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跡與蛋白識別

2020-12-04 中國數字科技館

分子印跡是模擬抗體和酶的專一識別性能的重要仿生識別技術。分子印跡材料在滿足人工抗體選擇性和特異性要求的同時, 還可以彌補天然抗體物理化學穩定性差、製備複雜、價格昂貴、篩選困難等缺陷, 並已經廣泛應用於分離、樣品處理和傳感等領域。然而, 其中的成功案例主要以小分子為主, 蛋白質分子印跡的發展相對滯後。

21世紀以來, 材料科學等學科的迅速發展為蛋白質分子印跡技術提供了新的契機。近年來蛋白質分子印跡已取得一定的研究進展, 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的新型蛋白質印跡策略。這些性能優異、功能獨特的新型蛋白質印跡材料, 已經在蛋白組學、疾病診斷/治療、生物成像等領域中展現出獨特的優勢和潛力。

福州大學林子俺教授課題組從蛋白質分子印跡策略出發, 總結了近十年來發展的蛋白質分子印跡新方法、新策略, 闡述了各種策略的獨特優勢, 並綜述了該領域的發展方向和應用前景。

(一)納米骨架表面印跡

納米材料包括SiO2, Fe3O4, 量子點, 納米線, 碳納米管, 石墨烯等, 具有比表面積大、成本低、製備簡單的特點, 製備得到的納米骨架蛋白表面印跡材料吸附容量高, 具有更快的結合動力學。同時, 和特殊的納米材料結合, 納米骨架蛋白表面印跡材料還能被賦予新的獨特性能, 如磁響應、螢光等。

(二)硼酸親和表面印跡

硼酸親和表面印跡是針對糖基化蛋白的印跡方法。硼酸親和表面印跡發展至今, 已經能夠對糖蛋白進行高選擇性、高特異性的親和識別, 並已應用到蛋白組學、生物成像、臨床診斷等領域。尤其是劉震課題組發展的普適的硼酸親和可控定向表面高效印跡法, 展現了優越的分子識別性能。

(三)抗原決定基印跡

抗原決定基印跡是以蛋白質表面暴露的一小段短肽為模板進行印跡, 最接近抗體或酶識別抗原或受體的印跡方法。抗原決定基表面印跡的最大優勢在於, 只要獲取目標蛋白的肽段序列, 就可以其中一段肽段為模板製備出相應的蛋白質印跡材料。

(四)固相合成

固相合成是一種在固定模板的載體上合成分子印跡材料的方法。該方法生產效率高、模板可重複利用, 適合大規模工業生產, 得到的納米分子印跡聚合物識別位點均一、親和力強、溶解性好、穩定性強, 具有和單克隆抗體相當的尺寸和特異性, 在臨床診斷、生物分析領域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五)印跡後修飾

印跡後修飾的主要機理是對印跡空穴中的特殊功能單體進行位點特異性修飾, 通過化學修飾的方式賦予印跡聚合物新的性能, 真正實現「量身定製」, 如螢光信號、結合活性開/關轉換、結合特性精細調節等。

總的來說,蛋白質分子印跡近十年來在合成策略和方法上已得到很大的創新和進步,一系列性能優異、功能獨特的蛋白質印跡材料不斷湧現。然而,通用性好、適應性強的蛋白質印跡方法還未出現。因此,開發普適、通用的蛋白質分子印跡方法依然是蛋白質分子印跡領域的主要挑戰和目標。

文/賀燕庭, 白璟, 林子俺

本文來自《科學通報》

相關焦點

  • 分子印跡領域取得重要研究突破
    分子印跡是製備具有類似抗體或酶專一性仿生識別材料的重要技術,在生物傳感、親和分離和疾病診斷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是,蛋白質等生物分子的普適、高效印跡製備是分子印跡領域中的重要挑戰,傳統方法難以同時滿足不同大小的生物分子的印跡,更無法對印跡過程進行精確控制。    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劉震教授的研究團隊通過長期硼親和材料的研究,提出硼親和可控定向表面印跡法。
  • Western Blot(WB)蛋白免疫印跡基本原理及FAQ | RIP專題
    轉移後的 NC 膜就稱為一個印跡(blot),用蛋白溶液(如 5%BSA 或脫脂奶粉溶液)處理,封閉 NC 膜上的疏水結合位點。用目標蛋白的抗體(一抗)處理 NC 膜——只有待研究的蛋白質才能與一抗特異結合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這樣清洗除去未結合的一抗後,只有在目標蛋白的位置上結合著一抗。
  • 科學網—DNA分子印跡精準「捕獲」抗性基因
    在模擬汙染物和實際汙水實驗中,南京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師袁青彬驚喜地發現,利用DNA分子印跡負載到氮化碳光催化材料表面,能夠更好地降解抗性基因。 針對水汙染中大量存在的抗性細菌及抗性基因,袁青彬和萊斯大學教授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合作,利用分子印跡能夠選擇性識別汙染物的特徵,開發了基於DNA分子印跡的抗性基因選擇性光降解技術,實現了99.9%的抗性基因降解率。
  • PNAS | 復旦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
    PNAS | 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來源 | 復旦大學NRP1以多種方式識別組蛋白H2A-H2B的分子機制。H2A-H2B重要的分子伴侶,最早在非洲爪蟾的受精卵中被分離且具有核小體組裝活性;隨後在酵母、動物和植物中都發現了NAP1的同源蛋白,而且NAP1家族蛋白在進化過程中具有很強的保守性。
  • 化學發光底物魯米諾應用於蛋白印跡WB
    魯米諾luminol,也叫發光氨,可以檢測處極少量的過氧化氫,通常作為過氧化物酶的底物用於各類生化檢測,靈敏度非常高且易於自動化,其中蛋白質印跡WB實驗就經常使用魯米諾製成的ECL發光液。在蛋白質印跡法(Western Blot)即蛋白質免疫印跡試驗,使用的ECL發光液就是由魯米諾製作而成的。魯米諾發光免疫分析通常是Western Blot的最後一步,加入1:1的溶液A和溶液B,覆蓋pvdf膜,可以通過發光來觀察實驗結果。這裡的發光液A和B分別就是由魯米諾和過氧化氫製成的溶液。
  • 研究揭示TALE蛋白特異性識別DNA分子機制
    2012年1月5日,清華大學顏寧教授研究組、施一公教授研究組以及美國普渡大學朱健康教授合作在《科學》在線發表論文,報導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蛋白(TALE)特異識別DNA的分子機理。TALE蛋白的奇特之處在於它的DNA結合結構域——該DNA結合結構域不同於其他已知的DNA結合結構域。它是由不同數量的重複單元組成,每一個重複單元特異識別一個DNA鹼基對。大多數情況下每個重複單元由34個胺基酸組成。這34個胺基酸中除了第12,13位的胺基酸變化較大之外,其他胺基酸高度保守。這兩個不保守的胺基酸被命名為RVD(repeat variable diresidue)。
  • ...基於四唑修飾光敏性水凝膠的靈敏、快速響應的單細胞免疫印跡技術
    紫外交聯替代了傳統western blot中繁瑣的轉膜流程,實現在4h內完成單細胞內多種蛋白的表達水平分析。scWestern結合了SDS-PAGE的分子篩效應,通過蛋白質的分子量和抗原抗體識別雙重驗證,保證了檢測的特異性,可檢測細胞表面蛋白、跨膜蛋白、胞內及核內的蛋白,可區分經表觀遺傳修飾蛋白。
  •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原標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和王明偉課題組與美國、荷蘭、丹麥等國科學家合作,提出了G蛋白偶聯受體(GPCR)胞外段與跨膜區的動態變化模式,發現了該受體存在「開放」和「關閉」兩種分子構象,從而為其本身以及其他B型G蛋白偶聯受體的全長結構解析、功能研究和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 同時測量單蛋白分子的大小和電荷
    電泳利用了不同蛋白質分子之間大小和帶電量的差異,達到將不同種類蛋白分離的目的。蛋白質印跡則是在蛋白分離後,用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原理,鑑別出對應蛋白的種類。這些步驟都需要一定量的蛋白樣品,否則含量過低的蛋白將難以分離和檢測。如果能把靈敏度提高到單分子水平,那麼這些問題或將得以解決。
  • 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在《自然》發表論文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6日電 7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研究組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題為《葡萄糖轉運蛋白識別與轉運底物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 我國科學家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鋅指抗病毒蛋白(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ZAP)是一種由宿主編碼的重要抗病毒因子,ZAP特異能夠抑制包括小鼠白血病病毒而ZAP識別RNA的序列特徵和作用分子機制一直是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我國科學家對不同ZAP蛋白的截短體和不同序列、不同長度的富含胞嘧啶和鳥嘌呤(CG)二核苷酸的單鏈RNA複合物進行晶體篩選,最終得到了解析度為2.19?的ZAP蛋白N端結構域(NZAP)與6-nt(CGUCGU)單鏈RNA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基於該結構,研究人員確證了ZAP特定位點對RNA結合和抗病毒功能的重要性。
  • 從MIPs談分子印跡技術在藥物分析中的應用
    作者:小泥沙分子印跡技術起源於生物免疫學,是一種依賴於抗原與抗體特異性識別原理製備聚合物(MIPs)以實現分子精準識別的技術。MIPs是一種能夠對特定的目標分子及其結構類似物特異性識別和分離的高分子聚合物,它不僅對目標分子具有與生物抗體類似的高選擇性,而且具有較好的化學穩定性和機械強度,因此廣泛地應用於環境分析、食品分析、藥物分析等領域。分子印跡以目標分子為模板分子,選擇匹配的功能單體通過共價、非共價等與模板分子鍵合,形成單體-模板複合物。複合物在合適的交聯劑、引發劑等條件下反應形成高度交聯的聚合物。
  • 中外團隊研究揭示衰老的分子印跡
    該論文通過研究衰老過程中小鼠和人類不同組織中存在的分子印跡,揭示了衰老的重要調節因子。蒼老的頭髮變成灰白,衰老的肌肉力量衰弱,此外一系列衰老相關疾病也預示著機體在細胞和分子水平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由於衰老影響機體不同組織的幾乎所有細胞,研究衰老的調節機制在我們對抗衰老這個永遠的敵人過程中具有重大價值。
  • 生物物理所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工作解析了鋅指抗病毒蛋白ZAP N端抗病毒主要功能域與富含CG二核苷酸的單鏈RNA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揭示了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單鏈RNA中CG二核苷酸、單獨鳥嘌呤核苷酸以及單獨胞嘧啶核苷酸的分子基礎。鋅指抗病毒蛋白ZAP最早由高光俠於2002年報導,是對於小鼠白血病病毒的複製具有抑制作用的一種宿主因子。
  • 李海濤組首次報導組蛋白苯甲醯化閱讀器並闡釋分子識別機制
    組蛋白苯甲醯化修飾是唯一含有芳香環的醯基化修飾類型,其獨特的苯環結構賦予了Kbz更大的體積和更強的疏水性質。那麼,哪些家族蛋白是Kbz修飾的閱讀器呢?飲食攝入或者細胞代謝產生的NaBz信號分子能否沉積於染色質進而發揮特定生物學功能呢?
  • 用二維蛋白質印跡技術在 RA 滑膜組織中篩選到新的瓜氨酸化蛋白
    來自山東醫科大學的XIAOTIAN CHANG博士等人應用二維蛋白質印跡(2-D WB)分析法在RA患者滑膜組織中對新的瓜氨酸蛋白進行篩選。研究結果發表在2013年8月的《The Journal of Rheumatology》(風溼病學雜誌)上。研究者應用2-D WB檢測方法,在RA患者滑膜組織中發現了一些新的瓜氨酸化蛋白質。 研究者從RA患者的滑膜組織(n=10)中提取總蛋白。
  • 研究揭示SHL蛋白對抑制和活性組蛋白修飾的識別機制
    /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杜嘉木研究組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鍾雪花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題為Dual recognition of H3K4me3 and H3K27me3 by a plant histone reader SHL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綜合利用結構生物學、生物化學、植物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等手段聯合揭示了植物特有的組蛋白識別蛋白
  • 科學網—科學家破譯「組蛋白密碼」識別新機制
    ,從結構生物學角度解析組蛋白甲基化修飾識別新機制,進一步揭開了錯綜複雜的表觀遺傳調控的神秘面紗。 據了解,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不僅依賴於特定的DNA序列元件,還受到特定組蛋白翻譯後修飾的精密調節。組蛋白變體和組蛋白修飾賦予組蛋白巨大的信息荷載能力,參與構成一層超越DNA序列的表觀遺傳信息,在染色質結構調節及基因表達調控等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
  • 科學家揭示偽狂犬病毒囊膜糖蛋白gD識別受體nectin-1的分子機制
    皰疹病毒膜融合需要多個病毒蛋白與多個細胞表面受體參與,相互協調才能完成,整個過程極其複雜。病毒表面糖蛋白D (gD)與宿主細胞受體的識別是α-皰疹病毒感染初期的必不可少的步驟。在迄今已鑑定的gD受體中,細胞黏附分子nectin-1參與了多種α-皰疹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過程,被認為是最有效的gD受體。因此,gD識別nectin-1的分子機製成為α-皰疹病毒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科學問題。
  • 看到記憶的印跡:神經科學家們如何定位、喚醒甚至偷換記憶
    多倫多兒童醫院的Sheena Josselyn帶動了一波尋找小鼠印跡神經元的研究。2009年,Josselyn團隊提高了小鼠杏仁體內特定細胞的CREB蛋白水平。CREB是一種與記憶相關的關鍵蛋白,而杏仁體參與處理恐懼這種情感。他們發現,這些神經元極易在小鼠習得、回憶一種在聲音與足部電擊間建立的恐懼性聯想時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