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最具優勢的半導體設備——刻蝕機的突圍

2020-11-30 金融界

來源:每日財報

作者:劉雨辰

如果目前在光刻機領域我們還無力做出改變,那麼已經佔據優勢的刻蝕機領域勢必會成為國產替代的先鋒  

近期關於華為已經沒有晶片的信息被外界熱議,國產晶片的發展前途也再次成為熱點。前一段時間《每日財報》用系列文章對國內半導體行業的現狀做了介紹,在設備領域重點剖析了技術難度最大的光刻膠,今天就帶大家深入了解國內最具優勢的半導體設備——刻蝕機。

在晶片的製造過程中,有三大關鍵工序,分別是光刻、刻蝕、沉積。這三大工序在生產的過程中,不斷的重複循環,最終製造成為晶片。而在這三大關鍵工序中,要用到三種關鍵設備,分別是光刻機、刻蝕機、薄膜沉積設備。這三大設備佔所有製造設備投入的22%、22%、20%左右,是三種佔比最高的半導體設備,可見這三種設備是多麼的重要了。

什麼是刻蝕?

刻蝕是利用化學或者物理的方法將晶圓表面附著的不必要的材質進行去除的過程。刻蝕工藝順序位於鍍膜和光刻之後,即在晶圓上先將用於刻畫電路的材料進行薄膜沉積,其上沉積光刻膠。

光刻機和刻蝕機的用途,很多人不是太清楚。簡單的來說,光刻機又叫掩模對準曝光機,就是用光將掩膜上的電路結構複製到矽片上,刻蝕機很多人喜歡叫蝕刻機,這樣和光刻機就一字之差,更好的理解。刻蝕機就是把複製到矽片上的電路結構進行微雕,雕刻出溝槽和接觸點,好讓線路能夠放進去,這就是刻蝕機最牛的地方。

刻蝕的材質包括矽及矽化物、氧化矽、氮化矽、金屬及合金、光刻膠等,刻蝕按照被刻蝕材料劃分,主要分為矽刻蝕、介質刻蝕以及金屬刻蝕,其中介質刻蝕與矽刻蝕機佔比分別為 49%和 48%,金屬刻蝕佔比僅為3%。通過有針對性的對特定材質進行刻蝕,才能使得晶圓製造不同的步驟所製造的電路之間相互影響降至最低,使晶片產品具有良好的性能。

按照刻蝕工藝劃分,主要分為幹法刻蝕以及溼法刻蝕,幹法刻蝕主要利用反應氣體與等離子體進行刻蝕,溼法刻蝕工藝主要是將刻蝕材料浸泡在腐蝕液內進行腐蝕。目前來看,幹法刻蝕在半導體刻蝕中佔據絕對主流低位,市場佔比達到95%。事實上,成為主流工藝方式是有原因的,幹法刻蝕的最大優勢在於能夠實現各向異性刻蝕,即刻蝕時可控制僅垂直方向的材料被刻蝕,而不影響橫向材料,從而保證細小圖形轉移後的保真性。溼法刻蝕由於刻蝕方向的不可控性,導致其在高製程很容易降低線寬寬度,甚至破壞線路本身設計,導致生產晶片品質變差。

近年來全球刻蝕機市場規模有顯著提升,原因有二:第一,全球半導體產線資本開支提升,尤其是我國近年來建設大量晶圓廠以及存儲產線,帶來大量刻蝕機需求;第二,製程提升帶動刻蝕機加工時長提升,對刻蝕機本身需求增長。由於光刻機在20nm 以下光刻步驟收到光波長度的限制,因此無法直接進行光刻與刻蝕步驟,而是通過多次光刻、刻蝕生產出符合人們要求的更微小的結構。

目前普遍採用多重模板工藝原理,即通過多次沉積、刻蝕等工藝,實現10nm 線寬的製程。根據相關數據,14nm製程所需使用的刻蝕步驟達到64次,較 28nm提升60%;7nm製程所需刻蝕步驟更是高達140次,較14nm提升118%,這就直接增加了刻蝕工藝的資本支出。

從晶圓代工廠角度出發,摩爾定律仍然有效,更高階製程依然在研發中。臺積電正在向3nm及更高端製程進行研發,3nm 預計於明年進行量產。基於此,晶圓廠對於刻蝕本身的資本開支還將提升,在整體製造工藝未發生較大變化的情況下,晶圓代工廠中刻蝕設備的佔比也將持續提升。

全球競爭格局和國內企業的地位

目前來看,刻蝕機尤其是介質刻蝕機,是我國最具優勢的半導體設備領域,也是國產替代佔比最高的重要半導體設備之一。

根據 IC Insights 的相關數據,目前我國主流設備中,去膠設備、刻蝕設備、熱處理設備、清洗設備等的國產化率均已經達到 20%以上,而這之其中市場規模最大的則要數刻蝕設備。

我國目前在刻蝕設備商代表公司為中微公司、北方華創以及屹唐半導體。但從全球範圍內來看,刻蝕機設備的廠商相對較少,行業整體處於寡頭壟斷格局。代表企業主要是美國的 Lam Research(泛林半導體)、AMAT(應用材料)、日本的TEL(東京電子)等企業。這三家企業佔據全球半導體刻蝕機的94%的市場份額,而其他參與者合計僅佔6%。其中,Lam Research 佔比高達55%,為行業的絕對龍頭,東京電子與應用材料分別佔比20%和19%。

科創板上市的中微公司在業內較為領先,工藝節點已經達到5nm;北方華創目前能夠生產28nm的矽刻蝕機,14nm目前也在研發和小範圍試產過程中。在矽刻蝕機方面,北方華創在國內技術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但是相比於海外廠商,仍有一定差距,所以我們重點介紹一下國內的龍頭中微公司。

中微公司實際控制人為上海市國資委,第二大股東為國家大基金,上海市國資委通過上海創投持股,持股比例為18.02%,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通過巽鑫投資,持股比例為17.45%。從市場拓展情況來看,中微公司的客戶涵蓋國內外的核心半導體製造商,在集成電路中的製造份額超過74%。而且在全球前十大晶圓企業中,中微公司已經進入其中六家,作為臺積電的合作夥伴協同驗證

14nm/7nm/5nm/3nm等先進工藝。

需要注意的是,中微是目前國內唯一14nm及以下先進位程驗證通過的刻蝕機企業。臺積電作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在晶片技術、工藝和良率上皆全球領先,其對於供應商的高標準為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臺積電對其採用的設備、材料供應商,並非單純的上下遊供應商,而是協同技術研發的合作夥伴。若能滿足臺積電的高標準要求,有利於下沉突破相對成熟的工藝環節,除此之外,中微公司也已經進入了包括中芯國際、聯電、華虹集團、世界先進等中國產線,這本身就是實力的象徵。

中國大陸晶圓廠進入密集擴產期,根據SEMI預計,2020年中國大陸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173億美元(約人民幣一千億元),但截至2019年,中國半導體設備的國產化率僅12%,甚至在大部分先進位程的前道關鍵設備,國產化率小於10%或幾乎為零,未來發展機會極大。

大家可能已經注意到了,最近「雙循環」理念非常熱,但很多人並不理解其中的核心理念,只是簡單的看成擴大內部需求,事實上,「雙循環」的本質是在供給端提高產業結構,將這部分需求回流本土,背後隱藏著高端產業的國產替代邏輯,這一點希望大家能夠理解。

基於此,如果目前在光刻機領域我們還無力做出改變,那麼已經佔據優勢的刻蝕機領域勢必會成為國產替代的先鋒,相關的公司值得期待。

相關焦點

  • 國產刻蝕機的「突圍」之路
    晶圓加工則是指在製備晶圓材料上構建完整的集成電路晶片的過程,包含鍍氧化、擴散、退火、離子注入、薄膜沉積、光刻、刻蝕、化學機械平坦化(CMP)等十餘道工藝,其中最關鍵的三類主設備是光刻機、刻蝕機和薄膜沉積設備,價值佔前道設備的近70%。光刻機已經成為最具關注的話題,其實刻蝕機同為其中重要的一環。刻蝕是在襯底上留下需要的圖形電路。
  • 半導體設備行業專題報告:刻蝕機走在國產替代前列
    主要的設備廠商中,阿斯麥在光刻機領域擁有絕對優勢,應用材料、東京電子和泛林半導體則在刻蝕和薄膜沉積等領域寡頭壟斷,而科磊和迪恩士等則利用其在某項領域的技術優勢獲得一定市場份額。從市場份額情況可以看出,光刻機、刻蝕機和沉積設備三類主設備廠商擁有絕對的優勢。2.
  • 半導體設備刻蝕機走在國產替代前列
    半導體產業之風已至,政策環境利好國內半導體設備企業。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向大陸轉移的過程中,半導體設備國產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刻蝕機是用來做什麼的刻蝕機,顧名思義,對應的是晶片製造中的「刻蝕」這一步。國內刻蝕設備有望突破國際壟斷在晶圓加工的薄膜沉積設備、光刻機、刻蝕機三類核心設備中,刻蝕機國產化率最高,而且比率逐年上升、速度最快
  • 大國重器之國產刻蝕機:中國晶片燎原火 - 刻蝕機,半導體,中微...
    在此前IT之家《兵進光刻機,中國晶片血勇突圍戰》一文中,有網友表示除了光刻機,對刻蝕機也比較感興趣。今天汐元就和大家講一講刻蝕機的那些事吧。在開始之前先統一一下名稱,「刻蝕機」和「蝕刻機」都是正確的叫法。
  • 巨·研究|國產半導體設備正在逆襲 刻蝕機有望率先實現國產替代
    國內先進水平距國外尚有一定距離,但在國家大基金的扶持下已逐漸形成自己的優勢,國產化佔有率逐漸提升。刻蝕設備由於技術原因全球形成多寡頭壟斷格局,國產替代走在半導體設備中前列,這也同時意味著機會,我們具體來看一下。
  • 國內刻蝕機供應商崛起有望
    2017年,半導體產品事業部佔公司總營收的65%,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公司半導體設備產品種類繁多,覆蓋原子層沉積、化學氣相沉積、物理氣相沉積、電氣化學沉積、外延工藝、刻蝕、離子注入、測量與檢測、快速熱處理等,幾乎包攬光刻機以外的半導體製造各環節所需設備,是三星電子、臺積電、美光、英特爾等巨頭的設備供應商。公司已連續15年位列半導體設備領域第一名,是全球半導體設備供應商龍頭,行業地位穩固。
  • 關注半導體設備國產化,這家刻蝕機龍頭公司要上科創板了
    今天我們就簡單聊聊國內半導體刻蝕機做的最好的公司中微公司以及與它對標的中小板上市公司北方華創。中微公司成立於2004年,創始人是曾在Intel供職、擁有35年半導體行業工作經驗的尹志堯博士,其主營業務是從事高端半導體設備的研發、生產與銷售,成立以來公司相繼涉足IC製造、先進封裝、LED生產、MEMS製造及其他領域,公司主要產品是刻蝕機和薄膜沉積設備(MOCVD),刻蝕機主要有等離子體刻蝕設備、薄膜沉積設備等,這些設備是製造集成電路和LED晶片等器件的關鍵設備。
  • 國產集成電路設備重大突破 中微半導體5納米刻蝕機通過臺積電驗證
    中證網訊(記者 楊潔)根據解放日報12月18日消息,近期中微半導體自主研製的5納米等離子體刻蝕機經臺積電驗證,性能優良,將用於全球首條5納米製程生產線。5納米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二萬分之一,是集成電路製程工藝最小線寬。臺積電宣布2019年將進行5納米製程試產、預計2020年量產。
  • 科創板受理企業透析|中微半導體:7納米晶片刻蝕機第一梯隊
    3月29日,又有9家公司的科創板上市申請獲上海證券交易所受理,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在列。中微半導體生產的是製造晶片的關鍵設備——刻蝕機。由於西方國家對刻蝕機產品出口中國進行管制,一些最先進的刻蝕機無法第一時間出口到中國。
  • 全球半導體設備格局及趨勢最全解讀!
    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集中度高,主要有美日荷廠商壟斷,國內自給率僅有 5%左右,國產替代空間巨大。   隨著摩爾定律趨近極限,半導體行業技術進步放緩,國內廠商與全球龍頭技術差距正在逐漸縮短,我們認為未來 3-5 年將是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黃金戰略機遇期。
  • 大國重器之國產刻蝕機:中國晶片燎原火
    在此前IT之家《兵進光刻機,中國晶片血勇突圍戰》一文中,有網友表示除了光刻機,對刻蝕機也比較感興趣。 以2017年到2018年國內存儲產線和代工產線代表企業長江存儲和華力微電子採購的刻蝕設備來說,來自國產的設備分別只有9%和17%。 情況就是這樣,不過,好消息是國內的刻蝕機設備製造商這幾年正在奮起直追,並且已經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果。
  • 半導體設備群雄匯,中國戰力如何?
    ASML於2001年推出了TWINSCAN系列步進掃描光刻機,採用雙工件臺系統架構,可以有效提高設備產出率,已成為應用最廣泛的高端光刻機。上海微電子研製的90nm高端步進掃描投影光刻機已完成整機集成測試,並在客戶生產線上進行了工藝試驗。
  • 就這14隻績優晶片龍頭股名單,國內半導體設備無冕之王
    半導體板塊整體下挫 8月7日,國產晶片板塊指數報2253.604點,跌幅達4%,成交1069.20億元,換手率3.04%。 北方華創,國內半導體設備無冕之王
  • 全球半導體設備廠商 TOP 12強以及大陸TOP 10強盤點!
    尼康既是半導體和面板光刻設備製造商,同時還生產護目鏡,眼科檢查設備,雙筒望遠鏡,顯微鏡,勘測器材等健康醫療和工業度量設備。在FPD光刻方面,尼康則可發揮其比較優勢,尼康的機器範圍廣泛,從採用獨特的多鏡頭投影光學系統處理大型面板到製造智能設備中的中小型面板,提供多樣化的機器。
  • 中國排名第一的晶片設備公司:老闆60歲回國,刻蝕機做到全球領先
    ,國內僅有5家企業進入了榜單(原本是選10強的,但是最終只能選出5家企業,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國在半導體設備製造領域的薄弱),它們分別是中微半導體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方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中電科電子裝備集團、盛美半導體設備有限公司、瀋陽芯源微電子設備股份有限公司。
  • 半導體設備市場深度報告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目前,國內集成電路 12 英寸、28 納米製程主要設備已成功進入量產線,具體包括薄膜沉積設備、CMP 拋光設備、刻蝕機、清洗設備、離子注入機等,其中,刻蝕機已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力。1.光刻機:ASML 壟斷超高端市場光刻機為大規模集成電路核心設備。光源作為光刻機的核心構成,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光刻機的工藝水平。
  • 全局角度,半導體設備的市場空間與競爭格局何在?
    半導體設備供應商業務通常橫跨半導體多領域,在各細分領域擁有各異的競爭優勢與商業策略。那么半導體的投資機會何在?  為獲得更全面的視角,申港證券機械行業分析師夏紓雨在進門財經路演時,站在全局角度依據產業鏈製造順序逐一分析市場空間與競爭格局。
  • 60歲創辦中微半導體!自研出首臺5nm刻蝕機,確立了技術地位領先
    近兩年,我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速度很快,但和美國等科技巨頭相比較,技術仍是落後別人,但是國內產生所自研的技術、設備都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最成功的案例莫過於蝕刻機設備,國內晶片企業所自研的蝕刻機已打破海外的技術壟斷。
  • 前瞻半導體設備行業研報合集:被ASML壟斷32年,看了才懂「國產光刻...
    近日,在第三屆上海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ASML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沈波在接受採訪時透露,這些年來,他們已經為中國的半導體客戶積累了700多臺裝機。第一臺光刻機於1988年進入中國,距今已有32年。根據ASML的財務報告,在今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該公司向國內地區銷售的光刻機佔全球銷量的20%。
  • 晶片刻蝕機生產企業調研
    其中,在晶片刻蝕機的國產化上,中國企業已經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以中微半導體為代表的中國本土企業,在全球刻蝕機的市場競爭中佔據了一席之地。晶片刻蝕機不是光刻機刻蝕機是晶片製造的重要設備,不少人可能會將光刻機和刻蝕機混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