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創新應用引人關注
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患者體內遺傳物質的結構或表達水平的變化而做出診斷的技術,被稱為分子診斷。作為預測診斷的主要方法,它既可以進行個體遺傳病的診斷,也可以進行感染性疾病、腫瘤的個性化治療及產前診斷等,其檢測材料包括了DNA、RNA和蛋白質。
現在的醫學正逐步的進入到診斷醫學時代,基因診斷、分子診斷已在世界範圍內逐漸興起。從美國FDA發布的檢測審批報告中,幾乎涉及到所有臨床學科領域。
作為臨床檢驗診斷領域發展的熱點,全球分子診斷市場發展速度達10%以上,而中國的分子診斷市場每年的增長速度則達到20%以上,增長速度為全球的2倍。
分子診斷有助突破傳統診療方法瓶頸
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協和醫科大學副校長詹啟敏院士近年來致力於推動產學研用的結合發展,重點包括了抗體疫苗、生物醫藥等,自國家「十一五」規劃開始,他一直負責國家生物醫藥領域「863」專家組的工作。
詹啟敏告訴記者:「去年國家科技大會之後,要求科技和產業,科技和臨床應用,科技和社會需求相結合,在這種理念的推動下,分子診斷髮展速度非常快。國家層面在制定規劃時,也把分子診斷結合疾病的預防,結合疾病的個性化治療作了重點布局。」
據了解,在我國的科學計劃裡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也從技術研究方面有一些布局。從國家戰略層面看,國務院新列出的七個戰略新興企業,生物醫藥就是其中一塊,在這個產業裡面,分子診斷又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據介紹,從「十一五」開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有尋找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分子把標研究;國家973重大項目中,結合高發疾病進行的臨床研究,為分子診斷提供了創新性的成果。863計劃則著重於分子診斷成果的應用到臨床的一些技術,把分子診斷結合疾病的預防以及個性化治療作為很重要的發展內容。此外,還有衛生部的行業基金、國家重大專項等運用性和推廣性計劃,很多內容都和分子診斷相關的。
為什麼分子診斷的發展顯得如此重要?因為,從目前傳統的醫學發展來看,在臨床上用的很多傳統的診斷治療的方法遇到了很大瓶頸,而幫助突破這個瓶頸很大的一個技術優勢,正是分子診斷。分子診斷對於進行疾病的預警,預測,診斷治療,包括個性化的用藥,都有很大的幫助。
詹啟敏院士認為,我們國家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的重點明確提出要埠前移,進行早期診斷和預測,把疾病的風險提早預測出來,這是我國的一個重大戰略。這一點一定要用到分子診斷的平臺。同時,轉化醫學、分子診斷對於推動醫院的發展,提高創新力和醫院的市場競爭力也非常重要。
而他同時指出:「任何一項技術應用到人群的診斷和治療過程中,需要經過科學的評估,這需要有一個過程。目前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分子診斷才剛剛起步,很多研究成果還往臨床應用推廣階段,還需要臨床驗證」 。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