墊江竹編的傳承:手藝人不再為生計而編,學校將竹編引入課堂

2021-01-18 澎湃新聞

趙行恩和妻子在編竹編。 本文圖片 實習生 池玉杏

右手執竹條挑絲,左手捋竹絲,力要巧且足,竹絲飛快穿梭......這樣的動作,趙行恩每天要重複數百次,由於長年低頭,他的下巴皺紋尤為明顯。

年逾八旬的趙行恩是重慶墊江縣大石竹編的第五代傳人,在墊江縣開了一間大石竹編工作室。過去編竹是為了生計,賺生活費,現在趙行恩把編竹做成了工藝品,一副A4紙大的作品,往往要編上半個月。

趙行恩的老家在墊江縣大石鄉,這裡編竹歷史悠久。2011 年,「大石竹編」被評為重慶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傳承竹編技藝,2015年,大石小學將大石竹編引入課堂,一至六年級均開設竹編課程,學校甚至編制了竹編教材。

大石小學的竹編教材。

每逢周末,趙行恩的孫子孫女都會前來練習竹編,兒子趙向陽已成為第六代傳人。趙向陽5月23日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如今,竹編工藝品價格高,並不好賣,但他們會堅持下去。

從生活用品變工藝品

趙行恩的大石竹編工作室,面積不大,兩側窗戶裝著通透的玻璃,光線敞亮。室內沒怎麼裝修,牆角斑駁,可見房子有些年成了。牆上,掛著一幅幅人物肖像圖,若不仔細看,可能還注意不到,這些人物肖像竟然都是用竹編編出來的。

桌上,擺放著一件件竹編作品,有裝飾畫、宮扇、生活用品等。一旁,年逾八旬的趙行恩和妻子、徒弟正忙碌著。

趙行恩的手藝是從父輩學來的,他的父輩靠編竹謀生,耳濡目染之下,年幼的他也學會了編竹。

學會編竹的另一個原因,他稱是那時家庭拮据,為湊學費讀小學。「那時我們家編得比較好,就賣錢做生活費,我這份手藝就是被這樣的生活逼出來的」。

墊江縣境內竹資源豐富,竹編製品歷史悠久,其中大石鄉的編竹遠近聞名。趙行恩表示,最初,他們都是編成生活用品,價格便宜,」五分錢一個扇子,兩塊錢一個烤火的圍籠」。

在繼承傳統技藝時,趙行恩發明了「排針剖篾器」,並申請了專利。

據趙行恩介紹,「排針剖篾器」一次可從拇指寬的竹片中抽出數根細若花針的篾絲,剖出的篾條薄如紙,覆蓋在書上可見黑字。

竹編作品。

之後,在此基礎上,富有創新精神的趙行恩嘗試在竹編上增加圖案,成功編制出各種圖案的竹編品,這使竹製品從單純的生活用品轉向觀賞、實用並重的工藝品。

上世紀90年代,趙行恩編出的多幅人物竹編作品,備受好評,這讓他名聲大噪的同時,也帶動了整個大石竹編。

2011年,「大石竹編」入選重慶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趙行恩表示,目前,「大石竹編」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工藝流程,需用當地盛產的慈竹,經「伐、刮、破片、蒸、煮、染、洗」等防蛀去甜染色等工藝處理後,再按所需圖案規格、色澤要求,以純手工方式編織而成。

不好賣但會堅持

趙行恩早已不用靠編竹謀生,但他仍會身體力行,繼續編。

有遊客慕名來學習,趙行恩會認真準備,剪好紙條,編好樣本,再教給學員。遊客學會編好後,可帶走自己編的作品。

「希望他們以後都會記得,八十多歲的趙行恩在墊江教他們編竹。」趙行恩說。

趙行恩的孫子孫女都有穩定工作,每逢周末,他們會來工作室練習竹編。趙行恩的孫子在當地的電視臺工作,拍攝記錄下了一棵竹子蛻變為精美工藝品的全過程。

經過一年學習,周文江學會了竹編。

36歲的周文江是一名高位殘疾人,是趙行恩的關門弟子。他上半身佝僂,雙腿扭曲,靠一條板凳走路。

說起學藝,周文江說,「2016年第一次到趙行恩的工作室,一來就被竹編畫吸引住了,這跟我之前編的東西完全不一樣。」會簡單編竹的他,決定留下學習。

周文江表示,最初,父親不同意他拜師,認為不靠譜,師父的兒子趙向陽上門跑了好幾次,父親才點頭。

學習刻苦的周文江一年後便能上手編畫。去年9月,在一項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中,他獲得第二名。

趙行恩的兒子趙向陽告訴澎湃新聞,為了幫助殘疾人和貧困戶,他們在當地開了一個竹編培訓班,在全縣招收會竹編的殘疾人,並高出市場價格收購殘疾人的竹編作品。截至目前,工作室先後招收了近10名殘疾人,且學徒期間提供生活費。

趙向陽是大石竹編第六代傳人,他說,竹編是精細活,純人工,耗時長,現在市場行情不好,買的人少,利潤低。

據趙向陽等人介紹,作為工藝品,竹編的市場價格根據編織的難易程度而定,低則上千元,高則上萬元。

「最大的問題是傳統工藝如何走進大眾生活,如何融合與過渡,開發新產品和一些現代性的東西。」儘管遭遇一定困難,趙向陽仍表示,會繼續做下去。

2011年,大石竹編成功入選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大提高大石竹編的知名度。為了拓寬銷售渠道,趙向陽表示,今後,除參加全國各地的活動和比賽外,還要通過實體店展銷,爭取在五年內打造10個實體店,並計劃打造竹藝展館,展示竹編文化。

目前,工作室開闢了電商渠道,竹編工藝品實現了網上銷售。在趙向陽的構想中,還要在當地搞一個文創園,招收100個殘疾人,讓他們實現人生價值。

竹編進小學,還有課程和教材

2015年,大石小學將大石竹編引入課堂,一至六年級都有竹編課程,學校還編制了竹編教材。

學生在學習竹編。

大石小學的佔地面積不大,校園內隨處可見竹元素,如教室門口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標語,辦公室牆面的竹葉。

大石小學校長周天中表示,目前,這套竹編教材僅在校內使用,未對外發布;截至今年春季,該教材已完成第三次的修訂。

為了教學生,大石小學的老師們也當了一次「學生」,從趙行恩那裡學習編竹,學會後再教學生。

竹編課教師曾穎表示,通過學習竹編,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有明顯提高,「我們教學的定位不是為了學習高超的技藝,而是讓它在孩子們心裡留下印象,讓他們懂得中華文化的傳承」。

5月23日,趙向陽前往大石小學,向學生傳授「挑一悶五」、「挑六悶三」的編竹口訣。講臺上,擺放著許多竹編的鬥笠、扇子、籮筐、竹筒等,都是老師製作的,用來給學生參考。

六年級學生羅彩英已經學習竹編三年,她表示,製作竹編中,如果編錯一根,就要把它拆掉,這讓她懂得做事要腳踏實地,步步為營,不然就會像竹編一樣全盤皆輸。

澎湃新聞了解到,大石小學有竹編、竹舞、竹樂、竹畫、竹詩等五大社團,今年六月學校將舉辦首屆竹文化藝術節,同時,該校2017年榮獲「全國中小學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稱號。校長周天中表示,學校的特色就是打造竹文化,通過對竹的了解,讓學生體會竹堅韌的優良品格。

相關焦點

  • 贛南客家竹編老手藝編出新生活(圖)
    王周平老師傅正在編竹籃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歐豔芬報導:「我今天帶來了前兩天編好的竹簍和竹籃,還要現場編個竹籃給你們看。」王周平是崇義上堡人,從小就學習做竹籮和竹籃,他編的竹籃精巧耐用,在當地特別受歡迎。因為竹編手藝好,王周平被崇義竹文化創客中心邀請,成為崇義傳統工藝學會竹編手藝人代表之一。
  • 瓷胎竹編,瀕臨失傳的百年工藝,手藝人寥寥無幾
    竹編最早起源於漢代,到了清代,在成都、邛崍地區流傳。圖:竹編產品在邛崍平樂古鎮一帶眾多的竹源中,蘆溝、寨溝、金雞溝所產的慈竹能用於編織。圖:瓷胎竹編瓷胎竹編以精細見長,把一根根纖維細長、質地柔韌的竹絲沿經緯線交織的方式,在光滑的瓷胎上編織,瓷胎則要上好的景德鎮白瓷
  • 編織夢想 傳承竹編技藝
    緣起:       一份耳濡目染的傳承        對於張德明來說,竹編最初的意義是換取油鹽的商品。「青神是竹編之鄉,那時候家家戶戶基本都會用竹子編些簸箕、扇子什麼的。我爺爺去世得早,小時候奶奶就會編一些『笆笆扇』,再換些錢給家裡買油鹽。」張德明說。
  • 門道文化|竹編:織藝繪夢,用匠心傳承美好
    先民因地制宜、因才施用,將竹子編製成一件件實用精美的用品,正所謂竹編。古語有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竹編工藝也大多集中在南方,這是因為南方溼熱, 利於竹子生長, 獲取成本低. 北方則不具備這樣的優勢,這導致了南方竹編工藝的大發展,出現了一系列精緻優美的工藝品。
  • 中國傳統竹編手藝之傳承和創新
    中國竹編一路走來,經歷了太多的歷史時期,竹編曾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慢慢被工業化生產製品所取代,幾代人堅守的手藝順勢減少,傳統竹編手藝人多數轉了行業,只有少數人還在堅守著這門傳統手藝,勉強維持生活。竹編工具現在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質量的高追求,新的環境下竹編手藝又慢慢進入人們視野,從而新的年輕手藝人也慢慢加入竹編行業
  • 醉心竹編五十多年 福建七旬竹編藝人編出新「花樣」
    18日,記者在70歲的福建省福清市竹編手工技藝傳承人陳建德家中看到了這一幕。陳建德展示編制的竹製品。 葉秋雲 攝一進屋,擺放在沙發上的帶有「花開富貴」「福祿壽喜」等字樣的竹編手工半成品令人眼前一亮。陳建德表示,這幾十年來,他創新探索了「篆體編織法」與「撇字編織法」,可編出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書法字體,將其打造成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很受歡迎。
  • 苗族竹編傳承人
    7歲時跟隨爺爺學竹編,10歲出門獨立為當地人家編織簡單的竹編生活用品。2016年6月至7月,在文教部非遺傳承人培訓計劃「重慶川美首期竹編研修班」學習,同年培訓作品應邀山東省非遺博覽會展出。今年四月為更好保護和傳承紅苗文化特成立閎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中國傳統竹編手藝,常用編織技法介紹
    竹編技法介紹作為新一代竹編年輕手藝人,我們有責任將竹編手藝更好的傳承和傳播。而竹編手藝裡的「編」字,代表編織,編織又分平面編織和立體編織。平面編織就是將竹篾材料有規律的進行經緯交錯、疊壓的一種呈現,又可根據竹篾材料寬窄變化、顏色變化、挑壓關係變化,變換出多種圖案。常見的平面編織技法分類大致可分為人字編、十字編、五角眼、六角眼、八角眼、穿絲、彈花、絞絲編、插經、螺旋編、菊底編。
  • 驚了 竹編還可以這樣玩!
    近期,朋友轉發了一條視頻給阿久看,看了之後,阿久真的是驚呆了,怎麼也沒想到竹編還可以這樣玩,居然能用竹編編出二維碼!談到竹編,我們第一想到的應該就是那竹籃子了。竹編這項工藝誕生時期非常早,相傳在人類定居生活後,由於要將剩餘的食物等存放起來,便用斧頭砍一些植物根條,編成籃子,在製作,尋找材料過程中,發現竹子富有韌性,易編織,耐用,便漸漸作為當時製作器皿的主要材料了。
  • 桐鄉80後小夥醉心竹編 讓老手藝「活」下去
    決心做竹編DIY體驗教學前,作為竹芸工房的創始人,讀工業設計出身的錢利淮已摸索了幾年。他不想把竹編弄成工藝品,更不想走傳統的粗製濫造的老路。比起被收藏進博物館,錢利淮更想賦予竹編品「日用」的價值。竹編手藝,在中國歷史悠久,這種將毛竹劈成篾片或篾絲並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手工藝,在錢利淮的故鄉桐鄉烏鎮陳莊,人們曾以此生活,也以此為業。
  • 超簡單竹編教程,7步編出價值萬元的Gucci竹編包
    竹編的包包在時尚圈一直都是夏日寵兒,而且在大牌加持下每一個都身價過萬,比如這款手法還不如我外婆的Gucci竹編包,售價近1w人民幣。是的,外婆家後面就是一大片竹林,小的時候去她家過暑假,她和外公會給我編小小的背簍,背著上山跟大人們幹活兒。
  • 義烏篾匠樓長流:竹編一夢六十載 指間技藝盼長流
    樓長流和他的竹編「學生」們。一個晴冷的冬日,記者在義烏大陳鎮楂林小學,見到了已至古稀之年的樓長流。幾句質樸的話語,讓我們窺探到一位老手藝人心底最真摯的心願與熱愛。寄情竹編六十載竹編,在中國是一門古老的手藝。大陳竹子多,竹編工藝有上百年的歷史,還曾建有楂林竹編廠。自古以來,就有竹編手藝人走街串巷,以此為生,他們也被稱為「篾匠」。
  • 東陽竹編遇上國際品牌 創新技法為雷克薩斯「代言」
    竹編、核雕、刺繡等傳統手工藝,均成了雷克薩斯匠心工藝的「代言」。其中的竹編內容,就遴選了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東陽竹編。這段華麗麗的竹編主題視頻,只有短短30秒鐘,緊扣東陽竹編乾坤交織、紋理動人的特點,以竹絲的精細、編織的精緻,映射雷克薩斯「細膩」的特色。片尾,鑲嵌著竹片的方向盤與一個抽象造型的竹編LOGO「並駕齊驅」。
  • DIY手工竹編工藝!
    而與竹子利用相關的竹藝,一直是日本民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有著很多的流派,包括樂器、兵器、竹編等,其中有一百多種的編織方式。今天要介紹日本京都女竹匠Ogura Chiemi,繼承和延續了古老的竹編工藝,但同時將現代感融入到作品之中。
  • 青神竹編 聯手國際奢侈品牌再揚「編」 一根竹子引領30億元大產業
    任過音樂教師,做過職校校長,人生數度轉折後,他又回到竹編事業之中,並專注提高技藝。現在,他是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傳承人,也是青神竹編圈子中的「四大家」之一。    四川省青神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竹編藝術之鄉,擁有國際竹編工藝美術大師1名,國家級竹編工藝美術大師1名、省級4名、市級20名,高級工藝美術師109人。
  • 手工竹編入門,從工具,編法,收口解讀,別讓這項民間手藝消失
    第三步:編織竹篾加工好之後就要根據所編器物的情況運用不同的編織手法編織。編織技法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已經演變出了上百種技法。但是從大類上來講分為:平面編、立體編、經緯編。平面編織是立體編的基礎,其它技法都是在這兩種技法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竹編非遺」走進全國林業科普日 彰顯傳統手工藝絕活
    【解說】據悉,四川青城竹編屬於「瓷胎竹編」的工藝品,又稱細絲工藝品,是四川獨特的漢族手工藝品,起源於清代中期,當時主要用做貢品。鏡頭前的這位「非遺」傳承人名叫蘭學紅,她告訴記者,瓷胎竹編產品技藝獨特,以精細見長,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
  • 凡承古逸:我為什麼不強調手工竹編編織教程,盡寫些「沒用的」?
    放眼竹編,現階段世界竹編編織區都在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傳承問題,即都面臨技藝傳承青黃不接的窘境。這一窘境不是因為技術上的缺失,而是思維層面的「偏見」。我是一個竹編家庭出生的農村孩子,恰好也陰錯陽差走上了以手工竹編為職業的一個「自由職業者」,當然也可以說是「」無業游民」。
  • 竹編(揭東竹絲編織畫)
    揭東竹絲編織畫,又稱篾織,是潮汕地區已經瀕臨失傳的一門民間藝術形式,現僅在藍城區霖磐鎮西龍村夏氏一家傳承。據清代《潮州府志》記載:「揭陽人多取笙竹以制器,甚精巧」,當地群眾在長期竹編生產中,不斷提升審美情趣,逐漸發展出以竹絲編織創作書畫藝術作品的形式。竹絲編織畫其製作技藝極為細密精巧。
  • 欣賞美妙絕倫的安徽貴池手工竹編製品,向傳統的手工老藝人致敬!
    四聯村—以前地屬老清溪鄉,現劃為涓橋鎮境內,這裡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民風淳樸、村內還保留有多處古祠堂,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四聯村有著豐富的皖南山區特有的毛竹和水竹資源,是個有名的竹編之村,每年有數萬個竹籃子,從村民手中編織出來,少數為本村人自用,大部分發往外地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