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的畫、無聲的詩」,這是劍門關哪項非遺?

2021-01-10 瀟湘晨報

劍門非遺除了敬玉華的羊嶺布藝童帽製作技藝,值得一說的還有很多。

本期,我們要講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白龍紙偶!

白龍紙偶

「白龍紙偶」又叫「劍門紙偶」,在傳承了幾千年歷史的木偶藝術基礎上,根據木偶的製作特點與民間紙裱工藝,經改革和創新,集雕塑、繪畫、戲劇表演、歌舞表演於一體的綜合民間藝術。

它是產生並流傳於川北劍門山區的一種戲曲,歷史悠久。

「白龍紙偶」從唐宋的木偶「家官」演變而來,小編掰著手指數了一哈,隨便都是上千年的歷史啊!

怪不得「白龍紙偶」會被評價為,「是社會文化發展的化石,是劍門風土人情、生活習性、歷史變遷的載體。」

立體的畫,無聲的詩

作為劍門關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明星」,白龍紙偶曾經多次代表廣元參加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

白龍紙偶於2009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現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人,市級1人。

家住劍閣縣白龍鎮的曹楚、曹國強父子,分別是白龍紙偶的第三、第四代傳人,他們為這門民間藝術的傳承和創新一直孜孜不倦地努力著,為白龍紙偶添光加彩。

省級傳承人曹楚結合傳統的扎紙和泥塑工藝,將笨重的木偶演化為以紙、竹、布料為主要製作材料的輕巧紙偶。白龍紙偶表演生動傳神,被譽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

「白龍紙偶」的製作取材方便,材料以紙竹為主,輔以顏料、服飾,其餘是簡單的舞臺設備、音樂聲光設備。

就白龍紙偶而言,有一套獨特的製作工藝:

先用泥做出模型,然後用廢紙裱糊,再在紙上糊幾層紗布,之後再糊兩層白紙;等幹透定型後,用刀從中劃開,取出泥胎,裡面設計各種能讓紙偶五官、肢體活動的機關,再將其縫合;然後用砂紙磨光表面,刷上油漆,採用顏料彩繪,紙偶的雛形便誕生了。

並且!這還只是製作紙偶的一小部分,還需用木料雕刻紙偶的手,製作支架和衣服等等,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點馬虎。

唱腔極具劍門泥土芳香

而我們看到的白龍紙偶,往往是在舞臺上,集表演藝術、製作藝術、舞臺藝術、音樂藝術於一體,其表現形式大多為表演和配音配唱兩個部分,配唱一般由專唱和表演者伴唱,活靈活現,精彩紛呈,線下多次表演時,常贏來觀眾的滿堂彩。

在北門偶遇過白龍紙偶的吳女士表示:「白龍紙偶栩栩如生,舉手投足間,眉目傳神,相比其他人偶等戲劇更有一番風味。」

也有專業人士指出,白龍紙偶表演,「樂曲旋律獨具劍門神韻,唱腔極具劍門泥土芳香。」

作為劍門非遺體驗基地,

劍門關華僑城牢記「活化、保護、傳承非遺」初心,

堅定行走在活化傳承非遺之路上。

非遺文化傳承,未來可期。

//////////

綜合自劍門關華僑城

錯過的精彩請點這裡

【來源:廣元文廣旅】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河南省息縣龍湖中學:無聲的詩,立體的畫
    真正實現了「潤物無聲」,真正讓一面面牆壁,一條條走廊成為一幅幅「立體的畫」、「無聲的詩」。實現「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教育功能。看呀!龍中的師生們積極參與到學校的樓層文化創作中!線描畫線描畫是指用線條的變化來描繪對象及其形體結構的繪畫方式,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種繪畫方式,也是我國傳統的繪畫方式之一。
  • 雲山霧海劍門關 如詩如畫似仙境
    李自公暮春,雨過天晴的清晨,當你置身國家AAAAA級景區劍門關仙峰觀頂峰,清冽的山風撕扯著衣衫,和著風的號子,漫山松林簌簌淺唱。在這裡,你不僅可以仰望觸手可及的雲朵,還可觀看雲山霧海的奔湧,它像海浪一樣在空中翻滾著,碰撞著,擁擠著,以它變幻不定的身影賦予劍門關以神奇的色彩。山坡上的綠草在山風的吹拂下,翻滾著綠色的碧浪,奔向遠方,山坡上的羊群,像偌大一張綠紙上濺落的幾滴墨水,使它更加顯得嫵媚靈動,此情此景,如詩如畫,如夢如幻。
  • 解析《劍門長歌》實景崖壁燈光演藝秀
    國慶節期間,四川劍閣縣華僑城劍門關景區上演了全國首個實景崖壁燈光演藝秀《劍門長歌》,也開啟了中國首個進行式通關夜遊+演藝秀。遊客可跟隨「真人秀」情景演藝,在震撼的3D Mapping崖壁投影中,穿越2400年,觸摸劍門雄關千年歷史。《劍門長歌》由劍門關華僑城西部集團斥資8800萬元,歷時一年精心打造。
  • 劍門風物|為什麼名不經傳的白龍花燈,能成為四川四大花燈之一?
    說起劍門非遺,有一個容易被遺忘的名字,是白龍花燈。  為什麼?  大概是一種「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感覺,明明見過很多次,也感受到它的熱鬧多姿,但卻不知道它的名字。  這還要從白龍鎮的傳說講起:  一條白色的巨龍在一座名為玉盤山(現在的衛盤山)的山上修煉,因出洞尋寶,在途經劍閣古城的大黃柏林裡,與一條青龍爭奪珠寶而展開激烈爭奪,而後雙龍因戰結緣成為生死之交一同修煉,苦修千年後在臨津鎮的寺廟內得佛祖點化修成正果,封為護廟神龍。
  • 天下雄關劍門關之珊瑚壁傳說
    蜀道難,難以上青天,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詩。今天就跟隨小編一起,去到蜀道邊上看看那古蜀文明雄關劍門。傳承千年,霸氣依舊劍門關位於四川廣元市西南部劍閣縣。似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於是就勢修建了這座關隘依此地形阻擋曹操的討伐。劍門關在歷史上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劍門關關隘東側的牆壁上有一片淡紅色的痕跡,會隨著天氣的變化而改變色彩,人們把這牆壁稱之為珊瑚壁。據傳珊瑚壁的由來還有一段悲壯的歷史故事。
  • 劍門關不僅險,還是李白詩歌中的《蜀道難》,它是怎麼形成的?
    劍門關位於廣元市境內,去過劍門關的人都知道,雄、奇、幽、秀,它的特點。劍門關是中國知名旅遊目的地,《中國國家地理 》四川最美100個拍攝點之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1000多年以前,李白的一首《蜀道難》讓劍門關在詩歌界聲名遠揚。
  • 品畫,讀詩,過詩意人生!
    品畫,讀詩,過詩意人生! 李長白 鵝 《詠鵝》 唐 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 呂進II淡墨寫作無聲詩——郭克教授和他的畫
    淡墨寫作無聲詩—郭克教授和他的畫文/呂進詩與畫有許多相通處,詩論與畫論也有許多相通處,這似乎是古今中外的不移之論。古希臘西蒙尼底斯說:「畫為不語詩,詩是能言畫」。北宋張舜民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 非遺紙漿畫DIY進社區,文明實踐展志願風採
    DIY活動,邀請「益加藝」志願者參與體驗失傳的技藝,感受非遺文化,走進紙漿畫的文明,於時光無聲中,為自己繪製一幅芳華畫卷,愉悅身心。  「非遺」是先輩通過日常生活的運用而留存到現代的文化財富,包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情感和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蘊藏著傳統文化最深的根源。
  • 2021年元旦江西非遺扶貧年貨展銷系列活動暨「我畫非遺」全省主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青山湖《雙龍戲珠》  12月31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支持、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共江西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主辦的「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2021年元旦江西非遺扶貧年貨展銷系列活動暨
  • 又多5項!蔡李佛拳、白眉拳、粵謳等入選白雲區級非遺名錄
    大洋網訊 近日,白雲區非遺項目家族迎來新成員,分別是:廣州琺瑯製作技藝、蔡李佛拳白眉拳、粵謳、嶺南篆刻。白雲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管是傳承千年的重陽登高,還是獨具特色的舞火龍,都是白雲寶貴的文化基因。
  • 看資深教師講解《畫》這則五言謎語詩
    二、課文解讀《畫》是一則五言謎語詩,詩面描述了山、水、花、鳥等景物。並通過「遠、近、來、去」等方位和動作的變化,表現畫的形象特徵。這首謎語詩,對仗工整,讀起來也朗朗上口。在這首詩的邊上有一幅插圖,插圖上是一幅水墨畫。山水相襯,鳥語花香。能讓孩子們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典雅意境。其實,在畫中就能找到這首謎語詩中所描繪的景物,所以說這幅畫也暗示了詩的謎底是:畫。
  • 這才是裸眼3D畫,讓人懷疑自己的眼睛,其他的立體畫都弱極了
    那麼兩幅畫作擺在我們面前,哪一幅好,哪一幅差該怎麼評判?別擔心,還有一句俗話的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藝術這個行業沒有太過於苛刻的評判標準,也沒有對錯的概念,有的只是藝術家和藝術家之間的競爭,誰的作品更能打動人,誰就是獲勝者。
  • 清代高鼎有幾首詩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為何說古詩《畫》並不完整?
    這首詩之所以能擠掉諸多唐宋詩詞精品而入選小學課文,或許是因為其用詞清淺、詩意歡快,但單就詩歌本身而言,客觀來講也頗為不俗,甚至以蘇軾對王維詩的讚賞「詩中有畫」來評價這首《村居》也是可以的。另外,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有一首古詩《畫》,有人認為也是高鼎所作,其詩如下: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 江西非遺扶貧年貨展銷系列活動開啟
    2020年12月31日,「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2021年江西非遺扶貧年貨展銷系列活動暨「我畫非遺」全省主題創作美術作品展在江西省文化館開幕。本次活動以線上和線下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包含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我畫非遺」全省主題創作美術作品展、非遺項目展示及年貨展銷、贈閱非遺知識讀本、非遺普法、非遺衍生品展等內容。
  • 湖北「三國傳說」等21項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非遺」研究專家、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劉守華表示,千百年來「三國傳說」在中國各地廣為流傳,但是湖北的三國傳說更是獨樹一幟。目前,已搜集整理的傳說有300多則,主要在荊州市、當陽市、襄陽市、鹹寧市、鄂州市及宜昌市猇亭區、武漢市洪山區等地流傳。這些傳說如此集中於湖北地區,實屬罕見。
  • 鐵匠在1毫米厚的鐵板上敲出畫,50萬不賣,1幅畫要敲10萬錘
    「非遺」項目在人們印象中,一般都是已經有著很長傳承歷史的古老技藝,但其實也有一些剛被發明不久的新生項目,也能成為「非遺」項目。在河北就有一對「鐵匠」兄弟,他們打鐵三十餘年,竟然打出了一個省級「非遺」項目。這個項目被發明出來到現在才三十來年的時間,這恐怕是最年輕的「非遺」項目了。
  • ...畫糖畫、寫福字…這周末非遺集市走進社區,邊吃邊玩感受上海年味
    「這件作品想要體現的,就是歡天喜地迎鼠年的場景,現在展出再應景不過了。」徐月玲告訴記者。不僅如此,記者發現,這件作品還是一件「未完成品」,原來,徐月玲目前已經將樣打好,但底色還未繡。如今,徐月玲等非遺傳承人這門傳統技藝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也能夠給傳統非遺手藝帶來新的生命力。同樣帶來傳統手工技藝的,還有來自喬家柵的第三代非遺傳承人袁金娣師傅。這次,她準備教授的是壽桃的製作方法,幾十個體驗製作的名額不一會就報滿了。袁師傅告訴記者,選擇壽桃,是因為過去過年前後,不少人家都會為家中的老人做壽。這時候,買一個壽桃回去是必不可少的。
  • 省級「非遺」――高州木刻畫傳承分教處和創作基地在高師附一小...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高州木刻畫代表性傳承人、高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高州市潘州畫院院長吳思志伉儷、高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鄧柱、體衛藝股範宇雲和高師附一小教職員以及版畫、國畫、童畫社團的學生參加了這次活動。本次揭牌儀式由該校副校長馮靜主持,高師附一小黨總支書記、校長黃興光、省「非遺」高州木刻畫代表性傳承人吳思志和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鄧柱分別作了講話。
  • 江西舉辦2021年元旦非遺扶貧年貨展銷系列活動
    為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切實幫助非遺扶貧工坊拓展銷售渠道,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支持,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共江西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主辦的「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2021年元旦江西非遺扶貧年貨展銷系列活動暨「我畫非遺」全省主題創作美術作品展於2020年12月31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