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歐豔芬報導:「我今天帶來了前兩天編好的竹簍和竹籃,還要現場編個竹籃給你們看。」4月27日,在贛州市崇義竹文化創客中心,75歲的王周平老師傅熟練地編制竹籃,憨厚地笑著說。王周平是崇義上堡人,從小就學習做竹籮和竹籃,他編的竹籃精巧耐用,在當地特別受歡迎。因為竹編手藝好,王周平被崇義竹文化創客中心邀請,成為崇義傳統工藝學會竹編手藝人代表之一。
「崇義盛產竹子,為了傳承崇義的竹文化,發掘客家竹編手藝,我們經常到各個鄉鎮拜訪民間的竹編老手藝人。」崇義竹文化創客中心負責人張立明告訴記者,崇義每個村莊都有竹編手藝人。農村的竹編基本上是客家生活用具,用來裝東西,比如裝稻穀、大米等的籮筐,盛蔬菜、水果的菜籃,裝雞蛋提籃、篩米的米篩、簸箕,取暖用的火籠,廚房用罩簍、撍梭,裝土的糞箕,還有竹扁擔、竹笛、竹哨子、竹椅、竹床、竹躺椅等等,竹編手工藝產品成為贛南客家地區農村勞動人民日常生產、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用具。隨著下地勞作的人減少了,一些普通的竹製品大多被束之高閣,竹編手藝也逐漸走向沒落。
然而,在城市裡懷念家鄉風情,一些竹編工藝卻日趨暢銷。「竹編工藝正朝著家庭、家居禮品,花藝、文化節日的裝飾品等方向發展,我們希望找到老手藝人對贛南農村客家竹編傳統製品的改良、改進,採用贛南客家手工藝融入新設計元素編制出暢銷的贛南客家竹編工藝品。」張立明說,贛南農村的竹編成品銷售渠道狹窄,市場小,目前,他只要一有時間就到各個村裡尋找老手藝人,把當下市場銷量好、受消費者喜歡的竹編工藝給老藝人參考,並讓他們進行模仿、創新,編制出當下暢銷的竹編工藝。這樣,在傳承傳統竹編手藝的同時,還能為村民帶來增收,脫貧致富。
「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從事這些行業,覺得沒意思、掙不到錢,如果不及時進行發掘和改進,竹編手藝將瀕臨失傳。」張立明告訴記者,目前崇義傳統工藝學會的竹編老手藝人代表有5個,他們製作出的工藝品銷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暢銷的竹編產品有燈罩、保溫杯等。我們希望成立手工藝傳習所,組織更多的年輕人願意學習竹編藝術,傳承贛南客家人的竹編手藝和文化。一件客家竹編成品要經過20多道工序,包括選竹、鋸竹、破竹、刮青、破篾、拉絲、刮篾、煮篾、焙烤造形、上色、編制、刷磨等等,崇義傳統工藝學會的竹編師傅們不斷改進和改良,用老手藝編制出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