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診斷設備發展史:精細加工與晶片系統已走上歷史舞臺 國產設備...

2020-11-25 儀器信息網

在剛剛過去的蘇州標記免疫分析專業委員會2019學術峰會上,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分析測試中心蔡強主任詳細講述了分子診斷IVD設備的發展史。

蔡強 研究員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分析測試中心 主任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應用技術合作中心 副主任

分子診斷在體外診斷中的位置

分子診斷在臨床診斷中的技術主要包括PCR技術、晶片技術和測序技術。臨床檢測中,分子診斷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市場佔比與生化診斷、免疫診斷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前分子診斷在體外診斷中的主要的應用領域,包括對病毒、細菌等微生物的篩查及定性定量檢測,藥物篩選及用藥分析以及基因早期的分析。在微生物檢驗檢測方面,分子診斷相對於免疫診斷具有一定的優勢;基因圖譜分析方面,雖然目前相關研究很多,但在該領域應用的臨床價值還有待發掘。

分子診斷在體外診斷中的位置

分子診斷和微生物診斷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微生物診斷是外部特性分析,而分子診斷則是對內部分子的檢測。

1 分子診斷在體外診斷中的位置 

種類

細分

檢測原理

應用領域

優點

缺點

分子診斷

PCR

DNA高溫變成單鏈,低溫互補配對鏈合成

病毒、細菌

特異性強、靈敏度高

檢測通量較小


原位雜交

定標記的一致順序核酸為探針與細胞或組織切片中核酸進行雜交,從而對特定核酸順序進行精確定量定位的過程

基因圖譜、病毒檢測

成本較低

精度相對低、檢測通量較小


基因晶片

測序原理是雜交測序方法,在一塊基片表面固定了序列一直的把核苷酸的探針,互補匹配確定序列

藥物篩選、新藥開發、疾病診斷

簡單、便捷、準確

檢測通量較小


基因測序

從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測定基因全序列,預測罹患多種疾病的可能性

基因圖譜、糖篩等

信息量大、通量高、準確

成本高、耗時較長

微生物診斷

藥敏試驗

體外測定藥物抑菌或殺菌能力的試驗

實驗室檢驗

準確

操作要求高


培養+形態觀察

對細菌培養觀察菌落

細菌、真菌

簡單、成本低

耗時


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

細菌鑑定的生化反應

細菌、真菌

簡單、快速

成本高

血液物診斷

 

 

塗片+鏡檢

異型血溶血現象

血型檢驗等

方便快捷

檢測範圍有限


血細胞分析

通過一些儀器的檢測對紅細胞、白細胞等進行分析

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檢測

定量,準確

檢測範圍有限


流式細胞術

以高速分析上萬個細胞,濱能同時從一個細胞中測得多個參數

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檢測

速度快、精度高、準確性好

成本較高

其他

POCT

即時檢測原理依不同設備不同

心臟標記物肝素抗凝等

快速簡單、綜合成本低

精度相對較低

分子診斷主要技術發展的時間軸

早期的分子診斷設備,多為大型集成化設備,包含很多的操作模塊。在原理上,早期的設備並無很多創新,主要是將多種手工操作內容自動化和集成化,發展到基因晶片,才有了原理性的突破。1990年提出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後來的蛋白組學以及從近期開始的微生物組計劃,極大的推動了分子診斷設備的發展。產品方面,較早期時有Affymetrix公司推出的第一塊商業化基因晶片

接下來是PCR儀器的發展。早期的PCR儀器,是簡單的DNA解鏈、複製、復性等過程,除了水浴鍋自動化,並沒有太多技術含量。數字PCR技術出現後, 與生物信息學和微型加工技術關聯起來發展速度很快。再後來出現了微流控技術和基因測序技術。基因測序技術經歷了一代、二代、三代,目前測序技術,仍然是重要的發展方向。

 

分子診斷主要技術發展的時間軸

前處理複雜導致分子診斷的現場應用成為瓶頸

分子診斷和免疫診斷、生化診斷設備不同的地方,很大程度在於樣品前處理。免疫檢測對象主要是一些游離的大分子處理相對容易但分子診斷樣本處在細胞當中,處理過程容易被汙染,因此前處理系統相對複雜。

分子診斷系統的組成包括樣本前處理系統、檢測處理系統和分析處理系統。樣本前處理系統依據其功能的豐富程度又包括移液操作和核酸提取兩個平臺,依據使用場所不同分為實驗室自動化平臺和現場前處理平臺。

目前前處理設備中,全自動的移液工作站是比較成功的設備。它是一種全自動、高精度移液系統,專門用於小體積的PCRqPCR體系配置能夠完全替代手工保證了配置實驗擴增體系的正確性精密度及重複性缺點是功能單一臨床及科研應用尚有一定局限性

 

貝克曼自動化工作站Biomek i7

核酸提取設備主要是自動核酸提取儀該儀器集成了自動移液工作站和標準耗材在以其預設程序控制下進行核算分離的儀器這一類自動化系統在科研和臨床應用最為廣泛。提取方法的核心是免疫磁珠,包括磁珠吸附和磁珠分離等。除磁珠提取純化方法外,還有其他純化方法,如柱層析法。

 

託摩根核酸提取儀 MM96

目前,現場分子診斷還存在諸多問題。免疫檢測中可用試紙條等材料,檢測方便,但是分子診斷沒有這類材料可用,主要原因是樣品前處理無法達到這種檢測目的。當現場檢測時,在很開放的環境下,如何提取純化DNA,目前仍沒有簡易方法。現場檢測的需求,目前在醫院的臨檢中心還不大,對於基層的衛生所,或許會存在這樣的需求,從這個問題也引發出醫療模式應該往什麼方向發展的思考。

分子診斷的三大檢測平臺

分子診斷主要的檢測平臺為PCR儀、晶片系統以及基因測序平臺。

PCR——數字PCR是未來發展趨勢

分子診斷設備另一個重要的組成內容是PCR儀器。常規的PCR目前技術上可提升的空間很有限,但很多部件只有少數幾家廠家做的不錯。

螢光定量PCR,國內有很多廠家生產,技術、元器件等各方面正在迅速趕超國外儀器廠商水平,但這未必是國內廠商最終的發展方向。得益於光源及檢測器件小型化趨勢,現在的螢光PCR儀越來越小型化。

數字PCR是PCR領域未來發展的趨勢,目前有一些廠商在研究生產,比如銳訊生物、新羿生物、領航基因等。現在數字PCR的售價很高,主要原因是後端檢測器件靈敏度要求高,成像器件技術先進,造成成本偏高。當然,因為數字PCR有絕對定量的功能,對於分子檢測意義重大。建議國內PCR儀器廠商,不要只關注螢光定量PCR,可向數字PCR發展。

 

 

 

點此進入數字PCR專場查看更多

微滴式數字PCR的檢測流程

2 3PCR的比較


Routine PCR

Real-time PCR

Digital PCR

是否定量

否,但是比較凝膠上的擴增條帶的強度與一直濃度的標準品可提供「半定量」的結果

是,因為在PCR的指數(對數)期內採集數據,在此期間PCR產物的數量與核酸模板的量成正比

是,陰性,PCR反應的比例適合泊松統計法

應用

測序
基因分型
分子克隆

基因表達定量
晶片驗證
質量控制與檢測驗證
病原體檢測
SNP基因分型
病毒定量
microRNA分析
siRNA/RNAi實驗

病毒載荷絕對定量
下一代測序文庫絕對定量
稀有等位基因檢測
基因表達絕對定量
混合物富集和分離
核酸標準品絕對定量

總結

傳統PCR的缺點:
精確度差
靈敏度低
動態範圍小,<2logs
解析度低
非自動化
僅限基於規格的區別分析
結果未表示為數字
使用溴化乙錠染色不足一定量
PCR後需處理

實時螢光定量PCR的優點:
1.提高檢測的動態範圍
2.無需PCR後處理
3.檢測能夠覆蓋低至2倍的變化
4.在PCR的煮熟器內採集數據
5.報告基團螢光信號的增加與生產的擴增子數量成正比
6.裂解探針提供擴增子的永久裂解記錄

數字PCR的優點:
1.無需以來參考物或標準品
2.通過增加PCR平行樣的綜述可實現所需要的精度
3.高度耐受抑制劑
3.能夠分析複雜混合物
5.與傳統的qPCR不同,數字PCR對出現的拷貝數呈線性反應,可以檢測到較小倍數變化的差異。

DNA微陣列——基因晶片

螢光原位雜交(FISH),是一種傳統方法,對於原位切片的分析有一定的意義。儀器本身比較簡單,就是螢光顯微鏡,外加一個殼構成的一個圖像分析儀。檢測過程是在一定的溫度下將切片加入設備中,成像。雜交的另種方式是利用晶片進行,主要是DNA微陣列晶片。晶片技術從上世紀90初期開始研究到現在,已經有近三十年時間,目前已經應用到診斷當中,用做疾病篩查。螢光原位雜交最核心的地方在於診斷試劑而非設備。目前的檢測方式主要採用螢光標記的方式,在靈敏度方面,已經能夠滿足檢測要求,因此化學發光、電化學發光標記方式相對較少。

 

美谷分子GenePix 4300A&4400A微陣列基因晶片掃描儀

第四代基因測序成為資本追逐熱點

基因測序的發展,從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一代,到現在已經發展到第四代。原理上,第一代測序儀可認為是人工操作方法的儀器實現,相對比較簡單。現在的第三代測序和第四代測序的原理已有一定區別。目前,高通量測序的需求很大,發展很迅速,國內在基因測序儀器的發展也將會越來越快。第三代和四代測序儀的價值在於直接讀取功能大,但成本很高,測序時間長。把測序降到10美元以下是全球相關企業追求的目標,如果實現,測序在診斷中的應用將會更多的取代其他技術。

 基因測序技術進展

四代測序,即納米孔技術測序,目前已經成為資本市場追逐的熱點,容量約為幾十億美元。原理很簡單,就是DNA鏈打開後穿過一個很細的孔,單個鹼基對通過納米尺寸的通道時,會引起通道點穴性能的變化。四代測序具有高讀長、易集成、小型化、高速度、大通量等優勢。納米孔所通電流很小,為10-18-10-15A,遠低於螢光檢測電流,所以目前檢測時間大約需要幾個小時到十幾個小時,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後期有望將測序時間縮短到半小時。

納米孔主要包括兩大類生物納米孔和固態納米孔。生物大分子納米孔發展較早,已經有了相應的設備,體積很小,準確率較低。固態納米孔,目前還是實驗室水平,有少數四代測序公司已經開始做固態納米孔測序儀。固態納米孔的檢測方式很多,在基底上做一些材料摻雜,具有半導體特性,可替代光學器件,精確度也等性能指標更好。因為固態納米孔使用的是標準的微電子工藝,如果可以規模化生產,可以降低測序儀生產成本,值得推廣。

測序結束後,數據處理比其他診斷方法更為複雜。免疫檢測的IVD設備後期用到的主要是資料庫管理,無需數據處理,但是分子診斷數據需要用算法進行處理,這些算法也就是生物信息學的發展源頭。目前來講,做算法的人才和做軟體的人才都並不缺乏,缺乏的是能夠將算法做成軟體的人才,這是基本事實。目前很多高校已經發表了很多算法相關的論文,但是軟體依舊很少。目前很多檢測機構所用的數據分析軟體多是英文軟體,很多還是開源軟體,這種軟體不適合醫院檢驗使用。因此,數據處理軟體不足,對測序設備在臨床的應用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除了上述測序技術,DNA條形碼與測序結合起來,未來在臨床上或可發揮一定的作用。DNA條形碼是利用標準的、有足夠變異的、易擴增、較短的DNA片段在物種內的的特異性和種間的多樣性而創建的一種新的生物身份識別系統。目前主要用於物種鑑定。

小結主要觀點

1. 四代測序、DNA條形碼、全基因組測序等技術高速發展,臨床價值需要拓展,國產設備仍然聚焦於早期技術,新技術設備十分缺乏。

2. 樣品前處理設備普遍缺乏,尤其是在現場應用的環節

3. 無論是PCR、前處理還是測序,精細加工與晶片系統已經走到歷史舞臺,國產設備需造作準備。

 整理自蔡強在標記免疫分析專業委員會2019學術峰會IVD設備論壇上所作報告

相關焦點

  • 分子診斷IVD設備的發展史
    分子診斷在臨床診斷中的技術主要包括PCR技術、晶片技術和測序技術。在原理上,早期的設備並無很多創新,主要是將多種手工操作內容自動化和集成化,發展到基因晶片,才有了原理性的突破。1990年提出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後來的蛋白組學以及從近期開始的微生物組計劃,極大的推動了分子診斷設備的發展。產品方面,較早期時有Affymetrix公司推出的第一塊商業化基因晶片。 接下來是PCR儀器的發展。
  • 研報丨微流控分子診斷行業
    而且在中國市場,國產品牌整體市場份額高於外資(~60%),以試劑為主,儀器的市佔率僅10%(2019年)。國產試劑是得益於早期PCR等儀器的開放性,憑藉價格優勢佔領國內市場。未來隨著分子診斷儀器逐漸封閉化,國產試劑面臨風險,國產設備的進口替代有更大機會。
  • 從國產晶片到半導體設備細分領域,瀋陽芯源微電子面面觀
    2017年全球集成電路市場規模近3400億美元,其中54%的晶片都出口到了中國,但是中國國產的晶片市場份額僅有10%,我國晶片產業長期被國外廠商控制,已經超過石油和大宗商品成為第一大進口商品。可見我國在半導體產業上並沒有擺脫對外部的依賴,這也是為什麼國家集成電路基金設立的原因。
  • 中國分子診斷產業及發展戰略研究
    在體外診斷行業眾多的細分市場中,分子診斷的表現最為突出,被認為是體外診斷行業的主要增長動力。分子診斷佔體外診斷的比例已經從1995年的2%增長到了2012年的11%。1995年,全球從事分子診斷產品的公司僅有100家,隨著分子診斷市場的迅速發展,這一數字已增加至2010年的500多家[3]。
  • 半導體設備龍頭的併購史
    半導體行業觀察根據對各公司網站歷史及收購相關公告進行整理(只對已公開事件進行整理),發現樣本中的十家公司自1996年起至今共發起了92次併購。1998年,為了完善生產線,應用材料收購了Consilium;進入到2000年,為了進入光罩生產市場和薄膜電晶體陣列測試領域,應用材料收購了Etec System公司;2001年,應用材料又以2100萬美元收購了以色列公司Oramir設備有限公司,看中了該公司的半導體晶片雷射清洗技術,對其已有的晶片檢測控制系統形成了良好的補充;2009年,應用材料以
  • 深度解讀晶片測試:三大機器貫穿全流程,國產設備突飛猛進
    公司來自荷蘭,被曝中國員工竊密)(深度解讀晶片刻蝕:國產5nm機器已就緒,2018全球銷售額破歷史新高)(揭秘晶片製造關鍵一環,百億美元市場的光刻膠產業)以下為智能內參整理呈現的乾貨:一、測試設備貫穿生產流程:探針臺、分選機、測試機正如開篇提及,集成電路工藝繁多複雜,其中任何一道工藝出錯都可能導致生產的集成電路不合格,拉低良品率。
  • 晶片的雕刻刀!半導體設備刻蝕機走在國產替代前列
    半導體產業之風已至,政策環境利好國內半導體設備企業。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向大陸轉移的過程中,半導體設備國產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刻蝕機是用來做什麼的刻蝕機,顧名思義,對應的是晶片製造中的「刻蝕」這一步。半導體設備刻蝕機走在國產替代前列在晶片製造中,有三個核心的環節,分別是薄膜沉積、光刻和刻蝕。刻蝕就是用化學或物理方法對襯底表面或表面覆蓋薄膜進行選擇性腐蝕或剝離的過程,進而形成光刻定義的電路圖形。
  • 北京亦莊:集成電路國產設備走向「前臺」
    截至今年11月,中芯國際北京廠使用國產設備加工的12英寸正式產品晶圓加工突破1000萬片次。這標誌著國產設備技術和市場競爭力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也意味著在以精密、嚴苛著稱的集成電路生產領域,國產設備正通過進口替代,穩步走向「前臺」。
  • 分子診斷行業發展趨勢
    藥物基因組相關的分子診斷產品將繼續保持增長。 單基因遺傳病種類繁多,目前已發現8000餘種,綜合發病率高達1/100。大多數單基因遺傳病會致死、致畸或致殘,僅5%有治療藥物,且費用昂貴。
  • 國內分子診斷主要技術與市場現狀
    分子診斷是指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病原體或人體內生物大分子的存在、結構、表達水平變化等而做出診斷的技術。分子診斷是體外診斷行業的重要細分領域,也是體外診斷行業中技術要求較高、發展速度較快的重要組成部分。
  • 行研 | 國內超聲診斷行業: 國產品牌的崛起與發展之路(上)
    超聲由於具有準確、直觀、無創傷、操作簡便等優點,在臨床上成為許多疾病的首選診斷方法。隨著國產超聲的崛起,以邁瑞、開立為首的國產品牌不斷對以「GPS」為首的外資品牌發起挑戰。隨著國內超聲診斷市場的不斷擴容、更新與替代,以及政策對國產超聲的不斷加碼扶持,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國產超聲的進口替代會愈加明顯,國產超聲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 貝斯達:高端醫學影像診斷設備的新銳代表
    當前公司產品以磁共振為核心,同時覆蓋醫用X射線設備、核醫學設備、彩色超聲診斷系統、醫療信息化軟體等共五大系列,擁有超四十款產品。公司磁共振產品線齊全,品類豐富,2017年國內銷量和保有量均為國產品牌第二。   報告期內,公司銷售收入及佔比分產品情況如下:   公司主營業務收入主要來自於磁共振成像系統、醫用 X 射線設備、彩色超聲診斷系統等設備銷售、軟體及相關服務收入。
  • 晶片的雕刻刀!投入佔比超光刻機,揭秘走在國產替代前列的刻蝕設備...
    光刻的精度直接決定了元器件刻畫的尺寸,刻蝕和薄膜沉積的精度則決定了光刻的尺寸能否實際加工,因此光刻、刻蝕和薄膜沉積設備是晶片加工過程中最重要的三類主設備,價值佔前道設備的近 70%。在高端光刻領域,浸沒式光刻是幹法光刻的替代技術,新舊技術的替代帶來了光刻機的完全壟斷。
  • 分子診斷將迎來高速發展 2020年市場達93億美元
    而且生物診斷、免疫診斷市場趨於飽和,分子診斷將成為下一個投資風口,有望迎來高速發展。在此背景下,檢測手段必須做到快速、精確、特異性強,分子診斷由此走入醫學檢驗界的視野。分子診斷之所以備受追棒,是因其是精準診斷的核心,而精準診斷是精準醫療的基礎。分子診斷可用於早期疾病的預警、篩查、早診,重要性可見一斑。據《中國分子診斷行業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分子診斷市場規模已近60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將增至93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9.3%。
  • 微流控晶片行業研究|微流控技術|晶片|生物|診斷|化學|-健康界
    公司建立了完備的微流控晶片研發與生產中心,配置了三條微流控晶片生產線,包括數控CNC微加工儀器,軟刻蝕有機晶片加工系統,光刻-掩模無機晶片加工系統,可以加工生產所有材質的晶片,如玻璃、石英、矽、PDMS和PMMA等。
  • 分子的遺傳診斷技術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1976年美國加州金山分校教授簡悅威Y.W.Kan應用相分子雜交技術在世界目上首次完成了α-地中海貧血的產前基因診斷,此後,基因診斷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先後發展出DNA液相雜交和點雜交、限制性酶譜分析、限制性片段多態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 抓住石化業綠色高質發展機遇 國產變壓吸附設備「火」起來
    當前,我國工業領域環保標準日趨嚴格、循環經濟備受推崇、產品精細化水平不斷提升,這對氣體分離的種類、純度、氣流量、設備規模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變壓吸附技術帶來了新的市場機遇。國產變壓吸附設備企業在這場機遇與挑戰的博弈中,一邊趁風引火,把握現在,一邊挖潛問道,籌謀未來。
  • 體外診斷報告—優質國產品牌的春天(下)
    臨床血球市場發展趨勢血球技術與流式細胞儀基本原理一致,但流式的性能要求要更為精細,在實驗室作為科研儀器廣泛使用。已經有一些大型高端醫院,把流式細胞儀用於臨床,分析學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來診斷血液疾病,血球會向著更自動化、集成化的方向發展。
  • 巨·研究|國產半導體設備正在逆襲 刻蝕機有望率先實現國產替代
    國內先進水平距國外尚有一定距離,但在國家大基金的扶持下已逐漸形成自己的優勢,國產化佔有率逐漸提升。刻蝕設備由於技術原因全球形成多寡頭壟斷格局,國產替代走在半導體設備中前列,這也同時意味著機會,我們具體來看一下。
  • 臨床分子診斷自動化的應用現狀與展望
    分子診斷的發展史可分四大階段:1978年,簡悅威等應用液相DNA分子雜交成功地進行了鐮形細胞貧血症基因診斷,標誌著分子診斷的誕生;到1985年,Kary Mullis博士發明PCR技術,標誌著分子診斷進入了第二階段;1992年,美國Affymetrix公司製造出第一張基因晶片,標誌著分子診斷進入生物晶片階段;2005年,454 Life sciences公司推出基於焦磷酸測序法的測序系統,開創了第二代測序技術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