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S技術落地病理科,加速分子診斷臨床應用發展

2020-12-06 騰訊網

當前,腫瘤個體化治療已從美好的願景逐漸步入臨床實踐。基於分子分型的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精準治療手段使腫瘤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在這一趨勢下,以新一代測序(NGS)技術為代表的靶向精準檢測方法逐漸從科研實驗室走向臨床病理科的實際應用中。

2019中國病理年會期間,在羅氏診斷主辦的「NGS助力分子病理臨床研究專題研討會」上,我國多位分子病理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NGS在分子病理診斷中的應用前沿進展。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常委兼秘書長、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病理科盧德宏教授擔任會議主席並表示:「NGS等先進檢測技術的發展正推動著病理學科加速變革。進入精準醫療時代,病理學科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如何充分發揮分子病理等新興學組的臨床價值是我們每一位病理醫生需要關注的重點。

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常委兼秘書長、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病理科盧德宏教授

NGS:現代臨床實踐的必經之路

「精準醫療要求病理醫生掌握患者儘可能詳細的信息,包括年齡、性別、基因、既往疾病史、家族譜系、生長環境、生活方式等。個體化差異會影響每位患者的疾病特徵,也意味著每個人的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方式可能不同。」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病理科主任郭凌川教授指出,「現代病理醫生的工作不再僅僅是提供一個診斷結果,而是整合所有患者信息給予臨床疾病全程管理的指導。」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病理科主任郭凌川教授

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技術的進步推動著病理診斷從傳統的形態學深入至分子層面研究,通過分析腫瘤患者的基因異常情況,包括常見的基因擴增、染色體異位/基因融合、基因突變、基因重排、甲基化、微衛星不穩定(MSI)等,為病理診斷、臨床治療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發現對不同治療方式更為敏感、療效更好的患者群體,有助於臨床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指導伴隨診斷用藥、監測療效及判斷預後等。

目前,分子病理診斷技術已應用在肺癌、結直腸癌、淋巴癌、乳腺癌等臨床常見腫瘤的診療中。其中,與雙脫氧法測序(sanger)、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等傳統檢測方法相比,NGS技術具有明顯的通量優勢,可在一次檢測中對上百萬甚至數十億個DNA分子進行大規模重測序,從而繪製更為全面的疾病基因譜。此外,NGS可同時對數百種基因的突變、插入缺失、融合、拷貝數變異進行檢測,尤其對於形態學診斷有爭議的疑難病例,NGS技術能夠最大程度上幫助患者找到有用的治療靶點和預後標誌物,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精準醫療」。相對於傳統病理檢測,NGS技術具有更快速度、更高通量、低成本人員依賴、省時、省樣本、節約成本等優勢,且能提供更豐富的信息以及更多治療選擇。

臨床上,針對腫瘤基因外顯子或單核苷酸多態性(SNP)位點進行NGS檢測,可用於判斷家系成員的患病風險。針對乳腺癌、結直腸癌等具有遺傳性傾向的癌症(如圖1),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給出了明確的風險評估及預防監測指導,要求符合遺傳學入組標準的人群進行相關易感基因突變檢測,並根據評估結果選擇合適的預防或幹預措施,在腫瘤防治工作中具有重要實用價值與意義。

圖1:多易感基因突變致乳腺癌、結直腸癌發生風險升高

NGS指導腫瘤精準診療

郭凌川教授表示:「基於NGS的腫瘤組織體細胞突變檢測能夠提供指導多種腫瘤的靶向用藥信息。結合臨床實際需求,我們可以為患者靈活設計特定病種的靶向測序方案,找到能夠實現臨床獲益的分子突變。需要注意的是,腫瘤在進展過程中,由於微環境的改變或藥物幹預後疾病可能發生變異,需要實時監測並調整治療方案。」

腫瘤突變負荷(TMB)是免疫治療中應用最多的分子標誌物之一。2017年《新英格蘭雜誌》發表的27種癌症的TMB與應用PD-1/PD-L1抑制劑治療有效率的分析顯示:各大常見腫瘤接收PD-1抑制劑治療的有效率和TMB大小几乎呈線性關係(如圖2),即TMB越高,PD-1抑制劑有效性越高。[1]

圖2. TMB在不同癌種中的分布及相應PD-1/PD-L1抑制劑治療有效率

2018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來自瑞士洛桑大學醫院的Solange Peters教授總結了晚期NSCLC免疫治療前沿進展(如圖3),提出TMB與PD-L1表達並不完全相關,需要兩種生物標誌物聯合運用。

圖3. PD-L1聯合TMB檢測應用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免疫治療可能引起負反應,甚至出現免疫治療超進展(HPD),即PD-1/PD-L1治療前後腫瘤增長速度(TGR)絕對增加超過每月50%,這與MDM2/MDM4 擴增/突變、EGFR突變、DNMT3A突變、11q13擴增、CDKN2A/B缺失等有關(如圖4)。這些基因檢測能夠及時提示患者治療是否出現HPD。此外,HPD還和年齡相關,年齡較大患者容易出現HPD。

圖4. 免疫治療相關分子標誌物[2]

先聲診斷市場高級總監宋超介紹道:「完整、全面的基因檢測不僅有助於臨床制定治療方案,其耐藥檢測分析能幫助靶向耐藥患者及時更換合適的靶向藥物,對於罕見突變的發現則有利於指導科研方向。最新發布的多項研究顯示,某些驅動基因陽性的患者免疫治療獲益較差,對此類患者及時進行全面的基因檢測,有助於他們儘早更改治療方案,提高療效。」

先聲診斷市場高級總監宋超

加強質控

規範NGS技術在病理科的應用

樣本的不同處理狀態會直接影響NGS的檢測結果,因此,對樣本製備的質量控制不容忽視。《腫瘤個體化治療檢測技術指南(試行)》建議樣本採用10%中性福馬林固定,按病理學操作規範進行取材;活檢標本固定24小時,穿刺樣本固定時間控制在6~24小時為佳;樣本經1周以上的長時間浸泡後部分DNA會被片段化,並不能檢出突變,對診斷結果產生影響。

在組織切片方面,建議切取5張連續切片,其中1片進行HE染色,確認腫瘤細胞的含量。過低的腫瘤組織含量會直接影響腫瘤基因突變豐度,造成假陰性,因此,每張切片腫瘤組織的含量至少在70%以上。

隨著介入技術的進步,穿刺小標本檢測增加了組織標本的獲取途徑。穿刺石蠟標本進行NGS檢測可以提供更直接的信息,1~2張石蠟切片(2ng DNA)即可滿足測序需要。不同檢測方法DNA樣本起始量不同,全基因組測序(WGS)DNA起始量2~5 ug,全外顯子測序(WES)和靶向測序均為1~2 ug,其中靶向測序是目前臨床開展較為常見的測序方法。

「最新的NGS技術不僅能夠定性,還能定量,這將大大有利於臨床決策的制定,但對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郭凌川教授強調,「從樣本到出具報告的每個環節都需要進行質控,其中包括樣本DNA/RNA質控、DNA文庫質控等,只有經過嚴謹的質控才能確保報告結果的準確性。」

相關焦點

  • 濱醫附院病理科:提供關鍵信息,指導臨床治療
    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病理科是山東省臨床重點專科,山東省十一五省級重點學科、山東省病理質量控制先進單位、濱州市病理學會、濱州市病理質量控制中心掛靠單位。承擔著附院乃至黃河三角洲區域臨床病理診斷、會診、質量控制等工作任務。
  • 分子診斷成為臨床檢驗診斷領域發展熱點
    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患者體內遺傳物質的結構或表達水平的變化而做出診斷的技術,被稱為分子診斷。從美國FDA發布的檢測審批報告中,幾乎涉及到所有臨床學科領域。  作為臨床檢驗診斷領域發展的熱點,全球分子診斷市場發展速度達10%以上,而中國的分子診斷市場每年的增長速度則達到20%以上,增長速度為全球的2倍。
  • 臨床分子診斷自動化的應用現狀與展望
    分子診斷以其快速、靈敏、精準的特點在疾病發生、發展、預後等各個階段均可發揮一定的作用而使其在醫療行業中得到了較廣泛的認可。一分子診斷及分子診斷自動化概述分子診斷是應用分子生物學的技術和方法獲得人體生物大分子及其體系存在結構或表達調控的變化水平,為疾病的防治、預測、診斷、治療和預後判斷提供信息和決策依據的新興的檢驗醫學分支學科[1,2,3]。
  • 第五屆中國先進分子診斷技術與應用論壇(MDx 2019)通知
    隨著NMPA陸續批准用於腫瘤診斷的NGS試劑盒產品上市,越來越多以二代測序等前沿基因檢測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從服務走向產品。然而這種以LDT模式走向IVD註冊也隨之帶來了新的挑戰:  面對百家爭鳴、群雄割據的分子診斷產業版圖及其落地挑戰,此次會議顯得勢在必行。
  • 乳腺癌精準診療病理臨床對話之乳腺外科與病理科的合作
    隨著乳腺癌診斷和治療上不斷進展,病理與臨床的密切合作對於乳腺癌的診治越來越重要。「2020中國乳腺癌精準診療雲峰會」邀請國內乳腺病理大咖就近年來三陰性乳腺癌的病理診斷進展、乳腺癌免疫治療中的生物標記物檢測、乳腺癌HER2檢測的變化對臨床治療的影響、新輔助治療手術標本的評估,以及如何促進病理科與乳腺外科更好地進行合作等方面作了相關報告,同時邀請了臨床醫生和病理醫生一起來討論乳腺癌診治中相關問題。
  • NGS從研究端轉換到臨床應用的體外診斷化發展趨勢,NGS臨床應用市場...
    打開APP NGS從研究端轉換到臨床應用的體外診斷化發展趨勢,NGS臨床應用市場不斷擴大 工程師青青 發表於 2018-07-14 08:42:00
  • 分子診斷行業發展趨勢
    2017年是分子診斷快速發展的一年,這些得益於分子診斷新技術的應用和政策的支持,比如國家出臺的《「十三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十三五」生物技術創新專項規劃》等政策中均支持將分子診斷的應用推廣及新技術的開發。國際上FDA、CE也批准了眾多用於腫瘤診斷、病原體檢測等領域的分子診斷產品。
  • 分子診斷技術在心血管疾病的應用
    摘要:7月7日晚,火石百家邀請阜外醫院分子診斷中心周洲教授為大家分享「分子診斷技術在心血管疾病的應用」。本次分享主要涉及遺傳性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診療技術、早期篩查和精準醫療進展4個方面。
  • 聚焦分子病理,為腫瘤疾病提供精準診斷
    為了向病理學界傳遞國內外最新的分子病理進展,4月19-21日,由艾迪康醫學檢驗中心主辦的「2013年腫瘤分子病理診斷及臨床治療新進展」暨「2013年艾迪康海內外華人學者病理診斷研討會」在杭州隆重開幕,來自全國各地區100餘位病理和腫瘤科臨床醫生參會。
  • 渭南市第二醫院病理科成功開展免疫組化染色與診斷技術
    渭南青年網(編輯 姚和平)近期,渭南市第二醫院病理科成功開展免疫組化染色與診斷技術,此項技術的開展填補臨渭區技術空白,為腫瘤的診斷、治療提供更精確的依據。免疫組織化學技術是應用免疫學基本原理——抗原抗體反應,即抗原與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原理,通過化學反應使標記抗體的顯色劑(螢光素、酶)顯色來確定組織細胞內抗原(多肽和蛋白質),對其進行定位、定性及相對定量的研究。
  • 【精準醫學】開闢病理新領域,廣東率先成立首個分子病理專業合作平臺
    論壇聚焦分子病理近十年發展與應用,直擊臨床應用新進展、新動態,向與會人員獻上了一場觀點精彩碰撞的思想盛宴,為推動分子病理學系統性、規範化發展和臨床應用按下「加速鍵」。 分子病理與精準診斷的發展已成為臨床病理的核心和備受矚目的領域。卞修武院士認為,病理診斷的任務正在變遷,傳統的病理多是要求判斷病變性質,而分子病理則是從分子層面為臨床提供更為精準的預測性診斷、治療性診斷,其意義巨大,沒有精準的病理診斷,就沒有精準的治療。但分子病理不是孤立的,也不能拋棄傳統病理,兩者應緊密結合,才能實現精準的病理診斷。
  • 【科主任說】病理科:讓「金標準」的含金量更高
    誠如此,病理素來享有「臨床醫生的眼睛,臨床診斷的金標準」的美譽。小編懷著崇敬的心情拜訪了病理科執行主任姚俊霞。砥礪前行的病理科約半個世紀前的1970年,醫院有了病理檢驗項目,當時附屬於檢驗科,工作人員2名,僅一間房、一臺顯微鏡和一臺切片機。隨著業務量的不斷增長和技術的更新迭代,1993年,病理科獨立成科。
  • 下一代分子診斷技術如何助力全民健康醫藥事業發展?——中國科學院...
    前沿科技·精準醫學下一代分子診斷技術如何助力全民健康醫藥事業發展?——中國科學院趙國屏院士、上海師範大學王金博士詳解下一代分子診斷技術創新與應用■文/桂楷東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分子微生物學家趙國屏及上海師範大學的王金博士為大家詳細解答了上述問題。分子診斷技術:健康生活的重要幫手「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順利完成,越來越多的基因組和蛋白組信息被人們用來服務於與臨床診斷相關的實驗工作中,與之對應的是多種分子診斷技術也不斷湧現」。
  • 分子診斷行業深度研究及投資策略:精準醫療,看PCR還是NGS
    1.分子診斷:多技術共存,引領體外診斷快速發展1.1 分子診斷-發展最快的 IVD 細分領域 分子診斷是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通過檢測受檢個體或其攜帶病毒、病原體的遺傳物質的結構或含量的變化而做出診斷的技術。
  • 分子的遺傳診斷技術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1976年美國加州金山分校教授簡悅威Y.W.Kan應用相分子雜交技術在世界目上首次完成了α-地中海貧血的產前基因診斷,此後,基因診斷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先後發展出DNA液相雜交和點雜交、限制性酶譜分析、限制性片段多態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 2020年中國分子診斷市場現狀及市場規模預測分析
    中商情報網訊:分子診斷是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通過檢測受檢個體或其攜帶的病毒、病原體的遺傳物質的結構或含量的變化來為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提供信息和依據的技術。廣泛應用於腫瘤診療、傳染病檢測等領域。
  • 中國分子診斷產業及發展戰略研究
    (2)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的產生推動了分子診斷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實時定量PCR技術的普及和應用。  (3)誕生了一批以生物晶片技術為代表的高通量檢測技術。該技術突破了傳統的檢測方法瓶頸,具有樣品處理能力強、通量高、集成度高、可自動化等特點,成為分子診斷技術領域的新生力量[1]。
  • 國際知名NGS公司腫瘤伴隨診斷試劑盒攜Horizon分子診斷...
    Horizon的標準品支持檢測試劑盒的開發和隨後的臨床實驗。Horizon是腫瘤分子診斷和研究領域標準品的全球領先生產者和供應商。2017年盛夏,基因編輯技術應用的全球領導者Horizon Discovery公司(倫敦證券交易所:HZD),宣布其與國際知名NGS公司合作的腫瘤伴隨診斷試劑盒攜Horizon分子診斷標準品成功通過FDA上市前批准申請(PMA)。
  • 下一代分子診斷技術——CRISPR分子診斷技術盤點
    目前,在臨床上用於新冠病毒診斷的核酸檢測技術基於實時螢光定量PCR,由於在普通的診所和社區醫院缺乏特定的檢測設備,導致疾病檢測進展緩慢。而基於CRISPR技術的診斷技術,將檢測方法開發成一種POCT產品,無需特定的檢測設備,通過類似PH檢測試紙的方法就可以判斷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該方法具有特異的高靈敏度,每微升裡僅10-100個病毒拷貝,就可以被檢測出來。
  • 專訪中日友好醫院病理科主任鍾定榮:精準醫療時代來臨,「幕後英雄...
    從事臨床病理診斷工作26年(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病理科工作9年,北京協和醫院工作15年,目前在中日友好醫院工作)。2020年11月12日-15日,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和廣東省抗癌協會承辦的「2020年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在廣州隆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