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分子診斷技術50年的沿革與進步

2020-11-25 OFweek

  一、基於分子雜交的分子診斷技術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是分子雜交技術發展最為迅猛的20年,由於當時尚無法對樣本中靶基因進行人為擴增,人們只能通過已知基因序列的探針對靶序列進行捕獲檢測。其中液相和固相雜交基礎理論、探針固定包被技術與cDNA探針人工合成的出現,為基於分子雜交的體外診斷方法進行了最初的技術儲備。

  (一)DNA印跡技術(Southernblot)

  Southern於1975年發明了DNA印跡技術,通過限制性內切酶將DNA片段化,再以凝膠電泳將長度不等的DNA片段進行分離,通過虹吸或電壓轉印至醋酸纖維膜上,再使膜上的DNA變性與核素標記的寡核苷酸探針進行分子雜交,經洗脫後以放射自顯影鑑別待測的DNA片段-探針間的同源序列。這一方法由於同時具備DNA片段酶切與分子探針雜交,保證了檢測的特異性。因此,一經推出後便成為探針雜交領域最為經典的分子檢測方法,廣為運用於各種基因突變,如缺失、插入、易位等,及與限制性酶切片段長度多態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的鑑定中。Alwine等於1977年推出基於轉印雜交的Northernblot技術也同樣成為當時檢測RNA的金標準。

  (二)ASO反向斑點雜交(allele-specificoligonucleotide reverse dot blot,ASO-RDB)

  使用核酸印跡技術進行核酸序列的雜交檢測具有極高的特異性,但存在操作極為繁瑣,檢測時間長的缺點。1980年建立的樣本斑點點樣固定技術則擺脫了傳統DNA印跡需要通過凝膠分離技術進行樣本固定的缺點。通過在質粒載體導入單鹼基突變的方法,構建了首條等位基因特異性寡核苷酸探針(allele-specificoligonucleotide,ASO),更使對核酸序列點突變的檢測成為可能。1986年,Saiki[3]首次將PCR的高靈敏度與ASO斑點雜交的高特異性結合起來,實現了利用ASO探針對特定基因多態性進行分型。其後為了完成對同一樣本的多個分子標記進行高通量檢測,Saiki[4]又發明了ASO-RDB,通過將生物素標記的特異性PCR擴增產物與固定於膜上的探針雜交顯色,進行基因分型、基因突變的檢測。該法可將多種寡核苷酸探針固定於同一膜條上,只需通過1次雜交反應,即可篩查待檢樣本DNA的數十乃至數百種等位基因,具有操作簡單、快速的特點,一度成為基因突變檢測、基因分型與病原體篩選最為常用的技術。

  (三)螢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FISH源於以核素標記的原位雜交技術,1977年Rudkin首次使用螢光素標記探針完成了原位雜交的嘗試。在上世紀8090年代,細胞遺傳學和非同位素標記技術的發展將FISH推向臨床診斷的實踐應用。相比於其它僅針對核酸序列進行檢測的分子診斷技術,FISH結合了探針的高度特異性與組織學定位的優勢,可檢測定位完整細胞或經分離的染色體中特定的正常或異常DNA序列;由於使用高能量螢光素標記的DNA探針,可實現多種螢光素標記同時檢測數個靶點。

  如今,FISH已在染色體核型分析,基因擴增、基因重排、病原微生物鑑定等多方面中得到廣泛應用。通過比較基因組雜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與光譜核型分析(spectral karyot yping,SKY)等FISH衍生技術,使其正在越來越多的臨床診斷領域中發揮作用。

相關焦點

  • 盤點:分子診斷常用技術50年的沿革與進步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目前市場上已出現可同時檢測SNP與CNV的高解析度混合基因陣列晶片。MGDP晶片主要應用於發育遲緩、先天性異常畸形等兒童遺傳病的輔助診斷及產前篩查。  二、核酸序列測定  測序反應是直接獲得核酸序列信息的唯一技術手段,是分子診斷技術的一項重要分支。雖然分子雜交、分子構象變異或定量PCR技術在近幾年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其對於核酸的鑑定都僅僅停留在間接推斷的假設上,因此對基於特定基因序列檢測的分子診斷,核酸測序仍是技術上的金標準。
  • 盤點:分子診斷5大主流技術平臺
    導讀截止2019年3月,分子診斷產品獲批數量達1197項。按照技術原理,可以將上市分子診斷技術大致劃分為PCR技術、分子雜交、基因測序、核酸質譜、生物晶片5大類。未來3-5年IVD行業最具發展潛力的產品線是什麼?答案無疑是分子診斷。狹義的分子診斷是基於核酸的診斷技術。
  • 下一代分子診斷技術——CRISPR分子診斷技術盤點
    如果這個基於CRISPR技術的診斷產品開發出來,將會成為居家或者社區醫院必備的醫療用品。疑似的新冠病人無需到定點醫院排隊掛號,就能完成初步的診斷,是不是很方便呢?我們熟知CRISPR技術是一種高效的基因編輯工具,怎麼就發展成為了分子診斷技術了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捋一捋這個有趣的故事。
  • 精準醫學方興未艾,分子診斷大有可為
    【圖2】按技術平臺劃分行業圖譜來源:梧桐樹資本整理(2)按臨床疾病檢測劃分病原性微生物檢測與單基因遺傳病是分子診斷最早應用的臨床疾病,隨著PCR技術不斷進步基因測序技術的不斷進步,NIPT、【圖3】 按臨床疾病檢測劃分行業圖譜來源:梧桐樹資本整理3、歷史沿革及主要技術原理分子診斷的歷史沿革就是分子生物學的不斷創新發展的進程:1953年,沃森和克裡克發現了
  • NGS技術落地病理科,加速分子診斷臨床應用發展
    基於分子分型的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精準治療手段使腫瘤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在這一趨勢下,以新一代測序(NGS)技術為代表的靶向精準檢測方法逐漸從科研實驗室走向臨床病理科的實際應用中。 2019中國病理年會期間,在羅氏診斷主辦的「NGS助力分子病理臨床研究專題研討會」上,我國多位分子病理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NGS在分子病理診斷中的應用前沿進展。
  • 洞察| IVD細分領域——分子診斷技術及產業現狀
    分子診斷細分技術多,目前PCR最為成熟且應用最廣,基因測序相對最新。而隨著貝瑞和康和華大基因的先後上市,投資市場對基因領域懷有極大希望和熱情。我國分子診斷技術發展現狀      分子診斷主要是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生物體內遺傳物質的結構或表達水平的變化而做出診斷的技術。
  • 分子診斷技術在心血管疾病的應用
    摘要:7月7日晚,火石百家邀請阜外醫院分子診斷中心周洲教授為大家分享「分子診斷技術在心血管疾病的應用」。本次分享主要涉及遺傳性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診療技術、早期篩查和精準醫療進展4個方面。
  • 國內分子診斷主要技術與市場現狀
    分子診斷是指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病原體或人體內生物大分子的存在、結構、表達水平變化等而做出診斷的技術。分子診斷是體外診斷行業的重要細分領域,也是體外診斷行業中技術要求較高、發展速度較快的重要組成部分。
  • 分子的遺傳診斷技術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1976年美國加州金山分校教授簡悅威Y.W.Kan應用相分子雜交技術在世界目上首次完成了α-地中海貧血的產前基因診斷,此後,基因診斷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先後發展出DNA液相雜交和點雜交、限制性酶譜分析、限制性片段多態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 盤點|2020泛生子分子診斷整體解決方案
    2020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份,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席捲全球,該次疫情不但改變了每個人的工作/生活方式,同時將病毒、核酸檢測、分子診斷等概念一併帶到了大眾面前。
  • 分子診斷行業發展趨勢
    2017年是分子診斷快速發展的一年,這些得益於分子診斷新技術的應用和政策的支持,比如國家出臺的《「十三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十三五」生物技術創新專項規劃》等政策中均支持將分子診斷的應用推廣及新技術的開發。國際上FDA、CE也批准了眾多用於腫瘤診斷、病原體檢測等領域的分子診斷產品。
  • [公告]達安基因:關於投資設立分子診斷技術合資企業的公告
    [公告]達安基因:關於投資設立分子診斷技術合資企業的公告 時間:2012年01月13日 19:39:45&nbsp中財網 一、對外投資概述 1、對外投資的基本情況 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達安基因」)致力於成為中國分子診斷產業一流的上下遊一體化的綜合供應商。分子診斷技術在遺傳性疾病、腫瘤和感染性疾病的診斷領域內佔有重要位置,能為癌症、傳染性疾病及其體外診斷分析和臨床提供強力支持。
  • 分子診斷IVD設備的發展史
    分子診斷在臨床診斷中的技術主要包括PCR技術、晶片技術和測序技術。 表1 分子診斷在體外診斷中的位置  分子診斷主要技術發展的時間軸 早期的分子診斷設備1990年提出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後來的蛋白組學以及從近期開始的微生物組計劃,極大的推動了分子診斷設備的發展。產品方面,較早期時有Affymetrix公司推出的第一塊商業化基因晶片。 接下來是PCR儀器的發展。早期的PCR儀器,是簡單的DNA解鏈、複製、復性等過程,除了水浴鍋自動化,並沒有太多技術含量。數字PCR技術出現後, 與生物信息學和微型加工技術關聯起來,發展速度很快。
  • 基於PCR技術搭建一體化分子診斷平臺,「艾科諾」獲真格基金領投A+...
    本輪融資由真格基金領投,原股東南創資本 (Chuang Capital) 繼續跟投,本輪資金將用於加速自動化分子診斷平臺和第一批檢測試劑盒的臨床和註冊申報,以及後續新產品的研發。此前,它曾獲得由辰德資本領投、南創資本參與的 A 輪融資。
  • 臨床分子診斷自動化的應用現狀與展望
    分子診斷的發展史可分四大階段:1978年,簡悅威等應用液相DNA分子雜交成功地進行了鐮形細胞貧血症基因診斷,標誌著分子診斷的誕生;到1985年,Kary Mullis博士發明PCR技術,標誌著分子診斷進入了第二階段;1992年,美國Affymetrix公司製造出第一張基因晶片,標誌著分子診斷進入生物晶片階段;2005年,454 Life sciences公司推出基於焦磷酸測序法的測序系統,開創了第二代測序技術的先河
  • 2018年中國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分析:分子診斷是醫學診斷的發展趨勢
    高端人才稀缺:由於高端人才大多在大型醫療機構任職,因此對於技術含量高的檢驗業務,人才具有稀缺性,並且聘請的成本也相當高昂。季節性特徵: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具有一定的季節性特徵。主要表現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往往是各類疾病高發期與體檢高峰,從而帶動醫學診斷業務量的提升;受氣候因素與「春節」等假期影響,每年的1、2月份是醫學診斷服務的淡期。
  • 萬孚生物引入比利時公司Idylla分子診斷平臺技術
    上證報訊 萬孚生物9月3日早盤發布公告稱,與比利時Biocartis 公司近日達成合作協議,擬共同出資成立香港合資公司,在中國內地引進Biocartis的Idylla分子診斷平臺技術,在產品本地化改進、註冊、生產、市場推廣及伴隨診斷合作等方面展開全方位的合作。
  • 分子診斷中PCR和mNGS在傳染病診斷領域的應用
    分子診斷技術主要分為PCR技術、原位雜交技術、核酸質譜及基因測序。而在傳染病檢測領域,PCR技術和基因測序應用更加廣泛。 1)PCR技術檢測速度快,市場份額大。在傳染病的診斷和血篩方面,基於PCR技術的分子診斷能縮短診斷的窗口期,並且可以定量對病原體進行檢測。
  • 青州人民醫院開展結核病分子診斷新技術精準醫療沙龍會
    19日,由青州市人民醫院檢驗科組織的「結核病分子診斷新技術」精準醫療沙龍會,在該院綜合樓二樓會議室準時舉行。  齊魯網濰坊8月22日訊(通訊員 王和平)19日,由青州市人民醫院檢驗科組織的「結核病分子診斷新技術」精準醫療沙龍會,在該院綜合樓二樓會議室準時舉行。通過此次沙龍會的舉行,助推醫院精準醫療的診斷水平再上新臺階。副院長閔素娟、楊允東及相關臨床科室主任參加了會議。
  • 2019年全球診斷及基因檢測行業報告:頭部效應加劇,分子診斷異軍突起
    2019年中國診斷及基因檢測行業的融資環境進一步趨緊,私募融資領域頭部效應顯著,基因檢測類公司在交易數量及融資金額上均名列前茅;科創板開板半年來,IVD成為生物醫藥板塊中的熱門細分領域;併購市場全年共成交兩筆超過10億人民幣的重大交易。海外市場的融資交易超過半數由基因檢測企業完成,與此同時分子診斷公司熱度持續,佔據大量行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