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50介導的除草劑交互抗性: Stephen Powles團隊在黑麥草中成功克隆到除草劑交互抗性基因CYP81A10v7!

2021-02-23 植物微生物最前線

農田雜草是造成作物減產的主要因素,嚴重威脅到世界糧食生產。除草劑是雜草治理的有效手段。但是長期使用除草劑對雜草的抗藥性進化形成了強大的選擇壓,導致主要農田雜草的抗藥性日趨嚴重。到目前為止,全球範圍內抗藥性已經在262種雜草中被報導。除草劑的抗性機理一般包括靶標抗性和非靶標抗性。非靶標抗性指雜草通過加速除草劑分解代謝(代謝抗性),減少除草劑吸收和運輸以及增加向液泡的分泌來減少其對靶標分子的結合。在雜草中,代謝抗性是最常見的除草劑非靶標抗性機理。許多植物體內大型基因家族包括細胞色素P450, GST, GT,AKR,ABC transporter和esterase可能參與除草劑的代謝解毒。在長期強大的除草劑選擇壓下,某類代謝基因通過高表達可導致代謝抗性的進化。由於編碼P450的基因佔整個植物基因組的1%. 而且能結合的底物多。所以P450是導致雜草對除草劑的代謝抗性及交互抗性的主要超大型基因家族之一。

 

在澳大利亞,黑麥草(Lolium rigidium)是農田最重要的一類雜草。由於嚴格的自交不親和性和豐富的遺傳多樣性,除草劑代謝抗性,特別是對ALS和ACCase抑制劑類除草劑在黑麥草中相當普遍。早期許多研究證明黑麥草中的除草劑的代謝抗性主要是由P450基因家族調控的,但是對於抗性基因的挖掘進展非常緩慢。

 

2020年10月24日,The Plant Journal在線發表了西澳大學澳大利亞除草劑抗性研究中心Stephen Powles團隊題為「Cytochrome P450 CYP81A10v7 in Lolium rigidum confers metabolic resistance to herbicides across at least five modes of ac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CYP81家族在不同雜草種群抗藥性方面的趨同進化,而且在嚴格異化授粉的黑麥草種具有多態性

該團隊通過RNA-Seq對來自親本和F2群體的敏感和抗性單株進行全基因組差異性表達分析,首次成功的克隆了一個除草劑抗性基因細胞色素P450 CYP81A10v7。轉基因水稻進一步證明了該基因對ACCase抑制劑類除草劑禾草靈和苯草酮以及ALS抑制劑類除草劑氯磺隆具有很高的抗性(圖1)。此外,對HPPD 抑制劑類除草劑硝磺草酮,PSII抑制劑類除草劑秀去淨和綠麥隆,Tubulin抑制劑類除草劑氟樂靈具有一定的交互抗性。另外,轉基因水稻表現出和黑麥草類似的除草劑交互抗性模式(表1)。並顯著增強了對禾草靈和硝磺草酮的代謝能力。

1轉基因水稻表現出對ACCaseALS除草劑很高的抗性


表1.除草劑劑量響應實驗證明轉基因水稻和抗性黑麥草相似的交互抗性


西澳大學澳大利亞除草劑抗性研究中心Stephen Powles 教授團隊韓和平研究員為論文的第一作者,Stephen Powles 教授和Yu Qin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浙江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學院王尖博士參與了該項研究。該研究得到了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德國拜爾公司和澳大利亞穀物研究和發展中心的基金資助。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培育出自帶抗除草劑基因水稻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周煥斌團隊提出並應用單鹼基編輯技術介導的植物內源基因定向進化技術,開發出具有除草劑抗性的水稻新種質,助力農作物精準分子育種。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植物》上。
  • 異型莎草對吡嘧磺隆的抗性與靶標突變
    但隨著這兩種除草劑使用年限的增加,防除效果已大不如前。為了明確田間異型莎草對吡嘧磺隆等AHAS抑制劑抗性水平,2011-2015年我們在湖北、湖南、江西、江蘇、安徽、遼寧和黑龍江共7個省水稻田採集了38個異型莎草種群。經生物測定發現,其中採自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的16個種群對吡嘧磺隆產生不同程度抗性(圖3),在30 g a.i./ha吡嘧磺隆處理下存活率為25%-100%。
  • 小麥《小麥田防除禾本科雜草,七種常用除草劑全分析》
    面對這些雜草誕生了針對不同雜草的除草劑,小編整理了最常見的小麥田禾本科除草劑如下: 一、異丙隆 異丙隆可以防除禾本科雜草和部分闊葉雜草,目前國內有多個產品登記在麥田使用。異丙隆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小麥生產上應用,到目前仍是麥田除草的當家品種之一。
  • 冬小麥田除草劑的選擇與使用方法
    第一,由於防除闊葉雜草苯磺隆的長期使用,麥田優勢闊葉雜草播娘蒿、薺菜等抗性發生普遍,部分地區如鄒平、泰安的夏張、菏澤等地抗性水平較高,已達200-1500倍的抗性水平。原有藥劑已經不能控制其危害。第二,由於單一防除闊葉雜草除草劑長期使用、不同區域種子調撥、耕作機械跨區作業等,造成了田間雜草群落演替日益加重,一些禾本科雜草和一些難防惡性雜草如麥田的節麥、雀麥、多花黑麥草、大穗看麥娘、豬殃殃等逐漸成為部分地區優勢雜草,且在全省擴散蔓延較快,農戶對其除草劑使用技術不了解,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三是,除草劑藥害時有發生。
  • 小麥田禾本科雜草用哪些除草劑可以防治?優缺點分別是什麼?
    種植小麥過程中,田間會出現很多雜草,一般可分為兩大類,尖葉草和闊葉草,尖葉草也被稱為禾本科雜草,目前小麥田裡尖葉草有很多,比如野燕麥、看麥娘、日本看麥娘、硬草、黑麥草、菵草、節節麥、雀麥、早熟禾、毒麥等等,這些雜草,由於區域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抗性不同,發生面積以及輕重也會有差別。
  • 調控水稻先天免疫力的新基因被克隆,揭秘稻瘟病抗性如何被觸發
    水稻往往依靠自身免疫系統抵禦病原物的入侵,但是到底是什麼物質觸發了水稻抗性的「閘門」開關,又是什麼物質發揮了「哨兵」的作用,傳遞了入侵信號?近日,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院士團隊成功克隆出調控水稻先天免疫的新基因OsCNGC9,並且揭示了該基因影響水稻苗期稻瘟病抗性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上。
  • 小麥田除草劑配方大全,建議收藏!
    該藥受冬季低溫影響較大,用藥時一定控制在氣溫高於10℃。 (2)甲基二磺隆 可防除野燕麥、雀麥、早熟禾、對多花黑麥草等多種禾本科雜草,是目前防除疑難類禾本科雜草較好的藥劑。用於小麥5葉期至分櫱末期,20~30ml/畝,每畝施用量大於40ml或施藥過晚會造成小麥黃化藥害。
  • 我國抗除草劑轉基因技術突破重圍
    草甘膦,因能在結構上阻斷植物體內芳香族胺基酸生物合成,導致雜草和作物死亡,有效控制危害最嚴重78種雜草中的76種,而佔據著農藥銷售榜的首位。   科學家夢想將抗草甘膦基因導入作物中,獲得抗草甘膦的轉基因作物。抗除草劑,便成為轉基因作物商業化後,最具優勢的性狀之一。   這些特性首先增加了作物的產量。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9月30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發表山東農業大學儲昭輝團隊最新科研成果。該團隊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課題組,成功從玉米中克隆到針對紋枯病的抗病基因,並揭示了該基因產物通過調控細胞壁重要組分木質素合成而增強植物抗病性的新機制,為作物抗病育種提供了重要資源和有效途徑。
  • 遺傳發育所在作物基因組編輯育種技術方法研究中取得進展
    目前,植物基因的定向進化通常先通過易錯PCR、DNA合成或DNA重組等方法在體外產生目標基因的突變文庫,再轉化到大腸桿菌或酵母中進行功能篩選。然而,由於離開原始的基因組和細胞環境,篩選出來的基因突變可能並不能完全反映出它在植物中的真實功能。
  • 惡唑醯草胺~最具前景稻田除草劑
    惡唑醯草胺又叫韓秋好,是芳氧苯氧丙酸酯類除草劑,主要防除移栽和直播田中大多數一年生禾本科雜草,10%惡唑醯草胺乳油對水稻安全,可有效防除水稻田主要雜草,如稗草、千金子、馬唐和牛筋草防除效果達到95%以上,主要用於移栽和直播稻田除草。
  • 常見除草劑匯總,使用時候千萬要注意
    74.7%、88.8%和98%、95%草甘膦銨鹽可溶粒劑 草銨膦:屬於非選擇性觸殺除草劑,有一定內吸作。可用於果園、葡萄園、非耕地、馬鈴薯田等防治一年生和多年生雙子葉及禾本科雜草,如鼠尾看麥娘、馬唐、稗、野生大麥、多花黑麥草、狗尾草、金狗尾草、野小麥、野玉米,多年生禾本科雜草和莎草,如:鴨芽、曲芒發草、羊茅,等等,每畝用草銨膦67-135克。
  • Genome:首次報導microRNA介導大豆對大豆疫黴菌的抗性
    Genome:首次報導microRNA介導大豆對大豆疫黴菌的抗性   來自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邢邯教授與竇道龍教授領銜的課題組在
  • 文獻解讀|瘤胃微生物的抗生素抗性基因鑑定
    瘤胃微生物中的ARGs檢測使用3個分析軟體對瘤胃微生物基因組中ARGs的數量和分類進行統計。ResFinder從72個基因組中找到11類、141個ARGs,ARG-ANNOT從93個基因組中找到10類、754個ARGs,而Resfams則在430個基因組中發現了9類ARGs的3148 條序列(表1)。
  • 對話滅生性除草劑新格局,利爾作物三大單品壓陣
    屠歡®,億元單品的逆風揚旗隨著1745號公告的實施,百草枯水劑已退出中國市場,為滅生性除草劑市場洗牌締造機遇。數據顯示,草甘膦、草銨膦等滅生性除草劑佔據除草銷售額78%的市場份額,佔領滅生性除草劑市場等於佔領了除草劑市場。
  • 浙大系統地揭示水稻生長素受體TIR1/AFB家族基因的功能
    擬南芥基因組編碼的6個TIR1/AFB蛋白存在著廣泛的功能冗餘性,其中TIR1或AFB2的單一野生型等位基因足以支持整個發育過程中的生長【7】。該研究基於遺傳學、生理學和蛋白質相互作用等手段對水稻生長素共受體基因家族進行了系統分析。展示了TIR1/AFB家族成員在水稻生長發育及抗除草劑中的多樣性功能。對於如此重要的蛋白質家族,這是第一次在擬南芥以外的物種上發表系統詳細的研究成果。
  • 科迪華擬於2021年在美推出全新大豆除草劑Kyber (碸吡草唑 + 嗪草...
    世界農化網中文網報導: 科迪華農業科技近日宣布為2021年種植季推出除草劑Kyber(碸吡草唑 + 嗪草酮 +丙炔氟草胺)。此款全新作物保護產品是一種大豆苗前除草劑,具有三種有效作用模式。Kyber除草劑非常適合加入抗性闊葉雜草和禾本科雜草廣譜防除方案。
  • 小麥《小麥田打除草劑,這些必須牢記》
    但除草劑對使用技術具有很高的要求,特別是冬小麥,除草劑使用時間為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3月,此階段正值低溫時期,加上麥田除草因使用周期長、溫度多變、除草劑較強的選擇性等一些原因,稍不注意容易出現藥害,那麼何時用怎麼用除草劑既安全又高效?筆者針對小麥田除草劑注意事項和禁區做一個全面的總結,在使用除草劑之前供大家參考!
  • 科學網—DNA分子印跡精準「捕獲」抗性基因
    在模擬汙染物和實際汙水實驗中,南京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師袁青彬驚喜地發現,利用DNA分子印跡負載到氮化碳光催化材料表面,能夠更好地降解抗性基因。 針對水汙染中大量存在的抗性細菌及抗性基因,袁青彬和萊斯大學教授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合作,利用分子印跡能夠選擇性識別汙染物的特徵,開發了基於DNA分子印跡的抗性基因選擇性光降解技術,實現了99.9%的抗性基因降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