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編非遺」走進全國林業科普日 彰顯傳統手工藝絕活
「竹編非遺」走進全國林業科普日 彰顯傳統手工藝絕活【解說】5月15日上午,「2016全國林業科技活動周」在南京林業大學啟動,除了一般的科普展、候鳥大遷徙互動遊戲和昆蟲標本製作之外,還吸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瓷胎竹編展示傳統手工藝,呼籲民眾和參觀者參與林業科普活動
-
古法造紙、瓷胎竹編……來成都國際非遺節邛崍分會場體驗一盤
↑78米長的竹龍此外,邛崍市文化館還邀請了12支國內外隊伍參加本屆非遺節的相關活動,廣東的舞獅、福建的掌上木偶、俄羅斯的群舞、埃及的傳統舞蹈、美國的呼啦舞等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節目精彩不斷。「19日至21日,異域的非遺項目將和邛崍的竹麻號子、南寶山羌歌、羌笛以及羌族舞蹈等傳統節目輪番上陣,為遊客提供一場場精神文化、視覺上的饕餮盛宴。」邛崍市文化館館長毛裕介紹,活動期間,這些非遺項目展演還將走進學校、社區、企業,讓更多的人參與、欣賞。
-
瓷胎竹編,瀕臨失傳的百年工藝,手藝人寥寥無幾
竹編最早起源於漢代,到了清代,在成都、邛崍地區流傳。圖:竹編產品在邛崍平樂古鎮一帶眾多的竹源中,蘆溝、寨溝、金雞溝所產的慈竹能用於編織。圖:瓷胎竹編瓷胎竹編以精細見長,把一根根纖維細長、質地柔韌的竹絲沿經緯線交織的方式,在光滑的瓷胎上編織,瓷胎則要上好的景德鎮白瓷
-
歲月沉澱下的「非遺」手藝
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自然遺產日」,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留下了太多文化瑰寶,每一項「非遺」手藝都歷經歲月滄桑。為你盤點那些歲月沉澱下的「非遺」手藝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龍泉窯是中國陶瓷史上燒制年代最長、窯址分布最廣、產品質量最高、生產規模和外銷範圍最大的青瓷名窯。
-
二兩竹子當國禮 四川青神竹編一克能賣3000元
與他們同時返程的,還有來自眉山青神的二兩竹絲——名為《融》的瓷胎竹編。 而就在最近一個月內,泰國公主詩琳通、喀麥隆總統保羅·比亞,也相繼收到了代表四川竹文化的「土特產」:青神竹編。 四川經濟竹林面積達1752萬畝,居全國第一。竹子,早已浸潤川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麼,這個再普通不過的四川「土特產」,為何屢屢受到國禮青睞?
-
青神竹編 聯手國際奢侈品牌再揚「編」 一根竹子引領30億元大產業
第二年,接替張師傅的劉師傅,嘗試用更細的竹絲編織,讓作品的線條變得更加生動,所選用的0.43毫米竹絲是張德明迄今為止使用過最細的絲。「這種竹絲的要求特別高,每100斤慈竹原料中最終只能採用8兩竹絲,製作中哪怕有一點點的瑕疵只能放棄重來,每完成一套作品,我們差不多要耗去將近2000個工時。」 「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太好了。」
-
苗族竹編傳承人
2016年6月至7月,在文教部非遺傳承人培訓計劃「重慶川美首期竹編研修班」學習,同年培訓作品應邀山東省非遺博覽會展出。今年四月為更好保護和傳承紅苗文化特成立閎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終於,2008年6月7日,竹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馬明中便是這項非遺傳承人中最普通的一員。
-
瓷胎竹編
青神竹編採用保護區內的竹原料,筒長節稀、質地柔韌。以特色人文景觀、書法作品、名人畫像為編織重點,在特定的環境中純手工編織。鎖口、收尾不用任何粘結物,原料均100%採用天然竹材,經過畫框、綢緞等裝裱方式製作成精美的竹編藝術品。
-
非遺傳承人用竹編工藝帶大別山老區鄉親脫貧致富【組圖】
非遺傳承人用竹編工藝帶大別山老區鄉親脫貧致富【組圖】 中安在線 2018-12-07 00:16:30 來源:中安在線 作者:劉玉才 編輯:王騰飛
-
編織夢想 傳承竹編技藝
竹編人的智慧,使得它以更加豐富,更加多樣化,更加立體的形象呈現在我們面前。 本期讓我們追隨竹編藝人、竹編匠人、竹編大師的腳步,走進竹編世界,欣賞竹編作品,體驗竹編人生,感受竹編精神。 四川青神是竹編藝術之鄉,其竹編藝術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技藝精湛。近年來更是湧現出一大批竹編工藝大師,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的傳承人、今年66歲的張德明便是其中之一。
-
門道文化|竹編:織藝繪夢,用匠心傳承美好
幾年後,魯班閒逛集市,忽然發現一個貨攤上擺著許多做功講究的竹製品,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魯班很想結識一下這位竹器高手,當人們告訴他這是泰山所作時大吃一驚,想起當初錯辭泰山,不由嘆道:「有眼不識泰山!」
-
遂寧「非遺」,你知多少?
今天6月13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遂寧「非遺」知多少人們盛讚「蓬萊大樂」為四川的「威風鑼鼓」。如今在遂寧,每逢節日和大型慶典活動上都能看到蓬萊大樂表演,因其獨特的節奏感和恢宏的場面,觀眾們盛讚其為四川的「威風鑼鼓」。2007年,蓬萊大樂被正式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解碼中華地標·走進四川」活動在成都啟動
5月29日,由四川省智慧財產權服務促進中心、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北京電視臺共同舉辦的「解碼中華地標·走進四川」活動在成都正式啟動。 啟動儀式上,四川省智慧財產權服務促進中心主任謝商華表示,四川擁有國家地理標誌471個,其中,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95個,居全國第一;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176個,居全國第二,22個地理標誌被列入中歐互認目錄。
-
義烏篾匠樓長流:竹編一夢六十載 指間技藝盼長流
樓長流和他的竹編「學生」們。一個晴冷的冬日,記者在義烏大陳鎮楂林小學,見到了已至古稀之年的樓長流。幾句質樸的話語,讓我們窺探到一位老手藝人心底最真摯的心願與熱愛。寄情竹編六十載竹編,在中國是一門古老的手藝。大陳竹子多,竹編工藝有上百年的歷史,還曾建有楂林竹編廠。自古以來,就有竹編手藝人走街串巷,以此為生,他們也被稱為「篾匠」。
-
甘肅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示及購物節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作為甘肅省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會場活動的「甘肅非遺影像展」,緊扣文旅部確定的「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活動主題,廣泛徵集並遴選各市(州)文旅部門組織拍攝的優秀非遺影像視頻作品,分傳統體育、傳統醫藥、餐飲、非遺助力抗擊疫情、其他等五個專題,於6月1日至20日期間,在隴上非遺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百家號上同步播出68期,受眾閱讀量達到30多萬人次,顯著提升了優秀非遺項目可見度
-
2020廣州正佳廣場非遺文化直播活動時間+活動內容
廣州正佳廣場非遺文化直播活動 時間安排: 第一場活動:6月19日開展 活動內容:以「讓傳統帶著愛延續」為主題,訪談一眾非遺大咖,傳承中國非遺文化,聯動正佳廣正街非遺內容展開。 第二場活動:6月25日開展 活動內容:適逢端午佳節,划龍舟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結合端午龍舟非遺文化,聯動正佳端午場景展開,在疫情影響之下,帶大家體驗不一樣的「龍舟節」。
-
江西非遺扶貧年貨展銷系列活動開啟
2020年12月31日,「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2021年江西非遺扶貧年貨展銷系列活動暨「我畫非遺」全省主題創作美術作品展在江西省文化館開幕。本次活動以線上和線下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包含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我畫非遺」全省主題創作美術作品展、非遺項目展示及年貨展銷、贈閱非遺知識讀本、非遺普法、非遺衍生品展等內容。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由於長期處在相對封閉的大涼山腹心地帶,外來文化對這裡的彝族傳統文化影響比較微弱,使得這裡成為了彝族傳統文化保存最完整、彝族民俗風情保存最濃厚、彝族文化遺產保存最豐富的彝族聚居地之一。長期以來,美姑縣享有「畢摩文化之鄉」「摔跤之鄉」「美女之鄉」「熊貓之鄉」「南紅瑪瑙之鄉」「五鄉」之美譽。美姑縣以畢摩文化為代表的彝族文化,成為了了解、認知、研究彝族傳統文化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