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項目在人們印象中,一般都是已經有著很長傳承歷史的古老技藝,但其實也有一些剛被發明不久的新生項目,也能成為「非遺」項目。在河北就有一對「鐵匠」兄弟,他們打鐵三十餘年,竟然打出了一個省級「非遺」項目。這個項目被發明出來到現在才三十來年的時間,這恐怕是最年輕的「非遺」項目了。
最讓人驚訝的是這對鐵匠兄弟的「非遺」竟然是種藝術。打鐵成為非遺,一般人都會認為是他們有某種不同的打鐵工藝或者祖輩相傳的獨門技術,但這對鐵匠兄弟的「非遺」卻並非如此,他們竟然是用打鐵的方式在鐵板上畫畫,鐵板當紙錘子當筆,一番「打鐵」操作之後就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畫作,被稱之為鐵板藝術畫。
圖二就是這對「鐵匠」兄弟的作品,他們在鐵板或者銅板等金屬板材上,通過錘擊敲打在金屬表面「畫」出凹凸立體的浮雕繪畫,這項「非遺」的發明者就是郭氏兄弟——哥哥海博和弟弟海龍。
他們自稱「打鐵匠」,兩兄弟打了三十年的鐵,不但打出了價值不菲的一幅幅精美的鐵板浮雕畫,還打出了一個僅有幾十年歷史的「非遺」項目。
其實郭氏兄弟二人都不是真正的鐵匠,但他們都笑稱自己的確是打鐵的「鐵匠」,最開始的時候他們窩在家裡整天敲得鐵皮叮噹響,還有人以為他們在家裡開鐵鋪了。
郭家兄妹眾多,哥哥姐姐們都喜歡繪畫,他們兄弟二人從小就受哥哥姐姐的影響迷上了畫畫,長大後兄弟二人又都迷上了雕塑,並曾經一度痴迷於泥塑藝術。
哥倆的泥塑還曾經獲獎入展,但一個原因讓他們最終放棄了泥塑——好不容易創造了幾件好作品卻不能很好的保存下來,泥塑的東西太容易壞掉了,一不小心可能就磕掉這裡碰掉那裡。
於是哥倆就想尋找一種更好的材料來玩雕塑,但一直苦尋不得,在工廠工作的弟弟海龍有一次在廠裡撿回來一塊鐵皮,他無聊地用這塊鐵皮剪了個人像出來,哥哥海博大受啟發,由此兄弟倆就開始摸索起獨特的「鐵皮畫」來。
想要在鐵板上畫畫並不簡單,因為他們並不是真正在鐵皮上用筆「畫畫」,他們的筆就是錘子,現在鐵皮上描出大概的圖像,再用各種形狀的鏨錘出深淺、粗細不一的凹凸紋理。從他們開始嘗試這種類似打鐵的鐵皮浮雕藝術到現在已經三十餘年,憑著兄弟二人的執著和熱情最終發明出了這種獨特的全新藝術方式。
他們創作出來的鐵皮畫不但有著傳統繪畫的精美,還有著浮雕的立體視覺,創作者需要有繪畫基礎,還需要有「鐵匠」那樣的體力和耐心,一幅成功的作品往往需要捶打十萬錘甚至幾十萬錘,這樣的畫是名副其實「錘鍊」而成的。
藝術需要天賦,而打鐵的過程卻需要技術,比如說鐵皮雖然不想泥塑那樣容易破碎,但卻容易生鏽腐蝕、如何讓浮雕呈現普通繪畫那樣多彩的顏色層次等等,都需要靠他們去摸索解決。
如今郭氏兄弟不僅在鐵板上「錘畫」,還在銅板、鋁板等金屬上創作,防鏽工藝早被解決,他們甚至還發明出了用高溫氧化的方式讓金屬不用上色就能呈現出各種想要的顏色,利用各種鐵皮的不同物理特性創作不同的畫作……這些經驗全部是兄弟倆在三十年的敲打錘鍊中摸索總結出來的「郭氏」獨門「打鐵」絕技,也是這項「非遺」的核心所在。
在一毫米的鐵板上錘擊數十萬次才能「畫」出一幅畫,兄弟倆曾經用四年時間「打」出了一個完整的系列鐵板浮雕畫,有人出五十萬想要收藏,兄弟倆都沒捨得賣。
兄弟倆共創的鐵板浮雕被選為「非遺」藝術後,他們更加努力地「打鐵」,希望能將這項新生藝術進一步完善,能夠在未來讓這項新的藝術方式成為一種可以不斷延續和傳承的傳統文化。
(文: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