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走秀《南京雲錦》、舞蹈《洪澤湖漁鼓》、蘇北大鼓《嶽母刺字》、運河沿岸民歌秀《運河碧波千年長》……12月15日下午,「同樂江蘇」大運河非遺分享薈在南京舉辦,來自五大洲20多個國家的近百名外國友人齊聚一堂,12個精心編排的中華非遺節目,講述了外國友人與中華非遺的情緣故事。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劉靜妍/文 趙傑/攝
非遺節目串起運河沿岸8省市
從京韻大鼓《萬裡江山行》、天津快板《誇誇咱的大運河》,到江蘇民歌《楊柳青》、浙江的《採茶舞曲》……在一場串聯運河沿岸8省市的民歌秀中,2019「同樂江蘇」大運河非遺分享薈拉開帷幕。舞臺上,唱歌的不是歌手,而是一群外國友人。
這場「分享薈」由江蘇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江蘇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江蘇省教育廳主辦。來自俄羅斯、瑞士、美國、烏克蘭、摩洛哥、印度、土耳其等五大洲20多個國家的近百名外國朋友齊聚一堂,沿著大運河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旅程。他們將旅程中收穫的非遺記憶和對運河文化的深層體驗、感悟搬上舞臺,與觀眾分享他們和非遺的故事。
被「說唱俑」吸引,去學蘇北大鼓
「母親說,金兵踏我山河碎,兒焉何返鄉盡孝摔酒杯……」舞臺上,蘇北大鼓非遺傳承人牛崇祥右手擊鼓,左手打板,兩位外國學生一左一右,跟著他學唱《嶽母刺字》。
來自烏克蘭的扎漢日和來自葛摩的馬本是好朋友,都在徐州讀書。業餘時間,他們經常相約逛博物館,了解中國歷史。表演開始前,兩位外國友人展示了自己的收藏——「說唱俑」的複製品。馬本說,因為太喜歡這件文物,他們買了1:1的複製品。「他手裡拿著鼓和鼓槌,好像在說什麼幽默故事。」馬本說,對這件文物的好奇,讓他們忍不住去追尋它的「今生故事」。「蘇北大鼓,古老的說唱藝術,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於是,他們來到宿遷,拜蘇北大鼓非遺傳承人牛崇祥為師。
這不是牛崇祥第一次收外國學生,「作為地方曲種,連外國年輕人都能吸引住,說明蘇北大鼓是很有魅力的。」
中國功夫、雲錦走秀接力登場
「織一幅花團錦簇,勾勒你江山錦繡。這縷縷真情,風雨澆不透。歷滄桑,燦爛依舊……」西北大學研究生、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星星唱起了《美麗雲錦》,在她的歌聲中,一場非遺雲錦走秀拉開帷幕。
來自南京藝術學院的葉琳娜,表演的是舞蹈《洪澤漁鼓》。手裡的道具漁鼓,深深吸引了這位塞爾維亞姑娘,「所有動作都是拿著漁鼓完成的,這是一個特色。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故事。」
歌舞暫歇,中國功夫登場。8名外國友人和小朋友們一起,練起了鐵線拳。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他們來自新沂的弘禪武校,其中有一對來自菲律賓的母子,他們已經習武快一年了。這所學校創辦10年,有10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