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篾匠樓長流:竹編一夢六十載 指間技藝盼長流

2021-01-08 浙江日報

樓長流和他的竹編「學生」們。

一個晴冷的冬日,記者在義烏大陳鎮楂林小學,見到了已至古稀之年的樓長流。幾句質樸的話語,讓我們窺探到一位老手藝人心底最真摯的心願與熱愛。

寄情竹編六十載

竹編,在中國是一門古老的手藝。大陳竹子多,竹編工藝有上百年的歷史,還曾建有楂林竹編廠。自古以來,就有竹編手藝人走街串巷,以此為生,他們也被稱為「篾匠」。

生於1945年的樓長流是大陳溪後村人,是當地有名的篾匠。樓長流16歲初中畢業後,就跟著師父周雲才在楂林學習竹編工藝。最初,學手藝只是為了謀生。

「主要是家裡窮,學這個可以做一些家具、工具,自己家用得上。」樓長流說,在那個年代,竹器取材方便,美觀大方,牢固結實,經久耐用,銷路也不錯。老百姓日常用具很多是用竹子加工而成,如提籃、扁擔、雞籠、籮筐、背簍、篩子、簸箕等等。

一根竹子,要變成可用稱手的器具可不容易。

擁有悠久歷史的竹製品依然保持著特殊的氣韻,讓人一見生喜。

樓長流說,竹編製作的前提是選好竹子,對此他很有心得。「要想做出來的東西不被蛀,就要在大雪之後、立春以前砍竹子,天氣必須晴朗,而且得在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之間。否則竹子的露水未乾或者重新吸收了水汽,做出來的東西就放不久。」樓長流說,如果是做比較貴重的東西,還得特意挑5—7年的竹子,這樣竹子紋理細密、韌性最好。

從砍竹子、破竹塊、晾曬、削成竹篾、再到編、織、削、磨,製作一件普通的竹編工藝品耗時良久,期間還必須研究磨具的製作。過程漫長,工序繁雜,足夠的耐心和高超的技藝缺一不可。

比如,「破竹」是竹編製作工藝的首道工序,要想做出精湛的竹編,竹要破得均勻,但纖細的竹絲經常會插到手指裡頭。「像我現在手上的皮已經很厚,竹子刺進來都沒什麼感覺了。」一名篾匠,要經過多年磨鍊,手藝才能達到精熟的程度。樓長流雙手厚厚結繭的皮膚,都是歲月和技藝的沉澱。

就是因為樓長流花心思,手藝好,附近鄉鄰都愛問他買各種竹製品,還有不少諸暨、浦江的市民慕名而來。他最得意的作品,是傳統塔籃。

因為層層疊疊,形似寶塔,這種現在不常見的竹製品被稱為塔籃,常為紅色,用於婚慶嫁娶、新房結梁等。樓長流編織的塔籃,顏色鮮亮,樣式規整,而且有自己獨特的圖案。「像這上面幾幅就是八仙過海,側面用了2種不同的花紋,蓋子一圈邊沿,用七根黑線、八根紅線編成,寓意七子八孫,兒孫滿堂。」樓長流說,塔籃是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樓長流平時就坐在老宅門前的小院內,默默製作竹編製品。

竹編式微 但匠心不改

1983年,樓長流39歲,正是手藝最好的時候。但隨著塑料等工業製品的出現,竹編製品逐漸沒落。樓長流就在服裝市場買了一個攤位,開始經商。但是竹編,一直鮮活在他的心裡。

2010年,受「雞毛換糖再出發」召喚,已經65歲的樓長流又重新摸起了竹子。說起「重操舊業」的原因,樓長流說:「這是我一生一世的愛好。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把這門技藝一代一代傳下去。這就是我的中國夢。」

為了重拾技藝,樓長流勤於練習。他的妻子郭冬燕說,他每天早上從起床開始,坐在門前的小板凳上一坐就是半天,常常要到夜裡十點半才會休息。冬天天氣冷,覆著厚厚一層老繭的手,常常會豁出口子。但樓長流都不在意,他說他就是喜歡。而做好的成品,有人出高價收購,他也不捨得出售。

2018年龍舟節,樓長流編織了「一帶一路義烏出發」字樣的竹編作品。樓長流希望在2021年建黨100周年的時候,完成100種樣式不同的竹編作品,為黨獻禮。樓長流最擅長和喜歡的就是編織圖案。他說,雖然竹編的紋飾花樣層出不窮,但在編織方法上萬變不離其宗。他還自創名叫「百花堂」的系列竹編花色,「因為這種花色有100多種。」

2017年,因為一場民俗展示會,樓長流與當時正在多方了解探訪本地竹編老藝人的楂林小學校方結了緣。從此,每周樓長流都會帶著他的非遺技藝走進了校園。

在楂林小學的竹編館內,琳琅滿目的竹編工藝品陳列在房間的每一個角落。2017年5月,在楂林小學承辦的全省美術特色課程展示活動中,竹藝課程給參觀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8年,在CCTV4《傳奇中國節——端午》的現場直播中,楂林小學的小朋友們帶著外國學生一起製作竹編香囊……

楂林小學六年級1班的傅佳琪學習竹編已經3年,她說:「學竹編以前不知道竹條還可以做成各種各樣的東西,像香囊、扇子等等。樓爺爺特別厲害,他做的東西特別棒。」

楂林小學美術老師虞一清說,楂林小學從2005年開始開展竹編課程,每周一次,每次1.5小時。全校700多名學生基本都參加。「這不僅能讓學生認識到竹子的多功能性,還鍛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學到新本領。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能助力竹編這項非遺獲得傳承。」

這一切,都讓樓長流倍感欣喜。

樓長流在楂林小學授課。

命運無常

老匠人只想把技藝傳承下去

見到樓長流的當天,發現老人家動作有些遲緩。詢問他是否要休息時,他拉開領口,露出裡面大片的白色繃帶說:「沒事,現在可以下床了,醫生讓我走走,活動一下。」

原來,2018年樓長流過得並不順。先是檢查出了胃癌,好不容易經過手術和化療,病情穩定。不久後,又和妻子一起出了車禍,身體多處骨折。一年時間裡,樓長流在醫院病房住了很久。

「我躺在病床上的時候,腦子裡想的都是竹編。總覺得要是不把這門手藝傳下去,自己特別慚愧……」樓長流說,編織工藝所需成本高、時間長,因此那些掌握此項技藝的人也不願再從事這項工作,導致篾匠這一民間藝人正在漸漸消失。「辛辛苦苦兩天時間,可能只能賣三四百塊錢。要讓現在的年輕人靜下心來學習這門手藝,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竹編等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多以師徒形式的人與人間的教授為主。樓長流陸陸續續收過很多徒弟,但都因生活轉行做了其他工作,恐怕再也不會編竹編了。現在還有3位徒弟跟樓長流在不定期學習。「只要他們來,我就會把我知道的都教給他們。」鑑於此,樓長流老人有出一本關於竹編技藝的普及教材的想法,他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學習這門非遺技藝。

(原標題《篾匠樓長流:竹編一夢六十載 指間技藝盼長流 罹患癌症 遭遇車禍 75歲的他最大心願就是把手藝傳下去》,原作者華青。編輯童曉)

相關焦點

  • 編織夢想 傳承竹編技藝
    讓竹編技藝得以傳承是張德明的畢生追求。        四川青神是竹編藝術之鄉,其竹編藝術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技藝精湛。近年來更是湧現出一大批竹編工藝大師,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的傳承人、今年66歲的張德明便是其中之一。
  • 樅陽:織就活水長流美麗畫卷
    園內一池清水碧波蕩漾,岸上綠植蔥翠,「海盜船」、滑梯、攀爬架等兒童遊樂設施一應俱全。湖面上,一位工作人員正乘著簡易小船拿著竹竿撈著湖裡的水草。「建設海綿城市,推動生態治理,我們對三角公園區域進行了提升和改造,打造了舒適宜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美風景帶。」
  • 清溪長流古韻猶存 到綦江東溪打卡全國最大黃桷樹群
    通訊員 羅玉平 攝東溪原名萬壽場,因紫氣東來,溪水長流而更名,至今建場2200多年,建鎮已1300多年,福林河,東丁河在這裡交匯經綦河入長江,素有川黔古道上第一山水名鎮的美譽。通訊員 羅玉平 攝東溪美景飽眼福東溪是因溪水長流而得名,水所滋養而內化的神韻與生氣隨時可見。
  • 中國教育在線海南站攜手海口市長流中學舉辦職業生涯規劃網絡直播...
    中國教育在線訊 在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時期,為確保學生健康安全的前提下,3月8日上午10點,中國教育在線海南站攜手海口市長流中學聯合舉辦職業生涯規劃網絡直播公益活動,為學生和專家搭建高效的溝通交流平臺。
  • 苗族竹編傳承人
    ,且沒有了午後慵倦的長夢,而是日以繼夜的勞作。歷史長河塵煙跳蕩,手工技藝經世浮沉。終於,2008年6月7日,竹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馬明中便是這項非遺傳承人中最普通的一員。又由於拉絲是編織前必備的一個環節,所以對馬明中們這些竹編藝人來說,拉絲既要講究粗細精緻,又要講究實效快,通常一根一兩米長的竹絲,前後經過勻刀的時間大致為幾十秒,不會超過一分鐘。這便是手上的活,乾淨利索,卻是中國底層竹編手工藝人們的日常。
  • 醉心竹編五十多年 福建七旬竹編藝人編出新「花樣」
    中新網福州8月19日電 (葉秋雲)取一根染黑的篾條,輕沾一下水,橫放、按壓……隨著手指翻飛,一個「花開富貴」圖案的竹製品漸漸成型。18日,記者在70歲的福建省福清市竹編手工技藝傳承人陳建德家中看到了這一幕。陳建德展示編制的竹製品。
  • 墊江竹編的傳承:手藝人不再為生計而編,學校將竹編引入課堂
    2011 年,「大石竹編」被評為重慶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傳承竹編技藝,2015年,大石小學將大石竹編引入課堂,一至六年級均開設竹編課程,學校甚至編制了竹編教材。大石小學的竹編教材。每逢周末,趙行恩的孫子孫女都會前來練習竹編,兒子趙向陽已成為第六代傳人。
  • 瓷胎竹編,瀕臨失傳的百年工藝,手藝人寥寥無幾
    竹編最早起源於漢代,到了清代,在成都、邛崍地區流傳。圖:瓷胎竹編瓷胎竹編以精細見長,把一根根纖維細長、質地柔韌的竹絲沿經緯線交織的方式,在光滑的瓷胎上編織,瓷胎則要上好的景德鎮白瓷,胎體也不能有一絲瑕疵。
  • 竹編(揭東竹絲編織畫)
    揭東竹絲編織畫,又稱篾織,是潮汕地區已經瀕臨失傳的一門民間藝術形式,現僅在藍城區霖磐鎮西龍村夏氏一家傳承。據清代《潮州府志》記載:「揭陽人多取笙竹以制器,甚精巧」,當地群眾在長期竹編生產中,不斷提升審美情趣,逐漸發展出以竹絲編織創作書畫藝術作品的形式。竹絲編織畫其製作技藝極為細密精巧。
  • 東陽竹編遇上國際品牌 創新技法為雷克薩斯「代言」
    2016年6月,上海一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向何紅亮發出邀請,請他代為製作雷克薩斯的竹編LOGO。「他們通過網絡上的信息找到我們,想讓我父親製作。可是我父親事務繁多,就把任務交給了我。」何紅亮的父親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東陽竹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何福禮,他自己則是金華市工藝美術大師。設計圖紙很簡單,只有外觀和規格,表面甚至沒有描繪具體圖案,只有寥寥數筆勾勒出的紋理。
  • 中國傳統竹編手藝之傳承和創新
    中國竹編一路走來,經歷了太多的歷史時期,竹編曾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慢慢被工業化生產製品所取代,幾代人堅守的手藝順勢減少,傳統竹編手藝人多數轉了行業,只有少數人還在堅守著這門傳統手藝,勉強維持生活。竹編工具現在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質量的高追求,新的環境下竹編手藝又慢慢進入人們視野,從而新的年輕手藝人也慢慢加入竹編行業
  • 天府人物推介㉓ | 汪尚秀:巧手弄絲竹,讓傳統竹編「華麗轉身」
    楊蜀丹 四川在線記者 吳憂「這道工序叫分絲,有了絲,才能變出細緻的竹編畫。」在一條長凳做成的操作臺上,安嶽竹編技藝傳承人汪尚秀神情專注,右手用排針在篾片上固定好,左手輕輕一拉,只聽見「唰」的一聲,十幾根細如髮絲的竹絲便出現在眼前。
  • 歸鄉拿起篾刀 借「風」賦能飛翔 85後篾匠上演竹編「雲蝶變」
    這個出生於竹編世家的年輕人,為何選擇在大學畢業後歸鄉從事在父輩看來「沒有前途」的家業?他又如何為老手藝注入「網際網路+」元素,助力傳統技藝上演「蝶變傳奇」?學成歸來,復興傳統技藝錢利淮的老家烏鎮陳莊村,是一個竹編記載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的村莊,他的父親是嘉興市級非遺傳承人錢鑫明,一位一輩子都在從事竹編製作的老手藝人。
  • 「竹編非遺」走進全國林業科普日 彰顯傳統手工藝絕活
    【解說】據悉,四川青城竹編屬於「瓷胎竹編」的工藝品,又稱細絲工藝品,是四川獨特的漢族手工藝品,起源於清代中期,當時主要用做貢品。鏡頭前的這位「非遺」傳承人名叫蘭學紅,她告訴記者,瓷胎竹編產品技藝獨特,以精細見長,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
  • 二兩竹子當國禮 四川青神竹編一克能賣3000元
    青神竹編《簪花仕女圖》技藝精湛。  藝精  28年前結緣亞運會 青神竹編讓外賓傻了眼  「青神竹編能送到友好國家作為禮物,我感到非常的激動和自豪。」4月16日,國際竹編工藝美術大師、青神縣竹編協會會長陳雲華說起此事,難掩興奮。
  • 青神竹編 聯手國際奢侈品牌再揚「編」 一根竹子引領30億元大產業
    任過音樂教師,做過職校校長,人生數度轉折後,他又回到竹編事業之中,並專注提高技藝。現在,他是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傳承人,也是青神竹編圈子中的「四大家」之一。    四川省青神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竹編藝術之鄉,擁有國際竹編工藝美術大師1名,國家級竹編工藝美術大師1名、省級4名、市級20名,高級工藝美術師109人。
  • 門道文化|竹編:織藝繪夢,用匠心傳承美好
    先民因地制宜、因才施用,將竹子編製成一件件實用精美的用品,正所謂竹編。古語有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竹編工藝也大多集中在南方,這是因為南方溼熱, 利於竹子生長, 獲取成本低. 北方則不具備這樣的優勢,這導致了南方竹編工藝的大發展,出現了一系列精緻優美的工藝品。
  • 編織幸福生活——茂名信宜竹編從鄉間走向世界
    勤勞的信宜勞動人民,用純樸的智慧把竹編做成了影響世界的產品,並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信宜也因此成為享譽國內外的竹器之鄉。信宜市位於廣東西南部,素有「八山一分田」之說,20多萬公頃的山地,自然生長著單竹、毛竹、楠竹、黃竹、石竹等竹子,總面積超過4萬多公頃,成為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為信宜竹編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 與銅「對話」58載:紹興銅雕大師延綿東方技藝
    與銅「對話」58載:紹興銅雕大師延綿東方技藝 2020-04-15 15:44:22 項菁 攝   中新網紹興4月15日電(記者 項菁)一鑿一刻,耗時10多天,又一銅雕抗疫題材作品出爐。對於68歲的趙秀林而言,疫情期間「宅家創作、線上傳播」的新模式為傳承紹興銅雕技藝,鋪設了新路。
  • 不讓走馬燈漸行漸遠 七旬老人燈影裡盼傳承(圖)
    不讓走馬燈漸行漸遠 七旬老人燈影裡盼傳承(圖)     老隋製作的走馬燈燈屏上有精心雕剪的鏤空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