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長流和他的竹編「學生」們。
一個晴冷的冬日,記者在義烏大陳鎮楂林小學,見到了已至古稀之年的樓長流。幾句質樸的話語,讓我們窺探到一位老手藝人心底最真摯的心願與熱愛。
寄情竹編六十載
竹編,在中國是一門古老的手藝。大陳竹子多,竹編工藝有上百年的歷史,還曾建有楂林竹編廠。自古以來,就有竹編手藝人走街串巷,以此為生,他們也被稱為「篾匠」。
生於1945年的樓長流是大陳溪後村人,是當地有名的篾匠。樓長流16歲初中畢業後,就跟著師父周雲才在楂林學習竹編工藝。最初,學手藝只是為了謀生。
「主要是家裡窮,學這個可以做一些家具、工具,自己家用得上。」樓長流說,在那個年代,竹器取材方便,美觀大方,牢固結實,經久耐用,銷路也不錯。老百姓日常用具很多是用竹子加工而成,如提籃、扁擔、雞籠、籮筐、背簍、篩子、簸箕等等。
一根竹子,要變成可用稱手的器具可不容易。
擁有悠久歷史的竹製品依然保持著特殊的氣韻,讓人一見生喜。
樓長流說,竹編製作的前提是選好竹子,對此他很有心得。「要想做出來的東西不被蛀,就要在大雪之後、立春以前砍竹子,天氣必須晴朗,而且得在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之間。否則竹子的露水未乾或者重新吸收了水汽,做出來的東西就放不久。」樓長流說,如果是做比較貴重的東西,還得特意挑5—7年的竹子,這樣竹子紋理細密、韌性最好。
從砍竹子、破竹塊、晾曬、削成竹篾、再到編、織、削、磨,製作一件普通的竹編工藝品耗時良久,期間還必須研究磨具的製作。過程漫長,工序繁雜,足夠的耐心和高超的技藝缺一不可。
比如,「破竹」是竹編製作工藝的首道工序,要想做出精湛的竹編,竹要破得均勻,但纖細的竹絲經常會插到手指裡頭。「像我現在手上的皮已經很厚,竹子刺進來都沒什麼感覺了。」一名篾匠,要經過多年磨鍊,手藝才能達到精熟的程度。樓長流雙手厚厚結繭的皮膚,都是歲月和技藝的沉澱。
就是因為樓長流花心思,手藝好,附近鄉鄰都愛問他買各種竹製品,還有不少諸暨、浦江的市民慕名而來。他最得意的作品,是傳統塔籃。
因為層層疊疊,形似寶塔,這種現在不常見的竹製品被稱為塔籃,常為紅色,用於婚慶嫁娶、新房結梁等。樓長流編織的塔籃,顏色鮮亮,樣式規整,而且有自己獨特的圖案。「像這上面幾幅就是八仙過海,側面用了2種不同的花紋,蓋子一圈邊沿,用七根黑線、八根紅線編成,寓意七子八孫,兒孫滿堂。」樓長流說,塔籃是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樓長流平時就坐在老宅門前的小院內,默默製作竹編製品。
竹編式微 但匠心不改
1983年,樓長流39歲,正是手藝最好的時候。但隨著塑料等工業製品的出現,竹編製品逐漸沒落。樓長流就在服裝市場買了一個攤位,開始經商。但是竹編,一直鮮活在他的心裡。
2010年,受「雞毛換糖再出發」召喚,已經65歲的樓長流又重新摸起了竹子。說起「重操舊業」的原因,樓長流說:「這是我一生一世的愛好。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把這門技藝一代一代傳下去。這就是我的中國夢。」
為了重拾技藝,樓長流勤於練習。他的妻子郭冬燕說,他每天早上從起床開始,坐在門前的小板凳上一坐就是半天,常常要到夜裡十點半才會休息。冬天天氣冷,覆著厚厚一層老繭的手,常常會豁出口子。但樓長流都不在意,他說他就是喜歡。而做好的成品,有人出高價收購,他也不捨得出售。
2018年龍舟節,樓長流編織了「一帶一路義烏出發」字樣的竹編作品。樓長流希望在2021年建黨100周年的時候,完成100種樣式不同的竹編作品,為黨獻禮。樓長流最擅長和喜歡的就是編織圖案。他說,雖然竹編的紋飾花樣層出不窮,但在編織方法上萬變不離其宗。他還自創名叫「百花堂」的系列竹編花色,「因為這種花色有100多種。」
2017年,因為一場民俗展示會,樓長流與當時正在多方了解探訪本地竹編老藝人的楂林小學校方結了緣。從此,每周樓長流都會帶著他的非遺技藝走進了校園。
在楂林小學的竹編館內,琳琅滿目的竹編工藝品陳列在房間的每一個角落。2017年5月,在楂林小學承辦的全省美術特色課程展示活動中,竹藝課程給參觀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8年,在CCTV4《傳奇中國節——端午》的現場直播中,楂林小學的小朋友們帶著外國學生一起製作竹編香囊……
楂林小學六年級1班的傅佳琪學習竹編已經3年,她說:「學竹編以前不知道竹條還可以做成各種各樣的東西,像香囊、扇子等等。樓爺爺特別厲害,他做的東西特別棒。」
楂林小學美術老師虞一清說,楂林小學從2005年開始開展竹編課程,每周一次,每次1.5小時。全校700多名學生基本都參加。「這不僅能讓學生認識到竹子的多功能性,還鍛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學到新本領。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能助力竹編這項非遺獲得傳承。」
這一切,都讓樓長流倍感欣喜。
樓長流在楂林小學授課。
命運無常
老匠人只想把技藝傳承下去
見到樓長流的當天,發現老人家動作有些遲緩。詢問他是否要休息時,他拉開領口,露出裡面大片的白色繃帶說:「沒事,現在可以下床了,醫生讓我走走,活動一下。」
原來,2018年樓長流過得並不順。先是檢查出了胃癌,好不容易經過手術和化療,病情穩定。不久後,又和妻子一起出了車禍,身體多處骨折。一年時間裡,樓長流在醫院病房住了很久。
「我躺在病床上的時候,腦子裡想的都是竹編。總覺得要是不把這門手藝傳下去,自己特別慚愧……」樓長流說,編織工藝所需成本高、時間長,因此那些掌握此項技藝的人也不願再從事這項工作,導致篾匠這一民間藝人正在漸漸消失。「辛辛苦苦兩天時間,可能只能賣三四百塊錢。要讓現在的年輕人靜下心來學習這門手藝,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竹編等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多以師徒形式的人與人間的教授為主。樓長流陸陸續續收過很多徒弟,但都因生活轉行做了其他工作,恐怕再也不會編竹編了。現在還有3位徒弟跟樓長流在不定期學習。「只要他們來,我就會把我知道的都教給他們。」鑑於此,樓長流老人有出一本關於竹編技藝的普及教材的想法,他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學習這門非遺技藝。
(原標題《篾匠樓長流:竹編一夢六十載 指間技藝盼長流 罹患癌症 遭遇車禍 75歲的他最大心願就是把手藝傳下去》,原作者華青。編輯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