在研究著,沒用過呢。」不過,現場演出依然是主要發展方向,「我們想在國內打造3000到5000個小劇場,讓更多孩子的童年有木偶劇的陪伴。」
對機器人木偶,支持的聲音有,但質疑的聲音也不少。李秀平常會被問,你認為機器人木偶還算「非遺」嗎?你如何平衡傳統和創新的關係?
對此,她說,藝術在人手中才能煥發生機,我們將某種藝術評為「非遺」是因為希望它有朝一日可以不那麼「非遺」,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享受到的藝術形式,「而我,現在在做的就是這樣一件事。」
閃電新聞記者 崔競文 姚瑤 實習記者 孔然 劉馨桐 報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