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客家竹編老手藝編出新生活(圖)

2021-01-18 中國江西網

王周平老師傅正在編竹籃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歐豔芬報導:「我今天帶來了前兩天編好的竹簍和竹籃,還要現場編個竹籃給你們看。」4月27日,在贛州市崇義竹文化創客中心,75歲的王周平老師傅熟練地編制竹籃,憨厚地笑著說。王周平是崇義上堡人,從小就學習做竹籮和竹籃,他編的竹籃精巧耐用,在當地特別受歡迎。因為竹編手藝好,王周平被崇義竹文化創客中心邀請,成為崇義傳統工藝學會竹編手藝人代表之一。

王周平老師傅和張立明探討竹編

  「崇義盛產竹子,為了傳承崇義的竹文化,發掘客家竹編手藝,我們經常到各個鄉鎮拜訪民間的竹編老手藝人。」崇義竹文化創客中心負責人張立明告訴記者,崇義每個村莊都有竹編手藝人。農村的竹編基本上是客家生活用具,用來裝東西,比如裝稻穀、大米等的籮筐,盛蔬菜、水果的菜籃,裝雞蛋提籃、篩米的米篩、簸箕,取暖用的火籠,廚房用罩簍、撍梭,裝土的糞箕,還有竹扁擔、竹笛、竹哨子、竹椅、竹床、竹躺椅等等,竹編手工藝產品成為贛南客家地區農村勞動人民日常生產、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用具。隨著下地勞作的人減少了,一些普通的竹製品大多被束之高閣,竹編手藝也逐漸走向沒落。

王周平老師傅編制的竹籮

  然而,在城市裡懷念家鄉風情,一些竹編工藝卻日趨暢銷。「竹編工藝正朝著家庭、家居禮品,花藝、文化節日的裝飾品等方向發展,我們希望找到老手藝人對贛南農村客家竹編傳統製品的改良、改進,採用贛南客家手工藝融入新設計元素編制出暢銷的贛南客家竹編工藝品。」張立明說,贛南農村的竹編成品銷售渠道狹窄,市場小,目前,他只要一有時間就到各個村裡尋找老手藝人,把當下市場銷量好、受消費者喜歡的竹編工藝給老藝人參考,並讓他們進行模仿、創新,編制出當下暢銷的竹編工藝。這樣,在傳承傳統竹編手藝的同時,還能為村民帶來增收,脫貧致富。

  「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從事這些行業,覺得沒意思、掙不到錢,如果不及時進行發掘和改進,竹編手藝將瀕臨失傳。」張立明告訴記者,目前崇義傳統工藝學會的竹編老手藝人代表有5個,他們製作出的工藝品銷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暢銷的竹編產品有燈罩、保溫杯等。我們希望成立手工藝傳習所,組織更多的年輕人願意學習竹編藝術,傳承贛南客家人的竹編手藝和文化。一件客家竹編成品要經過20多道工序,包括選竹、鋸竹、破竹、刮青、破篾、拉絲、刮篾、煮篾、焙烤造形、上色、編制、刷磨等等,崇義傳統工藝學會的竹編師傅們不斷改進和改良,用老手藝編制出新生活。

相關焦點

  • 醉心竹編五十多年 福建七旬竹編藝人編出新「花樣」
    18日,記者在70歲的福建省福清市竹編手工技藝傳承人陳建德家中看到了這一幕。陳建德展示編制的竹製品。 葉秋雲 攝一進屋,擺放在沙發上的帶有「花開富貴」「福祿壽喜」等字樣的竹編手工半成品令人眼前一亮。陳建德表示,這幾十年來,他創新探索了「篆體編織法」與「撇字編織法」,可編出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書法字體,將其打造成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很受歡迎。
  • 桐鄉80後小夥醉心竹編 讓老手藝「活」下去
    決心做竹編DIY體驗教學前,作為竹芸工房的創始人,讀工業設計出身的錢利淮已摸索了幾年。他不想把竹編弄成工藝品,更不想走傳統的粗製濫造的老路。比起被收藏進博物館,錢利淮更想賦予竹編品「日用」的價值。竹編手藝,在中國歷史悠久,這種將毛竹劈成篾片或篾絲並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手工藝,在錢利淮的故鄉桐鄉烏鎮陳莊,人們曾以此生活,也以此為業。
  • 墊江竹編的傳承:手藝人不再為生計而編,學校將竹編引入課堂
    趙向陽5月23日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如今,竹編工藝品價格高,並不好賣,但他們會堅持下去。從生活用品變工藝品趙行恩的大石竹編工作室,面積不大,兩側窗戶裝著通透的玻璃,光線敞亮。室內沒怎麼裝修,牆角斑駁,可見房子有些年成了。牆上,掛著一幅幅人物肖像圖,若不仔細看,可能還注意不到,這些人物肖像竟然都是用竹編編出來的。
  • 超簡單竹編教程,7步編出價值萬元的Gucci竹編包
    竹編的包包在時尚圈一直都是夏日寵兒,而且在大牌加持下每一個都身價過萬,比如這款手法還不如我外婆的Gucci竹編包,售價近1w人民幣。是的,外婆家後面就是一大片竹林,小的時候去她家過暑假,她和外公會給我編小小的背簍,背著上山跟大人們幹活兒。
  • 苗族竹編傳承人
    7歲時跟隨爺爺學竹編,10歲出門獨立為當地人家編織簡單的竹編生活用品。這是一番多麼愜意的仕女手工圖呀,但是我國傳統的手工工藝,無不是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細絲工藝品是有瓷胎竹編,如瓷胎竹編花瓶、竹編茶具、文具、竹編字畫等;粗絲是無瓷胎竹編,用竹條篾片編成的生活用具和觀賞陳設品的竹編工藝,如果盒、屏風、門帘、扇子、涼蓆 、涼枕 、籮 、筐 、籃 、簍、箕畚等。
  • 歸鄉拿起篾刀 借「風」賦能飛翔 85後篾匠上演竹編「雲蝶變」
    一根根粗細不同的竹篾、一個個編織精巧的作品,走進位於桐鄉烏鎮陳莊村的「竹芸工房」,上千件竹編品陳列在700多平方米的空間裡,有籮筐、畚箕等生活用品,也有插花器、擺件、茶具等工藝品,它們大多出自同一人之手——「竹芸工坊」創始人、85後篾匠錢利淮。
  • 編織夢想 傳承竹編技藝
    竹編是竹絲篾片挑壓交織的中國傳統手工藝,一般被挑壓的篾為「經」,而編織的篾為「緯」,由經與緯的挑壓可以編織出千變萬化的圖案,從而製作出千姿百態的竹編產品。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竹編工藝不僅被用於製造日用品和手工藝品,也被用於製作高級包裝和裝飾板材等。
  • 編織幸福生活——茂名信宜竹編從鄉間走向世界
    中國人使用竹器歷史源遠流長,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竹器就成為中國人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從書簡到樂器、房屋交通、家具器皿,中國人當之無愧是世界上最懂竹、最愛竹、最會用竹的民族勤勞的信宜勞動人民,用純樸的智慧把竹編做成了影響世界的產品,並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信宜也因此成為享譽國內外的竹器之鄉。信宜市位於廣東西南部,素有「八山一分田」之說,20多萬公頃的山地,自然生長著單竹、毛竹、楠竹、黃竹、石竹等竹子,總面積超過4萬多公頃,成為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為信宜竹編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 青神竹編 聯手國際奢侈品牌再揚「編」 一根竹子引領30億元大產業
    「落」編    時代變化外來衝擊 職校校長回歸竹編事業   作為文化部命名的全國唯一的竹編藝術之鄉,青神竹編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技藝精湛,近年來湧現出一大批竹編工藝大師,張德明便是其中之一。    4歲時,張德明首次跟著奶奶學習竹編技藝,也第一次對竹編有了自己的認識。讀書時,張德明編了十幾天的竹編,掙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4.8元。之後,張德明開始學習竹編,上世紀八十年代,青神竹編作為傳統手工藝品,以其獨特的藝術審美價值,曾風靡一時。「當時川內峨眉山、青城山等景點賣的竹扇,很多都是青神所編。」
  • 贛南採茶戲非遺傳承與保護紀實:「鄉土小戲」綻新姿
    因為在那古街老巷裡,或是現代劇院內,也可能是校園教室裡,人們總能與它不期而遇,那熟悉又新鮮的曲調和場景仿佛就在眼前:「衣呀衣子喲」「花裡花朵開」……  贛南採茶戲源遠流長,是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一種地方劇種,起源於元代,成熟於明末清初,最早出現於安遠縣九龍山茶區,是我國最具鄉土氣息、最具原生態的文化藝術形式之一,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一款竹編長方小盒教程,4個步驟就可以編出,收藏學習!附圖解
    竹編—我國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它指用竹條篾片編成的造型各異的工藝品,是我國傳統的手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也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前面有幾期小愛也和大家分享一些作品和編法,大家可以在回顧一下~今天,為了大家更好的學習,小愛同學結合竹編方盒教程再和大家一起學習。竹料選材竹編工藝使用的竹材是經過嚴格挑選,經過破竹、烤色、去節、分層、定色、刮平、劃絲、抽勻等十幾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製作出精細的竹絲。製作流程竹編工藝大體可分起底、編織、鎖口三道工序。
  • 手工竹編入門,從工具,編法,收口解讀,別讓這項民間手藝消失
    第三步:編織竹篾加工好之後就要根據所編器物的情況運用不同的編織手法編織。編織技法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已經演變出了上百種技法。但是從大類上來講分為:平面編、立體編、經緯編。平面編織是立體編的基礎,其它技法都是在這兩種技法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驚了 竹編還可以這樣玩!
    近期,朋友轉發了一條視頻給阿久看,看了之後,阿久真的是驚呆了,怎麼也沒想到竹編還可以這樣玩,居然能用竹編編出二維碼!談到竹編,我們第一想到的應該就是那竹籃子了。竹編這項工藝誕生時期非常早,相傳在人類定居生活後,由於要將剩餘的食物等存放起來,便用斧頭砍一些植物根條,編成籃子,在製作,尋找材料過程中,發現竹子富有韌性,易編織,耐用,便漸漸作為當時製作器皿的主要材料了。
  • 二兩竹子當國禮 四川青神竹編一克能賣3000元
    青神竹編《簪花仕女圖》技藝精湛。  藝精  28年前結緣亞運會 青神竹編讓外賓傻了眼  「青神竹編能送到友好國家作為禮物,我感到非常的激動和自豪。」4月16日,國際竹編工藝美術大師、青神縣竹編協會會長陳雲華說起此事,難掩興奮。
  • 門道文化|竹編:織藝繪夢,用匠心傳承美好
    先民因地制宜、因才施用,將竹子編製成一件件實用精美的用品,正所謂竹編。古語有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竹編工藝也大多集中在南方,這是因為南方溼熱, 利於竹子生長, 獲取成本低. 北方則不具備這樣的優勢,這導致了南方竹編工藝的大發展,出現了一系列精緻優美的工藝品。
  • 中國傳統竹編手藝,常用編織技法介紹
    竹編技法介紹作為新一代竹編年輕手藝人,我們有責任將竹編手藝更好的傳承和傳播。而竹編手藝裡的「編」字,代表編織,編織又分平面編織和立體編織。常見的平面編織技法分類大致可分為人字編、十字編、五角眼、六角眼、八角眼、穿絲、彈花、絞絲編、插經、螺旋編、菊底編。
  • 「竹編非遺」走進全國林業科普日 彰顯傳統手工藝絕活
    【解說】據悉,四川青城竹編屬於「瓷胎竹編」的工藝品,又稱細絲工藝品,是四川獨特的漢族手工藝品,起源於清代中期,當時主要用做貢品。鏡頭前的這位「非遺」傳承人名叫蘭學紅,她告訴記者,瓷胎竹編產品技藝獨特,以精細見長,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
  • 小小竹絲,編出人生精彩
    簡朝龍攝劉嘉峰創作的瓷胎提花竹編龍紋梅瓶劉嘉峰供圖劉江設計的瓷胎竹編蓮蓬系列花插劉嘉峰供圖工具架上,整齊地放著勾刀、勻刀、刮刀、分絲刀、篾尺、卡尺、一字刨、錐子、篾剔……74歲的劉嘉峰拿起自製的「剖絲神器」排針,左手輕按竹片,右手運行排針,沉穩地從竹片上划過。
  • 瓷胎竹編,瀕臨失傳的百年工藝,手藝人寥寥無幾
    圖:竹編產品在邛崍平樂古鎮一帶眾多的竹源中,蘆溝、寨溝、金雞溝所產的慈竹能用於編織。圖:瓷胎竹編瓷胎竹編以精細見長,把一根根纖維細長、質地柔韌的竹絲沿經緯線交織的方式,在光滑的瓷胎上編織,瓷胎則要上好的景德鎮白瓷
  • 欣賞美妙絕倫的安徽貴池手工竹編製品,向傳統的手工老藝人致敬!
    貴池的山區曾經有靠山吃山的傳統,曾經的貴池清溪鄉和裡山鄉以竹編出名,農耕時代,農閒時、雨天、晚上,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在編竹籃,然後到城裡去賣,補貼家用。今天就和大家分享這裡其中之一的安徽貴池涓橋鎮四聯村的竹編故事和精美的竹編製品。