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又回來了!當非遺文化遇上現代科技 木偶也有了「機器心」

2021-01-08 齊魯網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6日訊 提到木偶,你會想到一說謊鼻子會變長的匹諾曹,還是人為控制的提線木偶?

那你有沒有想過「機器人+木偶」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濟南木偶戲的傳承人李秀平不僅想了,還付諸了實踐。

傳統or現代?

機器人木偶可以有

木偶戲在中國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傳統藝術之一,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對李秀平來說,小時候過年最有趣的莫過於村裡戲臺上的木偶戲,「我從小就特別喜歡,後來也是拜了老師去正兒八經學。」作為濟南木偶戲的傳承人,她清楚地意識到現在的兒童接觸到木偶戲的機會非常少。李秀平說:「這麼好的文化遺產,不應該淡出人們的視野」。她冥思苦想,決定親自做木偶戲,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非遺的魅力。

當準備大幹一場時,困難來了。「我們演木偶戲的工作人員,光培訓就要兩三個月。演出一場五六個角色的戲,最少也要四個成年人。」傳承難,普及就難。怎麼才能降低木偶行業的準入門檻?李秀平學機械的老公蘇衛星的一句話給她了靈感:現在機械代替人是趨勢,機器人木偶也可以有。

從0到1,從1.0到3.0

上一代機器人木偶動著動著就哆嗦

如今,走進李秀平的工作室時,首先看到的是擺在陳列臺上的幾個傳統杖頭木偶,用一根木棒控制頭部、兩根操縱杆控制雙手,木偶就能做出各種動作。但再向裡面走,就讓人大開眼界。工作著的3D印表機、正在建模的工程師還有用信號線連接著的機器人骨架,無不讓人感覺進入了一個工業設計工作室。

「最早的時候我也考慮過跟現有的公司合作,跑了廣州、深圳等地去接洽之後,發現沒有一些成型的技術是我們可以用的。」從0到1,他們只能摸索前進。

4年時間,他們已經研發出了3代木偶機器人。

作為技術團隊的帶頭人,李秀平的丈夫蘇衛星用「笨」來形容1.0版本,木偶套在機械手上,只能動頭和雙手。2.0版本加入了麵塑和編程,但「可靠性不夠,動著動著就會哆嗦,眼睛也只睜一半。」目前團隊已研發出了第三代木偶,其內部骨骼由3D印表機製作,可以屈肘、眨眼,還能坐著。木偶的動作全部由編程控制,一臺五六個角色的木偶戲只需要一個人在後臺控制位置變化即可。

老劇目or原創?

兒童劇更需要字斟句酌

新木偶要演出老劇目嗎?這個問題,李秀平一早就想好了答案。

「木偶機器人只是一個載體,裡面的內容和劇本才是我們的核心和內涵。」在木偶戲劇本創作過程中,李秀平也下了不少功夫,在書房一坐就一下午,一個小小的情節構造也要研磨老半天。因為傳播的對象都是3-12歲的孩子,價值觀尚在養成中,劇本更需要仔細考慮。

現在常演的劇本之一《濟南傳說》講述了兩個勇敢的年輕人拯救濟南被汙染的泉水的過程。「我們在劇本中加入了濟南的名吃、小特色,比如泉水為什麼清澈、大明湖的青蛙為什麼不叫等小故事。」通過這臺戲,小朋友們能體會到勇敢和堅持的重要性。除此以外,他們最新在開發的劇本以未來世界為藍本,融入環境保護、垃圾分類等理念,引導孩子們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並為此設計了充滿未來感的木偶形象。「不同的劇,我們會製作符合劇本的木偶,並根據人物的形象和故事情節進行編程。」

家門口&走出去

讓兒童的童年有木偶戲陪伴

一次在幼兒園演出時,老師悄悄和李秀平說:「你看那個孩子坐得多直」。在李秀平看來,這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後來才知道這個孩子有多動症,平時連5分鐘都堅持不到。種種類似事情的發生讓她加深了普及木偶劇的想法。「我們現在主要在推的就是『家門口的木偶劇』,孩子們在社區、學校就能看到。」為了方便演出,她和團隊還研發出了可以10分鐘快速組裝的可攜式舞臺。到去年年末,他們已經演出過上千場。

今年的疫情幾乎斷掉了所有演出的機會,這也讓她有時間靜下來好好思考公司的未來。「現場版演出是我們的優勢,但疫情也讓我們看到了線上的優勢。」目前,李秀平團隊已經與孔子學堂達成合作,為海外兒童提供錄播的木偶劇,以聲畫結合的方式配合場景演繹,收到了不錯的反響。

前幾天,李秀平還買了直播設備,「還在研究著,沒用過呢。」不過,現場演出依然是主要發展方向,「我們想在國內打造3000到5000個小劇場,讓更多孩子的童年有木偶劇的陪伴。」

對機器人木偶,支持的聲音有,但質疑的聲音也不少。李秀平常會被問,你認為機器人木偶還算「非遺」嗎?你如何平衡傳統和創新的關係?

對此,她說,藝術在人手中才能煥發生機,我們將某種藝術評為「非遺」是因為希望它有朝一日可以不那麼「非遺」,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享受到的藝術形式,「而我,現在在做的就是這樣一件事。」

閃電新聞記者 崔競文 姚瑤 實習記者 孔然 劉馨桐 報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非遺+科技」掌中木偶機器人在泉州晉江進行全國首秀
    一場別具特色的「人機互動」掌中木偶戲在晉江五店市傳統古街區上演,一個個別具一格的掌中木偶機器人與晉江掌中木偶劇團的演員們同臺演出,精彩表演吸引了許多民眾駐足觀看。這場嶄新的「非遺+科技」表演是利用機器人與聲光電等科技進行演出。據悉,這是全國首個掌中木偶機器人,這也是傳統文化在現代中的一種嘗試。
  • 木偶變身機器人!「80後」木偶戲傳人用科技詮釋傳承
    【解說】李秀平是濟南木偶戲傳承人,「80後」的她將現代科技融入到傳統木偶戲當中,正逐漸讓這門老手藝活起來。7月10日,記者在李秀平的工作室內看到,長嘴大耳朵的豬八戒、聰明睿智的司馬光等形態各異的木偶整齊地排列在展示臺上。李秀平正在木偶製作間內全神貫注地為新研製的木偶機器人製作偶頭。李秀平告訴記者,自已與木偶戲的不解之緣起於兒時。
  • 全國首個掌中木偶機器人驚豔亮相!
    與機械臂共舞掌中木偶(楊婀娜 攝)■東南早報記者 張素萍非遺+科技,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5月19日晚,在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布政衙廣場,一場互動式表演體驗秀,給出令人興奮的答案。令人耳目一新的掌中木偶機器人,「偕同」晉江市掌中木偶戲劇團的演員們同臺演出,精彩表演吸引了許多觀眾。非遺+科技人機互動秀令人驚豔搖頭、擺手、舞扇,舞臺中央的機器人,手臂熟練地操縱著手中的木偶;一旁則是晉江市掌中木偶戲劇團的演員們,他們用手指靈巧地表演舞綢、轉碟、頂缸等多項木偶雜技表演技藝。機器人和演員們聯袂獻演的,是掌中木偶戲經典劇目《大名府》。
  • 漳州:非遺進校園 文化潤童心
    據悉,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由漳州市文化和旅遊局、漳州市教育局發起,漳州市藝術館主辦,目的在於通過現場互動、交流、動手體驗的方式,讓學生零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了解民間傳統文化,進而增強文化自信。34所學校,包括漳浦剪紙、棉花畫、漳州木板年畫、漳繡技藝、漳州木偶頭雕刻等非遺項目。
  • 雲南斑銅文化「錦上添花」!3D列印技術助力非遺傳承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如何用科技賦能,更好地傳承非遺文化,是近年來工藝美術業界探討的課題。作為雲南斑銅技藝的傳承者和斑銅文化的弘揚者,昆明市斑銅廠有限公司(下稱「昆明市斑銅廠」)也一直探索如何在保留非遺技藝精髓的同時,通過科技創新讓雲南斑銅更加「錦上添花」。而這次疫情,正好是昆明市斑銅廠匠人們潛心鑽研、工藝創新的沉澱期。
  • 連城旅遊必看提線木偶戲,會書法和雜技的提線木偶,讓人嘆為觀止
    今天我要分享的就是福建連城旅遊裡不可錯過的體驗,欣賞省級非遺連城提線木偶表演。上面那張圖,你沒看錯,都是被邀請上臺學提線木偶的遊客。沒想到孩子們過於積極,搶光了體驗名額,大人只能在下面觀看。連城提線木偶是一種傳統戲劇。始於清末,清光緒二十四年。連城木偶誕生之初,行頭極簡,僅木偶18個(俗稱十八羅漢)。
  • 文淵獅城傳承千年古城文化 掀起非遺文化新浪潮
    一座千年古城,編織中國非遺文化新篇章1400年前,遂安縣遷至今遂安地界,稱為獅城;1959年,新安江水電站建壩蓄水,獅城被淹沒,匯集成今天秀美的千島湖;2002年央視「新聞30分」連續報導,在美麗的千島湖湖底,竟沉睡著一座擁有1400
  • 「立體的畫、無聲的詩」,這是劍門關哪項非遺?
    劍門非遺除了敬玉華的羊嶺布藝童帽製作技藝,值得一說的還有很多。本期,我們要講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白龍紙偶!白龍紙偶「白龍紙偶」又叫「劍門紙偶」,在傳承了幾千年歷史的木偶藝術基礎上,根據木偶的製作特點與民間紙裱工藝,經改革和創新,集雕塑、繪畫、戲劇表演、歌舞表演於一體的綜合民間藝術。它是產生並流傳於川北劍門山區的一種戲曲,歷史悠久。「白龍紙偶」從唐宋的木偶「家官」演變而來,小編掰著手指數了一哈,隨便都是上千年的歷史啊!
  • 古典與現代美學的時空融合:恭王府上演「非遺服飾秀」
    活動期間,11場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服飾秀一一上演,包括「藝針憶繡」「白鷺為霜」「苗淨千尋」「布衣經綸」「雲想彝裳」「木真湘韻」「採藍之憶」「挑繡之韻」「流光溢彩」「薴夢東方」,以及非遺跨界音樂劇「白蛇驚變」服飾秀。觀眾將從中看到多項國家級非遺元素在現代服飾中的應用實例,如二十四節氣、苗繡、蠟染、亮布、挑花、手推繡、青瓷、京繡、榮昌夏布等,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11月11日至15日,第十七屆內蒙古服裝服飾藝術節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舉辦,這場聚焦蒙古族文化的盛會給於雲飛的科爾沁繩結技藝再一次提供展示平臺。科爾沁繩結技藝是蒙古族科爾沁部的傳統民間技藝,起源於蒙古族農牧民的生產生活,見於日常生活中的遷徙運輸、家居服飾等。
  • 國家級、世界級「非遺」聚集瓊洲文化風情街黎族文化長廊
    海口瓊洲文化風情街,坐落於風光秀麗的南渡江畔老鐵橋旁。景區精心打造的黎族文化長廊,是海南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展示基地。黎族文化長廊長200餘米,分為黎族陶器、黎族織錦、黎族釀酒、黎族樂器、黎族銀器、黎族椰雕、黎族藤竹編等七個展區。
  •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文化脈動)
    核心閱讀  隨著我國多項非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成功,社會各方面對非遺的傳承發展給予很大支持  申遺成功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不同非遺項目的保護發展還需要解答各類問題    2019年是粵劇、南音、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格薩(斯)爾》等25
  • 中國木偶藝術劇院六一辦雲劇場,聽鍾南山爺爺講「校園防控」
    本次"六一木偶總動員"活動由中國木偶藝術劇院、國立文化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主辦,同時得到人民日報人民文旅、新浪微博及公益合作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青少年生態環境教育專項基金)的大力支持。活動內容包含鍾南山院士健康防疫知識專訪、經典木偶戲演出及臺前幕後故事、「黑貓微生活」系列短視頻、情景式成語課堂、兒童產品直播帶貨、環保主題新劇首演等。
  • 泉州初中生陳思堯設計的機器人木偶獲全國一等獎
    「我們的木偶文化怎麼辦?」陳思堯說,李源潮一連說了好幾次「很好」  「之所以把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結合,其實就是瞬間的靈感」,陳思堯想了想說,可能也和自己喜歡關注瀕危的東西有關。小學時,陳思堯被母親帶去文廟看木偶戲,發現觀眾都是老年人,「我當時想,這些木偶戲老人去世了,我們的木偶文化怎麼辦?」  這次設計人機互動木偶,他就尋訪了傳統藝人,得到惠安木偶雕刻師蘇碰輝的幫助。  蘇碰輝學習木偶雕刻30多年。去年,小夥子陳思堯找到他,提出的創意讓他非常興奮,兩人就開始構思創作。
  • 時代背景下,非遺該如何傳承與發展?
    ,結合時代審美和市場需求,探索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的最佳路徑,實現社會和經濟效益雙贏。通過文化市集引入非遺文化,是年輕人易於接受也樂於參加的方式,用通俗的方式促進非遺的推廣與互動,讓大眾了解非遺知識,感受非遺文化。同時每季市集都有一個切合當下的主題,比如聯合天橋區文旅局推出「沿著鐵軌發現非遺之美」等,還邀約不同品類的非遺加入到市集中,運用博物館的文化傳播載體以及市集經濟的平臺載體,做好非遺文化的傳播。
  • 非遺文化在社區活起來!大嶗路社區「溫·故」非遺工作室成立
    當天,大嶗路社區以傳承「非遺文化」為核心,以「非遺活動」為載體,打造了家門口的「非遺空間」——「溫·故」非遺工作室,讓非遺文化在社區活起來,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體驗非遺文化。大紅喜慶的燈籠、獨具匠心的剪紙、質樸典雅的紙傘無不吸引居民駐足觀看。
  • 當非遺文化走進社區,廣州越秀展示「19世紀的人肉照相機」
    6月11日,在廣州市越秀區文化館中,一場名為「非遺通草畫——講述古今中國故事」的展覽拉開了即將到來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序幕。通過5G網絡,搭建空中課堂。越秀區文化館開展線上實時導賞和通草畫文化傳承教學活動,邀請越秀區少年宮美術教師、通草水彩畫繪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蘇昕及其團隊成員與越秀區的中小學、幼兒園等學生進行互動,並結合嶺南物種戶外導賞活動,架起「網際網路+非遺傳承」的橋梁。
  • 向社會普及非遺知識 使非遺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撫摸著嶄新的《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的北京扎燕風箏傳承人、86歲的費保齡老人讚不絕口。翻開書中自己關於扎燕風箏的口述,老人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這書裡的人我幾乎都認識,要沒有政府支持,任這些手藝自生自滅,早看不著這些絕活了。」  近日,北京市首部由區縣編輯的「非遺傳承人家譜」——《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出版發行。
  • 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召開2019「揚州的夏日」特色主題活動產品發布會
    本屆燈光節採用科技炫酷的現代燈組,打造光影音樂互動,將視覺與體驗完美融合進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加上夏日夜晚的美食嘉年華、演出表演、水上樂園等豐富的活動,讓不同年齡層的遊客都能在遊玩過程中感受魅力光影與狂歡盛宴。2.第四屆818國際魔方文化節8月18日在邗江區舉辦,是今年夏天國際元素最為豐富的活動之一。
  • 原平炕圍畫:炕臺也有文化
    新華社太原1月13日電題:原平炕圍畫:炕臺也有文化   新華社記者劉翔霄   半生在牆上作畫,弓進壽常常「靜則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