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DNA分子印跡精準「捕獲」抗性基因

2021-01-16 科學網

 

■本報記者 溫才妃 通訊員 朱琳

37倍!

在模擬汙染物和實際汙水實驗中,南京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師袁青彬驚喜地發現,利用DNA分子印跡負載到氮化碳光催化材料表面,能夠更好地降解抗性基因。

針對水汙染中大量存在的抗性細菌及抗性基因,袁青彬和萊斯大學教授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合作,利用分子印跡能夠選擇性識別汙染物的特徵,開發了基於DNA分子印跡的抗性基因選擇性光降解技術,實現了99.9%的抗性基因降解率。近日,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環境科學與技術》。

DNA分子印跡開啟「選擇性識別」

袁青彬和團隊成員在實驗中打破了傳統汙染物降解中的「既定程序」。在對汙染物進行降解之前,他們開發了一種選擇性識別汙染物的DNA分子印跡技術,通過先找到水中的抗性基因,後進行精準降解,來提高降解效率。

作為一種新興汙染物,抗性細菌及抗性基因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據估計,到2050年,每年將會有成千上萬人因此而死亡。氯和紫外光等水處理消毒技術,雖然能夠較為有效地殺滅抗性細菌,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消除抗藥性風險,抗性基因仍然保持活性。與此同時,氯和紫外光等傳統消毒技術很容易受水中汙染物幹擾,不能有效去除抗性基因。

分子印跡技術在化學領域已有較長應用歷史,主要用於一些物質的檢測,在環境保護領域,則僅限於對化學汙染物的吸附。「我們這次要用它識別並去除生物性汙染物——抗性基因。」據袁青彬介紹,人們常把抗生素作為添加劑注入病人和家禽家畜體內。久而久之,細菌對抗生素產生抗體,在DNA層面,細菌已經擁有這種抗性基因。「不同於一般的小分子汙染物,因為抗性基因是生物大分子,我們要『捕捉』到它,必須找到一個通用的結構。」

DNA分子由很多核苷酸組成。而核苷酸裡面的鹼基——鳥嘌呤,作為最容易被氧化的一個鹼基,同時又能夠識別所有帶鹼基的分子。於是,課題組成員便用鳥嘌呤作為製作分子印跡的模板。

結合光催化技術進行片段化「降解」

選擇、合成、邊緣氧化……另一邊,袁青彬和團隊又開始了對高級氧化技術中催化劑的選擇和提取,DNA分子印跡結合高級氧化技術,實驗走向了「降解」的過程。

據佩德羅·阿爾瓦雷斯介紹,光催化技術是一種高級氧化技術,它是通過輸入紫外光或可見光,產生氧化能力很強的自由基,來破壞水中的汙染物。光催化技術關鍵在於催化劑的選擇與合成。「金屬催化劑在水中會溶解成金屬離子,形成新的汙染物,所以我們引入非金屬材料作為催化劑。氮化碳作為一種常用的非金屬催化劑,它的光吸收效率比較高,自然成為我們的首選。」

在萊斯大學生物實驗室裡,持續了6個月的實驗進入驗證階段。為了檢測DNA分子印跡的選擇性識別效應,袁青彬進行了兩組對比實驗:把負載鳥嘌呤印跡的氮化碳,與沒有負載鳥嘌呤印跡的氮化碳,分別放入加有抗性基因和其他汙染物的水中。經過紫外光(360nm)降解30分鐘,負載鳥嘌呤的氮化碳降解性能是99.9%,前者降解效率是後者的37倍。

另一組實驗則對比了負載鳥嘌呤的氮化碳與單純的光催化技術的降解效率。袁青彬用了光催化技術中最好、最成熟的材料二氧化鈦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前者是後者的1.7倍,後者受到水中其他汙染物的幹擾較大。

城市汙水處理的科研新思路

「既要抓降解,也要抓捕獲。」2018年12月,14位環境光催化領域的頂級專家在《環境科學與技術》上,開展了一場關於光催化技術實際應用問題的大討論,光催化的選擇性問題引起專家的關注。

而在這之前,2018年11月,袁青彬和他的團隊成員已經在實驗室開始了DNA分子印跡選擇並降解抗性基因的實驗。

「城市汙水處理技術的發展離不開環境中抗性基因控制技術的深入。」從2012年開始,還是博士一年級的袁青彬就一直致力於抗性基因行為和控制技術的研究。他說:「因為我們做的是應用型研究,每一點對於應用效率的提高都能為解決水汙染提供新的參考。」

做過紫外光去除抗性基因的項目,也做過光催化材料優化的項目,能否在汙染物的降解程序上有所突破?具有「選擇性識別」特徵的分子印跡一下子吸引了袁青彬和團隊成員的注意。

「目前我們正在對材料進行改進,以便進一步提高DNA分子印跡的選擇性。」袁青彬和團隊成員正在考慮實驗的落地和應用問題。與此同時,他們也正在研究如何讓DNA分子印跡技術更好地應用到生活汙水之外的工業汙水和養殖汙水中,並實現長期降解能力的增強。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est.9b06926

《中國科學報》 (2020-04-09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新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被找到—新聞—科學網
    推廣抗病品種是防治該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育種上主要利用全生育期抗性及成株期抗性基因。然而單一抗源抗性的頻繁喪失,使育種工作總是在被動地追趕病原菌小種的變化,嚴重製約著小麥產量和品質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因此,需要發掘新類型抗源,以獲得持久抗性。
  • 分子印跡與蛋白識別
    分子印跡是模擬抗體和酶的專一識別性能的重要仿生識別技術。分子印跡材料在滿足人工抗體選擇性和特異性要求的同時, 還可以彌補天然抗體物理化學穩定性差、製備複雜、價格昂貴、篩選困難等缺陷, 並已經廣泛應用於分離、樣品處理和傳感等領域。然而, 其中的成功案例主要以小分子為主, 蛋白質分子印跡的發展相對滯後。
  • 基因晶片技術是用來讀取dna分子的基因,優勢是培養細胞
    基因晶片技術是用來讀取dna分子的基因的,優勢是無需體外體內培養細胞,只需要利用細胞核酸展示培養的酶可以將人體細胞核中基因序列複製到細胞中,與原核細胞核酸片段一一對應。基因晶片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重複性、高解析度、高重複性、無菌等。比如可以分析人類的癌症基因,能將癌症基因區域的基因突變(如brca1、brca2、kras、s180、s280等)靶向性分析出來。
  • 研究報導蟲媒DNA病毒劫持宿主印跡基因逃逸表觀抑制新發現
    研究發現蟲媒DNA雙生病毒誘導植物異常表達一個編碼E3 ligase的印跡基因,通過泛素化降解DNA甲基轉移酶,從而逃逸宿主甲基化抑制,促使病毒早期基因轉錄和病毒積累。雙生病毒是一類單鏈環狀的植物DNA病毒,能夠侵染包括玉米,番茄,木薯等多種重要的農作物,對農業生產造成十分嚴重的危害。
  • 單細胞DNA做基因捕獲,要注意什麼?
    作為領先的基因捕獲解決方案提供商,艾吉泰康會接到形形色色的基因捕獲的定製需求。其中有一類恰好是當下非常火熱的單細胞相關的。
  • 分子印跡領域取得重要研究突破
    分子印跡是製備具有類似抗體或酶專一性仿生識別材料的重要技術,在生物傳感、親和分離和疾病診斷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是,蛋白質等生物分子的普適、高效印跡製備是分子印跡領域中的重要挑戰,傳統方法難以同時滿足不同大小的生物分子的印跡,更無法對印跡過程進行精確控制。    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劉震教授的研究團隊通過長期硼親和材料的研究,提出硼親和可控定向表面印跡法。
  • 郭惠珊組發表蟲媒DNA病毒劫持宿主印跡基因逃逸表觀抑制新發現
    研究發現蟲媒DNA雙生病毒誘導植物異常表達一個編碼E3 ligase的印跡基因,通過泛素化降解DNA甲基轉移酶,從而逃逸宿主甲基化抑制,促使病毒早期基因轉錄和病毒積累。雙生病毒是一類單鏈環狀的植物DNA病毒,能夠侵染包括玉米,番茄,木薯等多種重要的農作物,對農業生產造成十分嚴重的危害。
  • 揭開基因印跡之謎 科學家研究罕見遺傳病發病機制
    實質上,印跡意味著在人類基因組的一些位點(總共約有100個基因),DNA的表現方式取決於雙親中哪一位將其傳遞給後代。「你繼承自母親或父親的DNA在這些印跡基因中並不完全相同。」紐約市西奈山伊坎醫學院遺傳學家Andrew Sharp說,「儘管它們可能擁有類似的序列」,但DNA的表達方式卻並不相同。
  • 中外團隊研究揭示衰老的分子印跡
    該論文通過研究衰老過程中小鼠和人類不同組織中存在的分子印跡,揭示了衰老的重要調節因子。蒼老的頭髮變成灰白,衰老的肌肉力量衰弱,此外一系列衰老相關疾病也預示著機體在細胞和分子水平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由於衰老影響機體不同組織的幾乎所有細胞,研究衰老的調節機制在我們對抗衰老這個永遠的敵人過程中具有重大價值。
  • 環境領域抗生素抗性基因研究的幾種常用技術
    qPCR作為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非常的廣泛,最近每天聽到的「核酸檢測」其實也是qPCR。因為是最基本的技術,所以我一般都默認研究環境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人員已經能夠數量掌握qPCR技術了。優缺點優點很明顯,因為是最基礎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整個的技術流程已經非常成熟了,只需要從文獻中查找或者自己設計一個目的基因的引物,再購買一個靠譜的qPCR試劑,按照說明書做就行了。
  • 科學網—棉鈴蟲顯性抗性突變被找到
    該研究的目標是確定賦予棉鈴蟲Bt抗性的突變,精確編輯一個棉鈴蟲基因來證明這種突變導致抗性,並發現這種抗性是如何在中國棉田傳播的。事實上,了解棉鈴蟲的抗性具有全球意義,因為它發生在150多個國家,現在威脅入侵美國。
  • Plant J|馬鈴薯免疫受體Rx1對PVX極端抗性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探究了馬鈴薯Rx1對PVX極端抗性的分子機制。許多植物細胞內的免疫受體對病原體的感知產生HR反應。隨之而來的局部細胞死亡被認為是可將病原體(如病毒)困在被感染的細胞內,以防止其傳播。值得注意的是,馬鈴薯免疫受體Rx1對馬鈴薯 X 病毒(PVX)的極端抗性(ER)並不涉及感染細胞的死亡。有趣的是,Rx1可以觸發HR,但只有在PVX或其無毒外殼蛋白(CP)的人工(過)表達。
  • 細胞游離DNA:由汙水處理廠傳播的被忽視的抗生素抗性基因來源
    研 究 背 景 研究以一個大型市政汙水處理廠為研究對象,以sulII,tetC,blaPSE-1和ermB四種ARGs為代表,研究細胞相關的和游離的抗生素耐藥基因方 法 提取樣品中DNA測總濃度處理過程中ARG的豐度變化表2.汙水處理廠樣品中胞外游離ARG與細胞相關ARG的絕對豐度比圖2.2016年8月10日採集的樣本中的基因豐度。(a)相對豐度和ARG豐度與16S rRNA基因豐度的比值;(b)絕對豐度。
  • 盤點:分子診斷技術50年的沿革與進步
    一、基於分子雜交的分子診斷技術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是分子雜交技術發展最為迅猛的20年,由於當時尚無法對樣本中靶基因進行人為擴增,人們只能通過已知基因序列的探針對靶序列進行捕獲檢測。  (一)DNA印跡技術(Southernblot)  Southern於1975年發明了DNA印跡技術,通過限制性內切酶將DNA片段化,再以凝膠電泳將長度不等的DNA片段進行分離,通過虹吸或電壓轉印至醋酸纖維膜上,再使膜上的DNA變性與核素標記的寡核苷酸探針進行分子雜交,經洗脫後以放射自顯影鑑別待測的DNA片段-探針間的同源序列。
  • 《自然》:基因編輯獲重大突破!全新技術首次實現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搓搓手,今天基因編輯技術又登上一個新臺階了! 這次迎來解答的是CRISPR也沒搞定的歷史遺留難題——對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對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是從來沒人實現過的,現在應用最廣泛的CRISPR技術面對線粒體DNA也是束手無策——線粒體沒有吸收RNA的機制,所以CRISPR技術關鍵的gRNA根本就進不去線粒體。 那麼其他的基因編輯技術呢?
  • 調控水稻先天免疫力的新基因被克隆,揭秘稻瘟病抗性如何被觸發
    水稻往往依靠自身免疫系統抵禦病原物的入侵,但是到底是什麼物質觸發了水稻抗性的「閘門」開關,又是什麼物質發揮了「哨兵」的作用,傳遞了入侵信號?近日,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院士團隊成功克隆出調控水稻先天免疫的新基因OsCNGC9,並且揭示了該基因影響水稻苗期稻瘟病抗性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上。
  • P450介導的除草劑交互抗性: Stephen Powles團隊在黑麥草中成功克隆到除草劑交互抗性基因CYP81A10v7!
    除草劑的抗性機理一般包括靶標抗性和非靶標抗性。非靶標抗性指雜草通過加速除草劑分解代謝(代謝抗性),減少除草劑吸收和運輸以及增加向液泡的分泌來減少其對靶標分子的結合。在雜草中,代謝抗性是最常見的除草劑非靶標抗性機理。許多植物體內大型基因家族包括細胞色素P450, GST, GT,AKR,ABC transporter和esterase可能參與除草劑的代謝解毒。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表植物DNA去甲基化的機理和功能綜述文章...
    因此,ROS1家族蛋白也被稱為DNA去甲基化酶(擬南芥中有四個DNA去甲基化酶編碼基因,包括AtROS1,AtDME,AtDML2和AtDML3)。該綜述總結了最新的DNA去甲基化的分子機理,著重概述了調控ROS1功能的IDM和SWR1蛋白複合體,以及調控DME的FACT複合體。
  • 天津大學仰大勇課題組JACS:DNA水凝膠網絡實現幹細胞特異性高效捕獲
    骨髓中的間充質幹細胞含量極低,僅佔單核細胞總數的0.001%~0.01%,因此,從數以萬計的骨髓細胞中捕獲幹細胞且保持幹細胞的活性極具挑戰性。脫氧核糖核酸(DNA)作為生命遺傳分子,是可編程的生物大分子,近年來開始用於製造新型生物材料,尤其是DNA水凝膠材料蓬勃發展(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2019, 10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