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分子診斷5大主流技術平臺

2020-11-25 騰訊網

導讀

截止2019年3月,分子診斷產品獲批數量達1197項。按照技術原理,可以將上市分子診斷技術大致劃分為PCR技術、分子雜交、基因測序、核酸質譜、生物晶片5大類。

未來3-5年IVD行業最具發展潛力的產品線是什麼?

答案無疑是分子診斷。狹義的分子診斷是基於核酸的診斷技術。隨著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等新興學科的發展,分子診斷的內涵已經從DNA/RNA拷貝、突變等檢測,拓展到核酸與DNA片段、蛋白與多肽、抗原與抗體、受體與配體等生物大分子的檢測。從目前市場分子診斷產品來看,基於核酸診斷技術的產品仍佔主要。

一、PCR

從各類技術類別來看,PCR技術由於壁壘相對較低,國產化程度高,國內企業布局相對較早,因此基於PCR技術的分子診斷產品佔總產品量的70%以上。

PCR技術是一種用於擴增特定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基本原理是在反應室中模擬細胞內的DNA複製,即人為創造核酸半保留複製條件,使目的DNA在細胞外完成擴增的過程。通過PCR技術進行分子診斷的流程如下:核酸提取——核酸擴增——核酸檢測。

按照靶標數量劃分,PCR技術平臺通常可分為qPCR和ddPCR。

實時螢光定量PCR(qPCR)

Real-time PCR,美國PE(Perkin Elmer)公司1995年研製出來的一種新的核酸定量技術,該技術是在常規PCR基礎上加入螢光標記探針來實現其定量功能的,與普通PCR相比,實時定量PCR具有許多優點:利用螢光信號的變化實時檢測PCR擴增反應中每一個循環擴增產物量的變化,最終對起始模板的定量分析。

ddPCR(數字PCR)

ddPCR系統利用油包水技術,在傳統的PCR擴增前將一個大的反應體系進行微滴化處理,將此反應體系分割為成千上萬個微滴,即成千上萬個獨立的PCR反應體系。在此過程中,樣品被稀釋至單分子水平,並被平均分配到這幾萬個反應體系中,每個微滴中不含或者含有至少一個待檢測的核酸靶分子,這樣也相當於變相的對靶基因進行富集。

目前,國內市場已現10餘家數字PCR儀廠商,其中領航基因自主研發的數字PCR系統已獲NMPA認證,銳訊生物、新羿生物、STILLA、伯樂還在申報中。

二、基因測序

經典的Sanger測序技術,被稱作是測序屆金標準。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應用拓展,基因測序技術將不斷升級,也將進一步提高佔比,成為未來腫瘤檢測的主要技術。目前測序市場主流為NGS測序平臺。

NGS(下一代測序,也被稱為「二代測序」)

二代測序(NGS)在臨床領域的應用快速增漲,其在臨床上的應用主要包括疾病目標基因集測序(disease-targeted gene panels)、全外顯子組測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 , WES)和全基因組測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 , WGS)。總體來說,NGS技術具有通量大、時間短、精確度高和信息量豐富等優點,可以在短時間內對感興趣的基因進行精確定位。

在二代測序領域,筆者知道的測序平臺就達三十多個,Illumina毫無疑問是行業巨頭,其市場規模甚至達到壟斷地步。目前已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批准的基因測序儀包括:Illumina MiSeqDx;華大智造BGISEQ-100、BGISEQ-1000、BGISEQ-500、BGISEQ-50、MGISEQ-2000、MGISEQ-200共6款基因測序儀。Illumina MiSeqDx測序平臺

單細胞測序

第三代測序技術的核心理念是以單分子為目標的邊合成邊測序,單分子測序平臺給測序技術帶來新思路,部分已經開始商業化推廣,但尚未達到NGS的規模。

相比二代測序,第三代測序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有明顯優勢:第三代測序技術不需要PCR擴增,可直接對單個分子進行測序;樣品製備簡單,測序成本進一步降低;可直接讀取RNA的序列和包括甲基化在內的DNA修飾。這些優勢可以大大改善臨床基因測序的成本、速度和質量,但單分子測序有通量限制,所以並不適合獨立做全基因組測序,更適於針對有限的、個性化的、目標性的應用。

幾家重要的單分子測序平臺一覽:

Helicos BioSciences:第一臺真正的單分子測序儀

Pacific Biosciences(PacBio):首個單分子實時測序系統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納米孔測序、迷你測序儀

三、分子雜交

核酸分子雜交技術是利用DNA 變性與復性的原理,把不同的DNA 單鏈分子或者DNA 與RNA 的混合物放在同一溶液中,在某種理化因素作用下DNA 雙鏈分子解鏈變性,這樣互補序列的DNA 之間或DNA 與RNA 之間形成雜化的雙鏈。

核酸分子雜交技術可分為Southern 雜交——DNA和DNA分子之間的雜交;Northern雜交——DNA和RNA分子之間的雜交。

蛋白雜交,也叫Western 雜交,蛋白質分子雜交是一種藉助特異性抗體鑑定抗原的有效方法,即蛋白質分子(抗原—抗體)之間的雜交。

四、核酸質譜

目前核酸分析所使用的質譜電離技術主要還是採用 ESI 和MALDI。 簡單來講,兩種電離技術都是軟電離,ESI 檢測的特點是生物大分子帶多個電荷,質荷比範圍基本在2000 Da 以下區間,從而能檢測幾萬乃至更大的生物分子;而MALDI 常得到單電荷峰,與飛行時間(TOF)分析器搭配,檢測範圍可以到幾十萬道爾頓。

質譜技術相比於其他檢測技術具有快速、準確、靈敏度高、高通量等優點,近年來在核酸的高級結構鑑定、寡核苷酸與小分子的相互作用、DNA 損傷與修飾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由於生物樣品的複雜性,質譜技術還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困難。但生物質譜技術是科學研究的有力工具,隨著臨床實驗室對質譜的了解和應用不斷的加深,未來該檢測平臺或可成為規範實驗室不可或缺的標準裝備。

五、生物晶片

微陣列晶片

也就是常說的基因晶片,又稱DNA微陣列(DNA micro-array)、SNP晶片,是把大量已知序列探針集成在同一個基片(如玻片、膜)上,經過標記的若干靶核苷酸序列與晶片特定位點上的探針雜交,通過檢測雜交信號,對生物細胞或組織中大量的基因信息進行分析。

與傳統的染色體核型分析技術相比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可識別Kb級別以上的染色體細微失衡。基因晶片目前已成為國內外臨床遺傳學診斷的一項常規的技術,在遺傳病檢測、疾病篩查、疾病分型、病原體檢測、個性化用藥等方面均呈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全球知名的晶片公司有 Illumina、Affymetrix(於2016年被賽默飛收購)、安捷倫等。

微流控晶片

微流控晶片( microfluidic chip) 由微米級流體的管道、反應器等元件構成,與宏觀尺寸的分析裝置相比,其結構極大地增加了流體環境的面積/體積比,以最大限度利用液體與物體表面有關的包括層流效應、毛細效應、快速熱傳導和擴散效應在內的特殊性能,從而在一張晶片上完成樣品進樣、預處理、分子生物學反應、檢測等系列實驗過程。

目前使用微流控晶片進行指導用藥的多基因位點平行檢測是主要臨床應用領域。

分子診斷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分子生物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進步。在過去的50 年中分子診斷技術取得了三大轉化與3項提升:報告信號檢測從放射核素標記向螢光標記轉化、操作方法由手工操作向全自動化轉化、檢測分析通量從單一標誌物向高通量多組學聯合判斷轉化。不僅如此,儀器檢測靈敏度、精密度、特異性的也有快速提升。隨著分子診斷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分子診斷將會出現理念的革命性進步,高通量技術將更多的進入臨床的實際應用中。具體如何發展,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儀器信息網 / 編輯:平凡

— THE END—

聲明:

本公眾號「CACLP體外診斷資訊」所發表內容未註明來源的,系本號原創發表,任何個人、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文首位置註明轉自「CACLP體外診斷資訊」,並註明作者。

商務合作:

相關焦點

  • 下一代分子診斷技術——CRISPR分子診斷技術盤點
    如果這個基於CRISPR技術的診斷產品開發出來,將會成為居家或者社區醫院必備的醫療用品。疑似的新冠病人無需到定點醫院排隊掛號,就能完成初步的診斷,是不是很方便呢?我們熟知CRISPR技術是一種高效的基因編輯工具,怎麼就發展成為了分子診斷技術了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捋一捋這個有趣的故事。
  • 分子診斷技術在心血管疾病的應用
    摘要:7月7日晚,火石百家邀請阜外醫院分子診斷中心周洲教授為大家分享「分子診斷技術在心血管疾病的應用」。本次分享主要涉及遺傳性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診療技術、早期篩查和精準醫療進展4個方面。
  • 萬孚生物引入比利時公司Idylla分子診斷平臺技術
    上證報訊 萬孚生物9月3日早盤發布公告稱,與比利時Biocartis 公司近日達成合作協議,擬共同出資成立香港合資公司,在中國內地引進Biocartis的Idylla分子診斷平臺技術,在產品本地化改進、註冊、生產、市場推廣及伴隨診斷合作等方面展開全方位的合作。
  • 國內分子診斷主要技術與市場現狀
    分子診斷是指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病原體或人體內生物大分子的存在、結構、表達水平變化等而做出診斷的技術。分子診斷是體外診斷行業的重要細分領域,也是體外診斷行業中技術要求較高、發展速度較快的重要組成部分。
  • 精準醫學方興未艾,分子診斷大有可為
    【圖5】 各主要技術平臺發展情況來源:廣證恒生二、全球及國內產業規模及競爭情況分析分子診斷是精準醫療的技術基礎,也是IVD增速最快的子行業,且國內外技術差異最小。行業現階段發展成熟,技術壁壘高,聚集了一批著名跨國企業,羅氏、諾華、Hologic等領先分子診斷領域,前8大公司市場份額佔比達88%。
  • 盤點:分子診斷常用技術50年的沿革與進步
    其中液相和固相雜交基礎理論、探針固定包被技術與cDNA探針人工合成的出現,為基於分子雜交的體外診斷方法進行了最初的技術儲備。  二、核酸序列測定  測序反應是直接獲得核酸序列信息的唯一技術手段,是分子診斷技術的一項重要分支。雖然分子雜交、分子構象變異或定量PCR技術在近幾年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其對於核酸的鑑定都僅僅停留在間接推斷的假設上,因此對基於特定基因序列檢測的分子診斷,核酸測序仍是技術上的金標準。
  • 盤點|2020泛生子分子診斷整體解決方案
    作為精準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分子診斷主要是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生物體內遺傳物質的結構或表達水平的變化而做出診斷的技術。在本次疫情中依託一代測序、螢光定量PCR、數字PCR及高通量測序等診斷平臺發揮了重要作用。於此同時, 2020年8月27日,國務院正式下發《進一步推進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建設工作方案》明確指出,到2020年底前,所有二級綜合醫院具備核酸採樣和檢測能力。
  • 分子診斷中PCR和mNGS在傳染病診斷領域的應用
    分子診斷技術主要分為PCR技術、原位雜交技術、核酸質譜及基因測序。而在傳染病檢測領域,PCR技術和基因測序應用更加廣泛。 1)PCR技術檢測速度快,市場份額大。在傳染病的診斷和血篩方面,基於PCR技術的分子診斷能縮短診斷的窗口期,並且可以定量對病原體進行檢測。
  • 盤點:分子診斷技術50年的沿革與進步
    一、基於分子雜交的分子診斷技術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是分子雜交技術發展最為迅猛的20年,由於當時尚無法對樣本中靶基因進行人為擴增,人們只能通過已知基因序列的探針對靶序列進行捕獲檢測。其中液相和固相雜交基礎理論、探針固定包被技術與cDNA探針人工合成的出現,為基於分子雜交的體外診斷方法進行了最初的技術儲備。
  • 旌準醫療:專注分子診斷,聚焦血液腫瘤精準診斷,賦能各級血液科平臺...
    不同於第一次創業將分子診斷技術應用於病原微生物檢測和腫瘤精準檢測兩大領域上,這次的旌準醫療更加聚焦和專注——只做血液科的精準醫療,這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專一賦能某一科室的IVD企業。 平臺化就是旌準醫療提出的解決方案,「我們儘量讓更多的檢測項目聚焦在同一個公共平臺上,讓血液科醫生在進行分子病理診斷時能夠更加方便快捷地操作。所以我們每次推出新的項目,都會以這個為指導思路。」葉鋒表示。
  • 基於PCR技術搭建一體化分子診斷平臺,「艾科諾」獲真格基金領投A+...
    本輪融資由真格基金領投,原股東南創資本 (Chuang Capital) 繼續跟投,本輪資金將用於加速自動化分子診斷平臺和第一批檢測試劑盒的臨床和註冊申報,以及後續新產品的研發。此前,它曾獲得由辰德資本領投、南創資本參與的 A 輪融資。
  • 廣東率先完整搭建起分子診斷、分子影像、分子病理等精準醫學3大...
    廣東率先完整搭建起分子診斷、分子影像、分子病理等精準醫學3大核心合作平臺 2020-12-17 18: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萬字長文描繪中國分子診斷產業的崛起|41家技術龍頭企業領銜打破...
    按照常規分類,分子診斷技術主要分為兩大類:核酸檢測以及生物晶片。核酸檢測技術具體包括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PCR)、螢光原位雜交技術(FISH)以及基因測序技術;生物晶片主要包括基因晶片和蛋白晶片技術。
  • 聚焦分子病理,為腫瘤疾病提供精準診斷
    參會的專家代表紛紛表示,此次國際水準的會議知識跨度大、信息載量極其豐富,直擊了國際主流的分子病理最新進展,大家頗受裨益。 會議期間,艾迪康病理實驗室主任夏成青,原浙江大學醫學院病理學教授、現艾迪康病理實驗室專家陳培輝介紹了艾迪康病理實驗室在免疫組化方面做的工作。艾迪康醫學檢驗中心的病理實驗室緊跟學科發展主流,按照CAP的要求建立了形態-免疫組化-分子病理三級綜合診斷體系。
  • 分子診斷進擊2020,如何持續領跑IVD?
    分子診斷:IVD的黃金賽道IVD,即體外診斷,是醫療器械的第一大市場,據《中國醫藥健康藍皮書》數據,2019年其市場規模達723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8.7%。它主要分為4大賽道:生化診斷、免疫診斷、分子診斷、POCT。其中,分子診斷被稱為IVD的黃金賽道。
  • 分子的遺傳診斷技術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1976年美國加州金山分校教授簡悅威Y.W.Kan應用相分子雜交技術在世界目上首次完成了α-地中海貧血的產前基因診斷,此後,基因診斷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先後發展出DNA液相雜交和點雜交、限制性酶譜分析、限制性片段多態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 新羿生物:數字PCR是未來臨床分子診斷的關鍵平臺
    20年來,此項技術從概念轉化為產品有多種實現途徑,但原理基本一致,即通過各種手段將靶標分子稀釋並平均分配到幾萬個反應腔室中,通過單個模板分子的PCR擴增,可實現不依賴於標準曲線和參照樣本的準確、絕對定量。同時分散稀釋可以顯著地降低了PCR抑制劑的濃度,這使得數字PCR的反應效率大大優於螢光定量PCR(qPCR)。
  • 【限時免費票搶佔】第四屆中國先進分子診斷技術與應用論壇,縮短...
    在這個體外診斷技術爭先恐後的年代,為了取得先發優勢,行業同仁們注目分子診斷,分子診斷領域注目PCR、基因測序、基因晶片以及液體活檢與POCT。從羅氏、雅培等四大巨頭的發展路徑來看,小時修煉內功,高研發投入是充分且必要條件。
  • 臨床分子診斷自動化的應用現狀與展望
    國內分子診斷技術的發展歷史依然遵循著世界分子診斷髮展的大方向,大致分為以PCR技術為基礎的萌芽階段,以實時螢光定量PCR技術、晶片技術為基礎的發展階段,以及以高通量測序、微滴式數字PCR和液體活檢等技術為基礎的黃金時代三個階段[5]。
  • 分子診斷行業發展趨勢
    隨著醫療資源不斷共享,大醫院和小醫院的碰撞勢必會衍生新的需求,刺激分子診斷企業開發更優產品,發明更新技術來滿足臨床醫生的需求。未來隨著個體化醫療需求的加劇,LDT在罕見病診斷、腫瘤靶向藥物選擇、疾病風險預測等方面的應用將得到長足的發展。高通量測序技術、基因晶片技術、質譜分析技術、流式細胞技術等在臨床上的應用,為LDT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平臺,將豐富LDT的產品,更好的為患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