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非遺除了敬玉華的羊嶺布藝童帽製作技藝,值得一說的還有很多。
本期,我們要講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白龍紙偶!
白龍紙偶
「白龍紙偶」又叫「劍門紙偶」,在傳承了幾千年歷史的木偶藝術基礎上,根據木偶的製作特點與民間紙裱工藝,經改革和創新,集雕塑、繪畫、戲劇表演、歌舞表演於一體的綜合民間藝術。
它是產生並流傳於川北劍門山區的一種戲曲,歷史悠久。
「白龍紙偶」從唐宋的木偶「家官」演變而來,小編掰著手指數了一哈,隨便都是上千年的歷史啊!
怪不得「白龍紙偶」會被評價為,「是社會文化發展的化石,是劍門風土人情、生活習性、歷史變遷的載體。」
立體的畫,無聲的詩
作為劍門關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明星」,白龍紙偶曾經多次代表廣元參加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
白龍紙偶於2009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現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人,市級1人。
家住劍閣縣白龍鎮的曹楚、曹國強父子,分別是白龍紙偶的第三、第四代傳人,他們為這門民間藝術的傳承和創新一直孜孜不倦地努力著,為白龍紙偶添光加彩。
省級傳承人曹楚結合傳統的扎紙和泥塑工藝,將笨重的木偶演化為以紙、竹、布料為主要製作材料的輕巧紙偶。白龍紙偶表演生動傳神,被譽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
「白龍紙偶」的製作取材方便,材料以紙竹為主,輔以顏料、服飾,其餘是簡單的舞臺設備、音樂聲光設備。
就白龍紙偶而言,有一套獨特的製作工藝:
先用泥做出模型,然後用廢紙裱糊,再在紙上糊幾層紗布,之後再糊兩層白紙;等幹透定型後,用刀從中劃開,取出泥胎,裡面設計各種能讓紙偶五官、肢體活動的機關,再將其縫合;然後用砂紙磨光表面,刷上油漆,採用顏料彩繪,紙偶的雛形便誕生了。
並且!這還只是製作紙偶的一小部分,還需用木料雕刻紙偶的手,製作支架和衣服等等,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點馬虎。
唱腔極具劍門泥土芳香
而我們看到的白龍紙偶,往往是在舞臺上,集表演藝術、製作藝術、舞臺藝術、音樂藝術於一體,其表現形式大多為表演和配音配唱兩個部分,配唱一般由專唱和表演者伴唱,活靈活現,精彩紛呈,線下多次表演時,常贏來觀眾的滿堂彩。
在北門偶遇過白龍紙偶的吳女士表示:「白龍紙偶栩栩如生,舉手投足間,眉目傳神,相比其他人偶等戲劇更有一番風味。」
也有專業人士指出,白龍紙偶表演,「樂曲旋律獨具劍門神韻,唱腔極具劍門泥土芳香。」
作為劍門非遺體驗基地,
劍門關華僑城牢記「活化、保護、傳承非遺」初心,
堅定行走在活化傳承非遺之路上。
非遺文化傳承,未來可期。
//////////
綜合自劍門關華僑城
錯過的精彩請點這裡
【來源:廣元文廣旅】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