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的雕刻刀!半導體設備刻蝕機走在國產替代前列

2020-11-22 OFweek維科網

半導體產業之風已至,政策環境利好國內半導體設備企業。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向大陸轉移的過程中,半導體設備國產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刻蝕機是用來做什麼的

刻蝕機,顧名思義,對應的是晶片製造中的「刻蝕」這一步。

在晶片製造中,「光刻」和「刻蝕」是兩個緊密相連的步驟,也是非常關鍵的步驟。「光刻」就相當於用投影的方式把電路圖「畫」在晶圓上。注意,這個時候,電路圖其實不是真的被畫在了晶圓上,而是被畫在了晶圓表面的光刻膠上。光刻膠表層是光阻,一種光敏材料,被曝光後會消解。而「刻蝕」,才是真正沿著光刻膠表面顯影的圖案,將電路圖刻在晶圓上。

晶片的雕刻刀!半導體設備刻蝕機走在國產替代前列在晶片製造中,有三個核心的環節,分別是薄膜沉積、光刻和刻蝕。刻蝕就是用化學或物理方法對襯底表面或表面覆蓋薄膜進行選擇性腐蝕或剝離的過程,進而形成光刻定義的電路圖形。

其中,光刻是最複雜、最關鍵、成本最高、耗時最高的環節;刻蝕的成本僅次於光刻,重要性也在不斷上升;而薄膜沉積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序,在製造中,為了實現大型集成電路的分層結構,需要反覆進行沉積-刻蝕-沉積的過程。

半導體先進位程加速,對刻蝕設備要求提高

刻蝕技術隨著矽片製造技術的發展有了很多改變,最早的圓筒式刻蝕機簡單,只能進行有限的控制。

現代等離子體刻蝕機能產生高密度等離子體,具有產生等離子體的獨立射頻功率源和矽片加偏執電壓、終點監測、氣體壓力和流量控制,併集成對刻蝕參數進行控制的軟體。

隨著國際上高端量產晶片從14nm到10nm階段向7nm、5nm甚至更小的方向發展,當前市場普遍使用的沉浸式光刻機受光波長的限制,關鍵尺寸無法滿足要求,必須採用多重模板工藝,利用刻蝕工藝實現更小的尺寸,使得刻蝕技術及相關設備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

下圖展示10nm多重模板工藝原理,涉及多次刻蝕。

國內刻蝕設備有望突破國際壟斷

在晶圓加工的薄膜沉積設備、光刻機、刻蝕機三類核心設備中,刻蝕機國產化率最高,而且比率逐年上升、速度最快。根據預計,到2020年,國內刻蝕機國產率將達到20%。除了美國、日本以外,中國已經逐漸成為世界第三大半導體設備供應商,目前中國已經有34家裝備供應廠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與瀋陽等地。

刻蝕機是晶片製造及微觀加工的最重要設備之一,採用等離子體刻蝕技術,利用活性化學物質在矽片上刻蝕微觀電路。7nm製程相當於頭髮絲直徑萬分之一,是目前人類能夠在大生產線上製造出的最小集成電路布線間距,這接近了微觀加工極限。儘管我國半導體設備產業和國際龍頭仍有差距,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半導體設備產業無論從環境、下遊需求拉動還是研發實力都有質的飛躍。

相比光刻機領域,中國在半導體刻蝕設備領域的水平還是很不錯的,至少在技術方面,已經接近甚至達到國際領先的水平。未來,在存儲器國產化大背景和國家大基金二期的加持下,國產刻蝕領域將大有作為。據業內相關人士預計,未來在刻蝕機領域國產率將達50%,MOCVD領域未來將達70%國產率。因此,國內刻蝕設備供應商有望突破國際壟斷。

相關焦點

  • 晶片的雕刻刀!投入佔比超光刻機,揭秘走在國產替代前列的刻蝕設備...
    光刻機、刻蝕機和薄膜沉積設備是晶片製造過程中的三大核心設備,如果把晶片比作一幅平面雕刻作品,那麼光刻機是打草稿的畫筆,刻蝕機是雕刻刀,沉積的薄膜則是構成作品的材料。
  • 半導體設備行業專題報告:刻蝕機走在國產替代前列
    集成電路就在沉積、光刻、刻蝕、拋光等步驟的不斷重複中成型,整個製造工藝環環相扣,任一步驟出現問題,都可能造成整個晶圓不可逆的損壞,因此每一項工藝的設備要求都很嚴格。如果把晶片比作一幅平面雕刻作品,那麼光刻機是打草稿的畫筆,刻蝕機則是雕刻刀,沉積的薄膜則是用來雕刻的材料。
  • 巨·研究|國產半導體設備正在逆襲 刻蝕機有望率先實現國產替代
    刻蝕設備由於技術原因全球形成多寡頭壟斷格局,國產替代走在半導體設備中前列,這也同時意味著機會,我們具體來看一下。晶圓加工工藝包括氧化、擴散、退火、離子注入、薄膜沉積、光刻、刻蝕、化學機械平坦化(CMP)等,這些工藝並不是單一順序執行,而是在製造每一個元件時選擇性地重複進行。
  • 大國重器之國產刻蝕機:中國晶片燎原火 - 刻蝕機,半導體,中微...
    其實,刻蝕本身並不是一件難事,人類很早就懂得用強酸去刻蝕金屬,現在做玻璃雕刻、金屬雕刻之類的,也需要用到刻蝕。但是,對於半導體產業來說,它的難點在於,工藝製程實在是太微小、複雜了。所以,刻蝕機的技術難度和半導體工藝是直接相關的。總得來說,半導體工藝製程的進化和設計結構的更新,是刻蝕機製造難度增加的主要因素。
  • 國內最具優勢的半導體設備——刻蝕機的突圍
    來源:每日財報作者:劉雨辰如果目前在光刻機領域我們還無力做出改變,那麼已經佔據優勢的刻蝕機領域勢必會成為國產替代的先鋒  近期關於華為已經沒有晶片的信息被外界熱議,國產晶片的發展前途也再次成為熱點。前一段時間《每日財報》用系列文章對國內半導體行業的現狀做了介紹,在設備領域重點剖析了技術難度最大的光刻膠,今天就帶大家深入了解國內最具優勢的半導體設備——刻蝕機。在晶片的製造過程中,有三大關鍵工序,分別是光刻、刻蝕、沉積。這三大工序在生產的過程中,不斷的重複循環,最終製造成為晶片。而在這三大關鍵工序中,要用到三種關鍵設備,分別是光刻機、刻蝕機、薄膜沉積設備。
  • 大國重器之國產刻蝕機:中國晶片燎原火
    以2017年到2018年國內存儲產線和代工產線代表企業長江存儲和華力微電子採購的刻蝕設備來說,來自國產的設備分別只有9%和17%。 情況就是這樣,不過,好消息是國內的刻蝕機設備製造商這幾年正在奮起直追,並且已經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果。
  • 晶片刻蝕機生產企業調研
    晶片刻蝕機不是光刻機刻蝕機是晶片製造的重要設備,不少人可能會將光刻機和刻蝕機混淆起來。其實光刻機和刻蝕機是兩種不同的設備。光刻機的工作原理是用光將掩膜版上的電路結構臨時複製到矽片上。以16納米的晶片來說,等離子體刻蝕的加工尺度要達到普通人頭髮絲的五千分之一,而加工的精度和重複性更要達到頭髮絲的五萬分之一。因此,這類儀器對機械精度要求很高。而這與中國的精密加工工具機等設備相關,因此這是整個工業體系的問題,而不僅僅只是刻蝕機單一領域的問題。
  • 國產集成電路設備重大突破 中微半導體5納米刻蝕機通過臺積電驗證
    中證網訊(記者 楊潔)根據解放日報12月18日消息,近期中微半導體自主研製的5納米等離子體刻蝕機經臺積電驗證,性能優良,將用於全球首條5納米製程生產線。5納米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二萬分之一,是集成電路製程工藝最小線寬。臺積電宣布2019年將進行5納米製程試產、預計2020年量產。
  • 半導體國產替代,哪些公司值得投資?
    從投資角度出發思考,國內半導體產業鏈未來的業績增速將受兩大核心因素的影響,一是行業需求增速,二是國產替代率增速,其中國產替代速度彈性最大,是影響國內半導體細分領域各公司能否率先「跑出來」的決定性因素。那麼A股上市公司中,哪些公司的技術含量高?國產替代實力強呢?
  • 北方華創:第三代半導體重要設備供應商,國產替代領軍企業
    作為覽富財經網長期關注企業,北方華創可以提供第三代半導體相關設備,其中在碳化矽方面,公司可以提供長晶爐、外延爐、刻蝕、高溫退火、氧化、PVD、清洗機等設備,氮化鎵方面可以提供刻蝕、PECVD、清洗機等設備。北方華創刻蝕機、PVD、氧化、擴散設備、清洗機等已陸續供應中芯國際、武漢新芯、華力微電子等集成電路製造廠商。
  • 國產刻蝕設備憑什麼後發趕超?(附廠商盤點)
    事實上,這兩款設備的工序和作用完全不同。S59esmc業界有個簡單的比喻:如果把晶片比作一幅平面雕刻作品,那麼光刻機是打草稿的畫筆,刻蝕機是雕刻刀,沉積的薄膜則是用來雕刻的基礎材料。光刻的精度直接決定了電路的走向和尺寸,而刻蝕和薄膜沉積的精度則決定了光刻的尺寸能否實際加工。
  • 國產晶片崛起,中微半導體CEO尹志堯:5nm蝕刻機已獲臺積電認可
    國產晶片的崛起之路可謂是艱辛,但是成果確實有目共睹的。除了在晶片上面有了不少成就,在製造元件上也已經有了很多的技術成果。中微半導體的蝕刻機就是其中之一。臺積電的工藝路線,明年第三季度就要試產5nm工藝,這一代工藝會全面應用EUV光刻技術。
  • 從國產晶片到半導體設備細分領域,瀋陽芯源微電子面面觀
    2017年全球集成電路市場規模近3400億美元,其中54%的晶片都出口到了中國,但是中國國產的晶片市場份額僅有10%,我國晶片產業長期被國外廠商控制,已經超過石油和大宗商品成為第一大進口商品。可見我國在半導體產業上並沒有擺脫對外部的依賴,這也是為什麼國家集成電路基金設立的原因。
  • 國產半導體設備的四個思考
    核心觀點本文主要回答半導體設備行業四個根本性問題:1、行業最終的市場格局是什麼?2、此輪半導體設備周期有何不同?3、國產設備在全產業鏈中的地位?4、如何給國產設備行業估值?2、半導體設備的周期:本輪是朱格拉周期(設備投資周期)+國產替代周期+創新周期+庫存周期,是四個周期的疊加,與上一輪以泛半導體為主的投資周期不同,這次是以集成電路投資為主線的全新機遇。
  • 科技日報:國產刻蝕機很棒,但造晶片只是「配角」
    科技日報:國產刻蝕機很棒,但造晶片只是「配角」 近來有網絡媒體稱,「中微半導體自主研製的5納米等離子體刻蝕機,性能優良,將用於全球首條5納米晶片製程生產線」,並評論說「中國晶片生產技術終於突破歐美封鎖,第一次佔領世界制高點
  • 江左牛郎:半導體國產替代才是硬核投資機遇
    那就繼續關注我們最擅長的硬核題材——半導體國產替代!今年的工作報告中指出: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誰能幹就讓誰幹。這話說得相當霸氣,背後表明了在「科技興國」理念下科技領域既充滿了挑戰,也充滿了機遇!換句話說挑戰即是機遇、就是賺錢機會。
  • 中芯國際遭斷供,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備選企業有哪些?
    這顯示了整個世界對美國半導體設備企業的強依賴性,也成為美國制裁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底氣。面對美國半導體設備的禁售封鎖,國產半導體設備廠商也在奮力尋求突破和成長。在這過程中也湧現出了一批有潛力的本土半導體設備廠商,以尋求在各種半導體設備領域實現突破,他們也將成為中國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提高的希望。
  • 國產刻蝕機的「突圍」之路
    晶圓加工則是指在製備晶圓材料上構建完整的集成電路晶片的過程,包含鍍氧化、擴散、退火、離子注入、薄膜沉積、光刻、刻蝕、化學機械平坦化(CMP)等十餘道工藝,其中最關鍵的三類主設備是光刻機、刻蝕機和薄膜沉積設備,價值佔前道設備的近70%。光刻機已經成為最具關注的話題,其實刻蝕機同為其中重要的一環。刻蝕是在襯底上留下需要的圖形電路。
  • 晶片半導體,行業景氣度提升,自主可控國產替代大勢所趨
    低位的晶片半導體、通信設備5G板塊短期有明顯的資金介入跡象,晶片半導體整體調整時間周期長,但是三季度的業績整體還是超預期,通過這篇文章,可以把晶片半導體從設計、晶圓、封測、設備和材料五個維度簡單梳理一下!
  • 半導體設備行業深度報告:市場再創新高,國產化替代空間廣闊
    在 2020 年晶圓廠密集的資本支出之 後,SEMI 預計中國大陸 2021 年半導體設備市場將小幅回落,市場規模為 168 億 美元,同比下降 7%。半導體設備市場為海外廠商壟斷,國產設備企業奮起直追。2019 年國產半導體設 備銷售額為 161.82 億元,中國大陸 2019 年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 134.5 億美元, 國產化率約 17%,具備較大國產替代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