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行恩和妻子在編竹編。 本文圖片 實習生 池玉杏
右手執竹條挑絲,左手捋竹絲,力要巧且足,竹絲飛快穿梭......這樣的動作,趙行恩每天要重複數百次,由於長年低頭,他的下巴皺紋尤為明顯。
年逾八旬的趙行恩是重慶墊江縣大石竹編的第五代傳人,在墊江縣開了一間大石竹編工作室。過去編竹是為了生計,賺生活費,現在趙行恩把編竹做成了工藝品,一副A4紙大的作品,往往要編上半個月。
趙行恩的老家在墊江縣大石鄉,這裡編竹歷史悠久。2011 年,「大石竹編」被評為重慶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傳承竹編技藝,2015年,大石小學將大石竹編引入課堂,一至六年級均開設竹編課程,學校甚至編制了竹編教材。
大石小學的竹編教材。
每逢周末,趙行恩的孫子孫女都會前來練習竹編,兒子趙向陽已成為第六代傳人。趙向陽5月23日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如今,竹編工藝品價格高,並不好賣,但他們會堅持下去。
從生活用品變工藝品
趙行恩的大石竹編工作室,面積不大,兩側窗戶裝著通透的玻璃,光線敞亮。室內沒怎麼裝修,牆角斑駁,可見房子有些年成了。牆上,掛著一幅幅人物肖像圖,若不仔細看,可能還注意不到,這些人物肖像竟然都是用竹編編出來的。
桌上,擺放著一件件竹編作品,有裝飾畫、宮扇、生活用品等。一旁,年逾八旬的趙行恩和妻子、徒弟正忙碌著。
趙行恩的手藝是從父輩學來的,他的父輩靠編竹謀生,耳濡目染之下,年幼的他也學會了編竹。
學會編竹的另一個原因,他稱是那時家庭拮据,為湊學費讀小學。「那時我們家編得比較好,就賣錢做生活費,我這份手藝就是被這樣的生活逼出來的」。
墊江縣境內竹資源豐富,竹編製品歷史悠久,其中大石鄉的編竹遠近聞名。趙行恩表示,最初,他們都是編成生活用品,價格便宜,」五分錢一個扇子,兩塊錢一個烤火的圍籠」。
在繼承傳統技藝時,趙行恩發明了「排針剖篾器」,並申請了專利。
據趙行恩介紹,「排針剖篾器」一次可從拇指寬的竹片中抽出數根細若花針的篾絲,剖出的篾條薄如紙,覆蓋在書上可見黑字。
竹編作品。
之後,在此基礎上,富有創新精神的趙行恩嘗試在竹編上增加圖案,成功編制出各種圖案的竹編品,這使竹製品從單純的生活用品轉向觀賞、實用並重的工藝品。
上世紀90年代,趙行恩編出的多幅人物竹編作品,備受好評,這讓他名聲大噪的同時,也帶動了整個大石竹編。
2011年,「大石竹編」入選重慶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趙行恩表示,目前,「大石竹編」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工藝流程,需用當地盛產的慈竹,經「伐、刮、破片、蒸、煮、染、洗」等防蛀去甜染色等工藝處理後,再按所需圖案規格、色澤要求,以純手工方式編織而成。
不好賣但會堅持
趙行恩早已不用靠編竹謀生,但他仍會身體力行,繼續編。
有遊客慕名來學習,趙行恩會認真準備,剪好紙條,編好樣本,再教給學員。遊客學會編好後,可帶走自己編的作品。
「希望他們以後都會記得,八十多歲的趙行恩在墊江教他們編竹。」趙行恩說。
趙行恩的孫子孫女都有穩定工作,每逢周末,他們會來工作室練習竹編。趙行恩的孫子在當地的電視臺工作,拍攝記錄下了一棵竹子蛻變為精美工藝品的全過程。
經過一年學習,周文江學會了竹編。
36歲的周文江是一名高位殘疾人,是趙行恩的關門弟子。他上半身佝僂,雙腿扭曲,靠一條板凳走路。
說起學藝,周文江說,「2016年第一次到趙行恩的工作室,一來就被竹編畫吸引住了,這跟我之前編的東西完全不一樣。」會簡單編竹的他,決定留下學習。
周文江表示,最初,父親不同意他拜師,認為不靠譜,師父的兒子趙向陽上門跑了好幾次,父親才點頭。
學習刻苦的周文江一年後便能上手編畫。去年9月,在一項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中,他獲得第二名。
趙行恩的兒子趙向陽告訴澎湃新聞,為了幫助殘疾人和貧困戶,他們在當地開了一個竹編培訓班,在全縣招收會竹編的殘疾人,並高出市場價格收購殘疾人的竹編作品。截至目前,工作室先後招收了近10名殘疾人,且學徒期間提供生活費。
趙向陽是大石竹編第六代傳人,他說,竹編是精細活,純人工,耗時長,現在市場行情不好,買的人少,利潤低。
據趙向陽等人介紹,作為工藝品,竹編的市場價格根據編織的難易程度而定,低則上千元,高則上萬元。
「最大的問題是傳統工藝如何走進大眾生活,如何融合與過渡,開發新產品和一些現代性的東西。」儘管遭遇一定困難,趙向陽仍表示,會繼續做下去。
2011年,大石竹編成功入選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大提高大石竹編的知名度。為了拓寬銷售渠道,趙向陽表示,今後,除參加全國各地的活動和比賽外,還要通過實體店展銷,爭取在五年內打造10個實體店,並計劃打造竹藝展館,展示竹編文化。
目前,工作室開闢了電商渠道,竹編工藝品實現了網上銷售。在趙向陽的構想中,還要在當地搞一個文創園,招收100個殘疾人,讓他們實現人生價值。
竹編進小學,還有課程和教材
2015年,大石小學將大石竹編引入課堂,一至六年級都有竹編課程,學校還編制了竹編教材。
學生在學習竹編。
大石小學的佔地面積不大,校園內隨處可見竹元素,如教室門口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標語,辦公室牆面的竹葉。
大石小學校長周天中表示,目前,這套竹編教材僅在校內使用,未對外發布;截至今年春季,該教材已完成第三次的修訂。
為了教學生,大石小學的老師們也當了一次「學生」,從趙行恩那裡學習編竹,學會後再教學生。
竹編課教師曾穎表示,通過學習竹編,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有明顯提高,「我們教學的定位不是為了學習高超的技藝,而是讓它在孩子們心裡留下印象,讓他們懂得中華文化的傳承」。
5月23日,趙向陽前往大石小學,向學生傳授「挑一悶五」、「挑六悶三」的編竹口訣。講臺上,擺放著許多竹編的鬥笠、扇子、籮筐、竹筒等,都是老師製作的,用來給學生參考。
六年級學生羅彩英已經學習竹編三年,她表示,製作竹編中,如果編錯一根,就要把它拆掉,這讓她懂得做事要腳踏實地,步步為營,不然就會像竹編一樣全盤皆輸。
澎湃新聞了解到,大石小學有竹編、竹舞、竹樂、竹畫、竹詩等五大社團,今年六月學校將舉辦首屆竹文化藝術節,同時,該校2017年榮獲「全國中小學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稱號。校長周天中表示,學校的特色就是打造竹文化,通過對竹的了解,讓學生體會竹堅韌的優良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