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用竹編工藝帶大別山老區鄉親脫貧致富【組圖】

2021-01-18 中安在線網站
非遺傳承人用竹編工藝帶大別山老區鄉親脫貧致富【組圖】

中安在線   2018-12-07 00:16:30   來源:中安在線   作者:劉玉才  編輯:王騰飛

  竹編在最初的工序就是破竹,對選材好的竹子進行粗加工。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種各樣的篾。首先要把竹子劈開:一筒青竹,對剖再對剖,剖成竹片,再將竹皮竹心剖開。

經過著色的竹絲有橙色、黑色、紅色、藍色和紫色等,在編織竹器時,顏色或互相搭配或與單色與原色組合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安徽省六安市的獨山鎮,為中國首批特色小鎮,地處大別山腹地,為全國九大將軍縣區之一,素有「一鎮十六將,獨秀大別山」的美譽。

  在這樣一方人傑地靈的獨山鎮,在非遺傳承人、竹編工藝師鄒紅的帶領下,安徽省六安市康寧竹編工藝品有限公司經過近三十年的摸索、實踐和創新,充分利用大別山區特有的優質竹、木、藤、柳、草等天然材料,通過獨特的竹編技法,編織成欣賞與實用、工藝與文化完美結合的數千種產品。產品生態環保、造型新穎、工藝精湛、品味獨特,飽含濃鬱的藝術氣息和地方特色,凸顯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迸發出來的獨特內涵和迷人魅力。多次在華東地區和深圳等地工藝品展示會上獲獎。在去年第十三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上,康寧竹編精彩亮相,獲得安徽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虞愛華的點讚。會議期間,吸引前來觀賞品鑑、洽談購買的人次達7.5萬,所帶約2300件產品被「哄搶一空」。

  近年來,公司堅持以「知『竹』常樂」的竹文化理念,以「居不可無竹」的天然環保生活方式,以傳統工藝感動人,以精美別致吸引人,以生態環保警示人,在產品的開發和品牌的塑造上,以工藝動人、以精美示人、以生態服人,圍繞「時尚」與「實用」的產品定位,著力開發新產品。在目前開發的產品中,農耕系列彰顯傳統文化與鄉愁,器皿系列彰顯綠色文化與環保,飾品系列彰顯時尚文化與精緻,竹藝系列彰顯包容文化與創新。將傳統工藝和非物質文化融入到人們的工作生活中去,實現了從竹編企業到竹文化的華麗轉身。

  在鄒紅等人的不懈努力下,研發產品達5000餘種,並在市場上取得了不俗的業績,線上銷售也異常火爆,康寧竹編產品已經遠銷歐美、日本、韓國以及香港、臺灣地區,深受國內外朋友的青睞。目前,康寧竹編已培養各類技術人員20餘人,編織專業人員40多人,從業員工100多人,其中殘疾人員8名,並輻射300多個貧困家庭從事竹編加工生產,每年戶均增收約5000元,已初步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為革命老區和山區群眾的脫貧致富做出了積極貢獻。(徽鏡映像工作室記者 劉玉才)

原標題:非遺傳承人用竹編工藝帶大別山老區鄉親脫貧致富【組圖】

相關焦點

  • 苗族竹編傳承人
    2016年6月至7月,在文教部非遺傳承人培訓計劃「重慶川美首期竹編研修班」學習,同年培訓作品應邀山東省非遺博覽會展出。今年四月為更好保護和傳承紅苗文化特成立閎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終於,2008年6月7日,竹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馬明中便是這項非遺傳承人中最普通的一員。
  • 最四川的非遺活動,把我們的瓷胎竹編活動送上「C」位!
    他們一定會告訴你 這裡的老師 用繪畫滋養學生的心田 用陶藝點燃學生的才智 ...... 用智慧與才情放飛學生心中的夢想 是您教會我用藝術的眼光看世界
  • 「竹編非遺」走進全國林業科普日 彰顯傳統手工藝絕活
    【解說】據悉,四川青城竹編屬於「瓷胎竹編」的工藝品,又稱細絲工藝品,是四川獨特的漢族手工藝品,起源於清代中期,當時主要用做貢品。鏡頭前的這位「非遺」傳承人名叫蘭學紅,她告訴記者,瓷胎竹編產品技藝獨特,以精細見長,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
  • 「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28日在穗開幕
    展出全國18個傳統工藝工作站73件(套)展品展覽分為活力時尚、活力風物、活力空間、活力傳承、活力未來五大篇章,從精神、民俗、知識、技藝、藝術等不同維度,展現廣東非遺傳承人、院校師生、文創企業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踐案例。石灣陶塑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潘柏林,攜牛年生肖陶塑新作《閒情樂》等亮相,以活力匠心為展覽揭開序章。
  • 樂清4名非遺傳承人上榜
    (竹木工藝)「金獎」2名、「銀獎」3名、「銅獎」5名、「優秀獎」25名、「優秀組織獎」10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薪傳獎20名。其中,樂清有4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上榜。 據了解,浙江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省工藝美術大師吳濤林的竹殼雕作品《群英薈萃》榮獲薪傳獎傳統工藝大展(竹木工藝)銅獎,溫州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堯輝的黃楊木雕作品《春光無限》榮獲優秀獎。
  • 省政協調研組圍繞「做好『紅、綠、特』文章 推動大別山革命老區...
    省政協調研組圍繞「做好『紅、綠、特』文章 推動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來我市開展專題調研陳鋒等參與調研
  • 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2020-07-25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展覽| 「三晉藝彩 晉品薈萃」——百名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
    展覽 | 「三晉藝彩 晉品薈萃」——百名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作品展 2021-01-12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湖州這12個人身懷絕技 成省級非遺傳承人
    近日,浙江省文化廳公布了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279名傳承人被確認為第五批浙江省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州民間文學1人,傳統音樂1人,傳統舞蹈2人,傳統技藝6人,民俗2人,共12名傳承人名列其中。
  • 天府人物推介㉓ | 汪尚秀:巧手弄絲竹,讓傳統竹編「華麗轉身」
    楊蜀丹 四川在線記者 吳憂「這道工序叫分絲,有了絲,才能變出細緻的竹編畫。」在一條長凳做成的操作臺上,安嶽竹編技藝傳承人汪尚秀神情專注,右手用排針在篾片上固定好,左手輕輕一拉,只聽見「唰」的一聲,十幾根細如髮絲的竹絲便出現在眼前。
  • 好看好玩好買,手造博覽會將「非遺扶貧」玩出新花樣
    刺繡、蠟染、手鍊……貴州布依族格紋布紡織技藝傳承人韋厚珍今年把許多合作社村民製作的非遺手工藝品帶到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上,精美而又質樸的工藝,讓路過的觀眾忍不住駐足觀看。去年,韋厚珍第一次參加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擔任蠟染體驗課的老師,也有一個展位,展示布依族的非遺手工藝品。
  • 東陽竹編遇上國際品牌 創新技法為雷克薩斯「代言」
    竹編、核雕、刺繡等傳統手工藝,均成了雷克薩斯匠心工藝的「代言」。其中的竹編內容,就遴選了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東陽竹編。這段華麗麗的竹編主題視頻,只有短短30秒鐘,緊扣東陽竹編乾坤交織、紋理動人的特點,以竹絲的精細、編織的精緻,映射雷克薩斯「細膩」的特色。片尾,鑲嵌著竹片的方向盤與一個抽象造型的竹編LOGO「並駕齊驅」。
  • 個個身懷絕技 湖州12人成省級非遺傳承人 
    ,279名傳承人被確認為第五批浙江省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古法工藝釀造,更是保持了醋的「原味」。從1980年進廠做醋,直到退休,李水榮始終沒有離開過醋罈子。而為了使古法技藝得以傳承,只要年輕人願意學,李水榮都會手把手傳授,惟獨對工藝的苛求一刻也沒有放鬆。
  • 歸鄉拿起篾刀 借「風」賦能飛翔 85後篾匠上演竹編「雲蝶變」
    人物名片:錢利淮,1985年出生,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鎮竹編傳承人,嘉興市竹芸逸品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嘉興市工藝美術大師。學成歸來,復興傳統技藝錢利淮的老家烏鎮陳莊村,是一個竹編記載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的村莊,他的父親是嘉興市級非遺傳承人錢鑫明,一位一輩子都在從事竹編製作的老手藝人。
  • 抖音紅人:剪影非遺傳承人 7秒成像,立等可取
    剪紙很多人都見過,但用7秒鐘的時間快速剪出一個人的剪影,還剪得惟妙惟肖,細緻入微,恐怕就不怎麼容易了。在抖音上,就有這樣一位有20萬粉絲的剪影大師,他就是剪影非遺傳承人劉期培。
  • 湖南省首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公布
    華聲在線1月15日訊(記者 劉思佳 通訊員 肖正湖)近日,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聯合發布湖南省第一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湘繡、苗族服飾製作技藝等56項非遺代表性項目被收錄,包含14項進入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的代表性項目。
  • 青神竹編 聯手國際奢侈品牌再揚「編」 一根竹子引領30億元大產業
    任過音樂教師,做過職校校長,人生數度轉折後,他又回到竹編事業之中,並專注提高技藝。現在,他是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傳承人,也是青神竹編圈子中的「四大家」之一。    四川省青神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竹編藝術之鄉,擁有國際竹編工藝美術大師1名,國家級竹編工藝美術大師1名、省級4名、市級20名,高級工藝美術師109人。
  • 看非遺傳承人如何用3分鐘剪出一對活靈活現的小猴子
    看非遺傳承人如何用3分鐘剪出一對活靈活現的小猴子 「非遺」上海海派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李守白攜徒弟在進博會進行現場展示,用約3分鐘的時間剪出了一對活靈活現、正在吃同一個桃子的小猴子。
  • 66萬字的三國演義寫在一張宣紙上杞縣這些令人叫絕的非遺手藝煥發...
    40後「微書」傳承人:「在我有生之年再創2到3個基尼斯之最」「在這個葫蘆上我寫了5300個字的《道德經》,一個字大概6.785平方毫米,用了整整9天才完成。獲得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頒發的『葫蘆微書之最』證書」6月23日,在杞縣金城街道閆莊村一處略顯清寒的庭園裡,80歲老人崔忠慶拿著自己的得意之作,跟記者講述著自己的「微書」裡的大世界。
  • 遂寧「非遺」,你知多少?
    一條微信帶你來看國家級非遺項目(3項)一、大英井鹽深鑽汲制技藝大英縣卓筒井鎮現存的卓筒井是宋代卓筒井的僅有遺存,因其獨有的價值而備受鹽業「徐氏泥彩塑」以其工藝獨到,泥塑作品上百年不變型,五十年不變色的傳統美術工藝特點,2008年6月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徐氏泥彩塑是一種家族傳承的民間工藝。其作品用黃泥、粘土就地取材,先繪圖設計(包括白描,效果圖和施工圖),再扎架、砌粗坯、上細泥等白坯完成待幹,修補後,刮灰打磨,作立彩花紋,上彩貼金,開相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